本發明涉及一種云臺裝拆機構以及具有該云臺裝拆機構的拍攝裝置。
背景技術:
拍攝裝置一般包括云臺和搭載在該云臺上的拍攝器。該云臺用以實現該拍攝器的固定、隨意調節該拍攝器的姿態,如,改變拍攝器的高度和/或方向,和使拍攝器穩定保持在預設的姿態上,從而實現拍攝器的穩定、流暢且多角度拍攝。現有的云臺,應用場景廣泛,通用性強,因此需要經常將云臺安裝于不同的搭載平臺,如飛行平臺、車載平臺以及手持平臺等。以往在進行這個操作時,由于機械結構快拆性不好,會造成云臺拆裝不方便,用戶體驗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可以快速安裝和拆卸云臺的云臺裝拆機構,以及具有該云臺裝拆機構的拍攝裝置。
一種云臺裝拆機構,用以安裝或拆卸云臺,所述云臺裝拆機構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導向槽;配合件,可拆卸地收容于所述套筒內,所述配合件用以固定所述云臺,所述配合件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二導向槽,所述第二導向槽正對所述第一導向槽;以及至少一個導向件,所述導向件穿設于所述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其中,所述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的其中任意一個導向槽相對另外一個導向槽沿著延伸方向帶有升角,在所述導向件轉動時,所述導向件能夠沿所述第一導向槽和所述第二導向槽滑動并利用所述升角帶動所述配合件抵緊所述套筒或者與所述套筒分離。
一種拍攝裝置,包括拍攝器,所述拍攝裝置還包括:云臺,所述拍攝器固定于所述云臺上;云臺裝拆機構,所述云臺可裝設于所述云臺裝拆機構上或自所述云臺裝拆機構上拆卸,所述云臺裝拆機構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導向槽;配合件,可拆卸地收容于所述套筒內,所述云臺固定于所述配合件上,所述配合件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二導向槽,所述第二導向槽正對所述第一導向槽;以及至少一個導向件,所述導向件穿設于所述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內并固定于所述轉動件上;其中,所述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的其中任意一個導向槽相對另外一個導向槽沿著延伸方向帶有升角,在所述導向件轉動時,所述導向件能夠沿所述第一導向槽和所述第二導向槽滑動并利用所述升角帶動所述配合件抵緊所述套筒或者與所述套筒分離。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所述云臺裝拆機構利用所述第一導向槽和所述第二導向槽中任意一個導向槽相對另外一個導向槽沿著延伸方向帶有升角的設置,在徑向上卡緊所述導向件的同時,在軸向上產生鎖緊所述套筒和所述配合件拉力以進行所述套筒和所述配合件的緊固,所述云臺裝拆機構結構簡潔,連接可靠性強,充分提升了所述云臺的裝拆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提供的拍攝裝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所示拍攝裝置的云臺裝拆機構立體裝配示意圖。
圖3為圖2中所示云臺裝拆機構的部分分解示意圖。
圖4為圖3中所示云臺裝拆機構的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示意圖。
圖5為圖2中所示搭載件裝拆機構和手持桿的立體裝配示意圖。
圖6為圖2中所示搭載件裝拆機構、套筒和手持桿的部分分解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中提供的套筒的立體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方式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當組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組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設置于”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設置在另一個組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組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或/及”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本發明實施方式提供一種云臺裝拆機構,用以安裝或拆卸云臺,所述云臺裝拆機構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導向槽;配合件,可拆卸地收容于所述套筒內,所述配合件用以固定所述云臺,所述配合件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二導向槽,所述第二導向槽正對所述第一導向槽;以及至少一個導向件,所述導向件穿設于所述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其中,所述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的其中任意一個導向槽相對另外一個導向槽沿著延伸方向帶有升角,在所述導向件轉動時,所述導向件能夠沿所述第一導向槽和所述第二導向槽滑動并利用所述升角帶動所述配合件抵緊所述套筒或者與所述套筒分離。
本發明實施方式還提供一種拍攝裝置,包括拍攝器,所述拍攝裝置還包括:云臺,所述拍攝器固定于所述云臺上;云臺裝拆機構,所述云臺可裝設于所述云臺裝拆機構上或自所述云臺裝拆機構上拆卸,所述云臺裝拆機構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導向槽;配合件,可拆卸地收容于所述套筒內,所述云臺固定于所述配合件上,所述配合件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二導向槽,所述第二導向槽正對所述第一導向槽;以及至少一個導向件,所述導向件穿設于所述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內并固定于所述轉動件上;其中,所述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的其中任意一個導向槽相對另外一個導向槽沿著延伸方向帶有升角,在所述導向件轉動時,所述導向件能夠沿所述第一導向槽和所述第二導向槽滑動并利用所述升角帶動所述配合件抵緊所述套筒或者與所述套筒分離。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在不沖突的情況下,下述的實施方式及實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請參閱圖1,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拍攝裝置1包括云臺2、拍攝器3和云臺裝拆機構4,所述云臺裝拆機構4還包括搭載件5。所述拍攝器3固定于所述云臺2上。所述云臺2通過所述云臺裝拆機構4可拆卸地安裝于所述搭載件5上。所述云臺2用以改變所述拍攝器3的高度和/或方向,并使所述拍攝器3穩定保持在預設的姿態上。所述拍攝器3可采用不同型號的攝像機或照相機。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拍攝器3為攝像機。所述搭載件5可為飛行平臺、車載平臺以及手持平臺等。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搭載件5為兩個對稱設置的手持桿51。
請參見圖2到圖4,所述云臺裝拆機構4包括套筒41、配合件42、轉動件43、至少一個導向件44和連接件45。所述套筒41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導向槽410。所述配合件42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二導向槽420。所述配合件42可拆卸地收容于所述套筒41內,且所述第二導向槽420正對所述第一導向槽410。所述轉動件43可轉動地收容于所述配合件42內,且所述導向件44穿設于所述第一導向槽410和第二導向槽420內并固定于所述轉動件43上。所述連接件45固定于所述配合件42上。所述套筒41用以固定和連接所述搭載件5。所述連接件45用以固定和連接所述云臺2。所述第一導向槽410和第二導向槽420其中任意一個導向槽相對另外一個導向槽沿著延伸方向帶有升角,即所述第一導向槽410和第二導向槽420之間并非完全平行,而是具有一定的傾斜角。在所述轉動件43轉動時,所述導向件44能夠沿所述第一導向槽410和所述第二導向槽420滑動并利用所述升角帶動所述配合件42抵緊所述套筒41或者與所述套筒41分離。所述配合件42的中軸線與所述套筒41的中軸線重合。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導向槽410的延伸方向和與所述套筒41的中軸線垂直的平面形成一定夾角,所述第一導向槽410相對于與所述套筒41的中軸線垂直的平面具有傾斜的角度;所述第二導向槽420的延伸方向位于與所述配合件42的中軸線垂直的平面內。為方便說明,如圖3所示,定義與所述轉動件43的轉軸垂直的延伸方向為方向z。
具體地,請參見圖3和圖4,所述套筒41包括本體411。在本市實施方式中,所述本體411大致呈橢圓柱。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本體411也可為其它形狀,如圓柱體等。所述本體411包括外側面4111和內側面4112。所述內側面4112圍設形成腔體4113。
所述第一導向槽410形成于所述本體411的側壁上。所述第一導向槽410貫穿所述外側面4111和內側面4112,并與所述腔體4113導通。所述第一導向槽410大致呈弧形。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套筒41包括兩個所述第一導向槽410。兩個所述第一導向槽410間隔地環設于所述本體411上。優選地,所述第一導向槽410的內表面為螺紋面,用以加強所述導向件44和第一導向槽410的內表面之間的摩擦力。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導向槽410相對于所述第二導向槽420沿著其延伸方向帶有升角。具體地,兩個所述第一導向槽410于所述本體411的外側面4111上近似螺旋狀延伸,且以所述套筒41的中軸線為中心軸。
所述套筒41還包括至少一個連接槽412。所述連接槽412設于所述本體411的外側面4111上。具體地,所述連接槽412自所述外側面4111朝向所述內側面4112凹槽形成。所述連接槽412為楔形槽,用以連接和固定所述搭載件5。具體地,所述連接槽412包括抵持面4121和兩個連接面4122。所述抵持面4121為平面。兩個所述連接面4122設于所述抵持面4121的兩側,且朝向彼此傾斜延伸。優選地,每一所述連接面4122上還設有微結構,如螺紋、凸點等,用以加強所述套筒41和所述搭載件5之間的連接強度。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套筒41包括兩個所述連接槽412。兩個所述連接槽412對稱性地形成于所述本體411的外側面4111上。每一所述連接槽412位于兩個所述第一導向槽410之間。在本實施方式中,兩個所述連接槽412分別形成于該橢圓型本體411的長軸的兩個頂點處。
所述套筒41還包括擋板413。所述擋板413為平面板。所述擋板413設于所述本體411的腔體4113內,且與所述本體411的內側面4112抵接。所述擋板413將所述腔體4113分隔為上腔4113a和下腔4113b,如圖4所示。所述第一導向槽410與所述下腔4113b導通。所述下腔4113b用以收容所述配合件42。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擋板413大致呈圓形,所述擋板413和部分所述內側面4112圍設形成的下腔4113b大致呈圓錐臺形,并與所述配合件42相適配。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上腔4113a大致呈圓柱形空腔。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腔體4113也可只包括所述下腔4113b,即,所述套筒41的上腔4113a部位也可采用實體結構;或者,所述擋板413也可以省略,即,所述腔體4113為一整體連通的空腔。
如圖4所示,所述套筒41還包括至少一定位柱414。所述定位柱414設于所述內側面4112上并向所述擋板413延伸,且位于所述下腔4113b內。所述定位柱414用以對所述配合件42進行定位和卡位,以阻止所述配合件42和所述套筒41之間的相對轉動。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套筒41包括兩個所述定位柱414。兩個所述定位柱414相對設置。兩個所述定位柱414分別設于所述內側面4112對應兩個所述連接槽412的部位上。
進一步地,所述云臺裝拆機構4還可包括端蓋46。所述端蓋46為平面板。所述端蓋46的形狀與所述套筒41的截面形狀相似。所述端蓋46固定于所述套筒41的遠離所述配合件42的一端,用以密封所述上腔4113a。
所述配合件42包括配合部421和底蓋422。所述配合部421部分收容于所述套筒41內。所述底蓋422固定于所述配合部421遠離所述套筒41的一端,并用以固定所述連接件45。
所述配合部421部分收容于所述套筒41的下腔4113b內。所述配合部421的形狀與所述套筒41的下腔4113b的形狀相適配。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配合部421大致呈圓錐臺形。所述配合部421包括相對設置的頂面4211和底面4212,以及連接所述頂面4211和底面4212的外周面4213。所述頂面4211大致呈圓形。所述底面4212大致呈圓形。所述頂面4211的直徑小于所述底面4212的直徑。所述配合部421的高度大于所述下腔4113b的深度。所述底面4212自所述套筒41的下腔4113b向外伸出,用以固定所述底蓋422。所述云臺裝拆機構4鎖緊后,所述外周面4213抵持所述套筒41的內側面4112。
所述配合部421還包括收容腔4214和至少一個定位槽4215。所述收容腔4214和所述定位槽4215分別設于所述配合部421的相對兩端。具體地,所述收容腔4214自所述底面4212朝向所述頂面4211凹陷形成。所述收容腔4214用以收容所述轉動件43。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收容腔4214大致呈圓柱形。所述定位槽4215設于所述頂面4211和外周面4213上。所述定位槽4215自所述頂面4211和所述外周面4213朝向所述底面4212凹陷形成。所述定位槽4215只要能卡掣所述套筒41的定位柱414以達到阻止所述套筒41和所述配合部421之間的相對轉動的目的即可。優選地,所述定位槽4215的形狀與所述套筒41的定位柱414的形狀相適配,用以收容所述定位柱414。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槽4215呈y字形,所述定位柱414也呈y字形,所述定位柱414收容并卡接于所述定位槽4215內,如圖4所示。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柱414也可采用其它形狀,圖7示出了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中的所述套筒41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定位柱414也可為如圖7所示的圓柱形。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配合部421包括兩個定位槽4215。兩個所述定位槽4215關于所述頂面4211的圓心對稱設置。
所述第二導向槽420設于所述配合部421上。具體地,所述第二導向槽420設于所述配合部421的外周面4213上。所述第二導向槽420與所述收容腔4214導通。所述第二導向槽420大致呈弧形。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配合件42包括兩個所述第二導向槽420。兩個所述第二導向槽420環設于所述外周面4213上。兩個所述第二導向槽420間隔設置。每一所述第二導向槽420設于兩個所述定位槽4215之間。優選地,所述第二導向槽420的內表面為螺紋面,用以加強所述導向件44和第二導向槽420的內表面之間的摩擦力。在本實施方式中,兩個所述第二導向槽420于所述外周面4213上位于同一圓周上。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導向槽420相對于所述第一導向槽410沿著其延伸方向帶有升角。即,在其它實施方式中,兩個所述第一導向槽410于所述本體411的外側面4111上位于同一橢圓的圓周上,相對的,兩個所述第二導向槽420于所述配合部421的外周面4213上呈螺旋狀延伸。
所述底蓋422通過固定件(圖未示),如螺絲等固定于所述配合部421的底面4212上。所述底蓋422包括外殼4221和固定座4222。所述外殼4221為一端開口的空心體。所述外殼4221的開口端朝向所述配合部421。所述外殼4221大致呈圓柱形。所述外殼4221上設有缺口4223。所述缺口4223自所述外殼4221的開口端向內凹陷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缺口4223大致呈u形。所述缺口4223平行于所述第二導向槽420,且位于所述第二導向槽420的正下方,用以穿設所述轉動件43。所述缺口4223的寬度大致等于所述第二導向槽420的長度。
所述固定座4222設于所述外殼4221內。所述底蓋422通過所述固定座4222固定于所述配合部421的底面4212上。所述固定座4222上設有穿孔4224。所述穿孔4224貫穿所述底蓋422,用以穿設所述連接件45。
所述轉動件43部分收容于所述配合件42的收容腔4214內。所述轉動件43包括轉動部431和撥桿432。所述轉動部431的形狀與所述配合件42的收容腔4214的形狀相適配。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轉動部431大致呈圓柱形。所述轉動部431可轉動地收容于所述收容腔4214內。所述撥桿432設于所述轉動部431的一側,用以轉動所述轉動部431。所述撥桿432自所述底蓋422的缺口4223伸出所述配合件42外。
所述轉動部431上設有至少一個固定孔4311,用以固定所述導向件44。所述固定孔4311自所述轉動部431的周側面向內凹陷形成。所述固定孔4311為螺紋孔。所述導向件44的一端設有外螺紋。所述導向件44通過螺紋嚙合固定于所述固定孔4311內。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云臺裝拆機構4包括兩個所述導向件44,所述轉動部431上設有兩個所述固定孔4311。兩個所述固定孔4311關于所述轉動部431的中心對稱設置。所述撥桿432轉動時,兩個所述導向件44做圓周運動。
所述連接件45包括固定板451和軸套452。所述固定板451為平面板體。所述固定板451固定于所述固定座4222上,且收容于所述外殼4221內。所述軸套452自所述固定板451的一側向外延伸形成。所述軸套452設于所述固定板451的中心位置。所述軸套452穿設于所述穿孔4224內,且自所述底蓋422遠離所述轉動件43的一側伸出,用以套設和固定所述云臺2的電機軸(圖未示)。
進一步地,所述云臺裝拆機構4還可包括扭簧47。所述扭簧47收容于所述配合件42內。所述扭簧47設于所述轉動件43的轉動部431上。具體地,所述扭簧47設于所述轉動件43和所述配合部421之間,或者設于所述轉動件43和所述底蓋422之間。所述扭簧47向所述轉動件43施加一個始終朝向方向z的扭力。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扭簧47設于所述轉動件43和所述配合部421。
進一步地,所述云臺裝拆機構4還包括至少一個搭載件裝拆機構6。所述搭載件5通過所述搭載件裝拆機構6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云臺裝拆機構4上。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拍攝裝置1包括兩個所述搭載件裝拆機構6。兩個所述手持桿51分別通過兩個所述搭載件裝拆機構6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云臺裝拆機構4上。
請參見圖5和圖6,所述搭載件裝拆機構6包括連接塊61、連接套62、螺接件63和旋鈕64。所述連接塊61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套筒41的連接槽412內。所述連接套62的一端與所述連接塊61固定。所述連接套62的另一端套設于所述手持桿51上,用以固定所述手持桿51。所述連接塊61能夠通過移動以抵持于所述連接槽412中以將所述搭載件5鎖固于所述套筒41上或與所述連接槽412分離以解除所述搭載件5與所述套筒41的鎖定。具體地,所述螺接件63收容于所述連接套62內,并與所述連接塊61螺接,以抵持或遠離所述套筒41。所述旋鈕64固定于所述螺接件63的一端,用以轉動所述螺接件63。
所述連接塊61包括固定塊611和凸塊612。所述凸塊612自所述固定塊611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塊611大致呈圓柱形。所述凸塊612的形狀與所述套筒41的連接槽412的形狀相適配。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凸塊612為楔形塊。所述凸塊612可拆卸地收容于所述連接槽412內。所述連接塊61上還設有螺接孔613。所述螺接孔613為穿孔。所述螺接孔613貫穿所述連接塊61,即,所述螺接孔613貫穿所述固定塊611和所述凸塊612。所述螺接孔613內設有內螺紋。
具體地,所述連接套62為兩端開口的空心體。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連接套62大致呈圓柱形。進一步地,所述連接套62包括固定板621。所述固定板621設于所述連接套62內靠近所述連接塊61的一端,以將所述連接套62分隔為兩部分。所述連接套62朝向所述手持桿51的一端套設和固定所述手持桿51上。所述連接套62朝向所述連接塊61的一端設有開口槽622。所述開口槽622自所述連接套62的端面向內凹陷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開口槽622大致呈u形。所述固定板621通過螺絲(圖未示)與所述連接塊61固定連接。固定后,所述連接套62的端面抵持所述固定塊611的端面。所述固定板621、所述連接套62的側面和所述固定塊611的端面共同形成容置槽65,用以收容所述螺接件63和旋鈕64。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板621也可省略,所述連接套62可以通過其端面與所述連接塊61固定連接。
所述螺接件63包括螺頭631和螺桿632。所述螺桿632上設有與所述連接塊61的螺接孔613的內螺紋相嚙合的外螺紋。所述螺桿632收容于所述螺接孔613內,并與其螺接。所述螺頭631設于所述螺桿632的一端。所述螺頭631收容于所述容置槽65內。所述旋鈕64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螺頭631上。所述旋鈕64的另一端自所述開口槽622伸出所述容置槽65外,用以轉動所述螺接件63。
本實施方式的所述云臺裝拆機構4將所述云臺2安裝于所述搭載件5時:
將所述連接件45的固定板451固定于所述底蓋422的固定座4222上,并使所述連接件45的連接軸穿設于所述底蓋422的穿孔4224內;
將兩個所述導向件44分別固定于所述轉動件43的兩個固定孔4311內;
將所述扭簧47安裝于所述轉動件43的轉動部431上;
將所述轉動件43安裝于所述配合部421的收容腔4214內,使兩個所述導向件44分別穿設于兩個所述第二導向槽420內;
將所述底蓋422固定于所述配合部421的底面4212上,并使所述轉動件43的撥桿432從所述底蓋422的缺口4223伸出;
將所述連接件45的軸套452固定于所述云臺2上;
將兩個所述搭載件裝拆機構6分別固定于所述套筒41的兩個所述連接槽412內,將兩個所述手持桿51分別固定于兩個所述搭載件裝拆機構6上;
將所述配合件42安裝于所述套筒41的下腔4113b內,使所述套筒41的兩個定位柱414分別收容于所述配合部421的兩個所述定位槽4215內,并使兩個所述導向件44分別穿設于兩個所述第一導向槽410內;
沿著所述缺口4223的轉動所述轉動件43的撥桿432,所述撥桿432驅動所述轉動件43相對于所述配合件42轉動,以帶動兩個所述導向件44作圓周運動,此時所述導向件44沿著所述第二導向槽420的延伸方向運動,因為所述第一導向槽410相對于所述第二導向槽420沿著其延伸方向帶有升角,所述導向件44轉動到一定位置時,會因所述第一導向槽410和第二導向槽420之間的角度差而卡緊,從而鎖緊所述配合件42和所述套筒41。
在上述安裝過程中,所述搭載件裝拆機構6的安裝如下:
將所述旋鈕64固定于所述螺接件63的螺頭631;
將所述螺接件63的螺桿632旋入所述連接塊61的螺接孔613內;
將所述連接套62固定于所述連接塊61的一端,使所述旋鈕64的一端自所述連接套62的開口槽622伸出;
將所述連接塊61的凸塊612卡入所述套筒41的連接槽412內;
將所述連接套62套設并固定于所述手持桿51上;
轉動所述旋鈕64,所述旋鈕64驅動所述螺接件63在所述螺接孔613內轉動并朝向所述套筒41運動,所述螺接件63抵持所述連接槽412的抵持面4121,繼續轉動所述旋鈕64,所述連接塊61的凸塊612抵接所述連接槽412的兩個所述連接面4122。
所述云臺裝拆機構4和搭載件裝拆機構6的拆卸過程只需將上述云臺裝拆機構4和搭載件裝拆機構6的安裝過程反過來即可。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所述云臺裝拆機構4利用所述第一導向槽410和所述第二導向槽420中任意一個導向槽相對另外一個導向槽沿著延伸方向帶有升角的設置,在徑向上卡緊所述導向件44的同時,在軸向上產生鎖緊所述套筒41和所述配合件42拉力以進行所述套筒41和所述配合件42的緊固,結構簡潔,連接可靠性強,充分提升了所述云臺2的裝拆效率。
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以上較佳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都不應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在本發明精神內做其它變化等用在本發明的設計,只要其不偏離本發明的技術效果均可。這些依據本發明精神所做的變化,都應包含在本發明所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