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動態減振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95578閱讀:817來源:國知局
動態減振器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

本申請要求享有于2016年3月21日提交的名稱為“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的日本專利申請2016-056378的優先權,該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引用并入本文中。

本發明涉及一種動態減振器,其通過安裝于例如汽車的車身、排氣管等的振動成為問題的減振對象部件而抑制振動。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抑制減振對象部件的振動的減振裝置的一種而已知動態減振器。動態減振器利用彈性部件對配重(mass)部件進行彈性支承并將其安裝于構成主振動系統的減振對象部件,由此構成配重-彈性件的副振動系統。而且,利用副振動系統的共振現象而減弱主振動系統中成為問題的振動。

但是,為了在動態減振器中獲得作為目的的減振效果,除了根據主振動系統中成為問題的振動而對副振動系統的固有振動頻率進行調諧以外,還需要適當地確保副振動系統的配重質量。

進一步,若在因某種原因而導致彈性部件損傷的情況下配重部件分離脫落,則有可能因該配重部件與其他部件觸碰等而產生二次損傷等,因此還需要防止配重部件的分離脫落的安全機構(失效保護機構)。

因此,在現有結構的動態減振器中,例如日本特開2012-47316號公報(專利文獻1)等所示,提出有如下方案:將相對于在減振對象部件側安裝的基體部件進行卡掛而防止完全脫離的卡止部件,利用螺栓等固定設置于配重部件。

然而,在這種現有結構的安全機構中,需要分體的卡止部件,并且還需要利用螺栓等將卡止部件向配重部件固定,因此,難以避免部件數量、制造工序的增加。

另外,在現有結構的動態減振器中,為了確保配重質量而只不過是單純地采用了大型的配重部件而已。因此,若配重部件大型化,則不僅難以確保配設空間,而且還存在如下問題:伴隨著配重部件的慣性力矩的增大,難以對因作用于與需要減振的振動不同的方向的外力而在配重部件產生的、與本來的并行運動不同的擺動等的相異方向運動進行抑制并使之收斂。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47316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是以如上所述的情形為背景而完成的,其解決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新型構造的動態減振器,其能夠以較少的部件數量實現失效保護機構,并且能夠在抑制配重部件的相異方向運動的同時有效地設定配重質量。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法

本發明的第一方式的動態減振器利用橡膠彈性體將配重金屬件相對于在頂板部的長度方向兩側設置有一對腿板部的門形板構造的支承板金屬件彈性連結,該支承板金屬件相對于減振對象部件進行安裝,所述動態減振器的特征在于,所述配重金屬件設為鑄造品,在由所述支承板金屬件包圍的區域配置的主體塊部、與從該主體塊部的中央部分朝向所述頂板部突出的突出塊部一體形成,并且在該支承板金屬件的該頂板部形成有開口孔,該配重金屬件的該突出塊部將該開口孔貫通并向外側突出,包括在該支承板金屬件的兩側的所述腿板部之間由所述減振對象部件覆蓋的裝配狀態下位于該突出塊部的周圍的該支承板金屬件的該開口孔的周緣部分在內而構成阻止該配重金屬件的脫落的失效保護機構,另一方面,該主體塊部的相對于所述支承板金屬件的所述兩個腿板部的對置面設為減小了表面粗糙度的后加工面,所述橡膠彈性體粘接于該后加工面。

在形成為依照本方式的構造的動態減振器中,在配重金屬件中從主體塊部的中央部分一體形成有突出塊部,突出塊部設置為從主體塊部的重心朝向與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故此,能夠抑制圍繞主體塊部的重心的慣性力矩的增大,且能夠借助突出塊部而將配重金屬件的質量設定得較大。

另外,由于配重金屬件設為鑄造品,因此,能夠容易地實現一體形成有主體塊部與突出塊部的形狀設定。而且,由于橡膠彈性體的粘接面設為表面粗糙度比鑄造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小的后加工面,因此,能夠不受鑄造模具的材質等的限制地確保橡膠彈性體的粘接強度和可靠性,且能夠采用成本低于機械加工成形品的鑄造配重金屬件。

進而,因突出塊部與開口孔的周緣部分抵接而阻止了主體塊部在長度方向上從支承板金屬件脫離,因此,能夠以簡單的構造實現失效保護機構而無需特別的卡止部件等。

本發明的第二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動態減振器的基礎上,在所述主體塊部的外周面中,與位于與所述支承板金屬件的所述兩個腿板部對置的位置、且供所述橡膠彈性體粘接的支承面相比,在除此之外的非支承面處,從所述頂板部起在該腿板部的突出方向上的傾斜角度不同,對該非支承面賦予使得外周尺寸朝向下方減小的拔模錐度。

在本方式的動態減振器中,在支承面處能夠設定考慮了支承彈性特性、橡膠彈性體的粘接耐久性等的傾斜角度,并能夠對主體塊部的外周面賦予適當的拔模錐度而實現鑄造配重金屬件的脫模性的提高等。

本發明的第三方式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動態減振器的基礎上,在所述主體塊部的外周面中、且在位于與所述支承板金屬件的所述兩個腿板部對置的位置的部分形成有凸部,并且該凸部的突出前端面設為所述后加工面。

在本方式的動態減振器中,通過將凸部的突出前端面設為后加工面,使得針對這樣的后加工面的加工變得容易。另外,例如包括凸部的外周的臺階面在內對橡膠彈性體進行固接,由此還能夠有效地確保橡膠彈性體相對于配重金屬件的固接面積。

本發明的第四方式在所述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動態減振器的基礎上,針對位于與所述支承板金屬件的所述兩個腿板部對置的位置、且供所述橡膠彈性體粘接的所述主體塊部的支承面而形成有凹部。

在本方式的動態減振器中,例如能夠確保配重金屬件的質量,且能夠與設置于支承面的凹部的深度對應地較大地設定將配重金屬件彈性支承于支承板金屬件的橡膠彈性體的有效長度。另外,例如通過在支承面設置一個或多個凹部,還能夠由凹部的底面和周圍的臺階面而有效地確保橡膠彈性體相對于配重金屬件的固接面積。此外,在本方式中,例如還能夠將配重金屬件中的主體橡膠彈性體粘接面的大致整體設為凹部、且將凹部的底面設為后加工面,除此之外,例如通過組合采用所述第三方式所涉及的凸部,還能夠相對于這樣的凸部的突出前端面而形成至少一個依照本方式的凹部。

本發明的第五方式在所述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動態減振器的基礎上,與門形板構造的所述支承板金屬件的貫通方向上的長度尺寸相比,所述主體塊部的長度尺寸設定得較大,該主體塊部的長度方向兩側部分配置為從由該支承板金屬件包圍的區域向貫通方向的兩側突出。

在本方式的動態減振器中,通過使主體塊部的長度方向兩側從支承板金屬件向外側突出,能夠避免支承板金屬件的尺寸的大型化、且能夠實現配重質量的進一步的增大。此外,在本方式中,優選地,對從支承板金屬件向外側突出的主體塊部的表面進行覆蓋的緩沖橡膠膜以與橡膠彈性體一體形成的方式進行覆蓋。

本發明的第六方式在所述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動態減振器的基礎上,在所述支承板金屬件的所述頂板部的所述開口孔的周緣部分設置有環狀的臺階部,并且,在該開口孔的周緣部分固接有將所述配重金屬件的相對于所述突出塊部的外周面的對置面覆蓋的緩沖用止動橡膠。

在本方式的動態減振器中,由于開口孔的周緣部分由環狀的臺階部加強,因此,通過突出塊部相對于開口孔周緣部分的抵接而對配重金屬件的過大的位移進行緩沖限制的止動機構,能夠以良好的耐載荷性能且以較少的部件數量實現。

此外,在本方式中,優選臺階部的內周面也由緩沖用止動橡膠覆蓋而構成突出塊部的抵接面。由此,能夠以比頂板部的板厚大的寬度尺寸而確保突出塊部的抵接面,并且還能夠將緩沖用止動橡膠的量設定為較大而實現緩沖作用的提高。

發明效果

在形成為依照本發明的構造的動態減振器中,在配重金屬件中從主體塊部的中央部分一體形成有突出塊部,突出塊部設置為從主體塊部的重心朝向與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故此,能夠抑制圍繞主體塊部的重心的慣性力矩的增大,且能夠借助突出塊部而將配重金屬件的質量設定得較大。

另外,由于配重金屬件設為鑄造品,因此,能夠容易地實現一體形成有主體塊部與突出塊部的形狀設定。而且,由于橡膠彈性體的粘接面設為表面粗糙度比鑄造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小的后加工面,因此,能夠不受鑄造模具的材質等的限制地確保橡膠彈性體的粘接強度和可靠性,且能夠采用成本低于機械加工成形品的鑄造配重金屬件。

進而,因突出塊部與開口孔的周緣部分抵接而阻止了主體塊部在長度方向上從支承板金屬件脫離,因此,能夠以簡單的構造實現失效保護機構而無需特別的卡止部件等。

附圖說明

圖1是以裝配狀態表示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動態減振器的俯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動態減振器的主視圖。

圖3是圖1所示的動態減振器的側視圖。

圖4是圖1的iv-iv剖視圖。

圖5是圖1的v-v剖視圖。

圖6是圖2的vi-vi剖視圖。

圖7是表示作為本發明的其他方式的動態減振器的縱剖視圖,且是與圖4對應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作為本發明所涉及的動態減振器的一個實施方式,圖1~圖6中示出了例如裝配于汽車的車身等而減弱振動的動態減振器10。這樣的動態減振器10具有相對于支承板金屬件12而由橡膠彈性體16對配重金屬件14進行彈性支承的構造。而且,相對于作為主振動系統的車輛車身等的減振對象部件18而將支承板金屬件12固定,從而構成由配重-彈性件系統構成的副振動系統。此外,在以下說明中,上下方向是指圖2中的上下方向。另外,左右方向是指圖1中的左右方向。

更詳細而言,支承板金屬件12整體形成為門狀,并具備:頂板部20,其向左右擴展;以及左右一對腿板部22、22,它們從頂板部20的長度方向的兩個端部向下方大致平行地延伸。

另外,在兩個腿板部22、22的下端設置有彼此朝向相反側地朝外側擴展的安裝板部24、24。在各安裝板部24形成有螺栓插通孔26。而且,如圖2所示,使安裝板部24、24與減振對象部件18重疊,并利用插通于螺栓插通孔26、26的固定螺栓28、28對支承板金屬件12向減振對象部件18以固定的方式進行安裝。

進一步,在頂板部20形成有開口孔30。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以位于頂板部20的大致中央的方式而設置有圓形的開口孔30。

另外,在頂板部20的開口孔30的周緣部分形成有朝向上方立起的環狀的臺階部32。而且,與臺階部32的高度尺寸:a相應地,開口孔30的開口端緣部34位于比頂板部20靠上方的位置。

此外,這樣的支承板金屬件12例如優選采用沖壓加工品。即,在對規定的金屬板坯進行沖壓沖切加工之后,經由連續的沖壓彎曲加工而能夠獲得作為目的的支承板金屬件12。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頂板部20和兩個腿板部22、22形成為遍及整體地以恒定的板寬尺寸而沿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配重金屬件14設為由鐵等金屬形成的一體鑄造品,并具備整體形成為長條的近似矩形塊狀的主體塊部40。另外,在主體塊部40的長度方向中央一體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突出塊部42。

主體塊部40具有比由支承板金屬件12的頂板部20和兩個腿板部22、22包圍的區域小一圈的近似矩形截面。而且,主體塊部40以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狀沿長度方向(圖3中的左右方向)延伸。

另外,主體塊部40的外周面形成為隨著從上方趨向下方而逐漸朝向內側的方向的傾斜面44。即,主體塊部40形成為下表面比上表面小、且朝向下方縮窄的錐狀。此外,主體塊部40的外周面中的長度方向的兩個端面,與寬度方向的兩個端面相比而傾斜角度略小。

進一步,在主體塊部40的寬度方向的兩個端面,在長度方向中央部分形成有朝外側突出的臺地狀的凸部46、46。即,主體塊部40的外周面構成為包括傾斜面44以及凸部46、46的突出前端面。而且,對這樣的凸部46、46的突出前端面設定與其他傾斜面44不同的傾斜角度。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凸部46、46的突出前端面形成為傾斜角度比傾斜面44的傾斜角度小、且大致在上下方向上擴展的平面形狀,并從主體塊部40的上端擴展至下端附近。

另外,通過對凸部46、46的突出前端面實施表面處理而形成橡膠彈性體16的粘接面48、48。即,本實施方式中由鑄造品構成的配重金屬件14的主體塊部40的包括外周面、上下表面在內的表面成為利用鑄造模具而成形的鑄造表面。另一方面,通過在配重金屬件14的鑄造之后對凸部46、46的突出前端面實施后加工,由此形成為表面粗糙度比鑄造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小的后加工面而構成粘接面48、48。

此外,雖然針對凸部46、46的突出前端面的后加工還可以通過研磨、研削、切削等而實施,但優選實施噴丸、噴砂等噴射處理。另外,雖然粘接面48、48的表面粗糙度根據所要求的粘接性能、采用的橡膠彈性體16的材質等而不同,沒有限定,但一般以jis標準(日本工業標準)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的值為基準優選為100μm以下,在實際應用時設定為5μm~100μm左右的范圍內。

更進一步,突出塊部42以比支承板金屬件12的頂板部20的開口孔30小一圈的外周形狀而從主體塊部40的上表面突出設置于上方。此外,突出塊部42的中心軸設定于從主體塊部40的重心通過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線上。

另外,突出塊部42具有外周長度朝向上方逐漸減小的錐狀的外周面50。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突出塊部42的截面形狀形成為圓形,且外徑尺寸朝向上方逐漸減小。

進一步,如上所述,對主體塊部40和突出塊部42的外周面分別賦予具有拔模錐度的形狀,在配重金屬件14中,通過將主體塊部40的上表面作為分型面還容易從鑄造模具脫模。

而且,主體塊部40以插通狀態配置于由支承板金屬件12的頂板部20和兩個腿板部22、22包圍的區域,并且突出塊部42以插通狀態配置于支承板金屬件12的頂板部20的開口孔30。在這樣的配設狀態下,如圖2、圖4所示,在主體塊部40與支承板金屬件12的頂板部20、兩個腿板部22、22以及減振對象部件18之間設定出間隙,并且在突出塊部42與支承板金屬件12的開口孔30之間也設定有間隙。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設定為配重金屬件14的重心:g位于由支承板金屬件12的頂板部20以及兩個腿板部22、22包圍的區域的大致中央。

此處,如圖1、圖3、圖5、圖6所示,主體塊部40以比形成為門狀的支承板金屬件12的貫通方向上的長度尺寸大的長度尺寸而形成。而且,主體塊部40的長度方向兩側部分配置為分別向形成為門狀的支承板金屬件12的門的貫通方向的兩側突出。

另外,如圖2、圖4、圖5所示,突出塊部42以比從主體塊部40的上表面至支承板金屬件12的頂板部20的上表面的尺寸:h1加上減振對象部件18與主體塊部40的下表面之間的間隙尺寸:h2所得的尺寸:h1+h2大的突出高度:h而形成。而且,即使在主體塊部40的下表面與將支承板金屬件12的下方敞開面覆蓋的減振對象部件18抵接重疊的狀態下,也維持突出塊部42相對于支承板金屬件12的頂板部20的開口孔30的開口周緣部分的卡掛,由此防止配重金屬件14從支承板金屬件12脫落而脫離。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在支承板金屬件12的頂板部20設置有高度尺寸:a的臺階部32,因此,突出塊部42的突出高度:h設定為大于上述h1+h2加上臺階部32的高度尺寸:a所得的尺寸:h1+h2+a。即,通過設為h≥h1+h2而能夠防止配重金屬件14從支承板金屬件12的頂板部20脫落而脫離,通過設為h≥h1+h2+a還能夠防止從開口孔30脫離。

進一步,將配重金屬件14彈性支承于支承板金屬件12的橡膠彈性體16設置于主體塊部40的寬度方向兩側面與支承板金屬件12的兩個腿板部22、22的各對置面之間。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橡膠彈性體16在主體塊部40與兩個腿板部22、22的對置面之間在大致水平方向上直線地以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狀延伸。

另外,在配重金屬件14的主體塊部40中,在相對于兩個腿板部22、22的對置部位配置有粘接面48、48,橡膠彈性體16相對于粘接面(后加工面)48、48硫化粘接。即,在主體塊部40的外周面中,凸部46、46的突出前端面48、48形成為供橡膠彈性體16粘接的支承面。另一方面,在主體塊部40的外周面中,除凸部46、46的突出前端面48、48以外的面即傾斜面44,設為與相對于將支承板金屬件12和配重金屬件14連結的橡膠彈性體16的粘接端面直接粘接的面(支承面)分離的面(非支承面)。但是,如后所述,可以將與橡膠彈性體16一體地形成的覆蓋橡膠層(52)等固接于這樣的非支承面(傾斜面44)。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設置有支承板金屬件12和配重金屬件14的成形型腔內對橡膠材料進行硫化成形而形成橡膠彈性體16,橡膠彈性體16在形成的同時硫化粘接于支承板金屬件12以及配重金屬件14。

另外,在配重金屬件14的表面覆蓋形成有與橡膠彈性體16一體形成的覆蓋橡膠層52。而且,主體塊部40的表面,除了底面的中央部分以外,遍及大致整個面地由覆蓋橡膠層52覆蓋。進一步,突出塊部42的表面的除了突出前端部分以外的大致整個面也由覆蓋橡膠層52覆蓋。

更進一步,在支承板金屬件12的頂板部20,以與包括臺階部32在內的開口孔30的周緣部分固接的方式形成有作為緩沖用止動橡膠的緩沖橡膠54。緩沖橡膠54形成為不僅將與突出塊部42對置的開口孔30的內周面覆蓋,而且還覆蓋至臺階部32的內周面。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緩沖橡膠54經由覆蓋于支承板金屬件12的內表面的覆蓋橡膠層56而與橡膠彈性體16一體地形成。

由此,在支承板金屬件12中,相對于配重金屬件14的突出塊部42的外周面在與該突出塊部42的中心軸正交的方向上隔開規定距離地對置的抵接面,由將從開口孔30的內周面至臺階部32的內周面的區域覆蓋的緩沖橡膠54的內周面構成。

而且,在配重金屬件14中,與突出塊部42的中心軸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移量因突出塊部42相對于緩沖橡膠54的內周面的抵接而受到緩沖限制。

另外,在支承板金屬件12的頂板部20中,與配重金屬件14的主體塊部40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對置的面由緩沖橡膠54的下表面構成。而且,配重金屬件14向上方的位移量因相對于緩沖橡膠54的抵接而受到緩沖限制。

此外,關于配重金屬件14向下方的位移量,通過主體塊部40經由將主體塊部40的下表面的外周緣部覆蓋的覆蓋橡膠層52與減振對象部件18抵接而被緩沖限制。

對于形成為這種構造的動態減振器10,如前所述,利用固定螺栓28、28將支承板金屬件12向減振對象部件18固定,由此在由減振對象部件18將處于支承板金屬件12的腿板部22、22之間的下側開口部分覆蓋的狀態下對該動態減振器10進行裝配。而且,根據在減振對象部件18中需要減振的振動頻率而進行設定,對配重金屬件14的質量、橡膠彈性體16的彈性常數進行調節,對構成副振動系統的配重-彈性件系統的固有振動頻率進行調諧,由此發揮作為目的的減振效果。

而且,在動態減振器10向減振對象部件18的裝配狀態下,例如假設即使橡膠彈性體16斷裂,但由于突出塊部42和開口孔30的開口端緣部34相互抵接,也可阻止配重金屬件14從支承板金屬件12在水平方向上脫離。故此,包括開口孔30的周緣部分(開口端緣部34)在內而構成了阻止配重金屬件14的脫落的失效保護機構。另外,在動態減振器10的裝配狀態下,配重金屬件14(主體塊部40)與減振對象部件18之間的隔離距離以在減振對象振動的輸入時不會抵接的程度而設定得較小,在橡膠彈性體16斷裂時,由于主體塊部40和減振對象部件18相互抵接而防止了配重金屬件14向下方的脫落。

此處,在這樣的動態減振器10中,由于突出塊部42相對于主體塊部40的重心g向大致正上方突出,因此,即使在配重金屬件14振動時也能防止產生圍繞重心的旋轉力矩,并且即使在產生了擺動的情況下也能將慣性力矩抑制為較小。故此,即使是如本實施方式這樣的配重金屬件14在一個方向上形成為長條狀的方式,也可降低配重金屬件14與支承板金屬件12、減振對象部件18觸碰的可能性。因此,還能夠將配重金屬件14的質量設定為較大,從而還能夠提高對于需要減振的振動頻率的調諧自由度。

另外,由于配重金屬件14的突出塊部42插通于支承板金屬件12的開口孔30而有效地防止了配重金屬件14從支承板金屬件12脫落,從而以這樣的簡單的構造實現了失效保護機構。特別地,構成這樣的失效保護機構的突出塊部42還作為配重金屬件14的質量的一部分而被有效利用。

進而,通過對配重金屬件14的相對于橡膠彈性體16的粘接面48、48實施后加工而降低表面粗糙度,能夠實現配重金屬件14與橡膠彈性體16的粘接效率的提高,因此,可降低配重金屬件14與橡膠彈性體16在粘接面48、48處剝離斷裂的可能性。故此,能夠進一步減弱配重金屬件14從支承板金屬件12脫落的可能性。

特別地,以如上所述的簡單的構造而實現了失效保護機構,因此,還能夠提高支承板金屬件12以及配重金屬件14的設計自由度。由此,如本實施方式這樣,能夠采用門狀的支承板金屬件12,并且還能夠采用長度尺寸比該支承板金屬件12的貫通方向上的尺寸大的配重金屬件14,從而還能夠將配重金屬件14的質量設定得更大。

進一步,由于由鑄造品形成配重金屬件14,因此,與通過擠壓成形而形成配重金屬件、或者通過對塊狀的金屬件進行切割而形成配重金屬件相比,具有優異的設計自由度、且能夠以低廉的價格進行制造。

另外,在主體塊部40的寬度方向的兩個側面設置有凸部46、46,該凸部46、46的突出前端面設為粘接面48、48,并且傾斜角度與配重部件14的除粘接面48、48以外的外周面的傾斜角度不同。故此,在粘接面48、48處,能夠設定與減振特性等相應的傾斜面,并且還能夠通過對除粘接面48、48以外的外周面賦予拔模錐度而提高相對于模具的脫模性。

更進一步,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頂板部20的開口孔30的周緣部分設置有環狀的臺階部32,從而即使在使用沖壓板金屬件的支承板金屬件12中也可確保優異的剛性。由此,在動態減振器10裝配之前的單品狀態下,能夠降低形成為門形的支承板金屬件12的開口部分以張開等方式變形的可能性。進一步,能夠有效地防止因橡膠彈性體16硫化時的熱等而使支承板金屬件12變形。另外,通過在這樣的開口孔30的周緣部分設置緩沖橡膠54,能夠有效地防止配重金屬件14沿上下方向移位而與支承板金屬件12觸碰時產生的異響。

以上雖然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不能以這樣的實施方式的具體的記載對本發明進行限定性的解釋,可以基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知識而以施加各種變更、修正、改進等的方式來實施本發明。

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凸部46、46的突出前端面(粘接面48、48)形成為在大致上下方向上擴展的平面形狀,但例如圖7所示的方式那樣,可以在凸部46、46的突出前端面設置向外側開口的凹部60、60。即,在本方式中,通過在粘接面48、48設置凹部60、60而實現了粘接面積的提高。另外,還能夠更大地確保橡膠彈性體16的橡膠量,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對需要減振的振動頻率的調諧自由度和耐久性。特別是由于凸部46、46的突出前端面形成為后加工面,因此,通過對凸部46、46的突出前端面實施切削加工等,容易形成凹部60、60,還以較高水平確保了凹部60、60的形狀的設計自由度。

此外,如上述實施方式、圖7所示的方式所記載的那樣,凸部46、46并非必不可少,供橡膠彈性體16粘接的支承面可以形成為從非支承面(傾斜面44)連續地延伸的平面形狀,也可以取代凸部而針對傾斜面44設置凹部。

進一步,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減振對象部件18設置為將支承板金屬件12的開口部分完全覆蓋,但也可以局部地將支承板金屬件的開口部分覆蓋。即,可以在減振對象部件設置比配重部件的寬度尺寸小的間隙,例如即使橡膠彈性體斷裂,只要能利用減振對象部件防止配重部件從支承板金屬件脫落即可。

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記載的上下左右等方向并不限定于本發明所涉及的動態減振器10的裝配時的方向。

更進一步,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主體塊部40的傾斜面44、頂板部20的開口孔30的周緣部分、支承板金屬件12的內表面固接有覆蓋橡膠層52、緩沖橡膠54、覆蓋橡膠層56,但在本發明中,這些橡膠并非必不可少。即,可以僅設置將支承板金屬件12和配重金屬件14彈性連結的橡膠彈性體16。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本發明所涉及的動態減振器而記載了汽車用的動態減振器,但本發明所涉及的動態減振器還可以應用于汽車以外的領域。

符號說明

10動態減振器

12支承板金屬件

14配重金屬件

16橡膠彈性體

18減振對象部件

20頂板部

22腿板部

30開口孔

32臺階部

40主體塊部

42突出塊部

44傾斜面(非支承面)

46凸部

48粘接面(后加工面、支承面)

54緩沖橡膠(緩沖用止動橡膠)

60凹部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