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供電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分析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方法以及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電網的不斷發展,許多獨立運行的電力系統趨于聯網運行。系統互聯不但可以提高供電可靠性,而且能夠減少備用、提高設備利用率,從而提高電網運行的經濟性。但是,系統互聯也容易出現聯絡線交換功率波動問題,容量越大的系統波動會越大,嚴重時甚至可能引起聯絡線過載或超過穩定極限。因此,如何保證互聯電網交換功率的穩定性,保證互聯電網的安全運行,是電力系統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以及電力體制改革等因素的影響,大城市電網的發展將更為迅猛,如何發揮大城市電力公司主體作用,使之更適應電網的快速發展,成為目前的迫切需求。隨著國家電網公司“三集五大”體系建設的推進,大城市電網有逐步實施獨立控制區模式的可能。2009年天津電網調度權調整,天津電網形成電力平衡調整的獨立控制區,北京等部分城市電網也正在積極推進此項工作。
為減小電網聯絡線功率波動,考慮電網負荷變化特性、機組出力、調峰等因素影響,研究一種電網獨立控制運行分析方法,建立獨立控制區分析流程,對研究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將具有重要意義。
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主要是通過自動發電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調節控制實現區內電網內部功率自動調整,選擇適用于電網合理的聯絡線考核標準,提高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水平。隨著大城市電網有逐漸實施獨立控制區運行的可能,研究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分析方法和流程將極為迫切。
現有負荷擾動以相鄰時刻的負荷變化量百分比作為擾動水平,未考慮各時刻的負荷大小與上一時刻之間的時間段內負荷的變化,計算所用是時間點負荷,負荷擾動水平計算所用負荷是當前時間點的負荷值,基本未考慮各時刻負荷與上一時刻之間的時間段內的負荷變化,因此目前負荷擾動統計方法準確性相對較差。
其次,負荷以負荷預測為基礎制定,負荷的適應性和科學性的分析深度仍有提升空間,所提負荷制定方法正是通過仿真方法對其分析深度的進一步加強。
最后,我國只有極少數直轄市正在實施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模式,獨立控制區運行分析方法處于探索階段,缺少較為有效的統一計算步驟或流程,所提方法提供了一種規范化的獨立控制區運行分析流程。
針對上述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分析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方法以及裝置,以至少解決由于現有技術計算負荷擾動水平采用的是當前時間點的負荷值,造成的導致負荷擾動統計方法準確性差的技術問題。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分析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方法,包括:統計多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擾動信息,得出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根據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和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其中,通過電網的最大負荷和電網內容量參數和受阻電力來確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基于負荷的下發周期和負荷擾動水平,獲取聯絡線考核標準;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計算得到聯絡線考核電量。
進一步地,統計多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擾動信息,得出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包括:統計任意一個時間周期內在同一時刻或同一時間段內的負荷總量;根據任意一個時間周期內在同一時刻或同一時間段內的負荷總量,計算得到每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均值,得到負荷序列;獲取負荷序列中任意兩個相鄰時間周期內的負荷變化率,其中,最大的負荷變化率為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
進一步地,根據任意一個時間周期內在同一時刻或同一時間段內的負荷總量,計算得到每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均值,得到負荷序列,包括:分別以日、周和月為時間周期計算對應的負荷均值,得到由每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均值構成的負荷曲線;根據負荷曲線,分析每月、周和日的最大負荷擾動百分比的變化趨勢,得到負荷序列,其中,負荷序列包括多個相鄰的負荷點。
進一步地,分別以日、周和月為時間周期計算對應的負荷均值,得到由每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均值構成的負荷曲線,包括:基于每15分鐘的歷史負荷擾動數據,統計負荷最大變化百分比得出相對應點數的負荷曲線,其中,點數包括:16點、32點、48點和96點。
進一步地,通過電網的最大負荷和電網內容量參數和受阻電力來確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包括:根據電網的最大負荷和聯絡線外受可調電力,以及網內裝機容量、檢修容量和受阻電力,確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
其中,電網的機組旋備容量Pr采用如下計算公式:
Pr=(PG-Pmaint-Pblock)+PTL-Pmax,
其中,Pr為機組旋備容量,PG為裝機容量,Pmaint為檢修容量,Pblock為受阻電力,Ptl為區外可調電力,Pmax為最大負荷,各量的單位均為MW。
進一步地,根據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和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包括:根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分別設置以月、周、日為周期統計的最大負荷擾動水平,判斷機組旋備用容量是否平衡電網負荷波動,以及機組調節速率是否滿足調節要求從而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
進一步地,在根據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和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之后,方法還包括:在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之后,減小機組旋轉備用容量,并分析不同聯絡線考核評價標準和機組旋備用容量,確定機組旋備用容量的邊界值。
進一步地,在根據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和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之后,方法還包括:分析網內發電機組跳機對不同負荷控制模式效果的影響,選取容量相對較大的機組跳閘,驗證機組跳閘擾動影響。
進一步地,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計算得到聯絡線考核電量,包括: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調整時段結算電量;依照在預定的計算周期內的合格點數和當月日歷天數,計算得出聯絡線考核電量。
進一步地,在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計算得到聯絡線考核電量之后,還包括:按照月負荷預測準確率,實際負荷與預測負荷的差值的絕對值和偏差均值,計算得出計算考核電量;考核電量乘以預定的均價,計算得出損失費用。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分析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裝置,包括:統計模塊,用于統計多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擾動信息,得出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第一確定模塊,用于根據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和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其中,通過電網的最大負荷和電網內容量參數和受阻電力來確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第二確定模塊,用于基于負荷的下發周期和負荷擾動水平,獲取聯絡線考核標準;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計算得到聯絡線考核電量。
進一步地,統計模塊包括:曲線模塊,用于統計任意一個時間周期內在同一時刻或同一時間段內的負荷總量;趨勢模塊,根據任意一個時間周期內在同一時刻或同一時間段內的負荷總量,計算得到每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均值,得到負荷序列;
水平模塊,獲取負荷序列中任意兩個相鄰時間周期內的負荷變化率,其中,最大的負荷變化率為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
進一步地,趨勢模塊包括:點數模塊,用于分別以日、周和月為時間周期計算對應的負荷均值,得到由每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均值構成的負荷曲線;根據負荷曲線,分析每月、周和日的最大負荷擾動百分比的變化趨勢,得到負荷序列,其中,負荷序列包括多個相鄰的負荷點。
進一步地,點數模塊包括:負荷模塊,用于基于每15分鐘的歷史負荷擾動數據,統計負荷最大變化百分比得出相對應點數的負荷曲線,其中,點數包括:16點、32點、48點和96點。
進一步地,第一確定模塊包括:容量模塊,用于根據電網的最大負荷和聯絡線外受可調電力,以及網內裝機容量、檢修容量和受阻電力,確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
其中,電網的機組旋備容量Pr采用如下計算公式:
Pr=(PG-Pmaint-Pblock)+PTL-Pmax,
其中,Pr為機組旋備容量,PG為裝機容量,Pmaint為檢修容量,Pblock為受阻電力,Ptl為區外可調電力,Pmax為最大負荷,各量的單位均為MW。
進一步地,容量模塊模塊包括:判斷模塊,用于根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分別設置以月、周、日為周期統計的最大負荷擾動水平,判斷機組旋備容量是否平衡電網負荷波動,以及機組調節速率是否滿足調節要求從而確定負荷下發周期。
進一步地,容量模塊包括:邊界模塊,用于在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之后,減小機組旋轉備用容量,并分析不同聯絡線考核評價標準和機組旋備用容量,確定機組旋備用容量的邊界值。
進一步地,第二確定模塊還包括:選取模塊,用于分析網內發電機組跳機對不同負荷控制模式效果的影響,選取容量相對較大的機組跳閘,驗證機組跳閘擾動影響。
進一步地,,第二確定模塊還包括:聯絡模塊,用于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調整時段結算電量;依照在預定的計算周期內的合格點數和當月日歷天數,計算得出聯絡線考核電量。
進一步地,第二確定模塊還包括:損失模塊,用于按照月負荷預測準確率,實際負荷與預測負荷的差值的絕對值和偏差均值,計算得出計算考核電量;考核電量乘以網購均價,計算得出損失費用。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采用統計多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擾動信息,得出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根據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和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其中,通過電網的最大負荷和電網內容量參數和受阻電力來確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基于負荷的下發周期和負荷擾動水平,獲取聯絡線考核標準;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計算得到聯絡線考核電量的方式,通過分析不同旋備水平下不同擾動大小對聯絡線考核標準的適應性,并基于短期負荷預測準確性分析電網聯絡線考核電量及損失費用,達到了電網實施獨立控制區后聯絡線功率偏差提供技術參考的目的,從而實現了提供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分析提供的規范化技術分析步驟和流程,為電網能否實施獨立控制區提供技術依據的技術效果,進而解決了由于現有技術計算負荷擾動水平采用的是當前時間點的負荷值,造成的導致負荷擾動統計方法準確性差的技術問題。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分析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的方法的流程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日16點的負荷計劃曲線的示意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聯絡線功率偏差曲線示意圖;
圖4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頻率偏差曲線示意圖;
圖5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分析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的方法的流程圖;以及
圖6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分析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的裝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的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及上述附圖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區別類似的對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順序或先后次序。應該理解這樣使用的數據在適當情況下可以互換,以便這里描述的本發明的實施例能夠以除了在這里圖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順序實施。此外,術語“包括”和“具有”以及他們的任何變形,意圖在于覆蓋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驟或單元的過程、方法、系統、產品或設備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驟或單元,而是可包括沒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對于這些過程、方法、產品或設備固有的其它步驟或單元。
實施例1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分析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的方法實施例,需要說明的是,在附圖的流程圖示出的步驟可以在諸如一組計算機可執行指令的計算機系統中執行,并且,雖然在流程圖中示出了邏輯順序,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以不同于此處的順序執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驟。
圖1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分析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的方法的流程圖,如圖1所示,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102,統計多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擾動信息,得出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
具體的,統計不同時間周期內的歷史負荷擾動信息,得到負荷計劃曲線;根據負荷計劃曲線結果可分析出負荷點數相同情況下和隨著負荷點數增加情況下,在多個時間周期內的最大負荷擾動百分比的變化趨勢;將得到的計劃負荷序列相鄰負荷點的變化水平最大值確定為最大負荷擾動水平;其中,不同時間周期是指以月為周期、以周為周期以及以日為周期。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例中,基于每15分鐘的歷史負荷數據,統計負荷最大變化百分比,主要考慮16點、32點、48點和96點的負荷計劃曲線。
其中以計算16點負荷計劃曲線統計對不同時間周期內的負荷擾動水平為例,可參見圖2中日16點的負荷計劃曲線示意圖;32點、48點和96點的負荷計劃曲線計算方法相同。
以月為周期的統計方法:對一個月內每日同一時刻的負荷(負荷采樣周期15分鐘)數據進行疊加并計算負荷均值,得到96點負荷序列;按時間順序對96點負荷序列進行時段劃分;每6個負荷點為一時段得到16個時段的負荷;計算每一時段內負荷數據均值,各時段的負荷均值即作為16點負荷計劃曲線的負荷點。
以周為周期的統計方法:對一周內每日同一時刻的負荷數據進行疊加并計算均值,同樣可得到96點負荷序列,采用同樣方法可16點負荷計劃曲線。
以日為周期的統計方法:按時間順序對一天內的96點負荷序列進行時段劃分,每6個負荷點為一時段得到16個時段的負荷。計算每一時段負荷數據的均值,各時段的負荷均值即為16點負荷計劃曲線的負荷點。
通過上述步驟S102,可以實現分析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的目的。
步驟S104,根據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和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其中,通過電網的最大負荷和電網內容量參數和受阻電力來確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
具體的,根據電網的最大負荷預測結果和聯絡線外受電力水平,以及網內裝機容量、檢修容量和受阻電力,確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例中,分別考慮電網機組旋轉備用容量充足、不充足的情況,以及不同負荷擾動水平,對控制區內不同的聯絡線考核評價標準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考慮A1/A2標準和CPS標準兩種聯絡線考核評價標準,各標準的負荷控制模式包括聯絡線和頻率偏差控制(TBC)模式和定頻率控制模式(FFC)兩種,主要分析電網頻率恢復速度和穩定偏差,可參見圖3中聯絡線功率偏差曲線示意圖和圖4中頻率偏差曲線示意圖。
根據實際計算出的機組旋轉備用容量構建電網運行方式,分別以月、周、日為周期統計出的最大負荷擾動水平進行設置,仿真分析機組旋備容量能否平衡電網負荷波動以及機組調節速率是否滿足調節要求,確定不同考核標準及控制模式下的負荷計劃下發周期;確定負荷下發周期之后,減小實際旋轉備用容量,分析滿足不同考核標準及控制模式下的機組旋備容量,確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的邊界值。
分析網內發電機組跳機對不同負荷控制模式效果的影響,考慮較為嚴重的情況,選取容量相對較大的電廠機組跳閘,驗證機組跳閘擾動的影響。
通過上述步驟S104,可以實現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和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的目的。
步驟S106,基于負荷的下發周期和負荷擾動水平,獲取聯絡線考核標準,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計算得到聯絡線考核電量。
具體的,聯絡線功率評價標準Al/A2為例,計算聯絡線考核電量。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中,A1考核的具體方法為每5秒鐘計算一次ACE,并在每15分鐘內至少過零一次,要求月A1的合格率≥XA。不合格點數超出(1-XA)時,超出部分按該時段ACE偏差值積分電量的KA(可取2至3倍)倍計算違規電量,以此調整該時段結算電量。
A2考核的具體方法為每15分鐘內,ACE的平均值都在規定的區域Ld(根據上年度日高峰負荷兩小時間的最大變化量確定)以內,要求月A2的合格率≥XA。不合格點數超出(1-XA)時,超出部分按該時段ACE偏差值積分電量的KA(可取2至3倍)倍計算違規電量,以此調整該時段結算電量。
合格率計算方法為:假定每月A1/A2的合格率為Xqua,當月每15min的ACE合格點數為NACE,當月日歷天數為M,則A1/A2的合格率采用下式計算:
通過上述步驟S106,可以實現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計算得到聯絡線考核電量的目的。
本發明上述步驟S102至步驟S106所公開的方案中,在本發明實施例中,采用統計多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擾動信息,得出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根據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和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其中,通過電網的最大負荷和電網內容量參數和受阻電力來確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基于負荷的下發周期和負荷擾動水平,獲取聯絡線考核標準;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計算得到聯絡線考核電量的方式,通過分析不同旋備水平下不同擾動大小對聯絡線考核標準的適應性,并基于短期負荷預測準確性分析電網聯絡線考核電量及損失費用,達到了電網實施獨立控制區后聯絡線功率偏差提供技術參考的目的,從而實現了提供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分析提供的規范化技術分析步驟和流程,為電網能否實施獨立控制區提供技術依據的技術效果,進而解決了由于現有技術計算負荷擾動水平采用的是當前時間點的負荷值,造成的導致負荷擾動統計方法準確性差的技術問題。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步驟S102統計多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擾動信息,得出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包括:
步驟S201:統計任意一個時間周期內在同一時刻或同一時間段內的負荷總量。
步驟S203:根據任意一個時間周期內在同一時刻或同一時間段內的負荷總量,計算得到每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均值,得到負荷序列。
步驟S205:獲取負荷序列中任意兩個相鄰時間周期內的負荷變化率,其中,最大的負荷變化率為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假定負荷計劃的點數為X,X可取16點、32點、48點和96點,采用以下步驟計算以月、周、日為周期的負荷擾動水平,并確定最大負荷擾動水平、以月、周和日為周期進行負荷擾動水平分析;先計算一個月內每日同一時刻的負荷均值,再把每(96/X)個負荷點作為一時段計算一個負荷均值;根據負荷計劃曲線計算不同周期下最大的負荷擾動水平。
通過上述步驟S201至步驟S205可以實現獲取負荷序列中任意兩個相鄰時間周期內的負荷變化率的目的。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例中,根據任意一個時間周期內在同一時刻或同一時間段內的負荷總量,計算得到每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均值,得到負荷序列,包括:分別以日、周和月為時間周期計算對應的負荷均值,得到由每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均值構成的負荷曲線;根據負荷曲線,分析每月、周和日的最大負荷擾動百分比的變化趨勢,得到負荷序列,其中,負荷序列包括多個相鄰的負荷點。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例中,分別以日、周和月為時間周期計算對應的負荷均值,得到由每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均值構成的負荷曲線,包括:基于每15分鐘的歷史負荷擾動數據,統計負荷最大變化百分比得出相對應點數的負荷曲線,其中,點數包括:16點、32點、48點和96點。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例中,通過電網的最大負荷和電網內容量參數和受阻電力來確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包括:根據電網的最大負荷和聯絡線外受可調電力,以及網內裝機容量、檢修容量和受阻電力,確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
其中,電網的機組旋備容量Pr采用如下計算公式:
Pr=(PG-Pmaint-Pblock)+PTL-Pmax,
其中,Pr為機組旋備容量,PG為裝機容量,Pmaint為檢修容量,Pblock為受阻電力,Ptl為區外可調電力,Pmax為最大負荷,各量的單位均為MW。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根據負荷預測結果計算電網旋備容量,基于電網仿真模型構建典型運行方式;針對旋備充足情況,分析各運行方式下,不同擾動周期最大負荷擾動下旋備平衡負荷波動、機組調節速度情況;針對旋備不足情況,分析各運行方式下,不同擾動周期最大負荷擾動下旋備平衡負荷波動、機組調節速度情況,確定旋備邊界值;根據聯絡線功率偏差和頻率偏差穩定水平,確定負荷計劃下發點數和周期,以適應聯絡線評價標準;通過大機組跳閘擾動,驗證控制模式的適應性。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例中,根據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和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包括:根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分別設置以月、周、日為周期統計的最大負荷擾動水平,判斷機組旋備用容量是否平衡電網負荷波動,以及機組調節速率是否滿足調節要求從而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例中,在根據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和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之后,方法還包括:在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之后,減小機組旋轉備用容量,并分析不同聯絡線考核評價標準和機組旋備用容量,確定機組旋備用容量的邊界值。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例中,在根據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和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之后,方法還包括:分析網內發電機組跳機對不同負荷控制模式效果的影響,選取容量相對較大的機組跳閘,驗證機組跳閘擾動影響。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例中,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計算得到聯絡線考核電量,包括: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調整時段結算電量;依照在預定的計算周期內的合格點數和當月日歷天數,計算得出聯絡線考核電量。
具體的,設置不同的功率偏差區域Ld,分別計算不同考核損失費用;比較不同功率偏差區域Ld下的損失費用,根據損失費用確定免考核情況。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利用計算出的考核電量計算考核費用,假定電網的月負荷預測準確率為RLF,該月內共有N個負荷采樣點的偏差值(實際負荷與預測負荷的差值的絕對值)超過Ld,偏差均值為A,則采用下式計算考核電量Qpower:
其中,規定的功率偏差區域Ld和偏差均值A的單位均為MW,考核電量Qpower的單位為MW·H,Ld值可分別考慮80MW、200MW、300MW、500MW和700MW等幾種情況。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例中,在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計算得到聯絡線考核電量之后,還包括:按照月負荷預測準確率,實際負荷與預測負荷的差值的絕對值和偏差均值,計算得出計算考核電量;考核電量乘以預定的均價,計算得出損失費用。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按照最高S元/兆瓦時的網購均價計算,考核損失費用Mloss為:Mloss=Qpower×S。
實施例2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分析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的裝置實施例。本發明實施例1中的分析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的處理方法可以在本發明實施例2的處理裝置中執行。
圖6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分析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該裝置包括:統計模塊10、第一確定模塊12和第二確定模塊14。
其中,統計模塊10,用于統計多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擾動信息,得出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第一確定模塊12,用于根據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和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其中,通過電網的最大負荷和電網內容量參數和受阻電力來確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第二確定模塊14,用于基于負荷的下發周期和負荷擾動水平,獲取聯絡線考核標準;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計算得到聯絡線考核電量。
在本發明上述實施例所公開的方案中,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統計模塊10采用統計多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擾動信息,得出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第一確定模塊12根據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和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其中,通過電網的最大負荷和電網內容量參數和受阻電力來確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第二確定模塊14基于負荷的下發周期和負荷擾動水平,獲取聯絡線考核標準;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計算得到聯絡線考核電量的方式,通過分析不同旋備水平下不同擾動大小對聯絡線考核標準的適應性,并基于短期負荷預測準確性分析電網聯絡線考核電量及損失費用,達到了電網實施獨立控制區后聯絡線功率偏差提供技術參考的目的,從而實現了提供電網獨立控制區運行分析提供的規范化技術分析步驟和流程,為電網能否實施獨立控制區提供技術依據的技術效果,進而解決了由于現有技術計算負荷擾動水平采用的是當前時間點的負荷值,造成的導致負荷擾動統計方法準確性差的技術問題。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統計模塊10、第一確定模塊12和第二確定模塊14對應于實施例1中的步驟S102至步驟S106,上述模塊與對應的步驟所實現的示例和應用場景相同,但不限于上述實施例1所公開的內容。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模塊作為裝置的一部分可以在諸如一組計算機可執行指令的計算機系統中執行。
可選的,統計模塊10包括:曲線模塊,用于統計任意一個時間周期內在同一時刻或同一時間段內的負荷總量;趨勢模塊,根據任意一個時間周期內在同一時刻或同一時間段內的負荷總量,計算得到每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均值,得到負荷序列;水平模塊,獲取負荷序列中任意兩個相鄰時間周期內的負荷變化率,其中,最大的負荷變化率為電網的負荷擾動水平。
可選的,趨勢模塊包括:點數模塊,用于分別以日、周和月為時間周期計算對應的負荷均值,得到由每個時間周期內的負荷均值構成的負荷曲線;根據負荷曲線,分析每月、周和日的最大負荷擾動百分比的變化趨勢,得到負荷序列,其中,負荷序列包括多個相鄰的負荷點。
可選的,點數模塊包括:負荷模塊,用于基于每15分鐘的歷史負荷擾動數據,統計負荷最大變化百分比得出相對應點數的負荷曲線,其中,點數包括:16點、32點、48點和96點。
可選的,第一確定模塊12包括:容量模塊,用于根據電網的最大負荷和聯絡線外受可調電力,以及網內裝機容量、檢修容量和受阻電力,確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其中,電網的機組旋備容量Pr采用如下計算公式:
Pr=(PG-Pmaint-Pblock)+PTL-Pmax,
其中,Pr為機組旋備容量,PG為裝機容量,Pmaint為檢修容量,Pblock為受阻電力,Ptl為區外可調電力,Pmax為最大負荷,各量的單位均為MW。
可選的,容量模塊模塊包括:判斷模塊,用于根據機組旋轉備用容量,分別設置以月、周、日為周期統計的最大負荷擾動水平,判斷機組旋備容量是否平衡電網負荷波動,以及機組調節速率是否滿足調節要求從而確定負荷下發周期。
可選的,容量模塊包括:邊界模塊,用于在確定負荷的下發周期之后,減小機組旋轉備用容量,并分析不同聯絡線考核評價標準和機組旋備用容量,確定機組旋備用容量的邊界值。
可選的,第二確定模塊14還包括:選取模塊,用于分析網內發電機組跳機對不同負荷控制模式效果的影響,選取容量相對較大的機組跳閘,驗證機組跳閘擾動影響。
可選的,第二確定模塊14還包括:聯絡模塊,用于基于聯絡線考核標準,調整時段結算電量;依照在預定的計算周期內的合格點數和當月日歷天數,計算得出聯絡線考核電量。
可選的,第二確定模塊14還包括:損失模塊,用于按照月負荷預測準確率,實際負荷與預測負荷的差值的絕對值和偏差均值,計算得出計算考核電量;考核電量乘以網購均價,計算得出損失費用。
上述本發明實施例序號僅僅為了描述,不代表實施例的優劣。
在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中,對各個實施例的描述都各有側重,某個實施例中沒有詳述的部分,可以參見其他實施例的相關描述。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技術內容,可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可以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接口,單元或模塊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于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個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上述集成的單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實現,也可以采用軟件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
所述集成的單元如果以軟件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并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存儲在一個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基于這樣的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軟件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計算機軟件產品存儲在一個存儲介質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臺計算機設備(可為個人計算機、服務器或者網絡設備等)執行本發明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U盤、只讀存儲器(ROM,Read-Only 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動硬盤、磁碟或者光盤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序代碼的介質。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