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燃氣表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燃氣表開閥到位檢測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燃氣表的品質及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燃氣表閥門的開關是燃氣表運行的首要條件。閥門開閥是否到位依賴開閥到位信號的準確反饋。業內通常通過檢測電機堵轉電流或磁敏元件檢測的方法來得到信號。前一種方法會影響電機使用壽命,后一種方法容易受外界強磁干擾出現誤判。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201540132U,授權公告日2010年8月4日,名稱為“控制閥具有開關到位檢測功能的燃氣表”的實用新型專利,是一種開閥到位信號檢測的改進方法。它包括燃氣表主體和控制閥,燃氣表主體包括智能控制模塊、液晶顯示窗,在控制閥上包括一個燃氣開關轉軸,在的燃氣開關轉軸上安裝一驅動齒條移動的機構,齒條的背部有波浪型脊背,臨近齒條脊背對應位置安裝有電極基座,在電極基座上齒條脊背對應位置固定兩個向一側彎曲的電極接觸片,下面的是固定電極接觸片,上面的是彈性電極接觸片,彈性電極接觸片頂端是向內彎曲的觸點,彈性電極接觸片在臨近觸點位置向上凸起。該技術方案的電極接觸片為金屬材質,使用一段時間容易疲勞受損造成檢測失效。另外該結構占用空間大,也不利于燃氣表小型化。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燃氣表開閥到位信號檢測機構不可靠造成檢測失效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開閥到位信號檢測可靠,結構簡單、體積小有利于實現燃氣表小型化的燃氣表開閥到位光電反射檢測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燃氣表開閥到位光電反射檢測裝置,它包括密封連接成腔體結構的減速器箱體和箱蓋,箱蓋設有固定臺,固定臺上端與箱蓋內表面固定下端朝向減速器箱體的底板,固定臺連接有光電收發器,固定臺、箱蓋和減速器箱體形成吸光室,固定臺和和減速器箱體的底板之間設有可移動的閥桿。用光電反射技術檢測燃氣表開閥到位,消除了使用磁敏元件檢測信號易受強磁攻擊、彈性電極的金屬接觸片疲勞受損所引起失效的隱患,信號判斷準確。腔體結構密閉性好,排除了強光干擾,信號可靠。結構緊湊,排布合理,體積小,有利于實現燃氣表小型化。
作為優選,固定臺設有連接孔,連接孔中軸線垂直底板,光電收發器包括光發射器和光接收器,光發射器和光接收器位于連接孔內且以連接孔中軸線對稱布置。
作為優選,閥桿為長方體和圓柱連接而成的條狀結構,長方體為齒條、圓柱為連桿,齒條的下側面與底板接近,齒條的上側面設有反光層。
作為優選,光電收發器至固定臺端面的距離為h,固定臺端面至底板的距離為H,H是h的三至五倍;確保檢測信號可靠。
作為優選,吸光室表面設有吸光層,固定臺端部和齒條端部形成吸光室的入光口。
作為優選,齒條的上表面與固定臺端部接近,連接孔和齒條的上表形成光收發室,連接孔內壁設有吸光層。
作為優選,吸光室連接有筒狀的導套,導套設有內套,內套設有與吸光室連通的導向孔,導向孔與連桿相匹配。
作為優選,內套與導套內壁之間為鏤空腔,內套端部依次連接有密封墊圈、碗狀密封圈和內套蓋,密封墊圈、碗狀密封圈分別與導套、連桿密封連接,內套蓋與內套螺紋連接;三重密封,閥桿移動時避光密封性好。
作為優選,箱蓋邊緣設有凸起箱蓋內表面的內凸緣和外凸緣,內凸緣和外凸緣與箱蓋連接截面成F形。
作為優選,減速器箱體開口端部設有凸起端部表面的嵌入凸緣,嵌入凸緣外側設有密封槽,密封槽嵌有密封圈,嵌入凸緣嵌入內凸緣和外凸緣之間,外凸緣與密封圈壓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燃氣表開閥到位信號檢測準確,消除了使用磁敏元件檢測信號易受強磁攻擊、使用彈性電極檢測信號金屬接觸片疲勞受損所引起失效的隱患。腔體結構密閉性好,排除了強光干擾,檢測信號可靠。結構緊湊,排布合理,體積小,有利于實現燃氣表小型化。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燃氣表閥門關閉狀態時剖視圖;
附圖2為圖1中B的放大圖;
附圖3為圖1中A的放大圖;
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燃氣表閥門開啟到位狀態時剖視圖;
附圖5為圖4中C的放大圖。
圖中:1-箱蓋;2-光電收發器;4-導套;5-內套蓋;6-碗狀密封圈;7-密封墊圈;8-減速器箱體;11-固定臺;12-內凸緣;13-外凸緣;21-光發射器;22-光接收器;23-光收發室;31-齒條;32-連桿;41-內套;81-密封圈;82-吸光室;83-嵌入凸緣;84-底板;85-入光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2和3所示,一種基于光電反射技術的燃氣表開閥到位檢測裝置。它包括減速器箱體8和箱蓋1。減速器箱體8上端開口,開口對應的面是底面為底板84。底板84上表面為光滑面。減速器箱體8開口端部設有凸起端部表面的嵌入凸緣83。嵌入凸緣83沿減速器箱體8開口端面一周設置。嵌入凸緣83外側設有密封槽。密封槽陷入減速器箱體8開口端面沿嵌入凸緣83外側面一周設置。密封槽嵌有密封圈81。箱蓋1邊緣設有凸起箱蓋1內表面的內凸緣12和外凸緣13。外凸緣13沿箱蓋1邊緣一周設置。外凸緣13和箱蓋1連接形成凹形結構。內凸緣12設置在凹形中。內凸緣12和外凸緣13與箱蓋1連接截面成F形。內凸緣12與外凸緣13之間設有間隔。內凸緣12沿外凸緣13一周平行設置。嵌入凸緣83嵌入內凸緣12和外凸緣13之間。外凸緣13端面與密封圈81壓接。減速器箱體8和箱蓋1密封連接成腔體結構。箱蓋1設有固定臺11。固定臺11上端與箱蓋1內表面固定、下端朝向底板84。固定臺11連接有光電收發器2。光電收發器2包括光發射器21和光接收器22。固定臺11設有連接孔。連接孔貫通固定臺11上下表面。連接孔中軸線垂直底板84。光發射器21和光接收器22位于連接孔內以連接孔中軸線對稱布置。光電收發器2至固定臺11端面的距離為h。光發射器21和光接收器22朝向底板84。固定臺11端面至底板84的距離為H。H是h的三至五倍,本實施例H是h的五倍。光電收發器2通過連接導線從連接孔上端引出與燃氣表控制器(圖中未示)連接。光電收發器2上方,由膠水將光電收發器2與連接孔固定并密封連接孔。吸光室82連接有筒狀的導套4。減速器箱體8組成吸光室82的側壁連接導套4。導套4底部為減速器箱體8側壁。導套4的內腔設有內套41。內套41與導套4內壁之間為鏤空腔。鏤空腔環繞內套41側壁一周。內套41一端與導套4底部固定,另一端懸空。內套41設有與吸光室82內腔連通的導向孔。導向孔貫通內套41端面。固定臺11和底板84之間設有可移動的閥桿。閥桿為長方體和圓柱連接而成的條狀結構。閥桿的長方體為齒條31、圓柱為連桿32。齒條31的齒面與減速器箱體8中的齒輪(圖中未示)傳動連接。齒條31的下側面與底板84接近。齒條31的下側面與底板84平行。齒條31的一端懸空,另一端與連桿32固定。連桿32與內套41中的導向孔間隙配合。連桿32另一端連接燃氣表的閥封(圖中未示)。內套41端部依次連接有密封墊圈7、碗狀密封圈6和內套蓋5。密封墊圈7和碗狀密封圈6的內圈與連桿32密封連接,密封墊圈7和碗狀密封圈6的外圈與導套4內壁密封連接。密封墊圈7的左側面與內套41懸空端的端面貼緊。碗狀密封圈6的左側面與密封墊圈7的右側面貼緊。內套蓋5成碗狀,外壁設有螺紋。內套蓋5的腔內壁與碗狀密封圈6的右側面貼緊。內套蓋5與內套41螺紋連接。
圖1表示燃氣表閥門關閉狀態。固定臺11、箱蓋1和減速器箱體8形成吸光室82。固定臺11外側壁、箱蓋1內表面、減速器箱體8連接導套4的側壁內表面和底板84上表面圍合形成吸光室82。吸光室82表面設有吸光層。吸光層為表面深色毛糙層、吸光涂料或吸光貼膜。固定臺11端部和齒條31端部形成吸光室82的入光口85。
如圖4和5所示,圖4表示燃氣表閥門開啟到位狀態。齒條31的上側面為光滑面。齒條31的上側面設有反光層。反光層為齒條31自身的表面淺色光亮層、反光涂料或反光貼膜。齒條31的下側面與上側面之間的厚度略小于H。齒條31的上表面與固定臺11端部接近。連接孔內壁設有吸光層,連接孔和齒條31的上表形成光收發室23。光發射器21和光接收器22設置在光收發室23內。調整光發射器21和光接收器22角度,使得光發射器21發出的光經過齒條31的上側面反射被光接收器22接收。
圖2和5中的虛線表示光路,箭頭表示光傳播的方向。燃氣表開閥,傳動齒輪旋轉帶動齒條31向左移動,連桿32帶動閥封離開閥門。當齒條31平移到固定臺11下方,入光口85關閉,光收發室23形成。光發射器21發出的光射向齒條31的上側面,經過齒條31的上側面反射,反射光被光接收器22接收。光接收器22持續一定時間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燃氣表控制器判定閥封開閥到位。燃氣表關閥,傳動齒輪旋轉帶動齒條31向右移動,連桿32帶動閥封關閉閥門。當齒條31平移出固定臺11下方,固定臺11端部和齒條31端部形成吸光室82的入光口85。光發射器21發出的光射向底板84,經過底板84反射光通過入光口85進入吸光室82。光接收器22不能接收到反射光。光接收器22持續一定時間不能接收到反射光,燃氣表控制器判定閥封關閉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