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水電工程中的監測設計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結合雙金屬標的倒垂線結構。
背景技術:
在水利工程中,倒垂線是大壩水平位移監測的一種重要手段,可布置在壩肩或壩基廊道,而雙金屬標為壩體垂直位移監測提供基準點。目前倒垂線和雙金屬標通常為分開布置,分別鉆孔,這種布置會造成鉆孔量增大,測站面積變大,整體造價增長,并增加監測人員作業時間。
例如,公開號為CN201688844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用于提供高層建筑施工垂直基準的倒垂線裝置,包括垂線體,垂線體下端與錨固點固定,垂線體上端與浮筒內的浮體連接,浮筒安裝在支架上;浮筒上設有浮筒蓋;垂線體為直徑≥1mm的鋼絲。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提供高層建筑施工垂直基準的倒垂線裝置,解決了高層建筑施工中垂直基準難以提供的問題,保證了施工質量,特別是在在水電站升船機的豎井鋼襯施工中,解決了施工過程中保證豎井鋼襯垂直度的難題,同時也保證了豎井鋼襯的圓度和精度、施工效率高、質量好;浮筒蓋的設計可避免風力對浮筒中浮體的影響,進一步保證了施工的精度;垂線體和浮體的規格限定垂線體具有足夠的有效鉛直。但是該技術方案中的垂線體安裝在結構混凝土外側,僅僅作為施工期單純用于提供高層建筑施工垂直基準的裝置,不能對建筑物的水平變形進行實時監測。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合雙金屬標的倒垂線結構。從而大大減少鉆孔工程量和測站面積,節省投資,并提高監測人員采集數據的效率。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
一種結合雙金屬標的倒垂線結構,包括倒垂錨點、倒垂銦鋼絲、護壁鋼管、雙金屬標管A、雙金屬標管B和倒垂裝置,所述倒垂銦鋼絲固定在倒垂裝置上,所述護壁鋼管位于倒垂裝置下方形成安裝倒垂銦鋼絲的倒垂孔,所述雙金屬標管A和雙金屬標管B從內至外依次套裝在倒垂銦鋼絲上,并且雙金屬標管A和雙金屬標管B均位于護壁鋼管和倒垂銦鋼絲之間,所述倒垂錨點固定在倒垂銦鋼絲下端。
所述雙金屬標管A為雙金屬標鋁管。
所述雙金屬標管B為雙金屬標鋼管。
所述倒垂孔的有效孔徑不小于75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結合雙金屬標的倒垂線,利用同一個鉆孔同時布置倒垂線和雙金屬標,在保證倒垂線和雙金屬標都能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減少了鉆孔工程量,減小了測站面積,節省投資并提高監測人員采集數據的效率。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垂線體位于壩體內,在壩體測站內設有讀數裝置,同時在垂線護管內加裝了雙金屬標管,既能進行施工期和運行期壩體水平位移監測又同時提供壩體垂直位移監測基準點;另外,在施工期和運行期均可監測壩體水平變形;同時,本實用新型的雙金屬標和倒垂線結合在一起,既分別發揮了雙金屬標提供垂直位移監測基準點和倒垂線監測水平位移的作用,又節省了鉆孔量,縮小了測站面積,節省投資并提高了監測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A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1-倒垂錨點,2-倒垂銦鋼絲,3-護壁鋼管,4-雙金屬標管A,5-雙金屬標管B,6-倒垂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描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但要求保護的范圍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結合雙金屬標的倒垂線結構,包括倒垂錨點1、倒垂銦鋼絲2、護壁鋼管3、雙金屬標管A4、雙金屬標管B5和倒垂裝置6,所述倒垂銦鋼絲2固定在倒垂裝置6上,所述護壁鋼管3位于倒垂裝置6下方形成安裝倒垂銦鋼絲2的倒垂孔,所述雙金屬標管A4和雙金屬標管B5從內至外依次套裝在倒垂銦鋼絲2上,并且雙金屬標管A4和雙金屬標管B5均位于護壁鋼管3和倒垂銦鋼絲2之間,所述倒垂錨點1固定在倒垂銦鋼絲2下端。采用本技術方案,當完成鉆孔后利用護壁鋼管3護壁,并安裝倒垂錨點1和倒垂銦鋼絲2,此時,利用倒垂孔安裝雙金屬標管A4和雙金屬標管B5,最后在測站安裝倒垂裝置6。這樣,在使用同一個鉆孔的前提下,保證倒垂線和雙金屬標都能正常使用,減小了工程量,節省了投資。所述倒垂裝置6主要包含垂線坐標儀、浮筒和支撐支架,坐標儀讀取數據,浮筒用于拉緊銦鋼絲,支撐支架用來支撐浮筒和垂線坐標儀。所述倒垂裝置外出為測站,倒垂系統安置在測站內。
所述雙金屬標管A4為雙金屬標鋁管。
所述雙金屬標管B5為雙金屬標鋼管。
所述雙金屬標鋁管和雙金屬標鋼管的區別是熱膨脹系數不同,通常都采用鋼管和鋁管搭配,必要時可使用其他材料,但需保證兩者熱膨脹系數不同。
安裝雙金屬標鋁管4和雙金屬標鋼管5后,且有效孔徑應不小于75mm。本技術方案中的有效孔徑是指雙金屬標管A4及雙金屬標鋁管安裝完成后,由于鋁管安裝問題管身不是完全豎直的,管內壁沿高度方向所取得最小內切圓的直徑即有效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