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電路,具體涉及一種散熱控制電路、系統及裝置。
背景技術:
1、現階段,發熱結構體對應的散熱需求通常是可變的。如果基于強迫風冷的方案,以最大散熱設計能力運行定速風機,或者忽視低溫無需散熱的需求,一上電就開啟風機,則無節能效果。因此,此類發熱結構體更需要一種可變控溫的散熱設計:在低發熱時,以能耗低的低散熱能力運行散熱系統;在高發熱時,以能耗高的高散熱能力運行散熱系統。但目前相關技術領域中,缺乏一種能夠較好實現散熱控制的技術方案。
2、因此,為滿足實際需求,現提供一種散熱控制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申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散熱控制電路、系統及裝置,通過特定的電路結構,以溫控開關和熱敏電阻為核心,根據溫度情況對散熱工作進行及時調控,在保障散熱效果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能耗,滿足實際需求。
2、為達到以上目的,本申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3、第一方面,本申請提供一種散熱控制電路,所述電路包括ntc電阻電路、溫控電路以及運算放大器;
4、所述ntc電阻電路的輸出端、所述溫控電路的輸入端以及所述運算放大器的反相輸入端連接;
5、所述溫控電路的輸出端與所述運算放大器的輸出端連接;其中,
6、所述ntc電阻電路的輸入端作為第一輸入端,所述運算放大器的電壓輸出的連接端作為第一輸出端;
7、所述ntc電阻電路包括一個ntc電阻或至少兩個并聯的ntc電阻。
8、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ntc電阻電路的所述ntc電阻上串聯配置第一保護電阻。
9、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溫控電路包括:
10、串聯的第一溫控開關以及第一電阻;
11、與所述第一溫控開關以及所述第一電阻所處的支路并聯的第二電阻;
12、所述第一溫控開關的輸入端與所述第二電阻的輸入端的連接端作為所述溫控電路的輸入端;
13、所述第一電阻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二電阻的輸出端的連接端作為所述溫控電路的輸出端。
14、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溫控電路包括:
15、溫控第一支路,所述溫控第一支路包括串聯的第一溫控開關以及第一電阻;
16、與所述溫控第一支路并聯的溫控第二支路,所述溫控第二支路包括串聯的第三電阻和第二電阻;其中,
17、所述第一溫控開關以及所述第一電阻之間的連接點與所述第三電阻以及所述第二電阻的連接點串聯;
18、所述第一溫控開關的輸入端與所述第三電阻的輸入端的連接端作為所述溫控電路的輸入端;
19、所述第一電阻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二電阻的輸出端的連接端作為所述溫控電路的輸出端。
20、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溫控電路包括并聯的溫控第一支路、溫控第二支路以及溫控第三支路;
21、所述溫控第一支路包括串聯的第一溫控開關以及第一電阻;
22、所述溫控第二支路包括串聯的第二溫控開關以及第二電阻;
23、所述溫控第三支路包括第三電阻;
24、所述第一溫控開關的輸入端、所述第二溫控開關的輸入端與所述第三電阻的輸入端的連接端作為所述溫控電路的輸入端;
25、所述第一電阻的輸出端、所述第二電阻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三電阻的輸出端的連接端作為所述溫控電路的輸出端。
26、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第一輸出端配置有風機。
27、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第一輸出端配置有功率驅動電路以及風機。
28、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第一輸入端配置有溫度判斷電路
29、第二方面,本申請提供一種散熱控制系統,包括:內部形成有收容腔的殼體,以及第一方面提及的散熱控制電路,設置于所述殼體內。
30、第三方面,本申請提供一種散熱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控制裝置包括第二方面提及的系統。
3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申請的優點在于:
32、本申請通過特定的電路結構,以溫控開關和熱敏電阻為核心,根據溫度情況對散熱工作進行及時調控,在保障散熱效果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能耗,滿足實際需求。
1.一種散熱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包括ntc電阻電路(1)、溫控電路(2)以及運算放大器(3);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溫控電路(2)包括: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溫控電路(2)包括: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溫控電路(2)包括并聯的溫控第一支路、溫控第二支路以及溫控第三支路;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
9.一種散熱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內部形成有收容腔的殼體,以及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散熱控制電路,設置于所述殼體內。
10.一種散熱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控制裝置包括權利要求9所述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