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可將與磁頭整體形成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在托架的托架臂上形成的固定部分中。
如
圖1所示,托架200設有多個具有預定間隔的托架臂210,磁頭萬向架組件HGA 300(磁頭)連接到托架臂210的頂部。在許多情況下,作為具有柔性的線路板的柔性印制電路370設置在磁頭萬向架組件300上。
在托架200上進行的操作包括,如,將HGA 300的插入通孔360定位在托架臂210上形成的堵頭孔220,將已經連接到HGA 300的柔性印制電路370連接到托架200的頂面。在托架200上進行的操作可通過自動化的特定工序或通過手工進行。
順便提及,在磁頭相對托架定位后,必須將與磁頭整體形成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在托架臂上形成的槽(固定部分)中,但柔性印制電路是柔性材料制成的,因此很難進行自動化操作,難以將柔性印制電路安裝到托架臂的槽中。
為了解決上面提到的問題,根據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在磁頭相對托架定位時,可將與磁頭整體形成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到托架臂上形成的固定部分中。
其特征在于,設置了推動件,可將柔性印制電路推入固定部分并固定其中。
根據本發明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通過使用推動件可將柔性印制電路推入固定部分并固定其中。因此,與磁頭整體形成的柔性印制電路可以通過推動件自動固定在托架臂的固定部分中。
另外,上述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特征在于,其包括了引導件,當將柔性印制電路推入固定部分并固定其中時,引導件可從厚度方向的兩側引導柔性印制電路。
根據本發明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引導件可從厚度方向的兩側引導柔性印制電路,可在使用推動件將柔性印制電路推入固定部分并固定其中時,通過引導部分對柔性印制電路進行導向。因此,當磁頭相對托架定位,在將柔性印制電路自動固定到托架臂的固定部分中時,柔性印制電路可更牢固地進行固定。
根據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當磁頭相對托架定位時,可將磁頭包含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在托架的固定部分中,并處于與托架接合的狀態,以便防止從固定部分脫離。
其特征在于包括了接合件,可相對托架移動柔性印制電路到相對磁頭的固定端側,所述柔性印制電路處于從厚度方向兩側夾住和固定的狀態,偏轉柔性印制電路并因此移動柔性印制電路,使柔性印制電路的接合部分處于等待接合的位置,然后將柔性印制電路從夾住和固定狀態釋放,從而允許柔性印制電路彈性回復,接合部分與托架接合。
根據本發明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設置了接合件,由此柔性印制電路的接合部分可以相對托架移動到相對磁頭的固定端側,柔性印制電路處于從厚度方向兩側夾住的狀態。柔性印制電路可以偏轉并因此移動,使柔性印制電路的接合部分處于準備接合位置。然后釋放柔性印制電路的夾住狀態,允許柔性印制電路彈性回復,接合部分可與托架相接合。將柔性印制電路固定在托架上的固定部分并處于防止從固定部分脫離狀態的操作因此可自動進行。
另外,本發明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特征在于,包括推動件,當柔性印制電路的夾住和固定狀態被接合件釋放時,可將柔性印制電路推入固定部分并固定其中。
根據本發明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設置了推動件,由此當柔性印制電路的夾住和固定狀態被接合件釋放時,可以將柔性印制電路推入固定部分并固定其中。因此,當柔性印制電路通過接合件接合到托架時,柔性印制電路可以更牢固地固定在固定部分中。
另外,本發明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特征在于,包括壓力件,當柔性印制電路的夾住和固定狀態被接合件釋放時,可沿一定方向下壓,以便防止柔性印制電路沿從固定部分離開的方向移動。
根據本發明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在柔性印制電路與托架接合的情況下提供壓力件,由此,當接合件釋放了處于夾住狀態的柔性印制電路時,柔性印制電路可以一定方向受壓,以便防止柔性印制電路以離開固定部分的方向移動。因此柔性印制電路沿離開托架方向的移動受到控制,柔性印制電路更牢固地固定在固定部分中。
另外,本發明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特征在于柔性印制電路被兩個構件夾住和固定,當柔性印制電路在厚度方向上從兩側被夾住和固定時,兩個構件可通過互相接近和分開來夾住或釋放柔性印制電路。
兩個構件中的至少一個是用彈性材料制成,可以進行彈性變形。
這種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設置了一對可夾住固定或釋放柔性印制電路的構件,因此,柔性印制電路可通過兩個構件互相靠近或分開來夾住固定或釋放。另外,兩個構件中的至少一個是用彈性材料制成的,可進行彈性變形,由此,可以控制處理因夾在兩個構件之間的柔性印制電路數目變化造成的柔性印制電路全厚度的變化。
圖8A是解釋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第二實施模式的操作的視圖,是顯示引導部分、推動部分和柔性印制電路狀態的過程圖;圖8B是解釋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第二實施模式的操作的視圖,是顯示引導部分、推動部分和柔性印制電路狀態的過程圖;圖8C是解釋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第二實施模式的操作的視圖,是顯示引導部分、推動部分和柔性印制電路狀態的過程圖;圖8D是解釋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第二實施模式的操作的視圖,是顯示引導部分、推動部分和柔性印制電路狀態的過程圖;圖8E是解釋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第二實施模式的操作的視圖,是顯示引導部分、推動部分和柔性印制電路狀態的過程圖;圖8F是解釋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第二實施模式的操作的視圖,是顯示引導部分、推動部分和柔性印制電路狀態的過程圖;圖9A是解釋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第二實施模式的操作的視圖,是顯示引導部分和推動部分操作的過程圖;圖9B是解釋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第二實施模式的操作的視圖,是顯示引導部分和推動部分的操作的過程圖;圖9C是解釋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第二實施模式的操作的視圖,是顯示引導部分和推動部分的操作的過程圖;圖9D是解釋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第二實施模式的操作的視圖,是顯示引導部分和推動部分的操作的過程圖;圖9E是解釋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第二實施模式的操作的視圖,是顯示引導部分和推動部分的操作的過程圖;圖9F是解釋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第二實施模式的操作的視圖,是顯示引導部分和推動部分的操作的過程圖。
固定部分213在多個位置設置了凹槽部分。凹槽部分包括兩個從托架臂210的邊表面突出的壁表面,如圖1所示。還存在固定部分213設置成互相相對的情形,和設置成其位置可相對移動的情形。另外,雖然未在圖中顯示,連續相連的凹槽部分也可以在托架臂210的整個邊表面上形成,簡單地講,也可以使用柔性印制電路370可以插入和固定的結構。
柔性印制電路370是線路板,其中銅箔的電路在非常薄的絕緣膜上形成。例如,柔性印制電路370通過將其一端固定到HGA 300而與HGA300整體設置,如圖1所示,同時另一端連接到設置在托架200上的基底205。
圖3A和3B是顯示柔性印制電路370固定到托架200的固定部分213上的狀態,其中圖3A說明了將柔性印制電路370固定到托架臂210的邊表面上形成的固定部分中的操作,圖3B是顯示圖3A之中的托架200的基底205的側面部分的平面圖。即,當柔性印制電路370處于固定到托架200的固定部分213中的狀態時,厚度方向的位置被調節,如圖3B所示;柔性印制電路370被推入固定部分213,如圖3A所示。
另外,在托架200的基底20的周邊部分形成接合鉤205a,可與接合鉤205a接合的鎖定鉤371(接合部分)在柔性印制電路370上形成。通過將柔性印制電路370固定在上面介紹的固定部分213中并處于鎖定鉤371與接合鉤205a接合的狀態,柔性印制電路370可避免從固定部分213中脫離。
另一方面,圖2顯示了當HGA 300的位置確定時柔性印制電路370未固定在預定位置的狀態。柔性印制電路370由柔性材料制成,能夠彈性變形,因此可在與托架臂210分離的位置浮動,如圖2A所示,并不是總是固定在固定部分213的內側。即,柔性印制電路370的位置尚未決定,如圖2B所示。然后,柔性印制電路370通過使用本發明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1從圖2的狀態進入圖3的狀態。
注意到,存在柔性印制電路370設置鎖定鉤371或柔性印制電路370不設置鎖定鉤371的情況。首先,對未在柔性印制電路370上形成鎖定鉤371的情況下將柔性印制電路370固定到托架臂210的示例進行說明。
圖4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第一實施模式的前視圖。另外,圖5是從箭頭D的方向看到的圖4所示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視圖。圖6是圖5所示的引導部分103(引導件)的部分放大圖。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1的這個實施模式將推動部分104(推動件)和引導部分103作為其主要部分,推動部分104用于推動柔性印制電路370進入固定部分213并固定其中。當推動部分104推動柔性印制電路370進入固定部分213時,引導部分103從厚度方向的兩邊引導柔性印制電路370。
注意到,如圖4和5所示,托架200保持托架臂210上形成的固定部分213向上設置,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1根據托架200保持的位置進行設置。
如圖5和6所示,引導部分103設置了兩個構件(第一引導構件103a和第二引導構件103b),可通過互相接近或分開來引導或釋放柔性印制電路370,在兩個構件103a和103b中的一個,例如只是103a,是用可以彈性變形的彈性材料制成;而另一個,例如構件103b,是用剛性材料制成。
推動部分104是由可直接下壓柔性印制電路370的加壓件104a和固定加壓件的基底部分104b構成,推動部分104可以沿朝托架200接近和從托架200分離的方向上自由移動。
下面,對此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實施模式中的操作進行介紹。托架200設置了三個托架臂210,如圖2B所示。從這三個托架臂210,HGA 300定位并連接到兩個托架臂210和210兩端的頂部的內側表面,HGA 300定位在位于中間的托架臂210的兩個側表面上。在這種情況下,柔性印制電路370尚未固定在固定部分213中,如圖2所示。
處于這種狀態的柔性印制電路370首先通過引導部分103在厚度方向的兩側引導柔性印制電路370而固定到固定部分213中。即,從圖7A所示的初始狀態,兩個構件103a和103b接近托架200側(箭頭A方向),到達必須對柔性印制電路370進行引導的位置,兩個構件103a和103b處于分開的狀態,如圖7B所示。然后,如圖7c所示,兩個構件103a和103b互相接近,當到達與托架臂210的固定部分213的相對內側表面之間的距離相等的距離時分別停止。因此柔性印制電路371的水平位置在固定部分213的內側表面之間調整。即,柔性印制電路370處于被引導部分103引導的狀態。
接下來,被引導部分103引導的柔性印制電路370推入固定部分213并固定其中。即,如圖7D所示,推入部分104接近托架200側,柔性印制電路370通過設置在推入部分104的壓力件104a被推入固定部分213的內部并固定其中。應當注意到,在這點的壓力件104a設計成具有的重量不能使柔性印制電路370出現變形或類似情況,并重量足夠下壓柔性印制電路370。
根據上面介紹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1的實施模式,當HGA300處于相對托架200定位的狀態時,柔性印制電路370可以通過使用推動部分104推入固定部分213并固定其中。然后,當推動部分104推動柔性印制電路370到固定部分213并固定時,柔性印制電路可被引導部分103從厚度方向的兩側引導。因此將與HGA 300整體形成的柔性印制電路370固定到托架200的托架臂210上形成的固定部分213內的操作可自動進行。
注意到,盡管推動部分104使用壓力件104a來推動柔性印制電路370,將柔性印制電路370壓到托架臂210的底部附近。但對壓力件104a的形狀或壓到的位置沒有限制。
另外,盡管引導部分103使用了兩個構件103a和103b可互相接近的結構來引導,引導部分103并不限于這種結構,簡單地講,只要能對柔性印制電路370從厚度方向的兩側進行引導的結構就可以。
接下來,對涉及到本發明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第二實施模式進行說明。在這個實施模式中,通過使用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1,設置了鎖定鉤371的柔性印制電路370可固定到托架200上形成的固定部分213內,鎖定鉤371鎖定到托架200的基底205的周邊部分上形成的接合鉤205a。注意到在第二實施模式中,構成第一實施模式的引導部分103的兩個構件103a和103b用作本發明的接合機構,推動部分104用作本發明的推動件和壓力件。
接著,固定柔性印制電路370到固定部分213內的操作利用圖8和9進行說明。
首先,柔性印制電路370被兩個構件103a和103b從厚度方向的兩側夾住和固定。即,如圖8B和9B所示,兩個構件103a和103b處于互相分開的狀態,兩個構件103a和103b然后接近托架200側(箭頭A方向)到達柔性印制電路370應當進行固定的位置,其后,兩個構件103a和103b互相接近,如圖8C所示,夾住和固定柔性印制電路370。這時,有兩個HGA 300定位在中間的托架臂210,因此,也有兩個柔性印制電路370應當被托架臂210的固定部分213所固定。兩個構件中的一個103a是由彈性材料制成,因此可伴隨夾住的柔性印制電路370重量的改變對柔性印制電路370整個厚度的改變作出反應。
接下來,如圖9C所示,夾住柔性印制電路370的兩個構件103a和103b沿圖中的箭頭B的方向移動,柔性印制電路370的鎖定鉤371移動到等待與托架200接合的位置。這時,柔性印制電路370相對托架200朝HGA300的固定端側移動,因此柔性印制電路370在HGA300側發生偏轉。
接下來,如圖8D和圖9D所示,推動部分104然后依靠自身的重量朝托架臂210側(箭頭A的方向)移動,并停止在與柔性印制電路370的上邊部分發生接觸時,柔性印制電路370仍被兩個構件103a和103b夾住。推動部分104設計成具有足夠的重量,故壓力件104b不能使柔性印制電路370出現變形或類似的情形,當引導部分103打開時,壓力件下壓在柔性印制電路370上。
其后,當柔性印制電路370的夾住狀態釋放時,柔性印制電路370彈性回復,鎖定鉤371與托架200接合。即,如圖8E所示,兩個構件103a和103b互相分開,柔性印制電路370的夾住狀態釋放,柔性印制電路370從偏轉狀態彈性回復并延伸。
另外,此時如圖9E所示,推動件104由于其本身的重量而下降,從上而下壓到柔性印制電路370上,取得最靠近托架200的位置。柔性印制電路370因此被推動部分104推動到固定位置213,柔性印制電路370的鎖定鉤371與托架200的接合鉤205a接合。應注意到,此時推動件104壓到柔性印制電路370上,以防止柔性印制電路370以離開固定部分213的方向移動。
同樣,這時鎖定鉤371可以不處于與接合鉤205a完全接合的狀態(柔性印制電路370可以不必要彈性回復到完全展開),只是保證柔性印制電路370重又被兩個構件103a和103b夾住,如圖8F所示,并移動到接合鉤205a側(箭頭C方向)。通過這樣的動作,鎖定鉤371進入與接合鉤205a完全接合的狀態,即使假定未處于完全接合狀態的情況下。
這時,由于兩個構件中的一個構件103a是彈性材料制成的,兩個構件處于輕輕地夾住柔性印制電路370的狀態。因此,在柔性印制電路370又被夾住之前已經完全延伸,和移動到接合鉤205a側(箭頭C方向)的情況下,兩個構件103a和103b沿柔性印制電路370的兩側接觸滑動。
根據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實施模式,柔性印制電路370可以通過兩個構件103a和103b及推動部分104自動地固定在固定部分213。另外,柔性印制電路370與托架200接合的狀態可以通過接合件來實現,因此,柔性印制電路370可以固定在固定部分213,并處于與托架200接合的狀態。固定在固定部分213的柔性印制電路370可以避免與固定部分213脫離。
在本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實施模式中,盡管形成引導部分103的結構被用作引導機構并采用了夾持機構,但對這些結構沒有限制。例如,也可以使用設置了分開的引導機構和夾持機構的結構。然而,如果使用了本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的實施模式的結構,可以得到具有簡單結構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能夠處理柔性印制電路370設置鎖定鉤370和不設置鎖定鉤等要求。
另外,在由兩個構件103a和103b組成的引導部分103中,一個構件103a是用能夠彈性變形的彈性材料制成的,因此能夠處理伴隨被夾住和固定的柔性印制電路370數量變化而產生的被夾住的柔性印制電路370厚度的變化。另外,與托架200完全接合的柔性印制電路370可以滑動,因此使得夾持機構能柔性地處理柔性印制電路370的狀態。
應當注意到,在本實施例中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中,盡管采用了推動部分104既用作推動機構也用作壓力機構的結構,對這種結構沒有限制,例如可以采用推動機構和壓力機構分開的結構。最好是采用推動件同時用作推動機構和壓力機構的結構。這樣使用的部件數目可保持在很少,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可具有簡單結構。
另外,盡管使用了兩個構件103a和103b組成的引導部分103,一個構件103a是能夠彈性變形的彈性材料制成,另一個構件103b是剛性材料制成;也可以使用另一種結構,其中兩個構件都是由能夠彈性變形的彈性材料制成。
另外,在第一實施模式和第二實施模式中,盡管固定柔性印制電路370的示例中所使用的結構是,在托架200設置的三個托架臂210中,將HGA 300通過兩個側面部分連接到托架臂210頂部的內側表面,HGA 300定位在位于中間的托架臂210的兩個側表面;但托架臂210的數量、柔性印制電路370位置的數量等并不限于這些值。簡單地講,對設置在一個或多個定位在至少一個或多個托架臂210上的HGA 300的柔性印制電路370進行安裝就足夠了。因此圖5到8所顯示的構件103a和103b對的數目也并不限于實施例模式中所顯示的數目。
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可通過推動件自動地將與磁頭整體形成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在托架的托架臂上形成的固定部分中。
另外,當利用推動件將柔性印制電路推入固定部分并固定其中時,柔性印制電路可通過引導件進行更牢固地固定。
另外,本發明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設置了接合件,因此,柔性印制電路可以與托架相接合。因此,將柔性印制電路固定在托架上形成的固定部分中的操作可以自動進行,并處于柔性印制電路與托架相接合的狀態,使其避免了與固定部分脫離。
另外,設置了推動件,因此,當柔性印制電路通過接合件與托架接合時,柔性印制電路可更牢固地固定到固定部分。
另外,設置了壓力件,并因此,柔性印制電路可以一定方向受壓,以避免沿離開固定部分的方向移動,當接合件將處于夾住狀態的柔性印制電路釋放時,柔性印制電路可以更牢固地固定在固定部分中。
柔性印制電路可通過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上的兩個構件被夾住或釋放。兩個構件中的至少一個是可以彈性變形的彈性材料制成的,由此,可以處理伴隨被兩個構件夾住的柔性印制電路數目的變化而產生的柔性印制電路厚度的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當磁頭相對托架定位時,可將與所述磁頭整體形成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到所述托架的托架臂上形成的固定部分中,其包括推動件,可將所述柔性印制電路推入所述固定部分并固定其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所述機構還包括引導件,當將所述柔性印制電路推入所述固定部分并固定其中時,可從厚度方向的兩側引導所述柔性印制電路。
3.一種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當磁頭相對所述托架定位時,可將所述磁頭包括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在所述托架上形成的固定部分中并處于與所述托架接合的狀態,以便防止其從所述固定部分脫開;所述機構包括接合件,可相對所述托架移動所述柔性印制電路到相對所述磁頭的固定端側,所述柔性印制電路處于厚度方向的兩側間夾住并固定的狀態,偏轉所述柔性印制電路因此移動所述柔性印制電路,使所述柔性印制電路的接合部分處于等待接合的位置,然后將所述柔性印制電路從夾住和固定狀態釋放,由此所述柔性印制電路彈性回復,所述接合部分與所述托架接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構還包括推動件,當處于夾住和固定狀態的所述柔性印制電路被所述接合件釋放時,可將所述柔性印制電路推入所述固定部分并固定其中。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構還包括壓力件,可以一定方向下壓,當處于所述夾住和固定狀態的所述柔性印制電路被所述接合件釋放時,可防止所述柔性印制電路以離開所述固定部分的方向移動。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構還包括壓力件,可以一定方向下壓,當處于夾住和固定狀態的所述柔性印制電路可被所述接合件釋放時,可防止所述柔性印制電路以離開所述固定部分的方向移動。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印制電路可被兩個構件夾住和固定,當所述柔性印制電路在厚度方向上從兩邊被夾住和固定時,所述兩個構件可通過互相接近或離開來夾住和釋放所述柔性印制電路,所述兩個構件中的至少一個是由可以進行彈性變形的彈性材料制成。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印制電路可被兩個構件夾住和固定,當所述柔性印制電路在厚度方向上從兩邊被夾住和固定時,所述兩個構件可通過互相接近或離開來夾住和釋放所述柔性印制電路,所述兩個構件中的至少一個是由可以進行彈性變形的彈性材料制成。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印制電路可被兩個構件夾住和固定,當所述柔性印制電路在厚度方向上從兩邊被夾住和固定時,所述兩個構件可通過互相接近或離開來夾住和釋放所述柔性印制電路,所述兩個構件中的至少一個是由可以進行彈性變形的彈性材料制成。
全文摘要
公開了一種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可自動將柔性印制電路固定在托架的托架臂上形成的固定部分,通過設置了可將柔性印制電路推入固定部分并固定其中的推動件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柔性印制電路可自動地固定在固定部分。另外,設置了引導件,可從厚度方向上的兩側引導柔性印制電路,使柔性印制電路能夠更可靠地固定在固定部分中。另外,通過使用設置了可與接合部分接合的接合件的柔性印制電路固定機構,當設置了接合部分的處于從厚度方向的兩側夾住并固定狀態的柔性印制電路以相對方式移動并偏轉之后,可從夾住和固定狀態釋放并允許彈性回復,可以進行自動固定柔性印制電路的操作,并使其處于與托架接合的狀態,同時可防止從固定部分脫離。
文檔編號G11B21/02GK1422726SQ0215610
公開日2003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02年12月3日 優先權日2001年12月4日
發明者羽部政男, 天蔵基仁, 中野英司, 田崎康一 申請人:精工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