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纜連接器組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線纜連接器組合,尤其涉及一種具有若干電連接器的線纜連接器組合。
【背景技術】
[0002]為提高系統的集成程度,各廠商傾向于在電路板上安裝多個電連接器,電連接器之間采用上下堆疊或左右并列的方式放置,實現多通道的信號傳輸,由于多個電連接器靠近在一起,相互之間難免會產生信號干擾的問題,影響信號傳輸的穩定性,所以,解決各電連接器之間的信號干擾是一個重要課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具有降低外界電磁波干擾及電連接器之間信號串擾的種線纜連接器組合。
[0004]為實現前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線纜連接器組合,其包括一內置電路板、間隔焊接在內置電路板上表面的若干電連接器、上金屬殼、下金屬殼及向后延伸出上金屬殼與下金屬殼的線纜,所述內置電路板收容于上金屬殼與下金屬殼內,所述線纜前端焊接在內置電路板上,所述線纜連接器組合還包括收容于上金屬殼與下金屬殼內的一導電泡棉,所述導電泡棉擠壓于各電連接器之間以及上金屬殼、下金屬殼與各電連接器的間隙內。
[000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內置電路板、各電連接器、上金屬殼、下金屬殼之間通過導電泡棉建立一接地回路,所述內置電路板具有與導電泡棉接觸的接地線路。
[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電連接器包括第一電連接器、第二電連接器及第三電連接器,第二電連接器位于第一、第二電連接器之間,所述導電泡棉具有擠壓于第一、第二電連接器之間的一第一間隔部及第二、第三電連接器之間的一第二間隔部。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電泡棉具有位于左右兩端的第一、第二端部、第一、第二、第三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連接第一端部與第一間隔部,三者圍成一第一收容部,所述第一電連接器后端收容于第一收容部,沿前后方向觀察,第一收容部呈“ Π ”形,第一連接部向下抵壓在第一電連接器上。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連接部連接第一間隔部與第二間隔部,三者圍成一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二電連接器后端收容于第二收容部,沿前后方向觀察,第二收容部呈“ Π ”形,第二連接部向下抵壓在第二電連接器上。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三連接部連接第二間隔部與第二端部,三者圍成一第三收容部,所述第三電連接器收容于第三收容部,沿上下方向觀察,第三收容部呈“ Π ”形,第二連接部向前抵壓在第三電連接器上。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第二端部向外側凸出于上金屬殼與下金屬殼。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內置電路板包括一主體及向外側凸出于上金屬殼與下金屬殼的凸邊,所述凸邊具有上下貫穿的固定孔,所述上金屬殼包括頂壁及自頂壁向下彎折延伸的上側壁,所述下金屬殼體包括底壁及自底壁向上彎折延伸的下側壁,所述上側壁與下側壁對接在一起,所述上側壁前端設有向下穿過內置電路板固定孔的上固定片,下側壁后端具有向上穿過固定孔的下固定片。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線纜連接器組合還包括一金屬鉚壓片,所述鉚壓片包括一直立片、自直立片中部向前凸伸的鉚壓環及自直立片左右兩端向前垂直彎折延伸的一對側向片,鉚壓環鉚壓在線纜上,側向片具有向下凸伸的定位片,所述內置電路板具有固定定位片的定位孔。
[0013]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合還包括收容于上金屬殼與下金屬殼內的一導電泡棉,導電泡棉擠壓于各電連接器之間以及上金屬殼、下金屬殼與各電連接器的間隙內,避免外界的電磁波干擾,保證高頻信號傳輸的穩定性,降低各電連接器之間的信號串擾。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合的立體示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合另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合的立體示意圖,未顯示上金屬殼。
[0017]圖4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合的立體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請參閱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合100包括一內置電路板10、左右并列的三個電連接器21、22、23、上金屬殼30、下金屬殼40、一導電泡棉50、一金屬鉚壓片60及一線纜70。
[0019]內置電路板10包括水平收容于上、下金屬殼30、40內的一矩形主體11及位于主體11四個角落的四個凸邊12,主體11后端設有一缺口 13及位于缺口 11左右兩側的一對定位孔14,每一凸邊12設有上下貫穿的固定孔15。
[0020]電連接器21、22、23包含第一電連接器21、第二電連接器22及第三電連接器23,第一、第二、第三電連接器21、22、23左右間隔排列為一排,第二電連接器22位于第一、第三電連接器21、23之間。第一、第二、第三電連接器21、22、23前端分別設有一對接面,用以與對接連接器對接。第一、第二、第三電連接器21、22、23分別焊接在內置電路板10上表面。
[0021]上金屬殼30包括頂壁31及自頂壁31向下彎折延伸的上側壁32,下金屬殼體40包括底壁41及自底壁41向上彎折延伸的下側壁42,頂壁31與底壁41上下相對設置,上側壁32與下側壁42對接在一起,各凸邊12向外側凸出于上側壁32與下側壁42,上側壁32前端設有向下穿過內置電路板10固定孔15的上固定片33,下側壁42后端具有向上穿過固定孔13的下固定片43,增加上、下金屬殼30、40與內置電路板10之間的固定效果。
[0022]導電泡棉50是由發泡基材和導電材料復合而成,具有彈性和一致性,發泡基材內添加有金屬顆粒,使得導電泡棉50具備導電能力。導電泡棉50包括左右間隔開的第一、第二間隔部51、52、第一、第二端部53、54及第一、第二、第三連接部55、56、57,第一、第二端部53、54設于導電泡棉50的左右兩端。
[0023]第一連接部55連接第一端部53與第一間隔部51,第一端部53與第一間隔部51是自第一連接部55的左右兩端向下凸伸而成,沿前后方向觀察,第一連接部55、第一端部53及第一間隔部51圍成一 “Π”形的第一收容部550。
[0024]第二連接部56連接第一、第二間隔部51、52,第一、第二間隔部51、52是自第二連接部56的左右兩端向下凸伸而成,沿前后方向觀察,第二連接部56、第一、第二間隔部51、52之間形成一 “ Π ”形的第二收容部560。
[0025]第三連接部57連接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