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風冷散熱裝置及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1262264發布日期:2025-03-14 12:34閱讀:8來源:國知局
風冷散熱裝置及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電子設備散熱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風冷散熱裝置及設有所述風冷散熱裝置的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1、隨著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功能不斷提升,使得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功耗不斷提升,目前便攜式電子設備一般采用微型風扇進行主動風冷散熱,該主動風冷能驅動外界冷空氣介質帶走便攜式電子設備內部的熱量,具有較好的散熱效果。現有的主動風冷散熱方案主要分兩類,第一類主動風冷散熱方案包括:風扇及散熱通道,該散熱通道與便攜式電子設備內的發熱器連通,風扇工作抽吸外界冷空氣掠過散熱通道進行換熱,再將熱交換后的空氣從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出風口排出;第二類主動風冷散熱方案包括:風扇、風道及散熱鰭片,其中風道為空氣流動路徑,便攜式電子設備中的發熱器件工作時產生的熱量通過傳熱器傳遞至該散熱鰭片,風扇工作抽吸外界冷空氣與散熱鰭片進行換熱。然而,現有的第一類主動風冷散熱方案中的風扇抽吸的外界冷空氣直接掠過散熱通道而散熱效率低,第二類主動風冷散熱方案中的風扇抽吸的外界冷空氣與散熱鰭片換熱,但該散熱鰭片為平直結構,對便攜式電子設備的散熱效率提升有限。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申請提供一種散熱效率較佳的風冷散熱裝置,以及設有所述風冷散熱裝置的電子設備。

2、本申請提供的一種風冷散熱裝置,其包括風扇及散熱器,所述散熱器包括第一散熱鰭片組及第二散熱鰭片組,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具有第一散熱通道,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具有第二散熱通道,所述第一散熱通道相較于所述第二散熱通道更靠近所述風扇,所述第一散熱通道與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通道連通;所述風扇運行時能抽吸外界空氣經過所述散熱器的第一散熱通道及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通道,所述外界空氣在從所述第一散熱通道經過所述第二散熱通道的過程中出現分流及匯流。

3、本申請還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其包括風冷散熱裝置及外殼,所述風冷散熱裝包括風扇及散熱器,所述散熱器包括第一散熱鰭片組及第二散熱鰭片組,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具有第一散熱通道,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具有第二散熱通道,所述第一散熱通道相較于所述第二散熱通道更靠近所述風扇,所述第一散熱通道與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通道連通;所述風扇運行時能抽吸外界空氣經過所述散熱器的第一散熱通道及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通道,所述外界空氣在從所述第一散熱通道經過所述第二散熱通道的過程中出現分流及匯流,所述風冷散熱裝置設置于所述外殼。

4、本發明的風冷散熱裝置的散熱器的第一散熱通道與相鄰的第二散熱通道連通,通過風扇運行抽吸外界空氣進入散熱器,該外界空氣能從第一散熱通道分流和匯流至相鄰的第二散熱通道,讓外界空氣與散熱器上的熱量進行強迫換熱;本申請的風扇在運行抽吸的外界空氣經第一散熱通道后能分流及匯流至第二散熱通道,使得該外界空氣在流經散熱器的過程中受阻,延長該外界空氣與散熱器的換熱時間,以及增大該外界空氣與散熱器的換熱接觸面,從而提升了散熱器的換熱效率,以實現更高效的換熱作用。



技術特征:

1.一種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風冷散熱裝置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相較于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更靠近所述風扇,所述第一散熱通道平行于所述第二散熱通道;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散熱通道中的其中一者中的所述外界空氣分流至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散熱通道,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散熱通道中的外界空氣匯流至對應的所述第二散熱通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包括多個第一散熱鰭片,多個所述第一散熱鰭片沿第一方向相互間隔排列,每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散熱鰭片之間形成所述第一散熱通道;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包括多個第二散熱鰭片,多個所述第二散熱鰭片沿所述第一方向相互間隔排列,每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散熱鰭片之間形成第二散熱通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還包括多個第一頂部散熱鰭片及多個第一導熱片,所述第一頂部散熱鰭片的相對兩側分別連接有所述第一散熱鰭片,所述第一頂部散熱鰭片與其連接的兩個所述第一散熱鰭片圍成第一散熱框,每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散熱框間隔,每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散熱框之間通過所述第一導熱片連接,每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散熱框的第一散熱鰭片圍成所述第一散熱通道;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包括多個第二頂部散熱鰭片及多個第二導熱片,所述第二頂部散熱鰭片的相對兩側分別連接有所述第二散熱鰭片,所述第二頂部散熱鰭片與其連接的兩個所述第二散熱鰭片圍成第二散熱框,每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散熱框間隔,每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散熱框之間通過所述第二導熱片連接,每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散熱框的第二散熱鰭片圍成所述第二散熱通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框的第一散熱通道連通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框的第二散熱通道及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散熱框之間的第二散熱通道;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散熱框之間的第一散熱通道分別連通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框的第二散熱通道及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散熱框圍成的第二散熱通道。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第一散熱框沿第一方向排列,多個所述第二散熱框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散熱通道的長度方向和所述第二散熱通道的長度方向均平行于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熱片連接于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散熱框的第一散熱鰭片遠離所述第一頂部散熱鰭片的端部,所述第一導熱片與其連接的兩個所述第一散熱鰭片圍成所述第一散熱通道;所述第二導熱片連接于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散熱框的第二散熱鰭片遠離所述第二頂部散熱鰭片的端部,所述第二導熱片與其連接的兩個所述第二散熱鰭片圍成所述第二散熱通道。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框與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框相互位錯,所述第一散熱框的兩個所述第一散熱鰭片分別正對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散熱通道,所述第二散熱框的兩個所述第二散熱鰭片分別正對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散熱通道。

9.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熱片連接于所述第二導熱片,所述第一導熱片與所述第二導熱片共面;所述第一頂部散熱鰭片連接于所述第二頂部散熱鰭片,所述第一頂部散熱鰭片與所述第二頂部散熱鰭片共面。

10.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鰭片與相鄰的第二散熱鰭片之間具有第一通風槽,所述第一散熱通道與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通道之間通過所述第一通風槽連通。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鰭片平行于所述第二散熱鰭片,所述第一散熱鰭片背離所述風扇的一側設有第一導風片,所述第一導風片從所述第一散熱鰭片向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通道傾斜;所述第二散熱鰭片靠近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的一側設有第二導風片,所述第二導風片從所述第二散熱鰭片向相鄰的所述第一散熱通道傾斜,所述第一導風片與所述第二導風片圍成所述第一通風槽,所述第一散熱通道中的外界空氣經所述第一通風槽分流至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通道。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鰭片及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鰭片沿第二方向間隔排列,所述第一散熱通道的長度方向及所述第二散熱通道的長度方向均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導風片相對于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的傾斜角度范圍為大于0度小于90度,所述第二導風片相對于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的傾斜角度范圍為大于0度小于90度,所述第一導風片的傾斜方向與所述第二導風片的傾斜方向相交,所述第一通風槽兩側的所述第一導風片及所述第二導風片位于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的同側。

13.根據權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器還包括多個第一阻風柱,每一所述第一散熱鰭片與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鰭片之間設有所述第一阻風柱,每一所述第一阻風柱靠近對應的所述第一通風槽,經過所述第一散熱通道的外界空氣通過所述第一阻風柱分流至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散熱通道。

14.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器還包括第三散熱鰭片組,所述第三散熱鰭片組靠近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背離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的一側,所述第三散熱鰭片組包括多個第三散熱鰭片,多個所述第三散熱鰭片沿第一方向相互間隔排列,每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三散熱鰭片之間形成第三散熱通道,每一所述第三散熱鰭片與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鰭片之間具有第二通風槽,所述第二散熱通道與相鄰的所述第三散熱通道之間通過所述第二通風槽連通。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散熱鰭片平行于所述第二散熱鰭片,所述第二散熱鰭片靠近所述第二通風槽的一側設有第三導風片,所述第三導風片自所述第二散熱鰭片向相鄰的所述第三散熱通道傾斜;所述第三散熱鰭片靠近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的一側設有第四導風片,所述第四導風片從所述第三散熱鰭片向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通道傾斜,所述第三導風片與所述第四導風片圍成所述第二通風槽,所述第二散熱通道中的外界空氣經所述第二通風槽分流至相鄰的所述第三散熱通道。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熱鰭片及相鄰的所述第三散熱鰭片沿第二方向間隔排列,所述第二散熱通道的長度方向及所述第三散熱通的長度方向均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導風片相對于所述第三散熱鰭片的傾斜角度范圍為大于0度小于90度,所述第四導風片相對于所述第四散熱鰭片的傾斜角度范圍為大于0度小于90度,所述第三導風片的傾斜方向與所述第四導風片的傾斜方向相交,所述第二通風槽兩側的所述第三導風片及所述第四導風片位于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的同側。

17.根據權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器還包括多個第二阻風柱,每一所述第三散熱鰭片與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鰭片之間設有所述第二阻風柱,每一所述第二阻風柱靠近對應的第二通風,經過所述第二散熱通道的外界空氣通過所述第二阻風柱分流至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三散熱通道。

1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風冷散熱裝置還包括導風罩,所述風扇及所述散熱器容置于所述導風罩的收容空間,所述導風罩具有導風槽,所述導風槽連通所述第一散熱通道。

19.一種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子設備包括如權利要求1-18任意一項所述的風冷散熱裝置及外殼,所述風冷散熱裝置設置于所述外殼。


技術總結
本發明提供一種風冷散熱裝置,其包括風扇及散熱器,所述散熱器包括第一散熱鰭片組及第二散熱鰭片組,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具有第一散熱通道,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具有第二散熱通道,所述第一散熱通道相較于所述第二散熱通道更靠近所述風扇,所述第一散熱通道與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通道連通;所述風扇運行時能抽吸外界空氣經過所述散熱器的第一散熱通道及相鄰的所述第二散熱通道,所述外界空氣在從所述第一散熱通道經過所述第二散熱通道的過程中出現分流及匯流。本申請還提供設有所述風冷散熱裝置的電子設備。

技術研發人員:劉少斌,康南波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
技術公布日:2025/3/1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