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電子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顯示屏及具有其的移動終端和由多個該移動終端組成的組合式終端設備。
背景技術:
鑒于攜帶便利性的考慮,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屏幕一般不會太大,主流屏幕尺寸以5-6英寸為主。如果用戶需要瀏覽網頁、電子文檔等,由于手機顯示的字體太小,會造成閱讀便利性下降,所以手機一般不會作為辦公的首選,用戶一般還需要攜帶一個大尺寸的平板電腦或筆記本電腦,用于編輯和瀏覽相關電子文檔。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幾個用戶需要在一起開電話會議,如果用手機,屏幕則會太小,只能使用電腦或電視,而如果在車上或是在沒有電視或電腦的地點,則會非常不方便。
另外,廢舊手機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巨大的污染問題,廢舊手機一般僅因為電池容量低或者配置落后而被淘汰,但是屏幕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如何利用廢舊手機的屏幕成為當今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申請人申請了一些專利用來解決上述的部分問題,例如中國專利申請CN201510036188.X號、CN201510050123.0以及CN201510075047.9等,但是由于這些技術中的屏幕是狹長型,不便于攜帶,在實際使用中給用戶帶來了一些不便,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方便攜帶且便于進行屏幕尺寸擴充的移動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顯示屏及具有其的移動終端,以及由多個該移動終端組成的組合式終端設備,本發明的顯示屏在使用時可根據需要展開而擴大顯示尺寸,且可在不使用時折疊起來,方便用戶攜帶,即滿足了大屏幕尺寸的需要,又兼顧了攜帶便利性的需求。
本發明提供的顯示屏包括一硬質顯示屏、以及與所述硬質顯示屏相連的柔性顯示屏,所述柔性顯示屏包括與所述硬質顯示屏相連的第一柔性顯示屏以及與所述第一柔性顯示屏相連的第二柔性顯示屏,所述第一柔性顯示屏和所述第二柔性顯示屏之間形成有第一折線,所述柔性顯示屏可沿所述第一折線折疊。
本發明提供的移動終端,包括主體,所述主體的正面設有顯示屏,所述顯示屏包括與所述主體相連的硬質顯示屏、以及與所述硬質顯示屏相連的柔性顯示屏,所述硬質顯示屏位于所述主體的正上方,所述柔性顯示屏凸伸出所述主體,所述柔性顯示屏包括與所述硬質顯示屏相連的第一柔性顯示屏以及與所述第一柔性顯示屏相連的第二柔性顯示屏,所述第一柔性顯示屏和所述第二柔性顯示屏之間形成有第一折線,所述柔性顯示屏可沿所述第一折線折疊。
本發明提供的組合式終端設備,包括多個拼接在一起的所述的移動終端。
進一步地,所述移動終端還包括控制單元和感測單元,所述感測單元用于感測所述第一柔性顯示屏和所述第二柔性顯示屏之間的角度,所述控制單元用于響應所述感測單元感測到的所述第一柔性顯示屏和所述第二柔性顯示屏之間的角度變化改變所述第二柔性顯示屏的透明度。
進一步地,所述柔性顯示屏包括聚合體分散液晶層,所述控制單元通過控制施加于聚合體分散液晶層上的電信號改變所述柔性顯示屏的透明度。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單元被配置成:當所述第一柔性顯示屏和所述第二柔性顯示屏之間的角度小于一角度預設值時,控制所述第二柔性顯示屏顯示反轉圖像。
進一步地,所述柔性顯示屏的正面和背面均設有觸摸傳感層,所述控制單元被配置成:基于所述柔性顯示屏的透明度激活所述柔性顯示屏背面的觸摸傳感層,基于施加于所述觸摸傳感層的手勢輸入激活所述柔性顯示屏。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單元被配置成:控制所述硬質顯示屏顯示常用操作鍵及不需要大屏幕顯示的功能的頁面,控制所述柔性顯示屏顯示需要大屏幕顯示的功能的頁面。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柔性顯示屏和所述第二柔性顯示屏的長度相等。
進一步地,所述顯示屏的寬度為74mm,長度為210mm,所述柔性顯示屏的總長度為160mm,所述第一折線與所述第二柔性顯示屏自由端之間的距離為80mm。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柔性顯示屏的長度等于所述第一柔性顯示屏和所述硬質顯示屏的長度之和。
進一步地,所述顯示屏的寬度為74mm,長度為210mm,所述柔性顯示屏的總長度為130mm,所述第一折線與所述第二柔性顯示屏自由端之間的距離為105mm。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柔性顯示屏包括與所述硬質顯示屏相連的第一分屏、以及連接所述第一分屏和所述第二柔性顯示屏的第二分屏,所述第一分屏和所述第二分屏之間形成有第二折線,所述第一柔性顯示屏可沿所述第二折線折疊。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柔性顯示屏和所述第二柔性顯示屏的長度相等,且所述第二柔性顯示屏與所述第二分屏的長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分屏與所述硬質顯示屏的長度之和。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單元還被配置成:基于所述第一分屏和所述第二分屏之間的角度變化,控制所述第二分屏與所述第二柔性顯示屏的透明度。
進一步地,所述移動終端的兩個相對側設有可相互配合的第一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與第二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
本發明移動終端及組合式終端設備中,顯示屏在使用時可根據需要展開而擴大顯示尺寸,且可在不使用時折疊起來,方便用戶攜帶,即滿足了大屏幕尺寸的需要,又兼顧了攜帶便利性的需求。
上述說明僅是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明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發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系統框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的移動終端顯示圖像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4為圖1的移動終端顯示圖像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5為圖1的移動終端顯示圖像的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6為圖1的移動終端顯示圖像的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7為圖1的移動終端顯示圖像的第五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8所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9所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所示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所示為四個第一實施例的移動終端拼接在一起的示意圖。
圖12所示為四個第二實施例的移動終端拼接在一起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明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詳細說明如下。
第一實施例
圖1所示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系統框圖。本發明的移動終端可以為手機,平板電腦等,下面以移動終端為手機為例對本發明進行介紹。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移動終端包括主體、控制單元和感測單元。
圖2所示為圖1所示的移動終端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主體通常為利用塑料、金屬等材料形成的長方體殼體,其構成移動終端的基本外殼。主體的正面設有顯示屏10,顯示屏10包括與主體相連的硬質顯示屏11、與硬質顯示屏11相連的柔性顯示屏12。在本發明中,硬質顯示屏11即指人們通常所說的硬屏。硬質顯示屏11和柔性顯示屏12無縫對接,也即,當移動終端處于黑屏狀態下,硬質顯示屏11和柔性顯示屏12在外觀上并無明顯的分界線。硬質顯示屏11位于主體的正上方,其沿移動終端厚度方向的投影與主體完全重合。柔性顯示屏12沿移動終端的寬度或長度方向凸伸出主體。圖1示出柔性顯示屏12沿移動終端的寬度方向凸伸出移動終端的主體。
柔性顯示屏12包括與硬質顯示屏11相連的第一柔性顯示屏121以及與第一柔性顯示屏121相連的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形成有第一折線123,第一折線123將柔性顯示屏12劃分為第二柔性顯示屏122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長度相等,由于顯示屏10沿移動終端寬度方向擺放,所以,顯示屏10的長度即為顯示屏10沿移動終端寬度方向的長度。第一折線123位于距離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自由端固定距離的位置處。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屏10的寬度優選為74mm,長度優選為210mm,柔性顯示屏12的總長度優選為160mm,第一折線123與第二柔性顯示屏122自由端之間的距離優選為80mm。即,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長度均為80mm。柔性顯示屏12可沿第一折線123折疊,從而改變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的夾角。在本實施例中,當柔性顯示屏12沿第一折線123折疊后,柔性顯示屏12不覆蓋硬質顯示屏11。
柔性顯示屏12可以配置成具有一外殼,而柔性顯示屏12則配置于該外殼的正面。考慮到柔性顯示屏12的特性,柔性顯示屏12的外殼可以被配置成能夠在外力作用下與柔性顯示屏12一起變形。在本發明中,柔性顯示屏12的外殼可以由塑料、薄玻璃、纖維、薄金屬(例如,鋁等)、紡織品和硅、或者其組合等材料制成。
柔性顯示屏12通常具有兩個極限位置狀態:完全展開狀態和完全折疊狀態。當柔性顯示屏12處于完全展開狀態時,柔性顯示屏12的整個圖像顯示表面構成一個大體平坦的表面,在此狀態下可以認為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形成180°的夾角。當柔性顯示屏12處于完全折疊狀態時,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位于第一柔性顯示屏121之上,其圖像顯示表面基本上與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圖像顯示表面貼合,在此狀態下可以認為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形成0°的夾角。當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的角度大于一角度預設值(例如90°)且小于或等于180°之間時,認為柔性顯示屏12處于展開狀態。當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的角度小于該角度預設值且大于或等于0°時,認為柔性顯示屏12處于折疊狀態。
感測單元配置成包括變形感測單元。變形感測單元可以包括用于感測柔性顯示屏12變形信息的變形傳感器,但本發明不限于此。變形傳感器可以設于柔性顯示屏12中。變形感測單元用于通過感測柔性顯示屏12,特別是第一折線123周圍的變形信息來感測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的角度,以便于控制單元根據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的角度控制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透明度及其所顯示圖像的顯示狀態。具體地,控制單元可以根據變形感測單元感測的信息與系統內置的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的角度預設值進行比對,并根據比對結果調整柔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透明度及其所顯示圖像的顯示狀態。
例如,當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的角度逐漸減小并減小至角度預設值90°時,控制單元開始根據比對結果增加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透明度,例如,在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的角度為90°時增加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透明度為10%,并控制第二柔性顯示屏122顯示所顯示圖像的反轉圖像。當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的角度逐漸增加并增加至大于角度預設值90°時,控制單元根據比對結果減小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透明度,并控制第二柔性顯示屏122所顯示的圖像由反轉圖像變為正常顯示圖像。
在本發明中,增加透明度表示柔性顯示屏12由不透明逐漸變為透明,減小透明度表示柔性顯示屏12由透明逐漸變為不透明。
在本發明中,正常顯示圖像為柔性顯示屏12在展開狀態下顯示的圖像,反轉圖像為將正常顯示的圖像左右反轉后得到的圖像。
柔性顯示屏12可以包括聚合體分散液晶(PDLC)層,聚合體分散液晶層可以通過施加于其上的電信號的改變而改變其透明度。在本實例中,通過控制PDLC層的透明度,控制單元可以控制從柔性顯示屏12輸出的圖像,使其不能夠透過柔性顯示屏12的另一表面被識別,或者能夠透過柔性顯示屏12的另一表面被識別。
具體地,當柔性顯示屏12的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的角度達到角度預設值時,柔性顯示屏12將特定的電壓施加到PDLC層上,從而控制柔性顯示屏12的透明度。
基于透明度,控制單元激活設于第二柔性顯示屏122背面的觸摸傳感層。例如,當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透明度大于10%時,控制單元可以激活第二柔性顯示屏122背面的觸摸傳感層使得觸摸傳感層接收用戶的觸摸輸入。即,當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的角度逐漸減小并減小至角度預設值時,控制單元激活第二柔性顯示屏122背面的觸摸傳感層。當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的角度逐漸增大并增大至大于角度預設值時,控制單元保持第二柔性顯示屏122背面的觸摸傳感層處于停用狀態。因此,在柔性顯示屏12處于展開狀態時防止用戶由柔性顯示屏12背面的觸摸輸入的接收。
在本實施例中,在柔性顯示屏12的正面也設有觸摸傳感層。設于柔性顯示屏12正面的觸摸傳感層用做柔性顯示屏12在展開狀態時的用戶輸入單元,設于柔性顯示屏12背面的觸摸傳感層用做柔性顯示屏12在折疊狀態時的用戶輸入單元。
控制單元被配置成根據觸摸傳感層上特定的手勢輸入激活柔性顯示屏12。特定的手勢可以包括短(或者輕擊)觸摸、長觸摸、多觸摸、拖動觸摸、輕彈觸摸、捏縮觸摸、捏放觸摸、刷動觸摸、懸停觸摸等。
控制單元還被配置成為硬質顯示屏11和柔性顯示屏12設置預設的功能,例如,硬質顯示屏11被設置成用于顯示常用的操作鍵(例如導航鍵、數字鍵盤、字母鍵盤等)以及顯示音樂播放器、接聽電話、查看時間、短信、天氣、日歷等不需要大屏幕顯示功能的頁面。本發明中不需要大屏幕顯示的功能是指那些對于屏幕尺寸要求不高,即屏幕尺寸的大小變化對于用戶體驗度變化影響不大的功能。柔性顯示屏12被設置成用于顯示圖片、視頻、閱讀器等對于屏幕尺寸要求較高功能的頁面,即屏幕尺寸的大小變化對于用戶體驗度變化影響較大的功能,以及操作用戶后來安裝的應用,例如微信、各種類型的視頻播放器等。這種設置方式將硬質顯示屏11和柔性顯示屏12進行特定的功能劃分,這樣,用戶在操作移動終端的很多時候都不用改變硬質顯示屏11的顯示內容,提高了移動終端的運行速度和用戶體驗。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硬質顯示屏11和柔性顯示屏12被設置的預設功能并不限于此,例如,柔性顯示屏12和硬質顯示屏11也可以被配置成:當在硬質顯示屏11上操作特定的應用時,于柔性顯示屏12上顯示該應用對應的界面或圖像;或者是,當在硬質顯示屏11上操作特定的應用時,于柔性顯示屏12上顯示移動終端的桌面(參圖6)。
感測單元還被配置成包括重力感測單元。重力感測單元可以包括陀螺儀,但本發明不限于此。重力感測單元用于感測顯示屏10的方向,以便于控制單元根據顯示屏10的方向調整顯示圖像的方向。例如,當重力感測單元感測到硬質顯示屏11橫向放置時,控制單元根據重力感測單元的信號調整硬質顯示屏11的顯示圖像橫向顯示。當重力感測單元感測到硬質顯示屏11縱向放置時,控制單元根據重力感測單元的信號調整硬質顯示屏11的顯示圖像縱向顯示。若柔性顯示屏12同時也顯示有圖像,則控制單元在控制硬質顯示屏11橫向或縱向顯示圖像的同時也控制柔性顯示屏12橫向或縱向顯示圖像。
圖3示出了圖1所示的移動終端顯示圖像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3顯示用戶在手機待機時激活硬質顯示屏11,此時,移動終端的用戶輸入單元因用戶的輸入而產生一硬質顯示屏11的激活信號,并將該激活信號傳給控制單元,同時,重力感測單元感測到硬質顯示屏11橫向放置,并將相應的信號傳給控制單元,控制單元根據硬質顯示屏11的激活信號和重力感測單元的信號控制硬質顯示屏11橫向顯示預設的信息。在本實施例中,激活信號可以是通過按壓移動終端主體上的實體按鍵,例如電源鍵、導航鍵、通話鍵等而產生。硬質顯示屏11上顯示的預設信息為時間信息,可以理解地,硬質顯示屏11上顯示的預設信息還可以為天氣信息、移動終端的主屏信息等。在本實施例中,由于控制單元沒有接收到柔性顯示屏12的激活信息,因而不激活柔性顯示屏12。
圖4示出了圖1所示的移動終端顯示圖像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圖4顯示在手機待機時因外部來電而激活硬質顯示屏11,此時,移動終端的移動通信單元因收到外部來電而產生一硬質顯示屏11的激活信號,并將該激活信號傳給控制單元,同時,重力感測單元感測到硬質顯示屏11橫向放置,并將相應的信號傳給控制單元,控制單元根據硬質顯示屏11的激活信號和重力感測單元的信號控制硬質顯示屏11上橫向顯示來電信息。在本實施例中,由于控制單元沒有接收到柔性顯示屏12的激活信息,因而不激活柔性顯示屏12。
圖5示出了圖1所示的移動終端顯示圖像的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圖5顯示了利用硬質顯示屏11操作音樂播放器的示意圖。當控制單元根據圖3所示的實施例激活硬質顯示屏11,并控制硬質顯示屏11上橫向顯示預設的信息之后,如果用戶還需要利用硬質顯示屏11進行其它操作,例如操作音樂播放器,此時音樂播放器會根據用戶輸入產生相應的操作信號,并將該操作信號傳給控制單元,控制單元根據該操作信號控制硬質顯示屏11顯示相應的畫面。在此過程中,由于控制單元沒有接收到柔性顯示屏12的激活信息,因而不激活柔性顯示屏12。
圖6示出了圖1所示的移動終端顯示圖像的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圖6顯示了同時利用硬質顯示屏11和柔性顯示屏12顯示圖像的示意圖。當控制單元根據用戶的按鍵輸入激活硬質顯示屏11后,控制單元根據硬質顯示屏11的激活信號和重力感測單元的信號控制硬質顯示屏11上橫向顯示預設的信息,在本實施例中,硬質顯示屏11顯示的預設信息為移動終端的主屏信息,接下來,如果用戶還需要利用硬質顯示屏11操作音樂播放器,則控制單元會根據音樂播放器發送的信號在移動終端的主屏上進一步顯示音樂播放器的對應頁面,如果此時用戶進一步在柔性顯示屏12上進行相應的激活操作,則柔性顯示屏12會根據該激活操作產生一激活信號,控制單元會進一步根據該柔性顯示屏12的激活信號激活柔性顯示屏12,并根據變形感測單元傳來的信號判斷柔性顯示屏12的狀態,從而根據柔性顯示屏12的狀態控制柔性顯示屏12顯示預設的畫面。在本實施例中,柔性顯示屏12處于完全折疊狀態,控制單元根據變形感測單元傳來的信號判斷柔性顯示屏12處于完全折疊狀態后,控制第二柔性顯示屏122變為完全透明狀態,同時控制第二柔性顯示屏122反轉顯示柔性顯示屏12的預設畫面。在本實施例中,柔性顯示屏12的預設畫面為移動終端的桌面,該移動終端的桌面信息中除包括應用圖標之外還包括當前時間。當然,柔性顯示屏12的預設畫面并不限于此。在其它實施例中,柔性顯示屏12上也并不一定要顯示預設畫面,其也可以顯示與硬質顯示屏11上的畫面對應的畫面,例如更在播放的歌曲的歌詞、歌唱者、所屬專輯等相關信息。
在本實施例中,柔性顯示屏12處于完全折疊狀態,這樣,在將硬質顯示屏11橫向擺放之后,整個移動終端的顯示屏10整體上看起來相當于一個大尺寸移動終端的顯示屏10,更方便于提升用戶的觀看體驗。
圖7示出了圖1所示的移動終端顯示圖像的第五實施例的示意圖。在圖7所示的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擺放狀態和使用狀態與圖6所示的實施例類似。即硬質顯示屏11橫向擺放,柔性顯示屏12處于完全折疊狀態,且硬質顯示屏11和柔性顯示屏12均處于激活狀態。當硬質顯示屏11和柔性顯示屏12被激活后,用戶繼續在硬質顯示屏11上操作微信,此時控制單元根據微信發送的信號和硬質顯示屏11與柔性顯示屏12的狀態,在硬質顯示屏11和柔性顯示屏12的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上橫向顯示相應的畫面,并且柔性顯示屏12的第二柔性顯示屏122顯示的畫面為反轉畫面。根據系統的預先設置,在此種情況下,硬質顯示屏11用于顯示微信的輸入界面,包括信息輸入窗口和輸入鍵盤,柔性顯示屏12用于顯示微信的聊天界面,通過此種顯示方式可以增加微信的輸入界面和聊天界面的面積,更方便用戶輸入,且更夠增加用戶的觀看體驗。
上文列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移動終端顯示圖像的幾個實施例,但該移動終端的顯示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如果需要顯示更多的內容,或者是進一步增大顯示面積,可以展開柔性顯示屏12,將整個柔性顯示屏12作為一個整體,在柔性顯示屏12的正面顯示畫面,例如,在整個柔性顯示屏12的正面顯示圖片、視頻播放界面、閱讀器的閱讀界面,這樣進一步擴大了顯示畫面,使柔性顯示屏12的尺寸達到了6.9英寸,進一步增加了顯示效果,提升了用戶的觀看體驗。
在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中,還可以將硬質顯示屏11和柔性顯示屏12的顯示內容設置成各自獨立,例如利用硬質顯示屏11顯示天氣、時間、短信、微信、新聞等,利用柔性顯示屏12顯示視頻播放界面、音樂播放界面等,這樣,硬質顯示屏11和柔性顯示屏12的顯示內容可以互不影響,使用戶可以一邊用柔性顯示屏12看電影或聽音樂,一邊可以用硬質顯示屏11瀏覽新聞、回復消息、查看天氣、時間、社交信息等。
第二實施例
圖8所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結構示意圖。在第二實施例中,移動終端同樣包括主體、控制單元和感測單元。第二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感測單元和控制單元的大部分控制邏輯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贅述。第二實施例的移動終端與第一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不同之處在于控制單元的一部分控制邏輯以及主體、硬質顯示屏11和柔性顯示屏12的尺寸。
如圖8所示,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長度不相等,且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長度等于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硬質顯示屏11的長度之和。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屏10的寬度同樣優選為74mm,長度同樣優選為210mm。然而,柔性顯示屏12的總長度優選為130mm,第一折線123與第二柔性顯示屏122自由端之間的距離優選為105mm,即第一柔性顯示屏121的長度為25mm,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長度為105mm。當柔性顯示屏12沿第一折線123折疊后,柔性顯示屏12的第二柔性顯示屏122覆蓋硬質顯示屏11,這樣,在柔性顯示屏12完全折疊后,本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外形與普通的移動終端無異,其顯示屏10的尺寸大約為5英寸。
在第二實施例中,控制單元可以被配置成:當柔性顯示屏12處于完全折疊狀態且移動終端處于待機狀態時,控制柔性顯示屏12的第二柔性顯示屏122處于不透明狀態,這樣,在移動終端待機時,第二柔性顯示屏122可以充當移動終端的蓋子。當移動終端因外部輸入被激活時,硬質顯示屏11處于關屏狀態,控制單元首先根據變形感測單元的信號控制第二柔性顯示屏122變為完全透明狀態,并控制第二柔性顯示屏122反轉顯示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預設圖像。
控制單元也可以被配置成:當柔性顯示屏12處于完全折疊狀態且移動終端處于待機狀態時,控制柔性顯示屏12的第二柔性顯示屏122處于完全透明狀態。當移動終端因外部輸入被激活時,硬質顯示屏11處于關屏狀態,控制單元首先激活第二柔性顯示屏122,并根據變形感測單元的信號控制第二柔性顯示屏122反轉顯示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預設圖像。
如果需要顯示更多內容,或者是進一步增大顯示面積,則可以展開柔性顯示屏12,將整個柔性顯示屏12作為一個整體,在柔性顯示屏12的正面顯示畫面,例如,在整個柔性顯示屏12的正面顯示圖片、視頻播放界面、閱讀器的閱讀界面,這樣擴大了顯示畫面,柔性顯示屏12的尺寸約為6寸,硬質顯示屏11的尺寸約為4寸。硬質顯示屏11被配置成顯示一些常用按鍵,例如,導航鍵、數字鍵、字母鍵盤等,柔性顯示屏12被配置成顯示主要內容,即用戶最希望觀看或由其中獲取信息的顯示畫面。這樣,將硬質顯示屏11和柔性顯示屏12進行特定的功能劃分,使用戶在操作移動終端的很多時候都不用改變硬質顯示屏11的顯示內容,提高了移動終端的運行速度和用戶體驗。
在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中,還可以對硬質顯示屏11和柔性顯示屏12的顯示內容進行其它的功能劃分,具體可以參照移動終端的第一實施例,在此不做贅述。
第三實施例
圖9所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結構示意圖。在第三實施例中,移動終端同樣包括主體、控制單元和感測單元。移動終端的主體正面同樣設有顯示屏10。顯示屏10同樣包括與主體相連的硬質顯示屏11、與硬質顯示屏11相連的柔性顯示屏12。柔性顯示屏12同樣包括與硬質顯示屏11相連的第一柔性顯示屏121以及與第一柔性顯示屏121相連的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之間形成有第一折線123。
進一步地,如圖9所示,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包括與硬質顯示屏11相連的第一分屏121a、以及連接第一分屏121a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第二分屏121b,第一分屏121a和第二分屏121b之間形成有第二折線124,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可沿第二折線124折疊。第一柔性顯示屏121和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長度相等,且第二柔性顯示屏122與第二分屏121b的長度之和等于第一分屏121a與硬質顯示屏11的長度之和。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屏10的寬度優選為74mm,長度優選為210mm。柔性顯示屏12的總長度優選為130mm,第一折線123與第二柔性顯示屏122自由端之間的距離優選為65mm,第二折線124與第二柔性顯示屏122自由端之間的距離優選為105mm,即硬質顯示屏11的長度為80mm,第一分屏121a的長度為25mm,第二分屏121b的長度為50mm,第二柔性顯示屏122的長度為65mm。
當柔性顯示屏12沿第二折線124折疊后,柔性顯示屏12的第二柔性顯示屏122和第一柔性顯示屏121的第二分屏121b覆蓋硬質顯示屏11和第一柔性顯示屏121的第一分屏121a,當柔性顯示屏12沿第二折線124沿折疊后,本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外形與普通的移動終端無異。
在第三實施例中,控制單元還被配置成可以根據第二折線124周圍的變形感測單元感測第一分屏121a和第二分屏121b的角度變化,并根據該角度變化控制PDLC層改變第一柔性顯示屏121的透明度。例如,當第一分屏121a和第二分屏121b之間的角度逐漸減小并減小至角度預設值90°時,控制單元控制PDLC層開始增加第二分屏121b的透明度,例如在第一分屏121a和第二分屏121b之間的角度為90°時,增加第二分屏121b的透明度為10%。當第一分屏121a和第二分屏121b之間的角度逐漸增加并增加至大于角度預設值90°時,控制單元控制PDLC層減小第二分屏121b的透明度。第二折線124處的角度預設值可以與第一折線123處的角度預設值相等,也可以不等。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折線124處的角度預設值等于第一折線123處的角度預設值。
控制單元還被配置成可以根據第二折線124周圍的變形感測單元感測的第一分屏121a和第二分屏121b的角度變化控制第一柔性顯示屏121所顯示圖像的顯示狀態。例如,當第一分屏121a和第二分屏121b之間的角度逐漸減小并減小至角度預設值90°時,控制單元控制第二分屏121b顯示其所顯示圖像的反轉圖像。當第一分屏121a和第二分屏121b之間的角度逐漸增加并增加至大于角度預設值90°時,控制單元控制第二分屏121b所顯示的圖像由反轉圖像變為正常顯示圖像。
控制單元還被配置成可以基于第一柔性顯示屏121的透明度激活設于第一柔性顯示屏121背面的觸摸傳感層。例如,當第二分屏121b的透明度大于10%時,控制單元可以激活第二分屏121b背面的觸摸傳感層使得觸摸傳感層接收用戶的觸摸輸入。即,當第一分屏121a和第二分屏121b之間的角度逐漸減小并減小至角度預設值時,控制單元激活第二分屏121b背面的觸摸傳感層。當第一分屏121a和第二分屏121b之間的角度逐漸增大并增大至大于角度預設值時,控制單元保持第二分屏121b背面的觸摸傳感層處于停用狀態。因此,在分屏處于展開狀態時防止用戶由分屏背面的觸摸輸入的接收。
在移動終端的第三實施例中,控制單元可以被配置成:當柔性顯示屏12沿第二折線124處于完全折疊狀態且移動終端處于待機狀態時,控制第二柔性顯示屏122和第二分屏121b處于不透明狀態。當移動終端因外部輸入被激活時,硬質顯示屏11和第一分屏121a處于關屏狀態,控制單元首先根據變形感測單元的信號控制第二柔性顯示屏122和第二分屏121b變為完全透明狀態,并控制第二柔性顯示屏122和第二分屏121b反轉顯示預設的圖像。在此種狀態下,第二柔性顯示屏122和第二分屏121b作為一個整體來顯示圖像。
在移動終端的第三實施例中,控制單元也可以被配置成:當柔性顯示屏12沿第二折線124處于完全折疊狀態且移動終端處于待機狀態時,控制第二柔性顯示屏122和第二分屏121b處于完全透明狀態。當移動終端因外部輸入被激活時,硬質顯示屏11和第一分屏121a處于關屏狀態,控制單元首先激活第二柔性顯示屏122和第二分屏121b,并根據變形感測單元的信號控制第二柔性顯示屏122和第二分屏121b反轉顯示預設的圖像。在此種狀態下,第二柔性顯示屏122和第二分屏121b作為一個整體來顯示圖像。
在移動終端的第三實施例中,當柔性顯示屏12沿第一折線123處于完全折疊狀態時,顯示屏10的顯示邏輯與移動終端的第一實施例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移動終端的第三實施例通過在第一柔性顯示屏121上增加第二折線124,可以增加移動終端的工作狀態,使移動終端的操作和使用方式更加具有多樣性,并且也便于移動終端的收納。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分屏121a的長度為25mm,在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中,第一分屏121a的長度也可以為0,當第一分屏121a的長度為0時,柔性顯示屏12可以沿第二折線124折疊后覆蓋在硬質顯示屏11上,這樣在柔性顯示屏12與硬質顯示屏11之間的角度小于角度預設值時,控制單元可以控制改變整個柔性顯示屏12的透明度,并控制反轉顯示整個柔性顯示屏12上顯示的圖像。
第四實施例
圖10所示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移動終端的結構示意圖。在第四實施例中的移動終端可以為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中的任意一種移動終端,第四實施例與上述三個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第四實施例在上述三種移動終端的主體上加設有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13。
如圖10所示,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13設于第四實施例的移動終端主體的兩個相對側,在本實施例中,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13于移動終端主體的頂側和底側。主體的底側指主體縱向擺放時硬質顯示屏11的下端,即普通手機設置電源接口的一側。
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13包括設于主體頂側的第一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以及設于主體底側的第二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第一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和第二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可以相互配合,在移動終端之間進行能量和數據的傳輸。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13可以整合為一個即可用于能量傳輸也可用于數據傳輸的接口,也可以分成分別用于傳輸能量和傳輸數據的兩個接口。
通過第一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和第二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的設置,可以將多個本發明的移動終端拼接在一起組成組合式終端設備,使該多個移動終端的顯示屏10可以集成為一個更大的顯示屏10,并可實現移動終端之間能量和數據的共享,從而適用于需要大屏幕顯示設備的場合。
為了方便多個移動終端的拼接,且保證拼接后相鄰移動終端之間的間隙最小,第一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內可以自帶可收入或伸出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的第一導電觸點,第二拼接電源和數據接口內可以自帶可因第一導電觸點的頂推而彈性變形的第二導電觸點。第一導電觸點和第二導電觸點的具體接口和設置方式在CN201510050123.0號和CN201510075047.9內已經有所揭露,在此不再贅述。
為了使多個移動終端拼接后相鄰移動終端的屏幕能夠實現無縫對接,以提高拼接口屏幕的顯示效果,本發明的移動終端最好采用無邊框顯示屏10,當然,也可以采用邊框寬度小于1mm的窄邊框顯示屏10。
作為多個本發明的移動終端拼接在一起組成組合式終端設備的示例,圖11示出了四個第一實施例的移動終端拼接在一起的示意圖,圖12示出了四個第二實施例的移動終端拼接在一起的示意圖。當然,拼接在一起的移動終端的數量并不限于此。在圖11和圖12中,當將四個本發明的手機拼接在一起后,可以作為平板電腦使用,利用硬質顯示屏11作為鍵盤,并可以在硬質顯示屏11上顯示大部分的常用快捷鍵和應用圖標,方便用戶操作和使用,柔性顯示屏12部分則可以用作顯示用戶想要觀看的主要內容的顯示屏。在本發明中,由于采用特殊的移動終端顯示屏尺寸,將四個上述移動終端拼接在一起后,顯示屏的尺寸與一張A4紙相同或接近,顯示效果和字體接近于實際打印出來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移動終端及組合式終端設備中,顯示屏在使用時可根據需要展開而擴大顯示尺寸,且可在不使用時折疊起來,并可在需要時將多個移動終端拼接形成組合式終端設備,即滿足了大屏幕尺寸的需要,又方便用戶攜帶,兼顧了攜帶便利性的需求。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