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隔的方式設置有由不具有嚙合頭部的拉鏈鏈牙構成的兩個非嚙合部32,在與這兩個非嚙合部32對應的位置安裝有左右一對的把手P4。把手P4是布制的帶狀構件,在拉鏈帶20的長度方向上安裝為跨越兩個非嚙合部32。
[0046]如圖4、圖5及圖7所示,拉頭40是不具有自動停止功能的拉頭,包括上翼板41及下翼板42、在前端部將上翼板41及下翼板42連結的引導柱43、從上翼板41的左右兩側緣朝向下方延伸設置的凸緣44、從上翼板41的上表面的前端部朝向后方延伸并用于安裝拉頭連結用具50的安裝部45。
[0047]在本實施方式中,安裝部45在從上翼板41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后,朝向后口側與上翼板41平行地延伸,之后頂端朝向上翼板41彎曲。即,在上翼板41與安裝部45之間具有沿寬度方向貫穿的通孔。另外,在通常的拉頭的情況下,安裝部45是安裝拉片的柱構件,所以多表達成拉片安裝柱。在本實施方式中,不將拉片直接安裝到所使用的拉頭40,所以表達成安裝部45。
[0048]另外,在上翼板41與下翼板42之間形成有供拉鏈鏈牙列30插通的大致Y字形的鏈牙引導通路46。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兩個拉頭40配置為彼此的引導柱43相向。另外,拉頭40是非專用設計的通常構造的拉頭。另外,將鏈牙引導通路46中因引導柱43而形成為分支的出入口稱作肩口,將肩口的相反側稱作后口。
[0049]如圖3至圖6所示,拉頭連結用具50包括配置在拉頭40的安裝部45的寬度方向兩側的相同形狀的左右一對的蓋構件51,通過使左右的蓋構件51接合而將兩個拉頭40連結。并且,左右的蓋構件51形成為在接合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成為對稱形狀。
[0050]如圖4、圖7及圖8所示,蓋構件51在與另一方的蓋構件51接合的接合面51a形成有分別收容兩個拉頭40的安裝部45的前后兩個收容部52。并且,通過使左右的蓋構件51接合,收容部52構成一個收容部。
[0051 ]另外,在蓋構件51上形成有將前后的收容部52隔開的分隔壁53,在該分隔壁53沿寬度方向貫穿形成有供成為拉片的繩構件R(參照圖3及圖5)插通的拉片用通孔53a。
[0052]也就是說,在一對蓋構件51彼此接合了的狀態下,具有兩個用于收容拉頭40的收容部52。收容部52從接合后的一對蓋構件51 (拉頭連結用具50)的下表面朝向上側凹陷設置,由成為凹部的內壁的頂面、前表面、后表面、左側表面和右側表面形成四周被包圍的收容凹部。兩個收容部52被將一方的收容部52的前表面和另一方的收容部52的后表面作為一部分的分隔壁53隔開。另外,分隔壁53具有在一方的收容部52的前表面與另一方的收容部52的后表面之間通過的與寬度方向平行的拉片用通孔53a。
[0053]另外,如圖8所示,在蓋構件51的前后的收容部52的寬度方向外側形成有前后兩個空隙部54。該空隙部54是使蓋構件51的下表面開口而成的凹部,從下表面朝向上側凹陷設置。該空隙部54是前后方向長、寬度方向短的大致長方形的凹部。另外,在與一對蓋構件51彼此接合了的狀態下的收容部52比較的情況下,前后尺寸和寬度尺寸均由較小的尺寸構成。另外,在前后的收容部52與前后的空隙部54之間形成有前后兩個壁部55。
[0054]另外,在左右的蓋構件51的前后的收容部52內各設置有一組的使左右的蓋構件51彼此結合的相互卡合的卡合片56及卡合孔57。在各收容部52的內壁中的左側表面和右側表面(即,壁部55)中的任一方各逐一形成有卡合片56和卡合孔57。
[0055]卡合片56從一方的蓋構件51的收容部52的壁部55朝向形成于另一方的蓋構件51的卡合孔57延伸設置。詳細而言,卡合片56包括從收容部52的側表面延伸的一對能彈性變形的腳部56a、以及形成在一對腳部56a的頂端并沿彼此分開的方向延伸的一對卡合突起56b(參照圖8)。
[0056]卡合孔57是形成為將空隙部54和收容部52貫穿的通孔。卡合孔57的上下尺寸形成為與空隙部54的上下尺寸相同的大小或比空隙部54的上下尺寸小。另外,卡合孔57的前后尺寸形成為比空隙部54的前后尺寸小。因此,在壁部55的空隙部54側的壁面具有能與卡合片56的卡合突起56b卡合的卡合區域。并且,通過使一對卡合片56沿彼此靠近的方向彈性變形,能將卡合突起56b插入到卡合孔57,進行卡扣卡合。
[0057]更簡潔地說明,在左右一方的蓋構件51的前后一方的壁部55形成有一對卡合片56,在左右另一方的蓋構件51的前后一方的壁部55形成有卡合孔57,在左右另一方的蓋構件51的前后另一方的壁部55形成有一對卡合片56,在左右一方的蓋構件51的前后另一方的壁部55形成有卡合孔57 ο 一對卡合片56從壁部55朝向相向的對方側的蓋構件51形成。卡合孔57通過沿寬度方向貫穿壁部55而形成。因此,通過使左右的蓋構件51接合,使左右的蓋構件51的一對卡合片56與卡合孔57彼此卡合,使左右的蓋構件51彼此結合。
[0058]另外,由于在蓋構件51的一對卡合片56的基端部側形成有空隙部54,所以一對卡合片56及壁部55的彈性變形容易進行,易于使一對卡合片56與卡合孔57卡合。
[0059]另外,如圖7及圖8所示,蓋構件51的一對卡合片56沿前后方向并列配置,并且這一對卡合片56配置成沿寬度方向通過與拉頭40的安裝部45之間,S卩,安裝部45的通孔。并且,一對卡合片56中的分隔壁53側的卡合片56與安裝部45的通孔的內表面接觸。因此,利用分隔壁53側的卡合片56向分隔壁53側推壓安裝部45,所以兩個拉頭40以彼此被拉近的狀態連結。
[0060]另外,如圖7所示,在蓋構件51的收容部52的頂面和與分隔壁53相向的內側表面之間形成有曲面部52a,該曲面部52a與拉頭40的安裝部45的后口側端部45a接觸。因此,利用曲面部52a向分隔壁53側推壓安裝部45,所以兩個拉頭40以彼此被拉近的狀態連結。
[0061 ]另外,如圖7所示,蓋構件51的分隔壁53與拉頭40的安裝部45的肩口側端部45b接觸。因此,利用分隔壁53支承安裝部45,所以能夠防止兩個拉頭40的前后方向的晃動。
[0062]另外,如圖8所示,將結合狀態的左右的蓋構件51的收容部52的寬度方向尺寸Wl設定為能使拉頭40的安裝部45嵌合于該收容部52的尺寸。因此,利用收容部52的寬度方向內側表面支承安裝部45,所以能夠防止兩個拉頭40的左右方向的晃動。
[0063]另外,如圖6所示,將結合狀態的一對蓋構件51的外形形狀設定為將整個拉頭40遮蓋的那樣的大小。因此,能夠牢固地固定拉頭40彼此,并且能夠提供外觀良好的拉頭連結用具50。
[0064]并且,在這樣構成的拉鏈10中,通過使連結后的兩個拉頭40前后移動,使嚙合狀態的左右的拉鏈鏈牙列30在通過一方的拉頭40時分離,使該分離狀態的左右的拉鏈鏈牙列30在通過另一方的拉頭40時嚙合。因而,連結后的兩個拉頭40無論沿前后哪個方向移動,都發揮使左右的拉鏈鏈牙列30閉合的作用。
[0065]另外,在該拉鏈10中,通過向寬度方向外側拉拽左右的把手P4,能夠利用把手P4的兩端部以向寬度方向外側分開的方式拉拽拉鏈10的非嚙合部32,使嚙合狀態的左右的拉鏈鏈牙列30從非嚙合部32開始依次分離,從而拉鏈10破裂。并且,僅使由拉頭連結用具50連結的兩個拉頭40向破裂了的一側移動,就能使破裂狀態的拉鏈10再次閉合。
[0066]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拉頭連結用具50,在左右的蓋構件51設置有使左右的蓋構件51彼此結合的兩組的一對卡合片56及卡合孔57,卡合片56配置成通過安裝部45的通孔,所以能夠容易地連結兩個通常構造的拉頭40。
[0067]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拉頭連結用具50,左右的蓋構件51為相同形狀,所以庫存管理容易進行,只要準備一種成型模具即可,所以能夠降低制造成本。
[0068]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拉頭連結用具50,卡合片56與拉頭40的安裝部45的內表面接觸而向分隔壁53側推壓安裝部45,所以能以彼此被拉近的狀態連結兩個拉頭40。
[0069]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拉頭連結用具50,蓋構件51的收容部52的曲面部52a與拉頭40的安裝部45的后口側端部45a接觸而向分隔壁53側推壓安裝部45,所以能以彼此被拉近的狀態連結兩個拉頭40。
[0070]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拉頭連結用具50,蓋構件51的分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