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三叉連結件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種具較佳靈活性與緩沖彈性,可避免因拉扯受力加劇而斷線的三叉連結件。
背景技術:
如圖1所示是為一現有三叉連結件結構立體示意圖,該三叉連結件是一金屬∧狀桿10由其中段彎折處連結母線,而由其兩端所結合轉子11的下轉環111提供釣鉤組12系綁連結組成。
如上所述的∧狀三叉連結件,因其兩端轉子是與中間母線呈向下偏斜一角度,故而其所結合的釣鉤組12當就餌被向下拉扯時,將因為釣鉤組12與母線形成不對稱的偏斜角度,而將造成釣鉤組12的拉扯受力因而加劇,而且其母線與三叉連結件及釣鉤組12之間的組合又沒有連結任何緩沖結構,而造成釣鉤組12很容易被扯斷,為其最大的缺點。
所以如何在針對以上現有三叉連結件容易因為釣鉤組與母線間形成的偏斜角度,形成就餌拉力的擴大,又缺少彈性緩沖而容易被拉斷不耐使用的諸多缺點加以改良設計,是為本實用新型所欲行解決的困難點所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三叉連結件改良,其可提供母線與釣鉤組組成可靈活活動的組合,使就餌時形成直線連結,而避免因不對稱夾角造成就餌拉扯受力的擴大,防止釣鉤組被拉斷。
本實用新型的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種三叉連結件改良,其可提供母線與釣鉤組連結組成具彈性緩沖的連結組合,以避免就餌時因過分拉扯而拉斷的缺點。
為達到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主要是以一轉子的下轉環連結兩個活動環體,各可供一個釣鉤組系綁連結組合,而由轉子上端結合一個可供母線下端系綁的連結件連結組成。或者可由一彈性膠圈可向下連結兩活動環體,各可供一釣鉤組系綁連結,而由彈性膠圈上側可供母線系綁連結。
而其彈性膠圈或轉子的下轉環可再連結兩轉子的上轉環,而各以其轉子的下轉環提供釣鉤組連結組成。再者,其彈性膠圈或轉子的下轉環亦可配合一以撓性線穿組的∧狀膠管,彈性膠圈于其中間彎折處朝上開口與撓性線穿組連結,撓性線于∧狀膠管兩端折返穿入兩端開口膠固形成一套圈,各可連結一活動環體以供一個釣鉤組系綁連結組合。
圖1是現有三叉連結件結構立體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連結實施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三種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一下,配合圖式列舉一具體實施例,詳細介紹本實用新型的構造內容,及其所能達成的功能效益如后。
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組合示意圖,其是主要包含于一轉子20的下轉環21連結兩個活動環體30(其可為塑膠環或任意環體),各可供一個釣鉤組40系綁連結組合,而可由該轉子20上端結合一個可供母線下端系綁的連結件,如圖中所示為一上轉環22,或可為一開口轉環22″,或亦可為一別針23,或為一鉛錘配重連結件24,或為一鉛片配重連結件25,或為一轉子連結件26,或為一開口鉤狀連結件27,或者為一菱形環連結件28。
如圖2所示,其亦可由一彈性膠圈50向下連結兩活動環體30,各可供一釣鉤組40系綁連結,而由彈性膠圈50上側可供母線系綁連結;或者亦可由彈性膠桿51′連接上下兩彈性膠圈52′形成雙頭式彈性膠圈50′,以其下側彈性膠圈52′提供連結兩活動環體30,而以其上側彈性膠圈52′可供母線系綁連結組成。
如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連結實施示意圖,即本實用新型轉子20的下轉環21所結合兩活動環體30各提供一組釣鉤組40系綁連結,當其中一組釣鉤組40′就餌向下拉扯時,則由連結該釣鉤組40′的活動環體30可靈活回動的特性,而能使該釣鉤組40′被拉成與母線60形成直線連結狀態(如圖中箭頭所示),以避免固定夾角造成拉扯力道加劇容易被拉斷的缺點。
如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即其中可于轉子20的下轉環21再連結兩轉子20′的上轉環22′,而各以其下轉環21′可提供釣鉤組40連結組成。而可由該轉子20上端結合一個可供母線系綁的連結件,如圖中所示連結件可為一上轉環22,或可為一開口轉環22″,或亦可為一別針23,或為一鉛錘配重連結件24,或為一鉛片配重連結件25,或為一轉子連結件26,或為一開口鉤狀連結件27,或者為一菱形環連結件28。
再如圖4所示,其亦可由一彈性膠圈50向下連結兩個轉子20′的上轉環22′,而各以其下轉環21′可提供釣鉤組40連結組成,而由彈性膠圈50上側可供母線系綁連結;或者亦可由一彈性膠桿51′兩端連接上下兩彈性膠圈52′形成的雙頭式彈性膠圈50′,以其下側彈性膠圈52′連結兩轉子20′的上轉環22′并以其下轉環21′連結釣鉤組40,而以其上側彈性膠圈52′可供母線系綁連結組成。
如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三種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即其中該轉子20可配合一以撓性線71穿組的∧狀膠管70,以其下轉環21于∧狀膠管70中間彎折處朝上的彎曲開口72與撓性線71穿組連結,撓性線71∧狀膠管70兩端折返穿入兩端開口膠固形成一套圈711,各可連結一活動環體30以供一個釣鉤組40系綁連結組合;而可由該轉子20上端結合一個可供母線系綁的連結件,如圖中所示連結件可為一上轉環22,或可為一開口轉環22″,或亦可為一別針23,或為一鉛錘配重連結件24,或為一鉛片配重連結件25,或為一轉子連結件26,或為一開口鉤狀連結件27,或者為一菱形環連結件28。又該∧狀膠管70下端的套圈711亦可各連結一轉子20′的上轉環22′,而由各轉子20′的下轉環21′提供一釣鉤組40系綁連結組合。
又如圖5中左箭頭所示,其亦可包含由一彈性膠圈50配合一以撓性線71穿組的∧狀膠管70,彈性膠圈50于∧狀膠管70中間彎折處朝上的彎曲開口72與撓性線71穿組連結;或者亦可由一彈性膠桿51′兩端連接上下兩彈性膠圈52′形成的雙頭式彈性膠圈50′,以其下側彈性膠圈52′于∧狀膠管70中間彎折處的彎曲開口72與撓性線71穿組連結組成。
綜上所述,當知本實用新型具有產業上利用性與進步性,且本實用新型未見于任何刊物,亦具新穎性,符合專利法的規定。
權利要求1.一種三叉連結件改良,其特征在于,是包含于一轉子的下轉環連結兩個活動環體,各供一個釣鉤組系綁連結組合,而由轉子上端結合一個可供母線系綁的連結件連結組成。
2.一種三叉連結件改良,其特征在于,是包含由一彈性膠圈向下連結兩活動環體,各供一釣鉤組系綁連結,而由彈性膠圈上側供母線系綁連結。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三叉連結件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連結活動環體的彈性膠圈由一彈性膠桿兩端連接上下兩彈性膠圈形成的雙頭式彈性膠圈,以其下側彈性膠圈提供連結兩活動環體,而以其上側彈性膠圈供母線系綁連結組成。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叉連結件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子的下轉環再連結兩轉子的上轉環,而各以其下轉環提供釣鉤組連結組成。
5.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三叉連結件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彈性膠圈向下連結兩轉子的上轉環,再由兩轉子的下轉環提供釣鉤組連結組成。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叉連結件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子配合一以撓性線穿組的∧狀膠管,以其下轉環于其中間彎折處朝上開口與撓性線穿組連結,撓性線于∧狀膠管兩端折返穿入兩端開口膠固形成一套圈,各可連結一活動環體以供一個釣鉤組系綁連結組合。
7.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三叉連結件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膠圈配合一以撓性線穿組的∧狀膠管,彈性膠圈于其中間彎折處朝上開口與撓性線穿組連結,撓性線于∧狀膠管兩端折返穿入兩端開口膠固形成一套圈,各可連結一活動環體以供一個釣鉤組系綁連結組合。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三叉連結件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狀膠管兩端的撓性線套圈各與一轉子的上轉環連結,而由其下轉環提供一釣鉤組系綁連結組合。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三叉連結件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狀膠管兩端的撓性線套圈各與一轉子的上轉環連結,而由其下轉環提供一釣鉤組系綁連結組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三叉連結件改良,主要在一轉子的下轉環連結兩個活動環體,各可供一個釣鉤組系綁連結組合,而由轉子上端結合一個可供母線下端系綁的連結件連結組成;以該活動環體所連結釣鉤組在就餌拉扯時可靈活回擺與母線形成直線連結,以避免拉扯受力的加劇,或可由一彈性膠圈向下連結兩活動環體各可連結一釣鉤組,而由彈性膠圈上側供母線系綁連結組成具緩沖效果的連結組合,進一步以緩沖效果避免母線與釣鉤組的拉扯斷裂,達耐久使用結構。
文檔編號A01K91/03GK2662645SQ200320103880
公開日2004年12月15日 申請日期2003年11月10日 優先權日2003年11月10日
發明者林國陽 申請人:徐秀圓, 陳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