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復配農藥
技術領域:
,具體為一種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
背景技術:
:近年來,水稻"兩遷害蟲"——稻縱巻葉螟和稻飛虱(主要為褐飛虱和白背飛虱)在我國南方稻區連續大發生和爆發,本地越冬的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和灰飛虱等害蟲的起始種群數量也因稻區耕作制度的改變,對某些殺蟲劑抗藥性的增強以及連年冬季氣侯偏暖等原因而大幅度回升,給我國的水稻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氟蟲腈(Fipronil)是德國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生產的用于水稻害蟲防治的主要產品,在中國已申請了專利保護,專利號為ZL88103601.3。其制劑5%銳勁特懸浮劑已于1994年在我國水稻上獲得臨時登記,登記號為LS94007,2001年改變登記表示方法,登記號為LS2001819,又于2001進行了正式登記,登記號為PD20070007。我國稻區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實踐證明,氟蟲腈制劑(主要是5%銳勁特懸浮劑)對水稻害蟲如稻癭蚊、稻薊馬、稻縱巻葉螟、二化螟、稻飛虱、稻蝗等害蟲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特別在2005和2006年對抑制褐飛虱的進一步危害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氟蟲腈制劑對水稻上的大螟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在氟蟲腈使用34年的稻區,大螟種群的相對比例上升較快,對水稻生產具有較大的潛在威脅。有些地方,如浙江南部的溫州市,由于過多地依賴氟蟲腈,長期連續地用以防治二化螟和稻飛虱,導致二化螟對其生產了高度的抗藥性,雖然使用量增加,但對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卻明顯下降。同時由于氟蟲腈對水稻主要害蟲的速效性稍差,加上價格偏高以及對魚蝦的毒性高也影響了它的推廣應用。為了充分發揮氟蟲腈殺蟲譜廣、對水稻主要害蟲活性高、用量少、持效期長等優點,克服使用成本偏高、速效性差和連續使用易導致害蟲產生抗藥性、以及對夜蛾類害蟲如大螟的防治效果較差等弊端,使氟蟲腈更好地適應我國水稻害蟲防治市場,在水稻病蟲綜合防治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選用我國目前有一定的生產規模、使用成本較低、對人畜(包括對魚、蜜蜂)低毒的已知農藥與其進行合理的復配,篩選出增效明顯的殺蟲劑組合物成為當前農藥行業的重要課題。氟蟲腈(Fipronil、又名銳勁特Regent),化學名稱為(RS)-5-氨基-1-(2,6-二氯-a,a,a-三氟甲基苯基-)-4-三氟甲基亞硫酰基吡唑-3-腈,分子式C12H4C12F6N40S,為已知物質,由德國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生產。它是一種新型的苯基吡唑類殺蟲劑,其作用機制是與昆蟲神經中樞細胞膜上的廣氨基丁酸受體結合阻塞神經中樞細胞的氯離子通道從而干擾昆蟲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的功能而導致昆蟲死亡。殺蟲譜廣,對同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纓翅目和鞘翅目等多種昆蟲具有胃毒、觸殺作用、并且有一定的內吸作用。殺螟腈(Cyanophos),化學名稱為0,0-二甲基-O-(4-氰基苯基)硫逐磷酸酯,分子式C9H10N03PS,為已知物質,由浙江禾本化學有限公司生產,是一種低毒的有機磷殺蟲、殺螨劑。具有殺蟲譜廣、作用速度快、殘效期較長等特點。它對稻縱巻葉螟、螟蟲、稻飛虱、稻葉蟬、粘蟲、蚜蟲、菜青蟲和紅蜘蛛等害蟲具有觸殺、胃毒和內吸作用。
發明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目的在于根據我國水稻實際蟲害情況,綜合考慮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最佳協同效果和生產成本,提供一種殺蟲譜廣、速效好、持效期長、成本較低的殺蟲組合物的技術方案。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根據氟蟲腈和殺螟腈各自特性其進行合理的復配,經一系列室內生物測定和田間試驗,篩選出增效明顯的組合配比。所述的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含量的組份氟蟲腈0.210%,殺螟腈1060%。所述的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蟲腈的含量為0.26%,殺螟腈的含量為2545%。所述的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蟲腈的含量為0.25%,殺螟腈的含量為3045%。所述的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蟲腈的含量為0.24%,殺螟腈的含量為3540%。所述的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蟲腈的含量為0.23%,殺螟腈的含量為3740%。所述的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蟲腈的含量為0.252.25%,殺螟腈的含量為37.7539.75%。該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按現有常規技術可制成乳油,即原藥中加入有機溶劑和乳化劑;也可制成水乳劑,即原藥加入有機溶劑、助溶劑、濕潤劑、擴散劑、乳化劑和水等。本發明專利申請中,除另有說明外,所有百分比均為重量百分比。上述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具有最佳的協同增效作用,對二化螟的共毒系數達181.8311.5,其殺蟲譜廣,速效和持效性好,大大降低了農藥的生產和使用成本,比單用氟蟲腈的畝用成本下降50%以上,對水稻害蟲二化螟、褐飛虱、稻縱巻葉螟和夜蛾類害蟲如大螟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對水稻生長發育無不良反應。<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表240%氟蟲腈*殺螟腈對二化螟的共毒系數<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測定結果表明,五個配方對二化螟幼蟲的共毒系數均大于100,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其中以配方三的共毒系數最高,為311.5,配方四和五次之。從藥劑成本和藥劑的持效性考慮,配方三作為優選。試驗例2:在早稻田中進行對二化螟的田間藥效試驗,試驗時水稻處于分蘗末期,二化螟為第2代幼蟲孵化盛期。40%氟蟲腈,殺螟腈乳油(配方三)每畝用藥80克,5%氟蟲腈懸浮劑(拜爾作物科學公司生產)每畝用藥40克,50%殺螟腈乳油(浙江未本農藥化學有限公司生產)每畝用藥100克,20%三唑磷乳油(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每畝用藥100克和清水對照,共5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藥后5天每小區隨機取樣50叢調査二化螟幼蟲的活蟲數和死蟲數,藥后16天調査200叢水稻分蘗數和枯心數,分別計算各處理的幼蟲死亡率、水稻枯心率和保苗效果。對水稻田二化螟的田間防治效果如表3所示表340%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防治水稻田二化螟效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通過對40%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5%氟蟲腈懸浮劑、50%殺螟腈乳油和20%三唑磷乳油對水稻田二化螟防治效果的田間試驗,由表3可以看出藥后5天對幼蟲的校正防治效果分別為90.44%、92.10%、83.74%和73.95%。藥后16天的保苗效果分別為95.40%,94.05%、78.57%和60.71%。結果表明40%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80克處理區對二化螟的幼蟲防治效果與5%氟蟲腈懸浮劑40克處理區的防治效果最好,而保苗效果分別則以40%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處理區的95.40%最高,但兩個處理間無顯著差異。經試驗期間連續觀察上述各處理藥劑對水稻生長發育均無明顯影響,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的處理區后期抽穗整齊。由配方一、配方二、配方四、配方五分別替換配方三進行上述試驗,結果基本一致。試驗例3:為了明確40%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對大螟的防治效果,試驗在金華市婺城區的茭白田進行。由于茭白田長期使用氟蟲腈,二化螟種群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卻導致茭白上的大螟種群逐漸上升。田間試驗時茭白處于孕茭初期,二化螟和大螟種群混合發生,幼蟲發生比例為11:89,即茭白田的螟蟲以大螟為主。藥劑處理同試驗例2,但只調査5叢茭白上藥前和藥后3天的蟲量。對茭白田二化螟和大螟混合種群的的防治效果如表4所示<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結果表明,無論對低齡還是高齡幼蟲,40%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對大螟為主的茭白田二化螟和大螟混合種群的防治效果均顯著高于5%氟蟲腈懸浮劑、50%殺螟腈乳油和20%三唑磷乳油的處理,分別高達93.15%和84.81%。而對二化螟高效的5%氟蟲腈懸浮劑對以大螟為主的混合種群的防治效果僅分別為66.77%和50.47%。由配方一、配方二、配方四、配方五分別替換配方三進行上述試驗,結果基本一致。試驗例4和5:為了驗證自制40%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對褐飛虱稻和縱巻葉螟的防治效果,分別在杭州市郊區連作晚稻和單季稻稻田進行小區試驗。對褐飛虱的防治效果試驗在連作晚稻孕穗初期進行,95%以上的若蟲處于2-3齡。對稻縱巻葉螟的防治試驗在單季稻分蘗末期進行,此時1-2齡幼蟲占84%,其它為3-4齡幼蟲。每小區面積為30m2,設4個農藥處理并以清水對照,每處理重復3次。工農-12型手動噴霧器,噴片孔徑為1.2mm,用水量為40kg/畝。在試驗過程再同時觀察各藥劑對水稻有無藥害發生。40%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配方三),5%氟蟲腈懸浮劑,50%殺螟腈乳油,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和空白對照防治褐飛虱田間藥效試驗,其結果如表5:<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田間試驗結果表明(表5):藥后1天各處理區的校正防治效果分別為91.87%、70.55%、64.43%和23.51%,藥后5天各處理區的校正防治效果分別為91.57%、90.65%、65.61%和76.24%。結果說明,藥后1天40%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80克對褐飛虱的防治效果顯著高于5%氟蟲腈懸浮劑40克對褐飛虱的防治效果,但到藥后5天40%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與5%氟蟲腈懸浮劑的防治效果相同,均高于90%,而25%撲虱靈可濕粉和50%殺螟腈乳油處理區的防治效果不理想。40%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5%氟蟲腈懸浮劑,50%殺螟腈乳油,40%毒死蜱乳油和清水對照防治稻縱巻葉螟田間藥效試驗,其試驗結果見表6。驗結果表明40%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80克處理在藥后3天和7天對稻縱巻葉螟的防治效果均最高,分別為92.91%和97.65%;5%氟蟲腈懸浮劑畝用40克處理區的防治效果次之,分別為83.18%和90.14%;而50%殺螟腈乳油畝用100克和40%毒死蜱乳油100克的兩個處理區最差,均低于90%。可見,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對稻縱巻葉螟亦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表640%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防治稻縱巻葉螟的田間試驗效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單用5%氟蟲腈懸浮劑畝用藥40克,農藥成本為6.0元。若用以畝40%氟蟲腈殺螟腈復配劑用藥80克計,農藥成本為2.4元左右,比單用氟蟲腈的畝用成本下降50%以上。由配方一、配方二、配方四、配方五分別替換配方三進行上述試驗,結果基本一致。權利要求1.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含量的組份氟蟲腈0.2~10%,殺螟腈10~60%。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蟲腈的含量為0.26%,殺螟腈的含量為2545%。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蟲腈的含量為0.25%,殺螟腈的含量為3045%。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蟲腈的含量為0.24%,殺螟腈的含量為3540%。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蟲腈的含量為0.23%,殺螟腈的含量為3740%。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蟲腈的含量為0.252.25%,殺螟腈的含量為37.7539.75%。全文摘要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屬于復配農藥
技術領域:
。其特征在于含有氟蟲腈0.2~10%,殺螟腈10~60%。上述氟蟲腈與殺螟腈的殺蟲組合物,具有最佳的協同增效作用,對二化螟的共毒系數達181.8~311.5,其殺蟲譜廣,速效和持效性好,大大降低了農藥的生產和使用成本,比單用氟蟲腈的畝用成本下降50%以上,對水稻害蟲二化螟、褐飛虱、稻縱卷葉螟和夜蛾類害蟲如大螟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對水稻生長發育無不良反應。文檔編號A01N47/40GK101099485SQ200710070220公開日2008年1月9日申請日期2007年7月27日優先權日2007年7月27日發明者呂仲賢,徐紅星申請人:浙江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