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產胞壁降解酶和抗菌肽的綠色木霉菌株及其生防試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真菌,尤其涉及一種高產胞壁降解酶和抗菌肽的綠色木霉綠色木
菌株及其生防試劑。
背景技術: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和環 保意識大大加強。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采用綠色生物農藥防治病蟲草害已成為農藥發展 的必然趨勢。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每年農作物病蟲草害受害面積大約2億公頃(次),每 年需要生產和使用農藥約25萬噸(有效成份)。在所使用的農藥中,化學農藥占了相當大的 比例,生物農藥所占的比例相對很小。由于化學農藥的殘留量較大,對人體存在毒害作用, 所以化學農藥的使用會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生物農藥是一種有效解決化學農藥的污染和 殘留問題的一種環保型無公害農藥。目前人們對無污染、無公害綠色食品呼聲日益高漲,生 物防治已經成為繼化學防治后又一重要的防治方法,許多生物殺菌劑已經投入使用并取得 了顯著效果。研究和采用生物防治技術以逐漸取代農藥是農業持續性發展的需要。。
—些研究結果表明,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對土壤中的特定病原菌的寄主產生有害 物質,通過競爭營養和空間等途徑來減少病原菌的數量,從而減輕病害發生。因此,應用生 物防治不失為一種控制蔬菜病蟲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木霉是最有前途的生防菌之一,具 有控制病害和促進作物生長的雙重效果。木霉屬主要用來防治多種植物病害,如番茄、黃瓜 和豇豆的猝倒病、草莓的黑根腐病、大白菜的根瘤病等。 木霉菌屬于真菌界、雙核菌門、半知菌亞門、絲孢綱、叢梗孢目、從梗孢科,是土壤 微生物區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菌絲生長及孢子萌發能夠適應較廣的溫濕度范圍和pH范 圍,且腐生性強、生長和繁殖快,可迅速利用營養和占據空間。目前,已知木霉菌的9個種 中,有5種具有生防潛力,分別是哈茨木霉(T.harzia皿m)、綠色木霉(T. virid)、康氏木霉 (T. koningii)、鉤木霉(T. hamat咖)和長枝木霉(T. longibrachiat咖)。當前使用最多的是 哈茨木霉和綠色木霉。 木霉是一種廣譜性拮抗菌,能夠拮抗多種病原真菌,尤其對土傳真菌有顯著的拮 抗效果。除個別為弱病原菌外,大多數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其特點表現在三個 方面。第一、木霉菌對于生長的環境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可利用各種簡單或復雜的碳源和 氮源,甚至還有轉化和降解一些有害或持久存在的污染物的能力,最適生長溫度為28 32t:,但個別也可在5t:下或6(rc上生長和繁殖。第二,木霉菌產生多樣的拮抗作用,主要 有四種即競爭作用、重寄生作用、產生抗生物質和溶菌酶類。第三,木霉菌具有寄生的廣譜 性,對18個屬、29個種都可以寄生。 木霉作為有效的生物農藥資源,以其適應性廣、生存能力強、對植物病原菌拮抗作
用的廣譜性,在防病同時還能產生多種酶分解土壤中的植物殘體、降解大分子化合物使植
物能夠吸收利用、能與土壤中其它益菌協調生長、不污染環境等優點而倍受青睞。 目前已發現許多微生物具有生防作用,木霉菌(Trichoderma spp.)就是一類普遍存在并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生防益菌,已用來防治多種植物病害。早在60多年前,人們就 認識到木霉菌對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近年來,人們對木霉菌的生物防治機制進行了大 量的研究,認為其拮抗作用主要表現在代謝胞外酶、抗菌素類物質、誘導植物抗性、水解酶 與植物的防衛反應、保護酶與植物的抗病作用、毒性蛋白和協同拮抗作用等方面。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 一種高產胞壁降解酶和抗菌肽的綠色木霉菌株。
—種高產胞壁降解酶和抗菌肽的綠色木霉菌株,命名為綠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TV501,保藏于位于武漢市珞珈山武漢大學的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CCTCC),保 藏日期為2009年12月31日,保藏號為CCTCC N0 :M 209321。 該菌株主要生理學特征為菌落在PDA培養基表面生長較快,第二天形成白色菌 絲薄層,當分生孢子成熟后,菌落自中央到邊緣,漸漸變為不同程度的綠色菌落,菌落與培 養基結合緊密。在顯微鏡下,分生孢子梗從菌絲的側枝生出,直立分支小枝常對生,上生分 生孢子團。分生孢子球形,淺色或無色,菌絲具有橫隔和分枝,分枝彎曲或呈波形。
—種利用上述綠色木霉TV501制得的生防試劑,以總重量1000份計,原料組成
為 綠色木霉TV501發酵液 480 970份
表面活性劑 0. 01 30份 水 余量。
所述木霉發酵液通過如下方法制得 將木霉TV501接種到種子培養基中,在3(TC、200rpm下振蕩培養3d制得種子液, 將種子液接種到發酵培養基中,在28 30°C、150 200rpm下振蕩發酵培養5 7天,制 得木霉發酵液。 上述發酵也可以在發酵罐進行放大,發酵時控制發酵液pH為5. 8 6. 2,溫度 28 30。C,溶氧量20 30%,攪拌速度150 200rpm。 優選地,以1L體積計,所述的發酵培養基由1. 5-2. 5g NaN03、0. 5-1. 5gK2HP04、 0. 4-0. 6g KC1、0. 4-0. 6g MgS04、0. 009-0. 015g FeS04、25_35g蔗糖、350-450ml麩皮提取液 以及余量的水組成,所述的麩皮提取液通過將50g麩皮置于1. 5L水中在9(TC煮1小時,過 濾后用水定容至450ml制得。 更優選地,以1L體積計,所述的發酵培養基由0. 25-0. 35gCa (N03) 2 4H20、 0.05-0.15g KN03、0. 05-0. lg KCl、0.2-0.4g MgS04 7H20、0. 01-0. 03g NaH2P04. 2H20、 0. 5-2. 00g大豆胨、4. 00-6. 00g酒石酸胺、2 3mgFeCl3 6H20、4. 0-6. Omg MnS04. H20、 2. 0-3. Omg ZnS04 7H20、1. 0-2. 5mgH3B03、0. 5-1. Omg KI、0. 2-0. 4g酵母提取物、350-450ml 麩皮提取液以及余量的水組成,所述的麩皮提取液通過將lg麩皮置于1. 5L水中在9(TC煮 1小時,過濾后定容至450ml制得。 所述的表面活性劑所述的表面活性劑為吐溫-20 (Tween-20)、曲拉通 (Triton-100)和Silwet L_77。在木霉發酵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劑,以加快藥劑滲透,控制植 物病原菌的生長繁殖。 本發明綠色木霉菌株能夠高產細胞壁降解酶和抗菌肽,由它制得的生防試劑對草莓白粉病、草莓灰霉病、黃瓜白粉病等蔬菜、瓜果病害有較好田間防效,顯著提高了蔬菜、瓜 果的產量和品質,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改善生態環境,提高食用安全性,顯示出廣闊 的發展前景,有助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具體實施例方式
菌株誘變、分離和純化 打開紫外燈(30W)預熱15min,取5ml綠色木霉(T. virid)孢子懸液(水為介質) 置于直徑為6cm培養皿中,垂直放置離紫外燈30cm處照射15min,在處理期間用磁力攪拌器 攪拌。照射后的孢子懸液暗培養4h后涂布于PDA平板上進行初篩。 挑選平板上生長快,透明圈大(菌落直徑大于0. 5cm)的菌落作為復篩菌株。將 粗篩的數株菌株轉接到PDA斜面培養基,在25t:培養箱中培養6d,再接種到250ml的三角 瓶固體發酵培養基(NaN032g/L、K2HP04lg/L、KCl 0. 5g/L、MgS04 0. 5g/L、 FeS04 0 . 01g/L、蔗 糖30g/L、麩皮提取液350ml/L和瓊脂10g/L,麩皮提取液通過將50g麩皮置于1. 5L水中在 9(TC煮1小時,過濾后用水定容至450ml制得)中進行復篩,挑選生長快、透明圈大(菌落 直徑大于0. 5cm),菌絲密集、產孢量多、轉綠快的一木霉菌落,接種到PDA斜面上進行保藏。
菌株鑒定 上述分離純化的菌株菌落在PDA培養基表面生長較快,第二天形成白色菌絲薄 層,當分生孢子成熟后,菌落自中央到邊緣,漸漸變為不同程度的綠色菌落,菌落與培養基 結合緊密。在顯微鏡下,分生孢子梗從菌絲的側枝生出,直立分支小枝常對生,上生分生孢 子團。分生孢子球形,淺色或無色,菌絲具有橫隔和分枝,分枝彎曲或呈波形。
該菌株的18S rDNA與木霉屬其他序列進行同源性比對,結果表明該菌株的18S rDNA與木霉屬多菌株的序列同源性在99X以上,其中與綠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的同源性達到100%。從菌落形態、菌絲的形狀及分生孢子形態比較分析來看,均與綠色木 霉相仿。因此,該菌株鑒定為綠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株號為TV501 。
制備發酵液 將上述分離純化得到的綠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V501接種到種子培養液 中,200rpm振蕩培養3d制得種子液。 搖瓶發酵,將種子液接種到含發酵培養基搖瓶中,在28-3(TC下200rpm振蕩培養 7d制得綠色木霉TV501發酵液。 也可以進行發酵罐擴大培養,以10L發酵罐為例,發酵液pH為6.0,溫度為28 3(TC,含氧量控制在20 30% (通過通風控制),攪拌速度為200rpm,發酵時間為6天。
配制生防試劑及防效測試
實施例1 將綠色木霉TV501發酵液975重量份、吐溫-2025重量份混合均勻,制得生防試 劑,發酵液通過搖瓶振蕩培養獲得,其中發酵培養基的配方為 NaN03 1. 8g/L、 K2HP04 0. 5g/L、 KC1 0. 5g/L、 MgS04 0 . 4g/L、 FeS040. 01g/L、蔗糖 30g/L、麩皮提取液380ml/L。麩皮提取液通過將50g麩皮置于1. 5L水中在9(TC煮1小時, 過濾后用水定容到450ml。發酵后,發酵液通過濾紙酶活性測定和抗菌肽活性免疫檢測, 得到胞壁降解酶活性550. 7U/ml (表示每毫升酶活性單位,以每分鐘催化纖維素水解生成
5lymol葡萄糖的酶量為l個酶活力單位即1U),抗菌肽活性500. 5U/ml(表示每毫升抗菌肽 活性單位,以每毫升中最低抑菌濃度所含抗菌肽蛋白量1 P g表示1個活性單位即1U)。
選用的作物為草莓,具體品種為紅頰。 將生防試劑用水以l : 500的比例進行稀釋,對草莓田間進行噴灑,每畝使用量為 50kg(稀釋液),每隔1周噴施1次,連續噴施3次。每次施藥后3天目測觀察藥劑對草莓 葉片和幼果等的影響情況,考查藥劑對草莓的安全性。并于藥前進行病情指數基數調查,每 次用藥后7天調查統計一次防效。田間試驗分別設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和清 水作對照。 結果表明,該生防試劑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效為57.8%,而化學藥劑50%速克靈 1000倍液僅為49.4%。 同時對草莓收獲產量進行統計,結果表明,噴施了本發明生防試劑的草莓產量比 對照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的產量增加2. 1%,比清水對照產量增加15. 8%。
實施例2 將綠色木霉TV501發酵液487. 5重量份、吐溫-2025重量份和水487. 5重量份混 合,攪拌均勻,制得生防試劑,發酵液采用搖瓶振蕩發酵制得,發酵培養基配方為
Ca (N03) 2 4H20 0. 28g/L、 KN03 0 . 08g/L、 KC1 0. 06g/L、 MgS04 7H200. 36g/L、 NaH2P04. 2H20 0. 02g/L、大豆胨lg/L、酒石酸胺5g/L、 FeCl3 6H202mg/L、 MnS04. H20 5mg/L、 ZnS04 7H20 2. 5mg/L、 H萬l. 4mg/L、 KIO. 7mg/L、酵母提取物0. 25g/L、麩皮提取液450ml/ L,麩皮提取液通過將lg麩皮置于1.5L水中在9(TC煮1小時,過濾后用水定容到450ml。 發酵后,發酵液通過濾紙酶活性測定和抗菌肽活性免疫檢測,得到胞壁降解酶活性580. 5U/ ml (表示每毫升酶活性單位,以每分鐘催化纖維素水解生成1 P mol葡萄糖的酶量為1個酶 活力單位即1U),抗菌肽活性540. 8U/ml (表示每毫升抗菌肽活性單位,以每毫升中最低抑 菌濃度所含抗菌肽蛋白量1 P g表示1個活性單位即1U)。 選用的作物為草莓和黃瓜,具體品種為紅頰(草莓)和津優1號(黃瓜)。
將生防試劑用水以l : 500的比例進行稀釋,分別對草莓和黃瓜田間進行噴灑,每 畝使用量為50kg(稀釋液),每隔1周噴施1次,連續噴施3次。每次施藥后3天目測觀察 藥劑對草莓、黃瓜葉片和幼果等的影響情況,考查藥劑對草莓、黃瓜的安全性。并于藥前進 行病情指數基數調查,每次用藥后7天調查統計一次防效。 對于草莓白粉病,分別設50%翠貝WDG3000倍液和清水作對照;對于草莓灰霉病, 分別設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和清水作對照;對于黃瓜白粉病,分別設30%醚菌 酯可濕性粉劑(百美)1000倍液和清水作對照。 田間試驗結果表明,生防試劑對草莓白粉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相對防效(相對 對照)在80%以上,使用安全,其產量比對照50%翠貝WDG3000倍液的產量增加7. 6%,比 清水對照產量增加27.5%。 該生防試劑對草莓灰霉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相對防效(相對對照)在80%以 上,使用安全,其產量比對照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的產量增加3. 1 % ,比清水對 照產量增加25.8%。 該生防試劑對黃瓜白粉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相對防(相對對照)效在80%以上, 使用安全,其產量與對照30%醚菌酯可濕性粉劑(百美)IOOO倍液持平,但比清水對照產量增加25%。
實施例3 將綠色木霉TV501發酵液975重量份、曲拉通-10025重量份混合均勻,制得生防 試劑,發酵液通過搖瓶振蕩發酵獲得,其中綠色木霉TV501發酵液的培養基配方為
NaN03 1. 5g/L、 K2HP04 1. 0g/L、 KC1 0. 4g/L、 MgS04 0. 5g/L、 FeS040 . 0 1 2g/L、蔗糖 25g/L、麩皮提取液420ml/L。麩皮提取液通過將50g麩皮置于1. 5L水中在9(TC煮1小時,過 濾后用水定容到450ml。發酵后,發酵液通過總酶活性測定和抗菌肽活性免疫檢測,得到胞 壁降解酶活性551. 2U/ml (表示每毫升酶活性單位,以每分鐘催化纖維素水解生成1 P mol 葡萄糖的酶量為1個酶活力單位即1U),抗菌肽活性507. 1U/ml (表示每毫升抗菌肽活性單 位,以每毫升中最低抑菌濃度所含抗菌肽蛋白量1 P g表示1個活性單位即1U)。
選用的作物為大白菜,具體品種為早熟5 將生防試劑用水以l : 500的比例進行稀釋,對大白菜田間進行噴灑,每畝使用量 為50kg(稀釋液),每隔1周噴施1次,連續噴施2次。每次施藥后3天目測觀察藥劑對大 白菜霜霉病的影響情況,考查藥劑對大白菜的安全性。并于藥前進行病情指數基數調查,每 次用藥后7天調查統計一次防效。田間試驗分別設58%甲霜靈*錳鋅600倍液和清水作對 昭。 結果表明,生防試劑對大白菜霜霉病防治有顯著效果。第一次藥后防效達到 77.5%,與生產上使用的化學藥劑58%甲霜*錳鋅(對照)無顯著差;第二次藥后,生防試 劑的防治效果略低于化學藥劑對照,相對防效在80%以上,使用安全,其產量比對照58% 甲霜 錳鋅的產量無顯著差異,但比清水對照產量增加19. 5%。
實施例4將綠色木霉TV501發酵液487. 5重量份、曲拉通-10025重量份和水487. 5重量份
混合均勻,制得生防試劑,發酵液采用發酵罐制得,發酵培養基配方為Ca(N03)2 4H20 0. 30g/L、 KN030. 05g/L、 KC1 0. 08g/L、 MgS04 7H200. 2g/L、
NaH2P04. 2H20 0. 01g/L、大豆胨0. 5g/L、酒石酸胺4g/L、FeCl3 *6H202. 5mg/L、MnS04. H20 4mg/
L、ZnS04 7H20 2mg/L、H3B03l. Omg/L、KIO. 5mg/L、酵母提取物0. 2g/L、麩皮提取液380ml/L,
麩皮提取液通過將lg麩皮置于1. 5L水中在9(TC煮1小時,過濾后用水定容到450ml。發酵
后,發酵液通過總酶活性和抗菌肽活性測定,得到胞壁降解酶活性576. 4U/ml (表示每毫升
酶活性單位,以每分鐘催化纖維素水解生成1 P mol葡萄糖的酶量為1個酶活力單位即1U),
抗菌肽活性542. 1U/ml (表示每毫升抗菌肽活性單位,以每毫升中最低抑菌濃度所含抗菌
肽蛋白量1 P g表示1個活性單位即1U)。 選用的作物為大白菜,具體品種為早熟5號。 將生防試劑用水以l : 500的比例進行稀釋,對大白菜田間進行噴灑,每畝使用量 為50kg(稀釋液),每隔1周噴施1次,連續噴施2次。每次施藥后3天目測觀察藥劑對大 白菜霜霉病的影響情況,考查藥劑對大白菜的安全性。并于藥前進行病情指數基數調查,每 次用藥后7天調查統計一次防效。田間試驗分別設58%甲霜靈*錳鋅600倍液和清水作對 昭。 結果表明,生防試劑對大白菜霜霉病防治有顯著效果。第一次藥后防效達到 75.7%,與生產上使用的化學藥劑58%甲霜*錳鋅(對照)無顯著差;第二次藥后,生防試劑防效為82. 1%,顯著高于化學藥劑對照,使用安全,其產量比對照58%甲霜*錳鋅的產量 無顯著差異,但比清水對照產量增加21. 8%。
實施例5 將綠色木霉TV501發酵液975重量份、Silwet L-77 (聚亞氧烷基改性聚甲基硅氧 烷)0. 01重量份以及水24. 99重量份混合攪拌均勻,采用發酵罐發酵,發酵培養基配方為
NaN03 2. 5g/L、 K2HP04 1. 5g/L、 KC1 0. 6g/L、 MgS04 0 . 6g/L、 FeS040 . 0 1 5g/L、蔗糖 35g/L、麩皮提取液450ml/L。麩皮提取液通過將50g麩皮置于1. 5L水中在9(TC煮1小時, 過濾后用水定容到450ml。發酵后,發酵液通過總酶活性和抗菌肽活性測定,得到胞壁降解 酶活性553. 1U/ml (表示每毫升酶活性單位,以每分鐘催化纖維素水解生成1 P mol葡萄糖 的酶量為1個酶活力單位即1U),抗菌肽活性502. 5U/ml (表示每毫升抗菌肽活性單位,以每 毫升中最低抑菌濃度所含抗菌肽蛋白量1 P g表示1個活性單位即1U)。
選用的作物為黃瓜,具體品種為津優1號。 將生防試劑用水以l : 500的比例進行稀釋,對黃瓜田間進行噴灑,沒畝噴灑藥劑 量為50kg (稀釋液),每隔1周噴施1次,連續噴施3次。每次施藥后3天目測觀察藥劑對黃 瓜葉片和幼果等的影響情況,考查藥劑對黃瓜的安全性。并于藥前進行病情指數基數調查, 每次用藥后7天調查統計一次防效。田間試驗分別設30%醚菌酯可濕性粉劑(百美)IOOO 倍液和清水作對照。 結果表明,生防試劑對黃瓜白粉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田間防效穩定,基本維持在 50%左右,使用安全,其產量與對照30%醚菌酯可濕性粉劑(百美)1000倍液基本持平,但 比清水對照產量增加20%。
實施例6 將綠色木霉TV501發酵液975重量份、Silwet L-770. 01重量份以及水512. 49重 量份混合攪拌均勻,采用發酵罐發酵,發酵培養基配方為 Ca(N03)2 4H20 0. 35g/L、 KN03 0. 15g/L、 KC1 0. lg/L、 MgS04 7H200. 4g/L、 NaH2P04. 2H20 0. 03g/L、大豆胨2g/L、酒石酸胺6g/L、 FeCl3 6H203mg/L、 MnS04. H20 6mg/L、 ZnS04 7H20 3. Omg/L、 H3B032. 5mg/L、KI100mg/L、酵母提取物0. 4g/L、麩皮提取液450ml/L, 麩皮提取液通過將lg麩皮置于1. 5L水中在9(TC煮1小時,過濾后用水定容到450ml。發酵 后,發酵液通過總酶活性和抗菌肽活性測定,得到胞壁降解酶活性583. 5U/ml (表示每毫升 酶活性單位,以每分鐘催化纖維素水解生成1 P mol葡萄糖的酶量為1個酶活力單位即1U), 抗菌肽活性547. 2U/ml (表示每毫升抗菌肽活性單位,以每毫升中最低抑菌濃度所含抗菌 肽蛋白量1 P g表示1個活性單位即1U)。
選用作物為印度南瓜,具體為印度南瓜品系。 生防試劑用水以500的比例進行稀釋,對印度南瓜田間進行噴灑,每畝使用量 為50kg(稀釋液),每隔1周噴施1次,連續噴施3次。每次施藥后3天目測觀察藥劑對印 度南瓜葉片和幼果等的影響情況,考查藥劑對印度南瓜的安全性。并于藥前進行病情指數 基數調查,每次用藥后7天調查統計一次防效。田間試驗分別設50%翠貝3000倍液和清水 作對照。 結果表明,生防試劑對印度南瓜白粉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田間防效為76. 6. 0%, 與對照50%翠貝的防效無顯著差異,使用安全,其產量與對照50%翠貝3000倍液基本持
8平,但比清水對照產量增加15%。
權利要求
一種綠色木霉菌株,其特征在于命名為綠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TV501,保藏號為CCTCC NOM 209321。
2. —種利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綠色木霉制得的生防試劑,其特征在于,以總重量1000 份計,原料組成為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防試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面活性劑為吐溫-20、曲拉 通和聚亞氧烷基改性聚甲基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種。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防試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綠色木霉TV501發酵液通過如 下方法制備將綠色木霉TV501接種至種子培養基中,制得種子液,將種子液接種到含發酵培養基 的搖瓶中,在28 30°C、150 200rpm的條件下振蕩培養5 7天,制得綠色木霉TV501 發酵液。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防試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綠色木霉TV501發酵液通過如 下方法制備將綠色木霉TV501接種至種子培養基中,制得種子液,將種子液接種到含發酵培養基 的發酵罐中,發酵液pH控制在5. 8 6. 2,含氧量控制在20 30 % ,攪拌速率控制在150 200rpm,在28 3(TC發酵5 7天,制得綠色木霉TV501發酵液。
6. 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制劑,其特征在于以1L體積計,所述的發酵培養基由 1.5-2. 5g NaN03、0. 5-1. 5g K2HP04、0. 4-0. 6g KC1、0. 4-0. 6g MgS04、0. 009-0. 015g FeS04、 25-35g蔗糖、350-450ml麩皮提取液以及余量的水組成,所述的麩皮提取液通過將50g麩皮 置于1.5L水中在9(TC煮1小時,過濾后用水定容至450ml制得。
7. 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生防試劑,其特征在于,以1L體積計,所述的發酵培養基 由0. 25-0. 35g Ca(N03)2 4H20、0. 05-0. 15g KN03、0. 05-0. lg KC1、0. 2-0. 4g MgS04 7H20、 0. 01-0. 03g NaH2P04. 2H20、0. 5-2. OOg大豆胨、4. 00-6. OOg酒石酸胺、2 3mg FeCl3 *6H20、 4.0-6.0mg MnS04. H20、2. 0-3. Omg ZnS04 7H20、 1. 0-2. 5mg H3B03、0. 5-1. Omg KI、0. 2-0. 4g 酵母提取物、350-450ml麩皮提取液以及余量的水組成,所述的麩皮提取液通過將lg麩皮 置于1. 5L水中在9(TC煮1小時,過濾后定容至450ml制得。綠色木霉TV501發酵液表面活性劑水■ 9700份 0. 01 30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產胞壁降解酶和抗菌肽的綠色木霉菌株,命名為綠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V501,保藏號為CCTCC NoM209321。本發明綠色木霉菌株能夠高產細胞壁降解酶和抗菌肽,由它制得的生防試劑對草莓白粉病、草莓灰霉病、黃瓜白粉病等蔬菜、瓜果病害有較好田間防效,顯著提高了蔬菜、瓜果的產量和品質,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改善生態環境,提高食用安全性,顯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有助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文檔編號A01P3/00GK101724572SQ20101004003
公開日2010年6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1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1月19日
發明者余紅, 忻雅, 來文國, 楊平平, 王淑珍, 童建新, 鄭桂珍, 阮松林, 馬華升 申請人: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