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農作物的施肥方法

文檔序號:319713閱讀:62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農作物的施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農作物的施肥方法。
背景技術
:當前,中國人多地少,實現自給自足、解決吃飽喝足任務繁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施肥技術落后,盲目施肥,致使農作物效益低、品質劣,更不能充分利用、挖掘土地資源,影響了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國家實力的飛速發展。目前,農作物施肥普遍存在著“施肥眾跟一,不按己地力,收后亂評比,種肥真假的”的現象,具體表現為哪個農戶的作物產量高,就跟著相應的品種名稱、施肥方法跑’大多數的農民聽化肥經銷商的講解,自己不會判斷,更不會科學施用;又由于化肥的品種繁多,質量不一,這大大降低了農民高效種地的積極性。
發明內容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為克服現有技術中施肥技術以及測土配方存在的諸多弊端,本發明提供了一套簡易、準確的農作物的施肥方法。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農作物的施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根據所要施種的土地類型,計算土壤地力土壤地力=第一季的地力+第二季的地力;(2)制定預產計劃,確定目標產量,并根據目標產量所需肥力確定施肥量,施肥量的計算公式為施肥量=目標產量所需化肥總量-土壤地力;目標產量所需化肥總量=目標產量+100X百斤吸收量;(3)施肥根據上述計算出來的施肥量對土地進行施肥,有機質肥的施用量為施肥量的30%70%,無機肥的施用量為施肥量的30%70%。所述土壤地力的計算詳細如下一、土壤地力的概念指本季種植作物施肥之前,土壤中已經存在的氮、磷、鉀肥的數量。二、土壤地力存在的范圍存在數量的計算范圍為本季種植之前的兩個季節,第一季和第二季。第一季指的是本季種植作物之前所種的作物。第二季指的是第一季種植作物之前所種的作物。例如種的小麥_種的玉米_準備種棉花,那么準備種棉花為本季;種的玉米為第一季(假如產量收1000斤/畝,下面用);種的小麥為第二季(假如產量收900斤/畝,下面用)。三、土壤地力的計算方法計算公式如下土壤地力=第一季的地力+第二季的地力。第一季存在于土壤中的氮、磷、鉀肥,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為五個方面的加和):(1)平衡施肥剩余吸收數量。(2)化肥是否偏施及剩余吸收數量。(3)從作物根系中能夠吸收的數量。(4)施用的農家肥、有機肥等剩余吸收數量。(5)其它肥料的剩余吸收數量。第二季存在于土壤中的氮、磷、鉀肥,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從作物根系中能夠吸收的數量。(2)還田秸稈其所含所能吸收的數量。具體計算如下(一)第一季的地力土壤中已經存在氮、磷、鉀的數量從以下五個方面計算1、平衡施肥,是指根據作物應當吸收氮、磷、鉀的總量,去掉土壤中已存有的,再根據有機、無機肥中氮、磷、鉀的吸收率,安排所需數量。平衡施肥剩余吸收數量計算公式為某元素剩余吸收(斤)=畝收產量X百斤吸收量X剩余百分率。(1)不同土質,化肥氮、磷、鉀的吸收率、剩余吸收率不同,簡易分類一般掌握分別如下紅壤、棕壤、褐土為純含量的60%、40%;沙壤土為純含量的50%;鹽堿地的氮、鉀為純含量的60%、40%,磷為純含量的20-60%、20%-40%。要根據化肥的性質、施肥方法進行區分。例如碳酸氫銨易揮發,過磷酸鈣部分難溶吸收率低。(2)農家肥、有機肥的吸收率根據當前農民對農家肥、有機肥的施用方法,氮、磷、鉀的吸收率如下第一季氮20%、磷20%、鉀55%;第二季氮80%、磷20%、鉀45%;注撒施的為零。(3)作物秸稈、根系根系第一季氮20%、磷20%、鉀55%;第二季氮80%、磷20%、鉀45%;秸稈第一季氮0、磷0、鉀0(因沒有腐化);第二季氮20%、磷20%、鉀55%;第三季氮80%、磷20%、鉀45%;注根據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的養分歸還學說,將秸稈第三季氮、磷、鉀的數量安排在作物種植之前計算的平衡施肥剩余的氮、磷、鉀的數量之中。例如紅壤土肥料吸收率60%,剩余吸收率為40%。第一季產1000斤玉米,產百斤玉米吸收氮、磷、鉀分別為2.5、0.9、2.1斤,那么剩余吸收氮(N)=1000X2.5X40%=10(斤)磷(P)=1000X0.9X40%=3.6(斤)鉀(K)=1000X2.1X40%=8.4(斤)。2、偏施(過剩)肥料,剩余吸收的大量元素氮、磷、鉀,化肥是否偏施及剩余吸收數量,指的是平衡吸收數量之外的氮、磷、鉀。計算公式A=(B+C+D)-E;其中,A過剩(偏施)的大量元素數量。B本季施肥應當吸收的數量。C前兩季作物的秸稈、根系、有機肥中正常釋放的數量。D本季作物種植之前第一季平衡施肥剩余數量。E本季作物實際產量吸收的數量。例如2006年夏季收小麥1000斤/畝,秸稈不還田,本季種小麥時鋪二銨(64%)斤/畝,農家肥牛糞2立方米/畝;追尿素(46%)50斤/畝;秋季種玉米追尿素50斤/畝,產量1000斤/畝。2006年秋種小麥時鋪二銨50斤,農家牛糞2立方米;追尿素50斤,收小麥1000斤/畝,產量控制在氮、鉀上,磷肥施用多了,用到了下一季作物的吸收方面。施用磷肥過剩數量為(1)二銨(64%)50斤,含磷23斤;農家牛糞2立方米分解出吸收的磷0.88斤。(2)本季作物種植之前第一季產1000斤玉米,平衡施肥磷的剩余數量為1000X0.9X40%=3.6斤,玉米根系中分解出能夠吸收的磷1000+3X1.4(百斤含)X0.2%=0.93斤。(3)本季種小麥之前的第二季,產1000斤小麥的根系分解出能夠吸收的磷1000+3X0.2(百斤含)X(100%-20%)X0.2%=0.11(斤)。(4)本季小麥產量1000斤,實際吸收磷12斤。那么,過剩(偏施)磷(A)=B+C+D-E=1+2+3-4=23+0.88+3.6+0.93+0.11-12=16.52,用于下季作物吸收。注偏施多了氮肥之后,它不會以無機態存在于土壤中,形成作物的秸稈、根系。氮肥吸收數量過多表現出作物生長過旺、徒長;施用少了控制產量。3、從作物根系中能夠吸收的數量計算公式為某元素吸收(斤)=根系重量X百斤含量X第一季的吸收率;注根系重量說明在后面有介紹。例如第一季產1000斤玉米,玉米秸稈還田,那么,玉米秸稈為1000斤,根系占整個秸稈的1/3,根系的重量為1000+3,百斤根系含氮磷鉀分別為0.6斤、1.40斤、2.1斤,氮、磷、鉀吸收率分別為20%、20%、55%。那么從根系中吸收氮(N)=1000+3X0.6X20%=0.4斤;磷(P)=1000+3X1.40X20%=0.93斤;鉀(K)=1000+3X2.1X55%=3.85斤。注第一季的玉米秸稈還田,氮、磷、鉀吸收率為“0”。4、施用的農家肥、有機肥等剩余吸收數量計算公式為某元素吸收(斤)=重量X百斤含量X第二季的吸收率。注鮮農家肥的折算標準1立方米為1000斤,含量在表2農家肥的種類、成份)。例如2·5立方米鮮雞糞吸收氮(N)=2500X1.63%X80%=832.60斤;磷(P)=2500X1.54%X20%=7.7斤;鉀(K)=2500X0.85%X45%=9.56斤。5、其它肥料的剩余吸收數量計算方法參考肥料的說明,再結合該項技術。(二)第二季的地力土壤中已經存在氮、磷、鉀的數量從以下兩個方面計算1、從作物根系中能夠吸收的數量計算公式為某元素吸收(斤)=根系重量X百斤含量X第二季的吸收率;例如第二季種植的作物為小麥,畝產900斤,根系的重量為900+3,百斤根系含氮、磷、鉀分別為0.5斤、0.2斤、2.5斤,氮、磷、鉀吸收率分別為80%、20%、45%。第一季已釋放出一部分,剩余的還能吸收氮(N)=900+3X0.5X80%=1.2(斤);磷(P)=900+3X0.2X(100%-20%)X20%=0.1(斤);鉀(K)=900+3X2.5X45%=3.38(斤)。2、秸稈還田,其所含所能吸收的數量.吸收率為第二季的計算公式為某元素吸收(斤)=秸稈重量X百斤含量X第二季的吸收率;例如收小麥900斤,麥株重量為900斤,秸稈占整個植株的2/3,重量為900X2/3,那么,吸收的氮(N)=900X2/3X0.5X20%=0.6(斤);磷(P)=900X2/3X0.2X20%=0.24(斤);鉀(K)=900X2/3X2.5X55%=8.25(斤)。以上舉例,如果種玉米時沒有施用有機肥并且施肥平衡,那么氮(N)=(10+0.4)+(1.2+0.6)=12.2(斤);磷(P)=(3.6+0.93)+(0.1+0.24)=4.8(斤);鉀(K)=(8.4+3.85)+(3.38+8.25)=23.88(斤)。所述制定預產計劃詳細如下首先說明本項技術是根據大田作物小麥、玉米、棉花的生長特點,當前村民種植習慣、施肥方式進行計算的。1、制定預產計劃預收產量吸收氮、磷、鉀總量根據種作物的生長特點、產量潛力、土質、水源、氣侯特點等制定預收產量計劃,計算出氮、磷、鉀三元素的需要總量,計算公式為吸收氮、磷、鉀總量(斤)=預收產量(斤)+100X百斤吸收量;(注農業科計入戶《肥料合理使用新技術》劉喜民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在第“14”頁。主要農作物每生產100千克經濟產量吸收氮磷鉀的數量(千克))例如預收籽棉700斤需要吸收氮(N)=700X5=35(斤);磷(P)=700X1.8=12.6(斤);鉀(K)=2計算700X4=28(斤)。2、計算出氮、磷、鉀總計欠缺數量氮、磷、鉀欠缺數量(斤)=預收產量吸收氮、磷、鉀總量(斤)_土壤地力(土壤中已經存在氮、磷、鉀的數量)。所述施肥詳細如下一、確定是否需要增施有機質肥。施用有機質掌握的原則為有機氮無機氮=37-73,范圍內均有較好的效益。(注全國中等農業學校教材《土壤肥料學》第二版江蘇省淮陰農業學校主遍,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在第“123”頁)首先計算土壤中已存的有機氮是否符合標準,它存在于土壤中的秸稈、根系、土雜肥、農家肥、餅、有機肥等中.計算方法如下總需有機氮(斤)=預收產量吸收氮(斤)+IOX(3至7);欠缺有機氮(斤)=總需有機氮(斤)_土壤中已存的有機氮(斤)。按最小比例37有機質肥的數量如果欠缺,就要先安排有機質肥的施用數量,并計算出相應的氮、磷、鉀吸收數量。例如前面介紹的,本季將畝產1000斤/畝的玉米茬,種成棉花,預收700斤/畝籽棉,那么,總計需要吸收氮(N)=700X5=35(斤),然而按有機氮(N)無機氮=3:7-7:3,用最小比例的按有機氮(N)無機氮=37,就需要吸收有機氮(N)(斤)=35+10X3=10.5斤,由于土壤中已存的有機氮玉米根系為1000+3X0.6=2斤);小麥根系為900+3Χ0·5X0.8=1·2(斤);小麥秸稈為900+3Χ2Χ0·5=3(斤);總計6.2(斤)。欠缺有機氮(斤)=總需有機氮(斤)-土壤中已存的有機氮(斤)=10.5-6.2=4.3(斤)。所欠的有機氮肥,家中沒有,但能購買到棉籽餅,按表3每百斤棉籽餅含氮3.41斤,那么棉籽餅的需要數量(斤)=4.3+3.41=126.1(斤)。其中吸收的數量為(注此處不用,下面用)氮(N)=126.1\3.41(百斤含)父20%=0.86(斤);磷(P)=126.1X1.63(百斤含)X20%=0.41(斤);鉀(K)=126.1X0.97(百斤含)X55%=0.67(斤)。有機肥滿足后,再安排無機肥。確定是否需要增施有機質肥。計算公式如下總需有機氮(斤)=預收產量吸收氮(斤)+IOX(3至7);欠缺有機氮(斤)=總需有機氮(斤)_土壤中已存的有機氮(斤)。計算出從中吸收氮(N)的數量。如果需要,首先安排機質肥的施用類別、數量,并計算出從中吸收氮(N)、磷(P)、鉀⑷的數量。如果自己具備機質肥數量不足,施用類別在當地安排即可。二、從無機肥(化肥)中欠缺吸收氮、磷、鉀數量計算公式如下氮、磷、鉀欠缺數量(斤)=預收產量吸收氮、磷、鉀總量(斤)_土壤地力(土壤中已經存在氮、磷、鉀的數量)“需要增施的有機肥中氮、磷、鉀吸收的數量。例如前面介紹的預收700斤籽棉,準備用棉籽餅126.1斤,還欠從無機肥(化肥)中應當吸收的氮、磷、鉀數量。計算方法為預產700斤吸收量-土壤地力-增施棉籽餅供吸分別計算如下欠吸無機氮(N)=35-12.2-0.86=21.94(斤);欠吸無機磷(P)=12.6-4.87-0.41=7.32(斤);欠吸無機鉀(K)=28-23.88-0.67=3.45(斤)。三、確定無機肥(化肥)的性質和施用(注全國中等農業學校試用教材《土壤肥料學》北方本上冊河北省昌黎農業學校主編農業出版社出版第“179”頁)。農作物正常生長,PH值范圍為6-7.5,是否忌某種元素,安排適應作物生長并且比例適合的無機肥(化肥)。四、無機肥(化肥)的施用計劃1、判斷無機肥(化肥)的性質施用類別首先根據土質、作物的生長特點,確定施用哪種性質的化肥。例如茶葉需要強酸性,應選酸性化肥;鹽堿地棉花出苗率低,應施酸性肥料(如過磷酸鈣),起到酸堿中和,提高棉花的出苗率;忌氯作物,不能施用氯化鉀等。2、根據化肥含量,確定施用類別施用化肥的數量,要根據化肥的含量、吸收率、磷、鉀比例,確定施用單一肥或復合肥及其施用數量.計算公式為施用數量(斤)=吸收數量(斤)+百分含量+吸收率;例如前面介紹的預收700斤籽棉,計劃用棉籽餅126.1斤,還應從無機肥(化肥)中吸收氮21.94(斤)、磷7.32(斤)、鉀3.45(斤)。化肥的確定方法如下選用單一肥的計算方法計劃用尿素(含N:46%);二銨(總含量64%其中含N:18%;含P:46%);硫酸鉀(含K:50%)三種,確定方法如下A首先安排二銨的施用量,因二銨應作基肥用并且含兩種元素。以磷為主,以氮為輔。那么二銨需要量(斤)=7.32+46%+吸收率60%=26.5(斤)其中含氮量=26.5X18%=4.77(斤)折合尿素4·77+46%=10.38(斤)。B其次安排尿素需要數量21.94+46%+吸收率60%=79.5(斤)再減去二銨中已含的折合尿素的數量79.5-10.38=69.12(斤)。C:最后安排硫酸鉀的需要數量3.45+50%+吸收率60%=11.5(斤)。選用復合肥、復混肥的計算方法應首先滿足磷、鉀需要量,再用單一的氮肥補足氮肥的用量。計公式如下需要數量(斤)=磷、鉀吸收量+磷或鉀的含量+吸收率;首先根據所需磷、鉀的比例,選用復合肥。上面的磷、鉀的比例=7.323.45=2.121,選用總含量40%,磷、鉀含量分別為磷17、鉀8。即化肥袋標志為(15-17-8)是合理的。那么,需要的數量按含磷計算為-J.32-17%+60%=71.8(斤)。其中,已含的吸氮量=71.7X15%X60%=6.46(斤),折合尿素的數量為(21.94-6.46)+46%+60%=56.1(斤)。如果沒有磷鉀比例為2.121的復合肥,有其它比例的,也可以選用。采取以需要量少的磷或鉀為標準確定復合肥的施用數量,然后再用單一肥補足欠缺部分。例如沒有(15-17-8)的復合肥,有(15-15-15)的復合肥計算方法如下D首先滿足用量少的鉀,然后再補磷(15-15-15)復合肥的用量=需鉀量+鉀的百分含量+鉀的吸收率=3.45+15%+60%=38.3(斤),其中已含吸收磷的數量=38.3X15%Χ60%=3.5(斤)。E需要補充磷的吸收數量=7.32-3.5=3.82(斤),折合二銨3.82+46%+60%=13.8(斤)其中又增加的吸收氮=13.8X18%X60%=1.49(斤)。F:尿素的用量(斤)=(總需吸收量-復合肥中的吸收量-二銨中的吸收量)+百分含量+吸收率=Ul.94-3.5(38.3X15%Χ60%)-1.493+46%+60%=61.4(斤)。注如果施用質量合格的生物肥,應當根據其作用相應減少有機肥、化肥。五、施肥原則(注全國中等農業學校教材《土壤肥料學》第二版江蘇省淮陰農業學校主遍,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在第“145”頁)(一)肥料的混合1、可以混合的肥料硫酸銨與過磷酸鈣、磷礦粉與生理酸性肥料、硝酸銨與氯化鉀尿素與過磷酸鈣。2、暫時混合的肥料過磷酸鈣和硝態氮、尿素和氯化鉀。3、不能混合的肥料銨態氮肥與堿性肥料、難溶性肥料和堿性肥料、速效磷與含鈣肥料如過磷酸鈣和草木灰、石灰。4、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可以混合腐熟的堆肥、廄肥與過磷酸鈣;不可混合腐熟的有機肥料與堿性肥料;未腐熟的堆肥、秸稈與硝態氮造成爭氮死苗。5、復混肥料(1)二元復合肥磷酸一銨酸性,作基肥、種肥。磷酸二銨,堿性,作基肥、種肥。液體磷酸銨,呈酸性反應,作基肥、追肥。硝酸磷肥作基肥、追肥。磷酸二氫鉀,呈酸性,浸種、根外追。硝酸鉀宜作忌氯作物,不宜水稻田。(2)三元復合肥料,種類繁多,應合理施用。(3)其他復合肥料,含硫的、含鎂的、含農藥、刺激素的等。在“高產栽培”施肥中,有機肥和磷、鉀肥一般作基肥施用,而氮肥的基肥和追肥的養用量之比約為64。如土壤肥力較低,肥料數量不足,可適當調整基追比例。追肥則一定要根據作物生長特性和吸肥規律確定。如棉花要采用苗肥輕、蕾肥少、花鈴肥重、蓋頂肥補的追肥方法,其他作物的追肥原則仍然要考慮作物特性和吸肥規律。在復合肥的施用上要避免與種子直接接觸,以免影響種子的發芽。(二)一般施肥原則根據當前村民的種植習慣和作物生長特性及吸肥規律,在基肥、追肥方面掌握以下原則小麥基肥施用有機肥100%;無機肥氮占30%(前季秸稈還田的每百斤產量增氮3-5斤,追肥時相應減少)、磷、鉀各占100%(最好將下季玉米所需的增加),缺鋅地塊增施鋅肥1-2千克/畝。追肥返青期施用無機肥氮占55%-70%。灌漿期施用無機肥氮占15%-0%。葉面噴灌漿期3%的尿素0.5%-1%磷酸二氫鉀。玉米追肥播種時或苗期施用有機肥、無機肥磷、鉀各占100%(種小麥時增鋪磷、鉀的只追氮)、無機肥氮肥占20%,缺鋅地塊增施鋅肥1-2千克/畝。大喇叭口期施用無機肥氮肥占80%。注切忌玉米拔節時將氮肥一炮轟。棉花基肥施用有機肥100%,無機肥氮占30%、磷、鉀各占50%,硼、鋅各0.5-1千克/畝(防鈴脫落)。追肥初花期施用無機肥氮占50%、磷、鉀各占50%。盛花期施用無機肥氮占20%。吐絮期可噴尿素1%、過磷酸鈣0.5%。(三)特殊施肥原則根據特殊土質、特殊種植習慣、特殊生物學特性的作物,遵循以下原則(1)對沙壤土施用無機肥,要“少施勤施”或者施用控施肥。另外,要根據土壤的性質和作物的生長特性,選準性質適應的肥料。(2)對其他作物的施肥方法可以參考該項技術核心,但要注意秸稈、農家肥、餅肥的施用細節。細節不同,腐化程度不同,其所含的氮、磷、鉀的吸收率不同,那么,肥料的施用數量不同。(3)不同作物的生長特性不同,要根據其他作物吸肥性質、規律加以補充。例如豆科作物有固氮作用,要相應減少氮肥并且苗期需氮很少。本發明的施肥方法具有“一舉五創”的如下特點1、合理投入,避免浪費的創新。解決農民以前施肥的盲目性,增強農民的判斷性、正確性和化肥投入的準確性。多施氮肥苗木狂長(如小麥倒伏);多施磷肥,造成土壤板結,增加作物病害并降低產量;多施鉀肥浪費了資金;缺少了中、微量元素,既降低了產量、品質減少了收入,又降低了作物的抗病性。2、科學施肥,創高產,充分挖掘土壤潛力的創新。改變過去同一個經銷商的作物品種,相鄰的地塊,同樣的種植習慣、管理方法,不同的施肥方法,出現的不同產量并且懸殊較大,影響了經濟效益的現實。3、克服化肥經銷商,經營劣、假化肥的蒙蔽性和合格化肥暴利銷售的創新。由于農民的施肥技術薄弱,乃至為零,受化肥經銷商蒙蔽的多。待作物收割之后,只是從化肥真、假、好、壞的角度判斷。不知道自己土壤里存有氮、磷、鉀的數量,缺什么中、微量元素。對施用哪種性質的、含量的化肥,施用多少數量一無判斷。還有的受到以測土配方為名經銷商的蒙騙(特別是復合、復混肥),被騙后再換肥料,并且采取高價賒銷的方法,施用化肥。在高產施肥增加點投入上,又受到了經濟條件的約束,從而又進一步影響了土壤潛力的發揮。農民學會該項技術,能夠斷準化肥的施用,采取保質量的措施,降低了成本,實行現錢交易,還能為創高產多投入打下良好的基礎。4啟蒙化肥廠,提高施肥技術水平,生產高標準復合、復混肥的創新。不同區域氣候、土質、水源環境不同的作物、品種,不同的種植習慣(秸稈是否還田、農家肥的有無、數量多少等等),決定了土壤肥源、數量的不同。化肥廠使用該項技術,生產適應比例的產品,讓農民認可之后,本廠會大大提高市場竟爭能力,擴大市場贏銷范圍。5、為落實中央在科學發展農業上分憂的創新。2007年12月10日,采取郵特殊掛號信的方式,給中國農業部的相關領導提交了農作物栽培管理方面的很多建議,重點是施肥技術。中央農業部下發了關于測土配方合理施肥等優惠政策。2008年,全國統一農藥名稱。并出臺了管理政策。2009年又下派了10萬名施肥專家,承擔了每位專家傳授給100名農民的任務。根據測土配方存在的弱點和單純的服務難以落實的情況,編寫了該項技術。該項技術,真實性強,易推廣并且推廣速度快,省工、省力、省投入。6、強大中國的創舉。化肥廠離不了推銷商;推銷商離不了農民;農民離不了化肥廠生產的肥料。都學會了科學施肥技術,形成三位一體,互相信賴、信任的格局,充分利用、挖絕土地資源,解決中國的吃糧乃至出口問題,為中國的進一步強大奠定良好的基礎,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創舉。所述上述步驟中,“6”為該項技術的目標,“5”為已有了該項技術的實施環境,“4”為該項技術實施的關鍵,“3”為提高肥料經銷商的理念,“2”為該項技術實施的體現,“1”為該項技術落實的必經之路。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一)不平衡施肥的農戶,稍微調整施肥方法,以7位農戶為代表在不增加投入的基礎上,每畝分別增收216元、315元270元180元270元、300元、69-169元。(二)不平衡施肥,增施微量元素的農戶。小麥每畝增施3斤硫酸鋅,多投3元錢,增收80斤小麥;玉米每畝增施4斤硫酸鋅,多投4元錢,增收100斤玉米;棉花每畝增施0.5斤硫酸鋅,0.5斤硼砂,總共多投1元錢,棉花掉鈴很少。(三)平衡施肥,增加投入的農戶。小麥每畝增加投入72.6元,增加收入127.4元;玉米每畝增加投入76.8元,增加收入193.2元;棉花每畝增加投入50元,增加收入300元。分別增長產值20.5%、29%、30%。總之,只要合理施肥,畝純收入都能得到顯著提高,經濟效果顯著。本發明的施肥方法不需要測量土壤,根據自己所處的作物生長環鏡及作物的生長特性,制定預產計劃,計算土壤地力(土壤中已存氮、磷、鉀等元素)制定施肥計劃,然后進行施肥,具有效益高、投入少、產出高等優點,切合廣大農民的需求,建議推廣應用。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農業實施應用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1、試驗數據統計表(一)一被調查戶山東省齊河縣祝阿鎮趙井村趙某某二EfeiSI石馬0534_氺氺氺氺氺氺氺^l/L:139氺氺氺氺氺氺氺氺三調查時間2008年8月22日四本戶提供如下情況1紅壤土,水利條件較好。22007年夏季畝產小麥900斤,秸稈還田.撒施大糞1.5立方米。32007年秋季畝產玉米1450斤,秸稈還田。42007年秋后種小麥鋪底肥復合肥(15-15-15)100斤/畝,棉籽餅100斤/畝,金滿田有機肥50斤/畝。2008年春季小麥返青追尿素(46%)30斤。小麥產量1350斤/畝。五使用理論計算方法,核實產量如表1所示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table>按照單元素應當吸收數量分別折合畝產按氮40.84÷3(百斤吸)一t361(斤)。按磷19.2l÷1.2(百斤吸)一1600.8(斤)。按鉀45.05÷2.5(百斤吸)一1802(斤)。根據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的作物施肥原理最小養分律(注農業科計入戶《肥料合理使用新技術》劉喜民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在第“10”頁。),該戶小麥產量控制在氮元素上。實產1361斤,實收1350斤,相差11斤。估計損耗原因,一是病蟲害,二是小麥收割。有機氮無機氮=28,因增施了生物鉀肥,可以不增施有機肥。如果合理施肥,分析如下(一)如果每畝增施尿素(46%)(1600.8-1361)+100X3.00(百斤吸)+27.6(百斤二銨吸收磷)=26(斤),就能增產1600.8-1361=239.8(斤)。(二)如果每畝增施二銨(64%):(1802-1600·8)+100Χ1·2(小麥百斤吸收)+27.6(百斤二銨吸收磷)=8.75(斤),其中所含的氮相當于尿素8·75X18%(含氮)+46%(尿素含量)=3.4(斤)·尿素(1802-1361)+100X3.00(百斤吸)+27.6(尿素百斤吸收氮)=48.2(斤)-3.4(二銨中)=44.8(斤)。就能增產1802-1361=441(斤)。實施例2試驗數據統計表(二)一被雕查戶山東省平原縣腰站鎮王雙堂村梁某某二電話號碼0534_*******三調查時間2009年6月13日四本戶提供如下情況平原縣農業局按照上級精神,在其處設了萬畝高產田,其中10畝要超1400斤。用該戶的10畝麥田。贈給該戶肥料,免費輔導管理技術,并給該戶報名,參加了山東省小麥“糧王大賽”。1紅壤土,水利條件好。22008年夏季畝收小麥1150斤,秸稈還田。32008年秋季畝產玉米1300斤,秸稈還田。4:2008年秋后種小麥鋪底肥二銨(64%)50斤,干雞糞3000斤/畝,硫酸鉀30斤/畝,硫酸鋅3斤/畝。2009年春季小麥返青時追尿素50斤/畝,實收小麥1350斤/畝。五使用理論計算方法,核實產量如表2所示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table>按照單元素應當吸收數量分別折合畝產按氮40.77+3(百斤吸)=1359(斤)按磷25·55+1.2(百斤吸)=2129(斤)按鉀47.97+2.5(百斤吸)=1918(斤)根據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的作物施肥原理最小養分律(注農業科計入戶《肥料合理使用新技術》劉喜民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在第“10”頁。),該戶小麥產量控制在氮元素上.實產1359斤,實收1350斤,相差9斤。實產與實收基本相符。有機氮無機氮=5.34.7。如果合理施肥,分析如下每畝增施斤尿素(1700-1350)+100X3+0.276(—斤尿素吸氮)=38(斤)就能實現畝產1700斤,奪得山東省糧王大賽的冠軍(冠軍畝產1586斤)。實施例3試驗數據統計表(三)一被調查戶山東省平原縣三唐鄉三唐街57號劉某某二石馬三調查時間2007年8月28日四本戶提供如下情況1紅粘土,水利條件較好。22006年夏季畝收小麥900斤,秸稈還田。32006年秋季畝產玉米1000斤,秸稈還田。42006年秋后種小麥鋪底肥復合肥(16_16_16)50斤/畝。2007年春季小麥返青追尿素(46%)60斤/畝。小麥產量840斤/畝。五理論計算方法,核實產量如表3所示表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table>按照單元素應當吸收數量分別折合畝產按氮34·16+3(百斤吸)=1138.7(斤)按磷10·29+1·2(百斤吸)=857.5(斤)按鉀29.28+2.5(百斤吸)=1171.2(斤)根據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的作物施肥原理最小養分律(注農業科計入戶《肥料合理使用新技術》劉喜民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在第“10”頁。),該戶小麥產量控制在磷元素上.實產857.5斤,實收840斤,相差17.5斤.估計損耗原因,一是病蟲害,二是小麥收割。有機氮無機氮=2.37.7,該村種小麥只鋪二銨50斤,畝收1000斤的農戶比較普遍。該戶施用氮、磷、鉀含量為(14-16-15)的復合肥是錯誤的。如果合理施肥,分析如下(一)如果每畝增施二銨(1138.7-857.5)+100X1.2(小麥百斤吸收)+27.6(百斤二銨吸磷)=12.2(斤),就能增產=1108.7-857.5=281.2(斤),忽略二銨中所含的氮=12.2X18%(含氮量)=4.8(斤)。(二)如果每畝增施二銨(1171.2-857.5)+100X1.2(小麥百斤吸收磷)+27.6(百斤二銨吸收磷)=13.6(斤),其中所含的氮相當于尿素13.6X18%(二銨含氮量)+46%(尿素含氮量)=5.34(斤)·尿素為(1171.2-1108.7)+100X3.00(小麥百斤吸收氮)+27.6(百斤尿素吸氮量)-5.34(二銨中含)=1.45(斤)。就能增產小麥1171.2-857.5=313.7(斤)(三)如果將復合肥換成單一肥,不增加資金投入,照樣能增產300斤左右。實施例4試驗數據統計表(四)一被調查戶山東省平原縣三唐鄉齊家寨村賀某某二調查時間2009年8月18日三本戶提供如下情況1紅壤土,水利條件較好。22008年夏季畝產小麥800斤,秸稈還田。32008年秋季畝產玉米1200斤,秸稈還田。42008年秋后種小麥鋪底肥復合肥(14_16_15)50斤/畝。2009年春季小麥返青追碳酸青銨150斤/畝。小麥產量860斤/畝。四使用理論計算方法,核實產量如表4所示表4<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7</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8</table>按照單元素應當吸收數量分別折合畝產按氮32.08+3.00(百斤吸)=1069(斤)。按磷10.56+1.2(百斤吸)=880(斤)。按鉀:29.52+2.5(百斤吸)=1181.2(斤)。根據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的作物施肥原理最小養分律(注農業科計入戶《肥料合理使用新技術》劉喜民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在第“10”頁。),該戶小麥產量控制在磷元素上。實產880斤,實收860斤,相差20斤.估計損耗原因,一是病蟲害,二是小麥收割。有機氮無機氮=2.37.7,想創高產超1100斤,需要適當增施有機肥。該戶施用氮、磷、鉀含量為(14-16-15)的復合肥是錯誤的。如果合理施肥,分析如下(一)如果每畝增施二銨(64%)(1069-880)+100X1.2(百斤小麥吸磷)+27.6(二銨百斤吸磷)=8.2(斤)。就能增產1069-880=189(斤)其中二銨中所含的氮8·2X0.18=1.48(斤)又增施于土壤中。(二)如果每畝增施二銨(64%)(1181.2-880)+100X1.2(百斤小麥吸磷)+27.6(二銨百斤吸磷)=13.1(斤),其中含的氮相當于尿素13.1X18%(二銨含氮)+46%(尿素含氮)=5.1(斤)那么實用尿素1181·2-1069+100Χ3(百斤小麥吸氮)+27.6(百斤尿素吸氮)-5.1=7.1(斤),就能增產1181·2-880=301.2(斤)。實施例5試驗數據統計表(五)一被調查戶山東省平原縣三唐鄉韓莊村劉某某二調查時間2009年7月9日三本戶提供如下情況1紅壤土,水利條件較一般。22007年秋季畝產玉米1000斤,秸稈不還田。3:2008年夏季畝收小麥1000斤,秸稈不還田。鋪底肥二銨(64%)50斤/畝,農家肥牛糞2立方米/畝。42008年秋季種玉米,追肥尿素(46%)65斤/畝。玉米產量不足1100斤/畝。四使用理論計算方法,核實產量如表5所示表5按照單元素應當吸收數量分別折合畝產按氮:35.71+2.5(百斤吸)=1428.4(斤)。按磷13.12+0.9(百斤吸)=1457.8(斤)。按鉀23.12+2.1(百斤吸)=1100(斤)。根據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的作物施肥原理最小養分律(注農業科計入戶《肥料合理使用新技術》劉喜民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在第“10”頁。),該戶小麥產量控制在鉀元素上.實產與實收基本相符。有機氮無機氮=3:7。如果合理施肥,分析如下如果每畝增施硫酸鉀(50%)(1457.8-1100)+100X2.1(百斤吸)+30(百斤硫酸鉀吸鉀量)=25.1(斤),就能增產=1457.8-1100=357.8(斤/畝)。實施例6試驗數據統計表(六)一被調查戶山東省平原縣桃園區王芽子村劉某某二石馬136氺氺氺氺氺氺氺氺三調查時間2008年8月28日四本戶提供如下情況1紅壤土,水利條件較好。22007年夏季畝收小麥620斤,秸稈還田。32007年秋季畝產玉米1490斤,秸稈不還田。42007年秋后種小麥鋪底肥復合肥(15-20-10)110斤/畝,土壤調理劑10斤/畝°2008年春季小麥返青追肥尿素(46%)50斤/畝。小麥產量1300斤/畝。五使用理論計算方法,核實產量如表6所示表6<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0</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1</table>按照單元素應當吸收數量分別折合畝產按氮40.4+3(百斤吸)=1347(斤)。按磷20·20+1.2(百斤吸)=1683.3(斤)。按鉀32.82+2.5(百斤吸)=1312.8(斤)。根據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的作物施肥原理最小養分律(注農業科計入戶《肥料合理使用新技術》劉喜民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在第“10”頁。),該戶小麥產量控制在鉀元素上。實產1312.8斤,實收1300斤,相差12.8斤.估計損耗原因,一是病蟲害,二是小麥收割。有機氮無機氮=2.37.7,因施用了土壤調理劑,想創高產,不需增施有機肥。發明人認為該戶施用氮、磷、鉀含量為(14-16-15)的復合肥是錯誤的。如果合理施肥,分析如下(一)如果每畝增施硫酸鉀(50%)(1683.3-1312.8)X2.5(小麥百斤吸鉀)+30(百斤硫酸鉀吸鉀量)=30.9斤,尿素(1683.3-1347)X3.00(小麥百斤吸氮)+27.6(百斤尿素吸氮)=36.6斤。就能實現畝產1677.5(斤)。(二)如果將復合肥換成單一肥,不增加資金投入,同樣能增產。實施例7試驗數據統計表(七)一被調查戶山東省平原縣崔家廟中心小學崔某某二調查時間2009年6月19日三本戶提供如下情況1紅壤土,水利條件較好。22008年夏季畝收小麥900斤,秸稈還田。32008年秋季畝產玉米1200斤,秸稈還田。42008年秋后種小麥鋪底肥二銨(64%)33斤/畝,生物鉀10斤/畝。2009年春季小麥返青追肥尿素(46%)85斤/畝。小麥產量1152斤/畝。四通過使用理論計算方法,核實產量如表7所示表7<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2</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2</table>按照單元素應當吸收數量分別折合畝產按氮41.3+3(百斤吸)=1377(斤)。按磷14·91+1·2(百斤吸)=1242.5(斤)。按鉀29·18+2.5(百斤吸)=1167.6(斤)。根據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的作物施肥原理最小養分律(注農業科計入戶《肥料合理使用新技術》劉喜民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在第“10”頁。),該戶小麥產量控制在鉀元素上。實產1167.6斤,實收1152斤,相差15.6斤.估計損耗原因,一是病蟲害,二是小麥收割。有機氮無機氮=2.37.7,因施用了生物肥,想創高產,不需增施有機肥。如果合理施肥,分析如下(一)如果每畝增施硫酸鉀(50%)(1242.5-1167.6)X2.5(百斤吸)+30(百斤硫酸鉀吸收鉀)=6.2(斤),就能實現畝增產1242.5-1167.6=74.9(斤)。(二)如果每畝增施硫酸鉀(50%)(1377-1167.6)X2.5(百斤吸鉀)+0.3=17.5(斤),二銨(64%)(1377-1167.6)X1.2(百斤吸磷)+27.6(百斤二銨吸磷)=5.9(斤)。就能實現每畝增產1377-1167.6=209.4(斤)。其中仍然增施了氮5.9Χ0.18=1·06(斤)。權利要求一種農作物的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根據所要施種的土地類型,計算土壤地力土壤地力=第一季的地力+第二季的地力;(2)制定預產計劃,確定目標產量,并根據目標產量所需肥力確定施肥量,施肥量的計算公式為施肥量=目標產量所需化肥總量-土壤地力;目標產量所需化肥總量=目標產量÷100×百斤吸收量;(3)施肥根據上述計算出來的施肥量對土地進行施肥,有機質肥的施用量為施肥量的30%~70%,無機肥的施用量為施肥量的30%~70%。全文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農作物的施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根據所要施種的土地類型,計算土壤地力土壤地力=第一季的地力+第二季的地力;(2)制定預產計劃,確定目標產量,并根據目標產量所需肥力確定施肥量,施肥量的計算公式為施肥量=目標產量所需化肥總量-土壤地力;目標產量所需化肥總量=目標產量÷100×百斤吸收量;(3)施肥根據上述計算出來的施肥量對土地進行施肥。本發明的施肥方法不需要測量土壤,根據自己所處的作物生長環鏡及作物的生長特性,制定預產計劃,計算土壤地力制定施肥計劃,然后進行施肥,具有效益高、投入少、產出高等優點,切合廣大農民的需求,建議推廣應用。文檔編號A01C21/00GK101836534SQ20101016132公開日2010年9月22日申請日期2010年5月4日優先權日2010年5月4日發明者衷成華申請人:衷成華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