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中華烏鱉生態養殖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產品養殖領域,具體涉及中華烏鱉生態養殖的方法。
背景技術:
中華烏鱉是一個新的中華鱉品系,原產于太湖流域,為浙江省特有地方品種。烏鱉體形與普通甲魚相似,典型特征是腹部烏黑,富含黑色素。它體表顏色呈黑色,背部有深黑色斑紋,從吻端到四肢腳爪及鱉尾的腹部全為黑色。野生烏鱉主要攝食小魚、蝦等水生小動物。有些個體在成長中,烏黑體色會隨環境稍有改變,呈黑白相間的大理石花紋。水溫降到12度時,烏鱉鉆入塘底的淤泥中冬眠,整冬眠期間,烏鱉的新陳代謝極其微弱,只靠體內積累起來的營養維持生命活動,體重要下降15%左右。烏鱉營養豐富,肌肉氨基酸總量、人體必需氨基酸總量、呈味氨基酸含量、蛋氨酸 含量均較高。烏鱉裙邊寬厚、膠質蛋白含量高、脂黃、肌紅、無腥味,口感極佳。烏鱉的藥用價值也猶為突出烏鱉富含的黑色素具有穩定的自由基,能吸收可見光和紫外光的輻射,具有消除自由基、抗氧化,提高免疫力,延緩衰老的等功效。烏鱉還富含抗癌物質硒和VB17。烏鱉含血量多,普通甲魚約15毫升,而烏鱉有30多毫升,其血液載氧能力提高了一倍多,具有良好的抗疲勞保健作用。野生烏鱉十分稀少,在幾萬只野生鱉中也難得找到一只。經過當地養殖專家連續五代的選育,其遺傳性狀基本穩定,并于去年通過了農業部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新品種認定。目前只有江蘇和浙江有少量烏鱉苗種供應。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鮮活的農產品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健康、安全、美味”的理念下,人們對商品鱉的認知度營養價值更加講究,將對人們提供價廉物美、健康鮮活農產品有著重要作用。現有的商品鱉養殖技術為高密度人工養殖,高密度人工養殖的商品鱉的缺點是一、在于養殖周期短、密度大、產量高,抑制了鱉的冬眠習性,改變了生態系統。二、由于大量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排泄多,水體環境容易惡化,鱉容易得病,需要用藥物防治鱉病調節水質,因此,生產出的商品鱉不排除有藥物殘留。三、生產環節復雜,由于商品鱉養成時間短,需要造建溫室成本高,所需物化勞動成本大大提高,如燃料費、電費、水費,藥品、藥物成本、人工工資等成本多要大于生態鱉。生態放養的烏鱉與采用飼料飼養的烏鱉更具營養價值。因此發展生態放養烏鱉的養殖技術,在提高烏鱉產量和質量上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生態養鱉發展一定會受到越來越重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提供一種中華烏鱉生態養殖的方法。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中華烏鱉生態養殖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a.生態養殖環境(1)池塘條件養殖池塘模擬天然環境,面積3 5畝,水面以上坡比I : 3. O 3. 5,背風向陽有利于鱉棲息曬背,池塘的池底為傾斜面,坡比I :2.0
2.5 ;池底鋪放10 20cm厚度的泥土 ;池壁建有防逃設施;(2)水深要求水深80 100cm,池的周圍和水體中栽種水生植物,保持水質清新;b.苗種放養放養前清塘并對鱉體進行消毒,每畝放養規格為150 200克/只的鱉180 200只,而且雌雄分開放養,同時每畝放鰱鳙魚種80 120尾、800 1200克籽蝦、80 120千克螺蜆;c.飼養管理飼料采用新鮮飼料魚或活物餌料,每日投喂二次,日投喂量為鱉體重5 15%。 上述的中華烏鱉生態養殖的方法,其在于放養前采用20 30ppm的高錳酸鉀對鱉體進行4 6分鐘的浸泡消毒。上述的中華烏鱉生態養殖的方法,其在于步驟c進行飼養管理時,不采用人工飼料而是采用新鮮小魚蝦進行喂養。生態養殖中華烏鱉一般不進行冬棚養殖,養殖周期為2 3年。為了保證品質,一般不采用人工飼料而是用新鮮小魚蝦進行喂養,采用魚鱉混養的方式與鰱、鳙、羅非魚等進行混養,但不能放養有鉆泥習性的鯉、鯽魚類與其混養。烏鱉放苗密度為180 200只/畝,只需投喂新鮮飼料魚或活物餌料,不用投喂烏鱉飼料。由于烏鱉天性兇猛好動,過高的放養密度易咬傷,受傷感染,加上池水惡化,烏鱉易得穿孔病死亡,所以一定要控制烏鱉的放養密度。每隔一至兩年必須要進行一次清塘,對池水和底質消毒改良,更換新的泥沙。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生態養鱉的優點在于一、模擬天然環境;二、在養殖期間鱉一般不得病,所以無需用藥物防病,生產出的商品鱉無任何藥物殘留。三、投喂的餌料全是天然餌料或采集飼料魚和活物鉺料,不投喂人工商品飼料,無任何添加劑,生產出的商品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完全符合《綠色食品》標準。一般5斤小魚蝦或2斤飼料能養出I斤烏鱉,2斤以上達到上市規格。現5-10克的烏鱉苗價約35-50元,商品烏鱉市場售價超過200元/斤,據悉有些地方每斤售價高達280 300元,養殖利潤可觀。由于苗種較少,烏鱉養殖規模目前還不大。烏鱉將是今后特種名優水產品市場的一個新亮點。通過該生態養殖方法養殖的中華鱉與日本品系、太湖群體和臺灣群體相比,肌肉中17種氨基酸含量分別高I. 9%、4. 8%和15. 6%,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別高6. 7%,8. 9%和19. 4%,呈味氨基酸含量分別高O. 8%、2. 6%和14.4%,DHA和EPA含量分別高56. 7%,58. 1%和 28. 4% 中華烏鱉養殖是目前在省內居領先地位,烏鱉的培育經多年選育而成,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與其它鱉有著較高的藥用價值和營養價值。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a.生態養殖環境(1)池塘條件養殖池塘模擬天然環境,面積3 5畝,水面以上坡比I : 3. 5,背風向陽有利于鱉棲息曬背,池塘的池底為傾斜面,坡比I : 2. O;池底鋪放10 20cm厚度的泥土 ;池壁建有防逃設施;(2)水深要求水深80 100cm,池的周圍和水體中栽種水生植物,保持水質清新;b.苗種放養放養前清塘并對鱉體進行消毒,清塘時對池水和底質消毒改良,清塘方式為放干池水、清理淤泥、日曬6天后用生石灰灑滿全池,注水80 IOOcm ;5天后放鱉,放養前采用20 30ppm的高錳酸鉀對鱉體進行4 6分鐘的浸泡消毒。畝放養規格為150 200克/只的鱉180 200只,而且雌雄分開放養,同時每畝放鰱鳙魚種80 120尾、800 1200克籽蝦、80 120千克螺蜆;c.飼養管理飼料不采用人工飼料而是采用新鮮飼料魚和活物餌料,每日投喂二次,日投喂量為鱉體重5 15%。所用的新鮮飼料魚為新鮮小魚蝦。該生態養殖的養殖周期為2 3年。為了保證品質,一般只需投喂新鮮飼料魚或活物餌料,不用投喂烏鱉飼料。采用魚鱉混養的方式與鰱、鳙、羅非魚等進行混養,但不能放 養有鉆泥習性的鯉、鯽魚類與其混養。烏鱉放苗密度為180 200只/畝,由于烏鱉天性兇猛好動,過高的放養密度易咬傷,受傷感染,加上池水惡化,烏鱉易得穿孔病死亡,所以一定要控制烏鱉的放養密度。本發明的人工生態養鱉的優點在于一、模擬天然環境;二、在養殖期間鱉一般不得病,所以無需用藥物防病,生產出的商品鱉無任何藥物殘留。三、投喂的餌料全是天然餌料或采集飼料魚和活物鉺料,不投喂人工商品飼料,無任何添加劑。通過該生態養殖方法養殖的中華鱉與日本品系、太湖群體和臺灣群體相比,肌肉中17種氨基酸含量分別高出I. 9^^4.8%和15. 6%,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別高出6. 7%,8. 9%和19. 4%,呈味氨基酸含量分別高出O. 8%,2. 6%和14. 4%, DHA和EPA含量分別高出 56. 7%,58. 1%和 28. 4%。溫室養成一公斤商品鱉所需成本達20 25元,而市場價每公斤40元左右,養成一公斤生態鳘所需成本30元左右,而市場價達80 100元以上。
權利要求
1.中華烏鱉生態養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生態養殖環境 (1)池塘條件養殖池塘模擬天然環境,面積3 5畝,水面以上坡比I: 3. O 3. 5,背風向陽有利于鱉棲息曬背,池塘的池底為傾斜面,坡比I : 2. O 2. 5 ;池底鋪放10 20cm厚度的泥土 ;池壁建有防逃設施。
(2)水深要求水深80 100cm,池的周圍和水體中栽種水生植物,保持水質清新。
b.苗種放養放養前清塘并對鱉體進行消毒,每畝放養規格為150 200克/只的鱉180 200只,而且雌雄分開放養,同時每畝放鰱鳙魚種80 120尾、800 1200克籽蝦、80 120千克螺蜆; c.飼養管理飼料采用新鮮飼料魚和活物餌料,每日投喂二次,日投喂量為鱉體重5 15%。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中華烏鱉的生態養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放養前采用20 30ppm的高錳酸鉀對鱉體進行4 6分鐘的浸泡消毒。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中華烏鱉的生態養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c進行飼養管理時,采用新鮮小魚蝦進行喂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人工生態養殖中華烏鱉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生態養殖環境養殖池塘模擬天然環境;b.苗種放養放養前清塘并對鱉體進行消毒,每畝放養規格為150~200克/只的鱉180~200只,而且雌雄分開放養,采用魚鱉混養方式;c.飼養管理飼料采用新鮮飼料魚和活物餌料,每日投喂二次,日投喂量為鱉體重5~15%。人工生態養鱉的優點在于一、模擬天然環境;二、在養殖期間鱉一般不得病,所以無需用藥物防病,生產出的商品鱉無任何藥物殘留。三、投喂的餌料全是天然餌料或采集飼料魚和活物鉺料,不投喂人工商品飼料,無任何添加劑,生產出的商品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669013SQ20111005402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7日
發明者許亞國, 邵永剛 申請人:宜興市中亞淡水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