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泥鰍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稻田生態養殖泥鰍的方法。
背景技術:
泥鰍具有較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在國內外市場上需求量較大,價格較好,人工養殖利潤高,見效快,養殖前景看好。國內泥鰍的養殖面積為1500萬~2000萬平方米,主要集中于江蘇、河南、湖北、山東、安徽和四川等地,養殖模式主要是池塘圍網有土養殖。目前制約泥鰍養殖效益的主要因素是泥鰍生長速度慢,年生長速度很難達到3倍以上;目前,泥鰍養殖主要采用的池塘養殖,但可用于養殖泥鰍的池塘有限,泥鰍產量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稻田生態養殖泥鰍的方法,泥鰍和稻田共生,泥鰍成活率高、生長速度更快,增加了經濟效益。
本發明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稻田生態養殖泥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稻田選擇和處理
選擇排水灌溉方便、保墑性好、光照條件好的稻田,深耕15~20cm,并用犁耙將土塊破碎整平,然后撒上生石灰,每畝撒50~80kg,曝曬3~5天;
沿稻田田埂內側四周開挖環形養殖溝,溝寬為1.5~2m,深度為1~1.2m,環形養殖溝離田埂0.5~1m,環形養殖溝內設置進水口和排水口,注水,并在進水口和排水口分別設置防逃設施,環形養殖溝和稻田之間還開設有暗溝;
(2)、建設暫養池
在環形養殖溝靠近進水口附近建設暫養池,暫養池池面比環形養殖溝高出10~15cm,環形養殖溝與暫養池之間用可撤除的30~40目篩絹網布隔開;
(3)、插秧
在稻田插入莖稈堅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在深水中生長及產量高的水稻品種的秧苗,控制株距為8~15cm,行距為20~25cm;
(4)、泥鰍催產和產卵
準備產床,待水溫達20℃以上時,挑選成熟、健康的雌雄泥鰍,注射催產激素放入產床,使其進行交配產卵,將產生的受精卵放入暫養池中孵化,控制池水深度為25~35cm、ph值為6.5~7.2、溫度為24~28℃、氧含量為10~15mg/l,同時對其施加穩恒磁場處理;
當70~80%的受精卵孵化出幼苗時,將鵪鶉蛋黃用細紗布包裹后放于暫養池池水中緩慢攪動,將其分散于水中供幼苗飲食,暫養池每天換一次水;
(5)、泥鰍苗養殖
當幼苗長至1.5~2cm長時,撤出用以隔離環形養殖溝與暫養池的篩絹網布,讓鰍苗自由的離開產暫養池,控制幼苗密度為每平方米2000~3000尾,將鵪鶉蛋黃改為泥鰍飼料喂食,持續喂食10~15天;
(6)、日常管理
定期換水,并對泥鰍常見病害、天敵進行防治和清除;
篩絹網布撤離后20~30天,向環形養殖溝和稻田內潑灑復合微生物菌劑,用量為每畝20~30kg;
(7)、收獲。
優選地,所述步驟(1)還包括在環形養殖溝內種植水草。
優選地,所述水草為蘆葦、水葫蘆和伊樂藻中的一種或幾種,水草的覆蓋面積占環形養殖溝面積的20~30%。
優選地,所述步驟(4)中催產激素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優選地,所述步驟(4)中雌雄泥鰍的比例為2~3:1,所述的穩恒磁場強度為0.05~0.08t。
優選地,所述步驟(5)中的泥鰍飼料包括以下份計的原料:玉米面30~40份、大麥芽25~30份、蕎麥15~25份、誘食劑15~20份、豆粕10~15份、龍須草10~15份、搖蚊幼蟲粉5~10份、魚粉5~10份、石粉2~6份、甘蔗渣2~4份和水60~80份。
優選地,所述誘食劑包括以下份計的原料:薏仁油5~10份、丁葵草2~6份、猴頭菇汁2~4份、紅曲粉2~3份、烏梅1~2份、米醋0.2~1.2份、鼠尾草0.2~0.8份和山藥粉0.1~0.3份。
優選地,所述步驟(6)中的復合微生物菌劑包括以下份計的原料:大豆25~30份、紅糖15~25份、消泡劑15~20份、酵母菌10~15份、乳酸菌5~10份、枯草芽孢桿菌2~6份和水25~30份。
優選地,所述秧苗返青后稻田水位保持為40~50cm。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泥鰍和稻田共生,泥鰍成活率高、生長速度更快,增加了經濟效益,具體如下:
(1)、本發明在稻田中建設環形養殖溝,實現泥鰍和稻田共生,不影響水稻的正常生產,一田兩用,泥鰍和水稻雙豐收;其中,環形養殖溝設置進水口與出水口,當稻田水溫高于35℃,水稻和泥鰍的生長均會受到影響,通過進水注水,使稻田進水口與出水口的水體保持通暢,可以降低水體的溫度,減小高溫對泥鰍的影響,提高成活率;在環形養殖溝內種植水草,可以作為泥鰍的隱蔽場所,能長期保證泥鰍生存環境的多元化,促進泥鰍的質量和產量,也利于提高水質;
(2)、本發明在稻田生態養殖泥鰍,操作過程簡單,使用稻田養殖泥鰍,可以增加水田的畝產收入,可擴大泥鰍的養殖規模,促進泥鰍養殖業的發展;在不占有耕地資源的情況下,提高了傳統稻田產值,泥鰍品質和營養價值高,養殖經濟效益好;
(3)、本發明中使用復合微生物菌劑,其中含有的益生菌在水體中擴散、增殖,廣泛分布于水稻植株、水體和土壤中,分泌具有排斥、抑制病原菌侵染的促進水稻生長的活性物質,可以活化土壤、促進氮素代謝以及加速土壤中氮、磷、鉀的釋放,提高水稻吸收肥料的效率,促進水稻生長發育;另外,益生菌被泥鰍食用,可有效改善腸道的微生態菌群,有利于泥鰍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促進泥鰍生長,同時益生菌促進泥鰍排泄物的分解,轉化為更易于水稻吸收的肥料,使水稻和泥鰍在共生的環境中,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營養物質形成供給、代謝、轉化再利用的良性生態鏈條;
(4)、本發明中使用的泥鰍飼料能滿足泥鰍快速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成分,促進泥鰍消化吸收,提高飼料利用率,加快生長,本飼料營養均衡,避免了飼料蛋白過高帶來的負面影響;
(5)、本發明的方法比傳統方法養殖泥鰍的成活率更高,泥鰍生長速度更快,而且降低了育苗成本,增加了經濟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稻田生態養殖泥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稻田選擇和處理
選擇排水灌溉方便、保墑性好、光照條件好的稻田,深耕15cm,并用犁耙將土塊破碎整平,然后撒上生石灰,每畝撒50kg,曝曬3天;
沿稻田田埂內側四周開挖環形養殖溝,溝寬為1.5m,深度為1m,環形養殖溝離田埂0.5m,環形養殖溝內設置進水口和排水口,注水,并在進水口和排水口分別設置防逃設施,環形養殖溝和稻田之間還開設有暗溝;
(2)、建設暫養池
在環形養殖溝靠近進水口附近建設暫養池,暫養池池面比環形養殖溝高出10cm,環形養殖溝與暫養池之間用可撤除的30目篩絹網布隔開;
(3)、插秧
在稻田插入莖稈堅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在深水中生長及產量高的水稻品種的秧苗,控制株距為8cm,行距為20cm;
(4)、泥鰍催產和產卵
準備產床,待水溫達21℃時,挑選成熟、健康的雌雄泥鰍,注射催產激素放入產床,使其進行交配產卵,將產生的受精卵放入暫養池中孵化,控制池水深度為25cm、ph值為6.5、溫度為24℃、氧含量為10mg/l,同時對其施加穩恒磁場處理;
當70%的受精卵孵化出幼苗時,將鵪鶉蛋黃用細紗布包裹后放于暫養池池水中緩慢攪動,將其分散于水中供幼苗飲食,暫養池每天換一次水;
(5)、泥鰍苗養殖
當幼苗長至1.5cm長時,撤出用以隔離環形養殖溝與暫養池的篩絹網布,讓鰍苗自由的離開產暫養池,控制幼苗密度為每平方米2000尾,將鵪鶉蛋黃改為泥鰍飼料喂食,持續喂食10天;
(6)、日常管理
定期換水,并對泥鰍常見病害、天敵進行防治和清除;
篩絹網布撤離后20天,向環形養殖溝和稻田內潑灑復合微生物菌劑,用量為每畝20kg;
(7)、收獲。
其中,所述步驟(1)還包括在環形養殖溝內種植水草。
其中,所述水草為蘆葦,水草的覆蓋面積占環形養殖溝面積的20%。
其中,所述步驟(4)中催產激素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其中,所述步驟(4)中雌雄泥鰍的比例為2:1,所述的穩恒磁場強度為0.05t。
其中,所述步驟(5)中的泥鰍飼料包括以下份計的原料:玉米面30份、大麥芽25份、蕎麥15份、誘食劑15份、豆粕10份、龍須草10份、搖蚊幼蟲粉5份、魚粉5份、石粉2份、甘蔗渣2份和水60份。
其中,所述誘食劑包括以下份計的原料:薏仁油5份、丁葵草2份、猴頭菇汁2份、紅曲粉2份、烏梅1份、米醋0.2份、鼠尾草0.2份和山藥粉0.1份。
其中,所述步驟(6)中的復合微生物菌劑包括以下份計的原料:大豆25份、紅糖15份、消泡劑15份、酵母菌10份、乳酸菌5份、枯草芽孢桿菌2份和水25份。
其中,所述秧苗返青后稻田水位保持為40cm。
實施例2
一種稻田生態養殖泥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稻田選擇和處理
選擇排水灌溉方便、保墑性好、光照條件好的稻田,深耕20cm,并用犁耙將土塊破碎整平,然后撒上生石灰,每畝撒80kg,曝曬5天;
沿稻田田埂內側四周開挖環形養殖溝,溝寬為2m,深度為1.2m,環形養殖溝離田埂1m,環形養殖溝內設置進水口和排水口,注水,并在進水口和排水口分別設置防逃設施,環形養殖溝和稻田之間還開設有暗溝;
(2)、建設暫養池
在環形養殖溝靠近進水口附近建設暫養池,暫養池池面比環形養殖溝高出15cm,環形養殖溝與暫養池之間用可撤除的40目篩絹網布隔開;
(3)、插秧
在稻田插入莖稈堅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在深水中生長及產量高的水稻品種的秧苗,控制株距為15cm,行距為25cm;
(4)、泥鰍催產和產卵
準備產床,待水溫達22℃時,挑選成熟、健康的雌雄泥鰍,注射催產激素放入產床,使其進行交配產卵,將產生的受精卵放入暫養池中孵化,控制池水深度為35cm、ph值為7.2、溫度為28℃、氧含量為15mg/l,同時對其施加穩恒磁場處理;
當80%的受精卵孵化出幼苗時,將鵪鶉蛋黃用細紗布包裹后放于暫養池池水中緩慢攪動,將其分散于水中供幼苗飲食,暫養池每天換一次水;
(5)、泥鰍苗養殖
當幼苗長至2cm長時,撤出用以隔離環形養殖溝與暫養池的篩絹網布,讓鰍苗自由的離開產暫養池,控制幼苗密度為每平方米3000尾,將鵪鶉蛋黃改為泥鰍飼料喂食,持續喂食15天;
(6)、日常管理
定期換水,并對泥鰍常見病害、天敵進行防治和清除;
篩絹網布撤離后30天,向環形養殖溝和稻田內潑灑復合微生物菌劑,用量為每畝30kg;
(7)、收獲。
其中,所述步驟(1)還包括在環形養殖溝內種植水草。
其中,所述水草為水葫蘆,水草的覆蓋面積占環形養殖溝面積的30%。
其中,所述步驟(4)中催產激素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其中,所述步驟(4)中雌雄泥鰍的比例為3:1,所述的穩恒磁場強度為0.08t。
其中,所述步驟(5)中的泥鰍飼料包括以下份計的原料:玉米面40份、大麥芽30份、蕎麥25份、誘食劑20份、豆粕15份、龍須草15份、搖蚊幼蟲粉10份、魚粉10份、石粉6份、甘蔗渣4份和水80份。
其中,所述誘食劑包括以下份計的原料:薏仁油10份、丁葵草6份、猴頭菇汁4份、紅曲粉3份、烏梅2份、米醋1.2份、鼠尾草0.8份和山藥粉0.3份。
其中,所述步驟(6)中的復合微生物菌劑包括以下份計的原料:大豆30份、紅糖25份、消泡劑20份、酵母菌15份、乳酸菌10份、枯草芽孢桿菌6份和水30份。
其中,所述秧苗返青后稻田水位保持為50cm。
實施例3
一種稻田生態養殖泥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稻田選擇和處理
選擇排水灌溉方便、保墑性好、光照條件好的稻田,深耕17cm,并用犁耙將土塊破碎整平,然后撒上生石灰,每畝撒65kg,曝曬4天;
沿稻田田埂內側四周開挖環形養殖溝,溝寬為1.7m,深度為1.1m,環形養殖溝離田埂0.7m,環形養殖溝內設置進水口和排水口,注水,并在進水口和排水口分別設置防逃設施,環形養殖溝和稻田之間還開設有暗溝;
(2)、建設暫養池
在環形養殖溝靠近進水口附近建設暫養池,暫養池池面比環形養殖溝高出12cm,環形養殖溝與暫養池之間用可撤除的35目篩絹網布隔開;
(3)、插秧
在稻田插入莖稈堅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在深水中生長及產量高的水稻品種的秧苗,控制株距為10cm,行距為22cm;
(4)、泥鰍催產和產卵
準備產床,待水溫達23℃時,挑選成熟、健康的雌雄泥鰍,注射催產激素放入產床,使其進行交配產卵,將產生的受精卵放入暫養池中孵化,控制池水深度為30cm、ph值為6.8、溫度為25℃、氧含量為13mg/l,同時對其施加穩恒磁場處理;
當75%的受精卵孵化出幼苗時,將鵪鶉蛋黃用細紗布包裹后放于暫養池池水中緩慢攪動,將其分散于水中供幼苗飲食,暫養池每天換一次水;
(5)、泥鰍苗養殖
當幼苗長至1.7cm長時,撤出用以隔離環形養殖溝與暫養池的篩絹網布,讓鰍苗自由的離開產暫養池,控制幼苗密度為每平方米2500尾,將鵪鶉蛋黃改為泥鰍飼料喂食,持續喂食12天;
(6)、日常管理
定期換水,并對泥鰍常見病害、天敵進行防治和清除;
篩絹網布撤離后25天,向環形養殖溝和稻田內潑灑復合微生物菌劑,用量為每畝25kg;
(7)、收獲。
其中,所述步驟(1)還包括在環形養殖溝內種植水草。
其中,所述水草為伊樂藻,水草的覆蓋面積占環形養殖溝面積的25%。
其中,所述步驟(4)中催產激素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其中,所述步驟(4)中雌雄泥鰍的比例為2:1,所述的穩恒磁場強度為0.06t。
其中,所述步驟(5)中的泥鰍飼料包括以下份計的原料:玉米面35份、大麥芽27份、蕎麥20份、誘食劑17份、豆粕12份、龍須草12份、搖蚊幼蟲粉7份、魚粉7份、石粉4份、甘蔗渣3份和水70份。
其中,所述誘食劑包括以下份計的原料:薏仁油7份、丁葵草4份、猴頭菇汁3份、紅曲粉2.5份、烏梅1.5份、米醋0.7份、鼠尾草0.5份和山藥粉0.2份。
其中,所述步驟(6)中的復合微生物菌劑包括以下份計的原料:大豆27份、紅糖20份、消泡劑17份、酵母菌12份、乳酸菌7份、枯草芽孢桿菌4份和水27份。
其中,所述秧苗返青后稻田水位保持為45cm。
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