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黃鱔又名鱔魚或長魚,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骨刺少,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維牛素和礦物質,黃鱔還有重要的藥用,具有補氣、補血、消炎、消毒、驅風除濕等功效。目前在國內外市場上日益受寵,供小應求。黃鱔適應能力強,耐低氧、饑餓,便于運輸,其養殖方法簡便,成本低,經濟效益高,適合家庭小規模養殖。在國家信息中心列出的未來5年內6種大有發展前途的養殖項目中即包括黃鱔養殖。黃鱔改變原除了上述兩種養殖方法,還有黃鱔塑料大棚無土流水養殖方法及黃鱔稻田養殖。黃鱔野生資源有限,隨著人們的牛活水半提高,對鱔魚的需求大幅上升,野生捕撈難以滿足巾場需求,這需對黃鱔進行大規模人工養殖。由于鱔魚人工育種尚未完成,鱔種都為野生捕撈,野生鱔魚長期生活在自然狀態下,主要以捕食活魚、活蝦、蝌蚪、水蚯蚓為豐的水生浮游牛物為食,人工大規模養殖很難達到這些條件,就需馴化鱔魚吃,人工配合飼料,鱔魚剛進入人工池中飼養,難以適應環境,需要很長時間慢慢適應改變,馴化鱔魚人工配合飼料也需時間,所以小鱔種第一年很難達到上市規格,就必需進行第二年養殖方可上市。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最大限度的發揮黃鱔水泥池養殖和黃鱔網箱養殖的優勢,提供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技術方案是,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從幼膳養殖至成鱔的兩年時間內,第一年使用水泥池養殖方法,第二年使用網箱筘養殖方法。其中,所述的幼膳為野生捕撈,重量為60 90克/條,所述的成鱔為160 210克/條。其中每年5 9月開始使用水泥 池養殖,第一年2 3月轉入網箱養殖,第二年11 12月成鱔上市。其中,所述的水泥池為數個寬4米、深0.9米、長5-6米的小池,排水符和進水符各設在池的一邊形成對角,排水管口設有防逃網,池壁上需蒙上一層塑料膜。其中,所述的網箱長5m、寬4m、高lm,其水上部分為40cm,水下部分為60cm,網質要好,網眼要密,網條要緊,以防水鼠咬破而使黃鱔逃跑,網箱設置在水深0.Sm以上的池塘里。對于野生捕撈的鱔種,一般馴化時間比較長,第一年很難達到商品鱔魚的規格,必須進行第二年養殖方可上市,第二年如果繼續以水泥池養殖,鱔魚增重比例遠沒有網箱養殖大,所以第一年以水泥池養殖,第二年以網箱養殖,是一種非常好的養殖模式。本發明的有益效果:1、第一年用水泥池養殖,便于觀察黃鱔吃食、活動悄況,馴化比較好,對于鱔魚的各種情況都比較清楚,移入、移出都比較方便。2、水泥池養殖成小大,第二年進入網箱可大幅度降低成本因為網箱養殖水面大,水深,新鮮度好,溶氧性好,不需要像水泥池那樣每天進行水循環,只需定期補水就行。3、鱔種在水泥池中馴化成功,移入網箱馬上就能適應、進食。生長周期大大加長,增重比例大。
具體實施例方式根據下述實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然而,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理解,實施例所描述的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應當也不會限制權利要求書中所詳細描述的本發明。實施例1:一、水泥池養殖首先挖鱔魚池溝,溝寬4米,深0.9米,然后用磚砌出寬4米,深0.7米的長池,池底鋪設上直徑80毫米的排水管后,中間再用磚按5-6米間隔砌成小池,排水管口設有防逃網,池上而有直徑50毫米的進水池,排水管和進水管各設一邊,排水口和進水幾形成對角,有利水循環,池建好后還要池壁上在蒙上一層12絲厚度的塑料膜,塑料膜的作用防黃鱔擦傷,鱔魚身上沒有鱗片,只有粘液保護,水泥池很粗糙,鱔魚一日擦傷,就容易牛病死亡,蒙上塑料膜就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鱔魚池巾還要做一個寬1.5米,長2.5米的空心管筐,筐浮在水而上,筐內栽種水花牛或水葫蘆,鱔魚就棲息在水花牛的根上。投餌臺的制作,用守心管做K 80公分,寬30公分的筐,筐也要浮在水而上,篚下而15公分處懸掛同尺寸的200目的網鱔魚吃剩的殘渣就落在網上面,便于清理。養殖池建好后就可消毒放養鱔苗,一股5 9月放養鱔苗,鱔苗體重為60 90克/條,每平方米養殖量為2 2.5公斤。放養前用5 %高錳酸溶液消毒,在篩選山病、傷鱔,然后在按大小分開放養,在鱔魚會大欺小,食物缺乏大鱔魚會吃掉小鱔魚。馴食。鱔魚長期牛活在野外吃活魚、活蝦、蝌蚪等水牛浮游動物,不易吃人工配合料,就須用鱔魚愛吃的蚯蚓、蠅蛆、魚類絞碎拌配合料水誘食,前期大部分用誘食餌料小部用配合飼料,視鱔魚進食情況,逐步過渡到個部用配合飼料。冬季,可將水位升高至55公分,并在鱔魚池上蓋上層白色透明塑料膜保溫,讓鱔魚順利越冬。二、網箱養殖在池塘水深2. 5米處建網箱,鱔魚已經在水泥池中暫養了幾個月,完個適應了人養殖環境,也適應了,配合飼料,到第.年的3 4月份左右,最低溫度在15。C以上就可以移入網箱了,此時,鱔魚的重量為80 IOOg/條,網箱每方米的養殖量為3 3.5公斤,定量飼喂鱔魚,每半月往池塘里添加新水,換水量一股為池塘水的30%左右,在網箱中經過6-7月養殖,鱔魚就可以上市了,此時的鱔魚就可達到160 210克。黃鱔分階段養殖,第一年在水泥池中暫養池水深25公分 30公分,每天進行水微循環,換水方便,有投餌,鱔魚有吃食情況便于觀察,能及時發現病鱔、死鱔,能及時清理殘餌,保證水質,第一年只要將排水管拔出放水,就很方便捕捉鱔魚,這種優勢是網箱暫養所小具備的。第二年網箱養殖,經過第一年的養殖后,鱔魚已適應環境,改吃人工配合飼料,很方便管理,池塘中水位深,水新鮮度好。更利于鱔魚生長再加上養殖周期大大加長,每半個月才需換水30%,管理成小、強度、人工都比塑料膜池大幅下降,所以這樣的模式給養殖戶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
權利要求
1.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從幼膳養殖至成鱔的兩年時間內,第一年使用水泥池養殖方法,第二年使用網箱筘養殖方法。其中,所述的幼膳為野生捕撈,重量為60 90克/條,所述的成鱔為160 210克/條,其中每年5 9月開始使用水泥池養殖,第一年2 3月轉入網箱養殖,第二年11 12月成鱔上市,其中,所述的水泥池為數個寬4米、深0.9米、長5-6米的小池,排水符和進水符各設在池的一邊形成對角,排水管口設有防逃網,池壁上需蒙上一層塑料膜,其中,所述的網箱長5m、寬4m、高lm,其水上部分為40cm,水下部分為60cm,網質要好,網眼要密,網條要緊,以防水鼠咬破而使黃鱔逃跑,網箱設置在水深0.Sm以上的池塘里,對于野生捕撈的鱔種,一般馴化時間比較長,第一年很難達到商品鱔魚的規格,必須進行第二年養殖方可上市,第二年如果繼續以水泥池養殖,鱔魚增重比例遠沒有網箱養殖大,所以第一年以水泥池`養殖,第二年以網箱養殖,是一種非常好的養殖模式。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從幼膳養殖至成鱔的兩年時間內,第一年使用水泥池養殖方法,第二年使用網箱筘養殖方法。幼膳為野生捕撈,重量為60~90克/條,成鱔為160~210克/條。其中5~9月使用水泥池養殖,首年2~3月轉入網箱養殖,第二年11~12月成鱔上市。水泥池為數個寬4米、深0.9米、長5~6米的小池,排水符和進水符各設在池的一邊形成對角,排水管口設有防逃網,池壁上需蒙上一層塑料膜。本發明的第一年用水泥池養殖,便于觀察黃鱔吃食、活動悄況,馴化比較好;水泥池養殖成小大新鮮度好,溶氧性好,只需定期補水就行;鱔種在水泥池中馴化成功,移入網箱很快適應、進食,生長周期加長,增重比例大。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181342SQ201110443089
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7日
發明者曹運山 申請人:曹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