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生態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食用菌(大型真菌)的培育領域,具體而言,本發明涉及用在圓柱形培養瓶中分層培養基培育食用菌的方法,其中無需對培養基內部進行換氣。
背景技術:
食用菌現在一般都是通過人工栽培來種植。目前一般在培養容器里用均一的固體培養基加水,向其中均勻間隔接種菌絲體,使得菌絲體擴散生長。其中在體積較小的圓柱形培養瓶中培養,由于橫向生長擴散受到約束,使得長條形的食用菌,例如金針裔1、口蘑、滑子蘑等,較之在更開放的培養槽中培育,將生長得更挺直美觀,而且挺直的菌體更易于后期清理。然而,本發明人發現,由于培養瓶相對更開放的容器體積小得多,其中培養基均勻分布,各部分的密度一致,因而菌絲的伸長也均勻,導致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遇到培養基的水分而產生碳酸,會迅速擴散在培養基的下層到上層中,遍及菌絲體的生長方向,從而影響菌絲體的生長。因此,在菌絲體生長期間,必需經常進行換氣,如震動培瓶以松弛培養基,否則延誤換氣,輕則影響菌絲生長,影響產量,重則會造成菌絲相繼死亡。而為體積小而數量多的培養瓶換氣,相當耗費人力,這反而制約了用培養瓶中培養食用菌技術的推廣,不利于提高農們食用菌載體的附加值。本發明人經過長期實踐和艱苦研究,通過對食用菌生長的自然環境進行研究得到啟示,發現通過最初的分層填充培養基入培養瓶,可以在食用菌菌絲體生長過程中無需換氣操作,也可栽培出高產量的食用菌,這樣一次填充操作大大減少了后期換氣操作的工作量,使得用培養瓶中培養食用菌的技術更容易`得以推廣。當然,目前的分層填充比完全模仿自然生態環境要容易操作得多。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新的人工栽培食用菌菌絲體的方法和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中在食用菌菌絲體生長過程中無需換氣操作。具體而言,本發明提供了栽培食用菌菌絲體的方法,其包括,(I)在圓柱形培養瓶中,從下至上依次填充粒度為5 10目(優選為6 8目)的培養基1、I8 33目(優選為2O 3O目)的培養基2、38 53目(優選為40 5O目)的培養基3和38 53目(優選為40 50目)的培養基4,并將菌種接種于培養基3和培養基4之間;和(2)于15 28°C (優選為16 22°C )培養。本發明人研究發現,通過不同粒度的培養基層,下層顆粒較大,互相之間較大的孔隙有益于菌絲體初期的生長;這樣的不同粒度的培養基層可以減少內部環境的對流,從而使得二氧化碳有效積累在培養基內部的下層,而較少地上升到菌絲體向上伸長時的層次高度,有助于菌絲體向上的伸長。
優選在人工栽培食用菌菌絲體的方法中,培養基I和/或培養基2包括木屑、米糠和水,其中木屑、米糠和水的重量比為I 3: 0.5 1.5: 4 8,優選為2:1: 6。更優選其中,培養基I和/或培養基2填充的體積占培養瓶容積的15% 25%,優選為20%。優選在人工栽培食用菌菌絲體的方法中,培養基3包括木屑、米糠和水,其中木屑、米糠和水的重量比為2 4: 0.5 1.5: 6 10,優選為3:1: 8。更優選其中培養基3填充的體積占培養瓶容積的15% 25%,優選為20%。優選在人工栽培食用菌菌絲體的方法中,培養基4包括木屑。更優選其中培養基4填充的體積占培養瓶容積的30 % 50 %,優選為40 %。優選在人工栽培食用菌菌絲體的方法中,食用菌是金針菇、口蘑或滑子蘑,優選是滑子蘑。優選在人工栽培食用菌菌絲體的方法中,培養瓶的容積為0.8 1.2L,優選為I
1.1L。另外,本發明還提供了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包括,(a)實施本發明的人工栽培食用菌菌絲體的方法;和(b)培養步驟(a)獲得的菌絲體,獲得食用菌。本發明取 得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用較小體積的圓柱形培養瓶的培養中,食用菌菌絲體生長過程中無需換氣操作,就可栽培出高產量的食用菌,減少了后期換氣操作的工作量,培養出的食用菌美觀、均一。
具體實施方式
取滅菌的木屑和米糠,將木屑和米糠按照2: I的重量比混合均勻,然后粉碎成不同粒度,收集以下粒度范圍的培養基:(a)6 8目(即能篩分通過6目篩但被8目篩截留);
(b)20 30目(即能篩分通過20目篩但被30目篩截留);將木屑和米糠按照3:1的重量比混合均勻,然后粉碎并收集以下粒度范圍的培養基:(c)40 50目(即能篩分通過40目篩但被50目篩截留);將木屑粉碎并收集以下粒度范圍的培養基:(d)40 50目(即能篩分通過40目篩但被50目篩截留)。然后向圓柱形開口的培養瓶(內直徑為3cm,高度為150cm,容積約為1L)按如下方式填充培養基:(I)將培養基(a)與水以1: 2的重量比混合均勻后,填充入培養瓶最下層的1/5高度;(2)將培養基(b)與水以1: 2的重量比混合均勻后,接著填充入培養瓶的1/5高度;然后,將培養基(c)與水以1:1的重量比混合均勻后,接著填充入培養瓶的1/5高度;最后,先在這層表面層播滑子蘑菌種,然后將培養基(d)填充入培養瓶最上層的2/5高度,以覆蓋菌種。將培養瓶搬入培養室以20°C、50%相對濕度培養,期間不進行換氣操作,至23 25天即可見菌絲伸長出培養瓶開口表面,再經過50 60天割破菌膜,將濕度增加至85%,等待生長出菇,收獲。本發明的栽培方法與其他方法(方法1:現有培養槽培養,其中使用IL培養基;方法2:基本按照上述方法,所不同的是各層的粒度范圍均為20 30目)進行比較,結果如下表I所示,表明本發明的栽培方法在產量上已經與現有技術相當,但是品質卻好得多;而如果用均一的粒度并且不換氣,將嚴重影響產量。
表I本發明的栽培方法與其他方法的效果比較表
權利要求
1.栽培食用菌菌絲體的方法,其包括, (1)在圓柱形培養瓶中,從下至上依次填充粒度為5 10目(優選為6 8目)的培養基1、I8 33目(優選為2O 3O目)的培養基2、38 53目(優選為40 5O目)的培養基3和38 53目(優選為40 50目)的培養基4,并將菌種接種于培養基3和培養基4之間;和 (2)于15 28°C(優選為16 22°C )培養。
2.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培養基I和/或培養基2包括木屑、米糠和水,其中木屑、米糠和水的重量比為I 3: 0.5 1.5: 4 8,優選為2:1: 6。
3.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培養基I和/或培養基2填充的體積占培養瓶容積的15% 25%,優選為20%。
4.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培養基3包括木屑、米糠和水,其中木屑、米糠和水的重量比為2 4: 0.5 1.5: 6 10,優選為3:1: 8。
5.權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培養基3填充的體積占培養瓶容積的15% 25%,優選為20%。
6.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培養基4包括木屑。
7.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培養基4填充的體積占培養瓶容積的30% 50%,優選為40%。
8.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食用菌是金針菇、口蘑或滑子蘑,優選是滑子蘑。
9.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培養瓶的容積為0.8 1.2L,優選為I 1.1L。
10.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包括, (a)實施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和 (b)培養步驟(a)獲得的菌絲體,獲得食用菌。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生態栽培食用菌菌絲體的方法,其包括在圓柱形培養瓶中,從下至上依次填充粒度不同的四層培養基。該方法無需換氣操作,即可栽培出高產量的食用菌。本發明還涉及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包括上述栽培食用菌菌絲體的方法步驟。
文檔編號A01G1/04GK103202174SQ20121000919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3日
發明者魏隆基, 張玲, 李東祥 申請人:魏隆基, 張玲, 李東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