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用于食用菌袋栽生產的插棒。
背景技術:
食用菌袋栽培養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食用菌袋載生產中一直沿用了一種用具,俗稱插棒。現有插棒結構如圖1所示,其包括棒體91和開口于棒體頂面的中心盲孔92。這種插棒的功能是在食用菌生產裝袋時插入正中央,既做到封口還能讓菌袋8的中間保留一個中心孔,經過滅菌后以便在中心孔里面進行接種,如圖2所示。現有插棒的形狀不僅給食用菌袋栽生產的自動化帶來阻礙,導致生產效率不高,而且在高溫滅菌時因結構原因易積水,并且容易向上鼓出,如圖3所示。常見的解決方式是將菌袋倒過來滅菌,但卻使生產過程多了一道工序,進而增加了操作人員的工作量,并降低了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在高溫滅菌時不翻轉菌袋的情況下能保證不會發生積水和鼓出現象、并且在接種時不用從菌袋中取出的插棒。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食用菌袋栽生產用插棒,包括棒體,其特點在于,棒體具有沿軸向延伸的中心通孔;棒體的外側面設有環形凸起;該食用菌袋栽生產用插棒還包括頂蓋,頂蓋與棒體的上端可拆卸地非密封連接,并遮蔽中心通孔上端的孔口;頂蓋的外徑小于環形凸起的外徑。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至少具有以下技術效果:
1、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插棒棒體的中心孔為通孔,且設置了遮蔽棒體的中心通孔上端孔口的頂蓋,因此在高溫滅菌時不翻轉菌袋的情況下也不會在插棒內產生積水。而高溫滅菌時在菌袋內部所產生的蒸汽會依次通過棒體的中心通孔、以及頂蓋與棒體之間的縫隙排出到菌袋之外,因此也不會發生插棒向上鼓出的現象;
2、由于插棒棒體的中心孔為通孔,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插棒在接種時不用從菌袋中取出,只需將頂蓋從棒體上取下,通過棒體的中心通孔即可實現接種,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
3、本發明的插棒在減少翻框工藝的同時可實現自動化流水線生產。
附圖說明
圖1示出了現有的食用菌袋栽生產用插棒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現有的食用菌袋栽生產用插棒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3示出了現有的食用菌袋栽生產用插棒向上鼓出的狀態示意圖。
圖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食用菌袋栽生產用插棒的結構示意圖。
圖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食用菌袋栽生產用插棒的分解示意圖。
圖6和圖7分別示出了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食用菌袋栽生產用插棒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4至圖6。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自食用菌袋栽生產用插棒,包括棒體1和頂蓋2。
棒體1具有沿軸向延伸的中心通孔10,棒體的外側面設有環形凸起11,環形凸起11在棒體1插入食用菌的菌袋8內時可壓住菌袋8的頂面(如圖6和圖7所示)。
頂蓋2與棒體1的上端可拆卸地非密封連接,并遮蔽中心通孔10上端的孔口;頂蓋2的外徑小于環形凸起11的外徑,以便于后續流水線自動化生產。頂蓋2與棒體1的連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旋連接、卡扣連接等方式。在本實施例中,頂蓋2包括上蓋部21和凸柱部22,凸柱部22的上端與上蓋部21相連,凸柱部22的底面設有沿軸向延伸的中心孔23,棒體1的上端插入凸柱部22的中心孔23內。凸柱部22的外徑小于上蓋部21的外徑,上蓋部21的外徑小于環形凸起11的外徑。棒體1上端的側壁設有外螺紋,凸柱部22的中心孔23的側壁設有與外螺紋相匹配的內螺紋,棒體1的上端與凸柱部22的中心孔23非密封螺旋連接。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插棒棒體的中心孔為通孔,且設置了遮蔽棒體1的中心通孔10上端孔口的頂蓋2,因此在高溫滅菌時不翻轉菌袋的情況下也不會在插棒內產生積水。而高溫滅菌時在菌袋8內部所產生的蒸汽會依次通過棒體1的中心通孔10、以及棒體1的上端與凸柱部22的中心孔23之間的空隙排出到菌袋之外,因此也不會發生插棒向上鼓出的現象。
此外,由于插棒棒體的中心孔為通孔,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插棒在接種時不用從菌袋中取出,只需將頂蓋2從棒體1上取下,通過棒體1的中心通孔10即可實現接種,如圖7所示,從而方便了操作人員的操作,并提高了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