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利用稻田養鱉防治水稻害蟲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水稻害蟲生物防治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利用稻田養鱉防治水稻害蟲的方法。
背景技術: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害蟲是影響水稻穩產、高產和優質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國已有記載的水稻害蟲有250多種,其中發生頻率高、危害嚴重的有稻飛虱(褐飛虱、白背飛虱、灰飛虱)、稻縱卷葉螟和螟蟲(二化螟、大螟)等。為了提高水稻的產量,人們對害蟲采取各種各樣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植物檢疫、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其中生物防治具有高度選擇性,對人畜、有益生物和作物安全,不污染環境,對害蟲發生為害有長期的抑制作用等優點。因此,生物防治在水稻生產上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有益生物來控制作物病蟲的方法,包括利用微生物防治作物病蟲、天敵昆蟲防治害蟲、捕食螨和蜘蛛治蟲等。目前,水稻害蟲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有利用寄生蜂(赤眼蜂、絨繭蜂等)防治水稻縱卷葉螟和螟蟲、利用捕食性天敵(蜘蛛、黑肩綠盲蝽、 尖溝寬黽蝽等)防治水稻害蟲、稻田養鴨防治水稻害蟲以及利用蛙類防治水稻害蟲等。稻田養殖就是利用稻田養殖經濟動物,包括魚、蝦、蟹、蛙、鴨、泥鰍、鱉、鱔等達到共利和增收的目的,這是農業增收、農民致富的一條新途徑。鳘(Trionyx sinensis)俗稱甲魚、水魚、團魚和王八等,卵生兩棲爬行動物。鱉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有清熱養陰,平肝熄風,軟堅散結的效果。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種用途很廣的滋補藥品和中藥材料。中國現存主要有中華鱉、山瑞鱉、斑鱉、黿,其中以中華鱉最為常見。朱水法等(2002)報道了稻田養殖新模式一稻鱉輪作法,I)當年輪作法4-5月份大麥或油菜收獲后放養幼鱉至7月底捕撈再種晚稻或一直飼養至11月份。2)隔年輪作法: 晚稻收割后放養幼鱉,在第二年晚稻播種前捕撈。趙林斌(2007 )和趙鏢(2007 )雖然報道了稻田養鱉的一些技術,但該技術比較簡單,也沒有涉及與水稻生長管理相配套的技術措施, 更沒有涉及稻田養鱉在防治水稻害蟲中的作用及其具體方法。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稻田養鱉防治水稻害蟲的方法,該方法包括(I)、培育水稻壯秧,移栽水稻秧苗到大田,其中在秧齡20 22天時移栽,移栽密度為26.7厘米X 26. 7厘米,每叢栽插2根苗;(2)、稻田開溝中華鱉放養前,在稻田四周和中間開深溝,稻田四周的溝寬40 50厘米,溝深40 50厘米,并用石棉瓦圍住稻田四周; 稻田中間溝寬80 100厘米、溝深40 50厘米;(3)、稻田中設置中華鱉棲息場所水稻移栽后,稻田中間溝兩邊按300 500厘米的距離堆一個高出水面10 20厘米、面積為 900 1600平方厘米的土堆,田塊南北二邊堆放15 30度坡度的泥土,便于中華鱉曬太陽和人工投喂食物;(4)、防逃(偷)設施的安裝加高加固田埂,并在稻田四周用100厘米高的石棉瓦圍住,其中30厘米埋入土中,70厘米留在上面,每隔150厘米用木樁或竹樁加固,最上部用竹片和鐵絲夾緊,石棉瓦上方再用高200厘米的尼龍網圍住,以防小偷,進出水溝用鐵絲網攔截,防治中華鱉外逃。可選的,包括步驟(5)、中華鱉鱉苗選擇選用健康無病、活動能力強的中華鱉為
套養鱉種。(6)、養鱉時間、密度和鱉種消毒水稻移栽后第二天即可放養中華鱉,每667米2 放養體重250 300克的中華鱉30 50只,放養中華鱉前,用O. 0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 10 15分鐘,至中華鱉表皮發黃為止。(7)、養鱉稻田管理稻田施肥以三元復合肥為主,不施尿素和碳酸氫銨,移栽后 15天和25天各施一次肥料。稻田灌水水質要好,要經常更換新鮮水。經常檢查中華鱉捕食情況,及時添加飼料;注意預防中華鱉疥瘡病,并用三氯異氰尿酸(商品名強氯精)消毒水體,控制中華鱉病的發生。經常檢查防逃設施,全程不施任何化學農藥。(8)、水稻收割和中華鱉捕撈水稻收割后及時捕撈中華鱉。在一些優選的方式中,當在一些面積較大的田塊,例如大于O. 3 hm2以上的稻田的時候,稻田中間增開“十”字形深溝(寬80 100厘米,深40 50厘米),有利于農事操作時中華鱉返回溝中躲避以及在7 8月高溫季節降低水溫,使溝底水溫不超過32°C,不影響中華鱉正常生長。在另一些優選的方式中,安裝一些防逃(偷)的設施,例如在放養前,加固加高田埂,田埂應高出水面30 40厘米,并用農膜圍護田埂,防治漏水、漏洞,使鱉逃走。在一些優選的方式中,在放養中華鱉前,用O. 0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10 15分鐘,至中華鱉表皮發黃為止。在一些優選的方式中,水稻移栽后15天和25天各施一次三元復合肥,每次施肥量為30 50千克/667米2。在另外一些優選的方式中,在水稻移栽后30-45天用深圳市科瑞德消毒用品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三氯異氰尿酸(商品名強氯精)對稻田水體進行消毒,每立方米水體用I克90%三氯異氰尿酸白色結晶粉末,24小時防治一次,連續防治2 3次,這樣可以有效防治中華鱉的癤瘡病。本發明優點稻田養鱉既對水稻主要害蟲如稻飛虱(褐飛虱、白背飛虱、灰飛虱)、 螟蟲(二化螟、大螟等)和稻縱卷葉螟等有明顯的控制效果,其排泄物又能提高稻田肥力,促進水稻健康生長,形成良性生態循環。另外,獲得稻田與鱉的最佳配比,不僅可以防治稻田害蟲,還可以增加鱉的產量。同時稻田套養的中華鱉野性強,身體扁平,肉質緊實,質量明顯提高,尤其是體內粗脂肪含量顯著低于以天邦幼鱉飼料人工養殖的中華鱉。
圖I為本發明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中的水稻和中華鱉套養的示意圖,在種植水稻的田四周開一個深溝,寬40 50厘米,深40 50厘米;
圖2為本發明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中的水稻和中華鱉套養的示意圖,在種植水稻的田四周開一個深溝,寬40 50厘米,深40 50厘米;同時在種植水稻的田中間開一個深溝, 寬80 100厘米,深40 50厘米;另外在中間溝兩邊的附近堆一個高出水面10 20厘米、面積900-1600平方厘米的土堆,田塊南北兩邊堆放15 30度坡度的泥土。
圖3為本發明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中的水稻和中華鱉套養的示意圖,在種植水稻的田中間開十字形的深溝。圖4、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中稻田套養中華鱉防治水稻害蟲的試驗現場圖。附圖標記說明
10 水稻田,溝 30,40,60,土堆 50,51,52,53,54,55 ;防逃設施,25。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例I :稻田套養中華鱉密度(10)對稻飛虱、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的控制效果試驗地點余姚市河姆渡鎮
試驗時間2010年4月至2010年12月水稻品種單季秈粳雜交稻“甬優12號”
鱉種類中華鱉(余姚市明鳳漁業有限公司繁育的中華鱉鱉種)
試驗方法
I)、稻田套養前準備①育秧選用抗病蟲性好的單季稻品種,于5月底播種,秧田播種量6kg/667m2,大田用種量O. 6 kg/667m2,藥劑浸種(用25%咪鮮胺乳油2000倍液浸種36小時)消毒,做好秧田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培育壯秧;②移栽秧齡22天(6月20日前)移栽,移栽密度26. 7厘米X26. 7厘米,每叢栽插2根苗,每667m2栽插密度O. 95萬叢。2)、稻田開溝中華鱉放養前,在稻田10四周和中間開深溝30,田邊溝寬40厘米, 溝深50厘米(圖I),并用石棉瓦圍住。稻田中間溝40,寬80厘米、深50厘米(圖2)。如果面積大于O. 3 hm2的田塊,稻田中間增開“十”字形深溝40,60 (圖3),有利于農事操作時中華鱉返回溝中躲避以及在7 8月高溫季節降低水溫,使溝底水溫不超過32°C,不影響中華鱉正常生長。3)、稻田中間中華鱉棲息場所設置水稻移栽后,稻田中間溝的兩邊按400厘米的距離堆一個土堆50 (圖2),田塊南北二邊堆放一定坡度的泥土 55 (圖2,15-30度),田塊四個角堆放部分泥土 51,52,53,54 (圖2),便于中華鱉曬太陽和人工投喂食物。4)、防逃(偷)設施的安裝放養前,加固加高田埂,田埂應高出水面35厘米,并用農膜圍護田埂,防治漏水、漏洞,使鱉逃走。稻田四周圍上防逃設施,材料采用100厘米高的石棉瓦25,其中30厘米埋入土中,70厘米留在上面,每隔150厘米用木樁或竹樁加固,最上部用竹片和鐵絲夾緊,石棉瓦上方再用高200厘米的尼龍網圍住,以防小偷(圖4),進出水溝用鐵絲網攔截,防治中華鱉外逃。5)、中華鱉苗選擇選用健康無病、活動能力強的中華鱉為套養鱉種。6)、套養時間、密度、消毒水稻移栽后第二天即可放養中華鱉,每667米2放養體重250克左右的中華鱉10只。放養前中華鱉用O. 0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15分鐘,至中華鱉表皮發黃為止。7)、套養稻田管理①施肥稻田施肥以三元復合肥為主,不施尿素和碳酸氫銨, 以減少水體中氨態氮的含量,確保中華鱉的健康生長。移栽后15天和25天各施一次三元復合肥(商品名為阿康,由俄羅斯ACRON公司生產,中農集團公司進口經銷)。②水管理按常規稻田水管理的方法,水質要好,要經常灌入新鮮水,以提高水質。③中華鱉管理經常檢查中華鱉捕食情況,并投放一些小魚補充其食料不足,中華鱉病主要是癤瘡病,應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在水稻移栽后30-45天用深圳市科瑞德消毒用品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三氯異氰尿酸(商品名強氯精)對水體進行消毒,每立方米水體用I克90%三氯異氰尿酸白色結晶粉末,24小時防治一次,連續防治2 3次,這樣可以有效防治中華鱉的癤瘡病。④防逃設施檢查經常檢查防逃設施是否牢固,進出小溝鐵絲網有否脫落,以防中華鱉外逃。⑤ 施藥全程不施任何化學農藥。8)、水稻收割和中華鱉捕撈一直飼養至11月上中旬水稻收割后,及時捕撈中華 *
O實例2 :稻田套養中華鱉密度對稻飛虱、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的控制效果除了稻田套養中華鱉密度為30只/667m2外,其余的都與實施I相同。實例3 :稻田套養中華鱉密度對稻飛虱、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的控制效果除了稻田套養中華鱉密度為50只/667m2外,其余的都與實施I相同。實例4 :稻田套養中華鱉密度對稻飛虱、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的控制效果除了稻田套養中華鱉密度為80只/667m2外,其余的都與實施I相同。實例5 :稻田套養中華鱉密度對稻飛虱、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的控制效果除了稻田套養中華鱉密度為110只/667m2外,其余的都與實施I相同。實例6 (對照)稻田套養中華鱉密度對稻飛虱、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的控制效果除了稻田套養中華鱉密度為O只/667m2外,其余的都與實施I相同。試驗結果
田間試驗結果(表I)表明,稻田套養不同密度中華鱉對水稻主要害蟲的控制效果有明顯差異,隨著中華鱉密度的增加,對害蟲的防治效果也明顯提高。每667m2套養10、30、50、80 和110只中華鱉的稻田,其蜘蛛與稻飛虱(蛛:虱)比分別為1:4. 10,1:3. 39,1:2. 64,1:2. 25 和1:1. 76,稻縱卷葉螟幼蟲數量分別為16、13、11、9和8頭,螟蟲的枯心率分別為3. 8,3. 4、 3. 0、2. 7和2. 5%,而未養鱉常規稻田的蛛虱比為1:4. 82,縱卷葉螟幼蟲數量為18頭,螟蟲為害枯心率為4%。例如,當放養密度為50頭/667m2的時候,稻田蛛虱比(蜘蛛稻飛虱的比例)提高了 45. 23%,明顯減輕了稻飛虱的為害,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為38. 89%,螟蟲 (二化螟、大螟)為害的枯心率比未養鱉稻田下降25%。說明單季稻田套養中華鱉對稻飛虱、 螟蟲(二化螟、大螟)和稻縱卷葉螟的發生為害有明顯的控制作用。綜合考慮中華鱉對害蟲的防治效果(表I)、中華鱉死亡率(表2)以及是否添加魚餌食料等因素,表明稻田套養中華鱉(體重250 300克/只)的適宜密度為30 50只 /667m2。放養密度太低,不利于對稻田害蟲的防治,放養密度過高,雖然有利于稻田害蟲的防治,但是中華鱉成活率降低。因此,合適的放養密度為30 50只/667m2,不僅可以防治稻田害蟲,還可以讓中華鱉保持較高的成活率。同時,稻田套養的中華鱉野性強,身體扁平,肉質緊實,質量明顯提高,尤其是體內粗脂肪含量顯著低于以天邦幼鱉飼料人工養殖的中華鱉(表3),不同的放養密度之間粗脂肪含量無顯著影響(具體數據略)。另外,對不同放養密度之間的平均增重也不存在顯著差異,例如,放養10頭與放養50頭之間中華鱉的平均增重差異不顯著(具體數據略)。表I、單季稻田套養中華鱉對水稻主要害蟲的控制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利用稻田養鱉防治水稻害蟲的方法,該方法包括(I)、培育水稻壯秧,移栽水稻秧苗到大田,其中,在秧齡20 22天時移栽,移栽密度為26. 7厘米X 26. 7厘米,每叢栽插2根苗;(2)、稻田四周和中間開溝中華鱉放養前,在稻田四周和中間開深溝,稻田四周的溝寬40 50厘米,溝深40 50厘米,并用石棉瓦圍住稻田四周;稻田中間的溝寬80 100厘米、溝深40 50厘米;(3)、稻田中設置中華鱉棲息場所水稻移栽后,稻田中間溝兩邊按300 500厘米的距離堆一個高出水面10 20厘米、面積為900 1600平方厘米的土堆,田塊南北二邊堆放15 30度坡度的泥土,便于中華鱉曬太陽和人工投喂食物;(4)、安裝防逃或防偷設施加高加固田埂,并在稻田四周用100厘米高的石棉瓦圍住,其中 30厘米埋入土中,70厘米留在上面,每隔150厘米用木樁或竹樁加固,最上部用竹片和鐵絲夾緊,石棉瓦上方再用高200厘米的尼龍網圍住,以防小偷,進出水溝用鐵絲網攔截,防治中華鱉外逃;(5)、中華鱉鱉苗選擇選用健康無病、活動能力強的中華鱉為套養鱉種;(6)、養鱉時間、密度水稻移栽后第二天即可放養中華鱉,每667米2放養體重250 300克的中華鱉30 50只;(7)、養鱉稻田管理稻田施肥以三元復合肥為主,不施尿素和碳酸氫銨,移栽后15天和25天各施一次三元復合肥;經常檢查中華鱉捕食情況,及時添加魚餌飼料;經常檢查防逃設施,全程不施任何化學農藥;(8)、水稻收割和中華鱉捕撈水稻收割后及時捕撈中華鱉。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當在一些面積大于O.3hm2的田塊,稻田中間增開 “十”字形的溝,其中溝寬為80 100厘米,深為40 50厘米。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驟(4)中,還包括在放養前,加固加高田埂, 田埂應高出水面30 40厘米,并用農膜圍護田埂,防治漏水、漏洞,使鱉逃走。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放養中華鱉前,用O.0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 10 15分鐘,至中華鱉表皮發黃為止。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驟7中,所述三元復合肥的施肥量為每次 30 50千克/667米2。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水稻移栽后30-45天用三氯異氰尿酸對稻田水體進行消毒,每立方米水體用I克90%三氯異氰尿酸白色結晶粉末,24小時防治一次,連續防治2 3次,這樣可以有效防治中華鱉的癤瘡病。
7.根據權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害蟲為稻飛虱、螟蟲和稻縱卷葉螟。
8.根據權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中華鱉的放養密度為每667米2放養30只或50只,體重為250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稻田養鱉防治水稻害蟲的方法,該方法包括(1)培育水稻壯秧,移栽水稻秧苗到大田;(2)稻田四周和中間開深溝;(3)稻田中間及田塊兩邊設置鱉棲息場所;(4)安裝防逃(偷)設施;(5)鱉苗選擇;(6)養鱉時間、密度和鱉種消毒水稻移栽后第二天即可放養中華鱉,每667米2放養體重250~300克的中華鱉30~50只。通過本發明,可增加稻田蜘蛛數量,減少稻飛虱蟲量,蛛虱比(蜘蛛稻飛虱的比例)提高了45.23%,明顯減輕了稻飛虱的為害,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為38.89%,螟蟲(二化螟、大螟)為害的枯心率比未養鱉稻田下降25%。
文檔編號A01K67/02GK102577800SQ20121004039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2日
發明者何月平, 俞曉平, 張玨鋒, 符長煥, 翁麗青, 陳建明 申請人:浙江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