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蘆葦收割機多功能集放料機械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收割機集放料機械手裝置,特別指一種涉及蘆葦收割機多功能集放料機械手。
背景技術: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有蘆葦面積1000多萬畝,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毎年蘆葦近千萬噸,到收割的季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蘆葦收割機械機在收割后在尾部放料下來時,倒地時都是雜亂無章,沒有規則,沒有順序的胡亂的倒放在地上,至使靠人力去收集收割好的作物時很不方便。到目前為至還沒有一種收割尾部脫料后,能使作物按照一定的重量,和方向有規則的擺放這樣ー種裝置。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背景技術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加以改進和創新,提供一種方便,實用,多功能的蘆葦收割機多功能集放料機械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構造ー種包括儲料裝置、集放料裝置及控制裝置,其中儲料裝置與收割機的料桿傳送裝置連接,集放料裝置與儲料裝置連接實現集料和放料,控制裝置與集放料裝置連接實現集放料裝置的開啟與閉合;上述的儲料裝置包括與料桿傳送裝置連接的擋料桿、導向桿及接料托盤,接料托盤上放置的為料桿底部,擋料桿及導向桿之間放置的為料桿頂部;上述的集放料裝置包括設置在料桿上部的集放料桿、設置在料桿下部的打料桿及設置在料桿傳送裝置及儲料裝置之間堵料桿,堵料桿開啟后進料,且集放料桿及打料桿閉合為集料,堵料桿閉合堵料,且集放料桿及打料桿開啟為放料;上述的控制裝置包括傳感器、延時繼電器、與延時繼電器連接的推進器和與推進器連接的換向閥,換向閥與集放料裝置連接控制其開啟與閉合。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及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涉及作物的收割設備,適用于黃麻、玉米、高粱等高桿作物尤其是適用于蘆葦收割的蘆葦收割機,收割過程中尾部的脫料的撥料鏈輪后設置了擋料桿,擋料桿的下方設置有推進裝置,推進裝置上包括有堵料桿和集放料桿,在機車下方驅動輪上安裝有行程傳感器,能根據收割機行進的速度推進器上的連桿機構根據時間的設定進行自動堵料、打料、集放料并將作物按一定的重量、角度和方向將作物擺放整齊、實現高桿作物和蘆葦收割的自動化。
圖I是本實用新型主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由圖I至2可知,本實用新型包括儲料裝置、集放料裝置及控制裝置,其中儲料裝置與收割機的料桿傳送裝置連接,集放料裝置與儲料裝置連接實現集料和放料,控制裝置與集放料裝置連接實現集放料裝置的開啟與閉合;儲料裝置包括與料桿傳送裝置連接的擋料桿I、導向桿2及接料托盤8,接料托盤8上放置的為料桿底部,擋料桿I及導向桿2之間放置的為料桿頂部;集放料裝置包括設置在料桿上部的集放料桿3、設置在料桿下部的打料桿15及設置在料桿傳送裝置及儲料裝置之間堵料桿4,堵料桿4開啟后進料,且集放料桿3及打料桿15閉合為集料,堵料桿4閉合堵料,且集放料桿3及打料桿15開啟為放料;控制裝置包括傳感器16、延時繼電器17、與延時繼電器17連接的推進器和與推進器連接的換向閥,換向閥與集放料裝置連接控制其開啟與閉合。所述的儲料裝置的接料托盤8上設置回位彈簧13,接料托盤8放料后重量減輕通過回位彈簧13回到初始狀態進行下一次集料。所述的集放料裝置的集放料桿3可旋轉的連接第一固定軸10,打料桿15可旋轉的連接第二固定軸12,堵料桿4可旋轉的連接第三固定軸11,集放料桿3閉合后堵住料桿上部,打料桿15閉合后堵住料桿下部。所述的控制裝置中推進器包括上推進器7及下推進器6,換向閥包括上換向閥14及下換向閥5,上推進器7與上換向閥14連接,下推進器6與下換向閥5連接,上換向閥14連接堵料桿4及集放料桿3,下換向閥5連接打料桿15控制其開啟與閉合。所述的料桿傳送裝置包括撥料鏈輪18及其鏈輪。本實用新型的設計原理本實用新型設計是使收割機的不斷前行的過程中,驅動輪上安裝的感應器能通過收割機前進的距離,通過傳感器和延時繼電器使推進器動作、使集放料桿和底部的打料桿通過固定軸的旋轉由閉合狀態變成打開狀態而使作物在擋料桿和導向桿之間的角度將作物按一定的方向和重量有規則的擺放。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在收割過程中尾部的脫料的撥料鏈輪后設置了擋料桿,擋料桿的下方設置有推進裝置,推進裝置上包括有堵料桿和集放料桿,在機車下方驅動輪上安裝有行程傳感器,在收割機的不斷前行的過程中,驅動輪上安裝的感應器能通過收割機前進的距離,通過傳感器和延時繼電器控制上推進器和下推進器不動作,集放料桿處于閉合狀態,當收割機繼續前進到一定的距離時,在擋料桿和導向桿和放集放料桿中集壓的作物也越來越多,接料托盤也隨著作物的重量接近地面,這時隨著驅動輪上的感應器,觸動時間繼電器工作,使控制上換向閥、和下換向閥開始換向,這時上推進器和下推進器同時動作、集放料桿和底部的打料桿通過固定軸的旋轉由閉合狀態變成打開狀態、堵料桿由于上推進器的動作變成閉合,作物的倒向會按照擋料桿和導向桿的角度整齊的倒落在地上。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按圖示當蘆葦通過料桿傳送裝置脫出,通過拔料鏈輪18然后向后傳送到在擋料桿I和導向桿2之間,由上推進器7通過固定軸11的旋轉打開堵料桿4同時固定軸10的旋轉閉合集放料桿3使蘆葦被集放料桿擋住傾斜的豎立在接料盤8上、在收割機的不斷前行的過程中,驅動輪上安裝的感應器能通過收割機前進的距離,通過傳感器16和延時繼電器17控制上推進器7和下推進器6不動作,集放料桿3處于閉合狀態、堵料桿4處于打開狀態,底部的打料桿15處于閉合狀態為阻止作物下滑,當收割機繼續前進到一定的距離吋,在擋料桿I和導向桿2和放集放料桿3中集壓的作物也越來越多,接料托盤8也隨著作物的重量接近地面,這時隨著驅動輪上的感應器16,觸動時間繼電器17工作,使控制上換向閥14、和下換向閥5開始換向,這時上推進器7和下推進器6同時動作、如圖示集放料桿3和底部的打料桿15通過固定軸10和固定軸12的旋轉由閉合狀態變成打開狀態、堵料桿4由于上推進器7的動作變成閉合的狀態,防止作物繼續往后倒,在傳感器16上串連的延時續電器開始工作,整個動作保持2秒還原,在這2秒的時間內,集放料桿3和底部的打料桿15變成打開狀態吋,作物會按照擋料桿I和導向桿2按エ況調整的角度整齊的倒落在地上,下方的接料盤8也因為重量的減輕而通過回位彈簧13的作用而恢復到初始的狀態。達到蘆葦由自動進行放料,成捆的倒向在收割機的左側,實現定重成捆堆放,即完成整個收割過程,收割機繼續前行,傳感器按行駛里程重復著以上由推進器6、7推動的連續動作, 達到在收割機上機械手集放料的自動化功能。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的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構思和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思想的前提下,本領域中エ程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型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請求保護的技術內容,已經全部記載在權利要求書中。
權利要求1.一種蘆葦收割機多功能集放料機械手,其特征在于包括儲料裝置、集放料裝置及控制裝置,其中 儲料裝置與收割機的料桿傳送裝置連接,集放料裝置與儲料裝置連接實現集料和放料,控制裝置與集放料裝置連接實現集放料裝置的開啟與閉合; 所述的儲料裝置包括與料桿傳送裝置連接的擋料桿(I)、導向桿(2)及接料托盤(8),接料托盤(8)上放置的為料桿底部,擋料桿(I)及導向桿(2)之間放置的為料桿頂部; 所述的集放料裝置包括設置在料桿上部的集放料桿(3)、設置在料桿下部的打料桿(15)及設置在料桿傳送裝置及儲料裝置之間堵料桿(4),堵料桿(4)開啟后進料,且集放料桿(3)及打料桿(15)閉合為集料,堵料桿(4)閉合堵料,且集放料桿(3)及打料桿(15)開啟為放料; 所述的控制裝置包括傳感器(16)、延時繼電器(17)、與延時繼電器(17)連接的推進器和與推進器連接的換向閥,換向閥與集放料裝置連接控制其開啟與閉合。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蘆葦收割機多功能集放料機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儲料裝置的接料托盤(8)上設置回位彈簧(13),接料托盤(8)放料后重量減輕通過回位彈簧(13)回到初始狀態進行下一次集料。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蘆葦收割機多功能集放料機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放料裝置的集放料桿(3)可旋轉的連接第一固定軸(10),打料桿(15)可旋轉的連接第二固定軸(12),堵料桿(4)可旋轉的連接第三固定軸(11),集放料桿(3)閉合后堵住料桿上部,打料桿(15)閉合后堵住料桿下部。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蘆葦收割機多功能集放料機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裝置中推進器包括上推進器(7)及下推進器(6),換向閥包括上換向閥(14)及下換向閥(5),上推進器(7)與上換向閥(14)連接,下推進器(6)與下換向閥(5)連接,上換向閥(14)連接堵料桿(4)及集放料桿(3),下換向閥(5)連接打料桿(15)控制其開啟與閉合。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蘆葦收割機多功能集放料機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料桿傳送裝置包括撥料鏈輪(18)及其鏈輪。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收割機集放料機械手裝置,特別指一種涉及蘆葦收割機多功能集放料機械手,包括儲料裝置、集放料裝置及控制裝置,其中儲料裝置與收割機的料桿傳送裝置連接,集放料裝置與儲料裝置連接,控制裝置與集放料裝置連接;儲料裝置包括與料桿傳送裝置連接的擋料桿、導向桿及接料托盤,接料托盤上放置的為料桿底部,擋料桿及導向桿之間放置的為料桿頂部;集放料裝置包括設置在料桿上部的集放料桿、設置在料桿下部的打料桿及設置在料桿傳送裝置及儲料裝置之間堵料桿;控制裝置包括傳感器、延時繼電器、與延時繼電器連接的推進器和與推進器連接的換向閥,換向閥與集放料裝置連接,本實用新型根據時間的設定進行自動堵料、打料、集放料并將作物按一定的重量、角度和方向將作物擺放整齊、實現高桿作物和蘆葦收割的自動化。
文檔編號A01D43/06GK202617708SQ201220290320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0日
發明者周曉勇 申請人:周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