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能夠減輕重量的收獲機用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在機體橫向上排列設置有多個利用環狀旋轉體將收獲物朝向機體后方卡止輸送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張力施加機構,該張力施加機構對多個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以所述環狀旋轉體的返回路徑相互對置的狀態沿機體橫向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施加張力。
【專利說明】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
[0001]本申請是株式會社久保田于2012年12月14日向中國專利局提交的題為“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申請號為201220694174.9的中國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0002]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具備:前處理框架,其擺動升降操作自如地與行駛機體的前部連結;多個收獲裝置,其沿機體的橫向排列支承于所述前處理框架用來收獲玉米;橫向輸送絞龍,其在所述多個收獲裝置的后方支承于所述前處理框架,將來自所述多個收獲裝置的玉米沿橫向輸送底板橫向輸送。
【背景技術】
[0003]以往,有例如專利文獻I所示的收獲機。在該收獲機中,設置基座框架而構成收獲機的割臺,所述基座框架具有:四排輸送通道、設于各輸送通道的橫向兩側的收集鏈、沿橫向設于四排輸送通道后方的絞龍和位于絞龍下方的底板。
[0004]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5117618號說明書
[0005]在上述收獲前處理裝置中,考慮了配置能夠利用橫向輸送絞龍輸送收獲物的橫向輸送底板,并通過將橫向輸送底板構成為具備橫跨橫向輸送絞龍全長的橫向長度及從橫向輸送絞龍的下方到收獲裝置后端部附近的前后方向長度,使橫向輸送底板具備前處理框架的功能,從而構成前處理框架。
[0006]然而,該情況下,橫向輸送底板為大型部件,因此,存在前處理框架的重量由于橫向輸送底板的重量而變大,使收獲前處理裝置整體的重量變得極大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從前處理框架方面減輕重量的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
[0008]第一實用新型為一種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在機體橫向上排列設置有多個利用環狀旋轉體將收獲物朝向機體后方卡止輸送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張力施加機構,該張力施加機構對多個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以所述環狀旋轉體的返回路徑相互對置的狀態沿機體橫向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施加張力。
[0009]在第一實用新型的基礎上,第二實用新型優選為,所述張力施加機構對卷繞有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所述環狀旋轉體的輸送始端側的始端側旋轉輪體施加張力。
[0010]在第二實用新型的基礎上,第三實用新型優選為,在多個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環狀旋轉體的長度方向上的多個位置設有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
[0011]將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始端側旋轉輪體配置為,在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始端側旋轉輪體與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所述始端側旋轉輪體之間,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的返回路徑與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的返回路徑相交叉。
[0012]在第三實用新型的基礎上,第四實用新型優選為,具有彈簧,該彈簧構成所述張力施加機構,該彈簧在利用所述始端側旋轉輪體對所述環狀旋轉體施加張力的方向上移動施力。
[0013]在第一至第四實用新型中的任一實用新型的基礎上,第五實用新型優選為,所述張力施加機構設置在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之間。
[0014]第六實用新型為,一種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在機體橫向上排列設置有多個利用環狀旋轉體將收獲物朝向機體后方卡止輸送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0015]可動側支承部件,其支承多個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以所述環狀旋轉體的返回路徑相互對置的狀態沿機體橫向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環狀旋轉體的輸送始端側,以及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環狀旋轉體的輸送始端側;
[0016]固定側支承部件,其將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支承為使其移動自如;
[0017]張力施加機構,其跨設在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和所述固定側支承部件上,以使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相對所述固定側支承部件在對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環狀旋轉體施加張力的方向上移動操作。
[0018]在第六實用新型的基礎上,第七實用新型優選為,在多個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環狀旋轉體的長度方向上的多個位置設有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
[0019]將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始端側配置為,在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始端側與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始端側之間,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的返回路徑與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的返回路徑相交叉。
[0020]在第六或第七實用新型的基礎上,第八實用新型優選為具有彈簧,該彈簧構成所述張力施加機構,該彈簧在對所述環狀旋轉體的輸送始端側施加張力的方向上對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進行移動施力。
[0021]在第六或第七實用新型的基礎上,第九實用新型優選為,在機體橫向上排列并且橫跨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和所述固定側支承部件而設有對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進行移動弓I導的一對弓I導機構。
[0022]在第八實用新型的基礎上,第十實用新型優選為,在機體橫向上排列并且橫跨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和所述固定側支承部件而設有對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進行移動引導的一對引導機構。
[0023]在第九實用新型的基礎上,第十一實用新型優選為,一對所述引導機構中的一個引導機構構成為具有外周形狀為圓形的導軌和相對滑動自如地外嵌于該導軌且內周形狀為圓形的引導部件,
[0024]一對所述引導機構中的另一個引導機構構成為具有外周形狀為圓形的導軌和相對滑動自如地外嵌于該導軌且內周形狀為矩形的引導部件。
[0025]在第十實用新型的基礎上,第十二實用新型優選為,一對所述引導機構中的一個引導機構構成為具有外周形狀為圓形的導軌和相對滑動自如地外嵌于該導軌且內周形狀為圓形的引導部件,
[0026]一對所述引導機構中的另一個引導機構構成為具有外周形狀為圓形的導軌和相對滑動自如地外嵌于該導軌且內周形狀為矩形的引導部件。
[0027]在第九實用新型的基礎上,第十三實用新型優選為,在一對所述引導機構之間配置有所述張力施加機構。
[0028]在第十實用新型的基礎上,第十四實用新型優選為,在一對所述引導機構之間配置有所述張力施加機構。
[0029]在第六或第七實用新型的基礎上,第十五實用新型優選為,在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裝置框架上跨接有所述固定側支承部件,以便設定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裝置框架與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裝置框架在機體橫向上的間隔。
[0030]在第六或第七實用新型的基礎上,第十六實用新型優選為,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的俯視時的形狀為,將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始端側支承的一側的橫側邊緣沿著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環狀旋轉體的輸送路徑形成,將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始端側支承的一側的橫側邊緣沿著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環狀旋轉體的輸送路徑形成。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1]圖1是表示玉米收獲機的整體的左視圖;
[0032]圖2是表示玉米收獲機的整體的右視圖;
[0033]圖3是表示玉米收獲機的整體的俯視圖;
[0034]圖4是表示玉米收獲機的整體的主視圖;
[0035]圖5是表示機體框架的俯視圖;
[0036]圖6是表示機體框架的前部的側視圖;
[0037]圖7是表示機體框架的前部的主視圖;
[0038]圖8是表示機體框架的前車輪支承部的俯視圖;
[0039]圖9是駕駛室下部的橫剖視圖;
[0040]圖10是表示收獲前處理裝置的前部的俯視圖;
[0041]圖11是表示收獲前處理裝置的收獲輥配置部的俯視圖;
[0042]圖12是表示收獲前處理裝置的后部的俯視圖;
[0043]圖13是表示收獲前處理裝置的后部的縱剖主視圖;
[0044]圖14是表示收獲前處理裝置的后部的縱剖側視圖;
[0045]圖15是表示收獲裝置的側視圖;
[0046]圖16是表示收獲裝置的縱剖主視圖;
[0047]圖17是表不收獲裝置的始端部的俯視圖;[0048]圖18是表示張力施加裝置的縱剖側視圖;
[0049]圖19是圖17的XIX-XIX剖視圖;
[0050]圖20是表示前處理框架的立體圖;
[0051]圖21是表示前處理框架的俯視圖;
[0052]圖22是表示液壓缸及接地支架的支承結構的側視圖;
[0053]圖23是表示液壓缸及接地支架的支承結構的俯視圖;
[0054]圖24是表示收獲前處理裝置的接地支承狀態的側視圖;
[0055]圖25是表示關閉狀態下的輸送裝置罩體的側視圖;
[0056]圖26是表示開啟狀態下的輸送裝置罩體的側視圖;
[0057]圖27 (a)是表示在輸送裝置罩體的關閉狀態下的后連結機構的側視圖,圖27 (b)是表示在輸送裝置罩體的開啟狀態下的后連結機構的側視圖;
[0058]圖28是表示后連結機構的主視圖;
[0059]圖29是表示前連結機構的主視圖;
[0060]圖30是表示在輸送裝置罩體的關閉狀態下的前連結機構的側視圖;
[0061]圖31是表示供給裝置的橫剖俯視圖;
[0062]圖32是表示供給裝置的后部、排塵風扇裝置及處理裝置的側視圖;
[0063]圖33是表示供給裝置的后部及排塵風扇裝置的縱剖側視圖;
[0064]圖34是表示處理裝置的縱剖側視圖;
[0065]圖35是表示殘桿處理裝置的側視圖;
[0066]圖36是傳動系統圖;
[0067]圖37是傳動齒輪箱的剖視圖;
[0068]圖38是表示扭矩限制器的俯視圖。
[0069]附圖標記說明
[0070]8液壓缸
[0071]35前處理框架
[0072]38橫向框架
[0073]39上橫向框架
[0074]43收獲裝置
[0075]44橫向輸送絞龍
[0076]46a后縱壁板
[0077]46b橫縱壁板
[0078]46c橫向輸送底板
[0079]47支承框架
[0080]47a 托架
[0081]51a連結部
[0082]57驅動箱
[0083]57b聯動軸
[0084]105接地支架
[0085]164輸入軸[0086]200液壓缸支承部
[0087]204支架支承部
[0088]Dl各連結部件的間隔
[0089]D2連結部件與橫縱壁板的間隔
【具體實施方式】
[0090]以下,基于【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
[0091]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玉米收獲機的整體的左視圖。圖2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玉米收獲機的整體的右視圖。圖3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玉米收獲機的整體的俯視圖。圖4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玉米收獲機的整體的主視圖。
[0092]如以上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玉米收獲機構成為具備:行駛機體,其具有左右一對前車輪1、1、左右一對后車輪2、2、位于機體前部的駕駛室3、位于駕駛室3后方的原動部A,其利用設于原動部A的發動機4驅動前車輪I而自行駛,且其利用動力轉向裝置對后車輪2實施轉向操作;收獲前處理裝置B,其與該行駛機體的機體框架5的前部連結;供給裝置6,其從收獲前處理裝置B的后部跨設到行駛機體的上方;回收箱7,其配置于機體框架5的后部;殘桿處理裝置C,其配置在行駛機體的前后輪之間。
[0093]收獲前處理裝置B被左右一對液壓缸8繞升降軸心P向上下擺動操作,能夠升降操作到使位于收獲前處理裝置B前端部的接地滑橇9位于地面上方附近的下降作業姿態和接地滑橇9自地面較高升起的上升非作業姿態。玉米收獲機通過在收獲前處理裝置B處于下降作業姿態的狀態下使行駛機體行駛來進行玉米收獲作業。具體而言,玉米收獲機將植立在田地的玉米植物體的莖桿以植立狀態留在田地,只收獲玉米植物體中種子以棒狀相連而形成果穗的部位即玉米,并利用殘桿處理裝置C對留在田地的莖桿實施破碎處理。
[0094]下面,對行駛機體進行說明。
[0095]圖5是表不機體框架5的俯視圖。圖6是表不機體框架5的前部的側視圖。圖7是表示機體框架5的前部的主視圖。如圖5至圖7及圖1、圖2所示,機體框架5構成為具備:左右一對沿機體前后方向的主框架11、11 ;駕駛部框架12,其具有在左右一對主框架
11、11的前部設置的左右一對前側支柱框架部件12a、12a ;原動部框架13,其具有在左右一對主框架11、11的前后輪之間設置的前后一對發動機支承框架13a、13a。
[0096]左右一對主框架11、11構成為具備:前框架部11a,其位于行駛機體的前部;后框架部11b,其以高于前框架部Ila的配置高度位于行駛機體的后部;沿機體上下方向的連結框架部11c,其將前框架部Ila的后端部與后框架部Ilb的前端部連結。連結框架部Ilc構成為具備前后一對框架部件。
[0097]駕駛部框架12構成為具備:分別立設在左右一對主框架11、11的前框架部IIa上的左右一對前側支柱框架部件12a、12a及左右一對后側支柱框架部件12b、12b,和與前后的支柱框架部件12a、12b的上端部連結的沿機體前后方向的駕駛室支承框架12c。支承桿12d自左右一對前側支柱框架部件12a、12a朝向機體前上方伸出,支承桿12d的伸出端與駕駛室支承框架12c的前端部連結。
[0098]原動部框架13構成為具備:沿機體前后方向排列架設在左右一對主框架11、11的后框架部Ilb上的前后一對沿機體橫向的發動機支承框架13a、13a和將所述一對發動機支承框架13a、13a的端部連結的沿機體前后方向的連結桿13b。在各發動機支承框架13a上設有發動機安裝部。
[0099]圖8是表示機體框架5的前車輪支承部的俯視圖。如該圖及圖5、圖6所示,左右一對前車輪1、I支承于與左右一對主框架11、11的前框架部IIa連結的沿機體橫向的前輪支承框架14。前輪支承框架14經由前輪驅動箱Ia支承前車輪I。前輪驅動箱Ia在內部具備行星減速機構,使從行駛變速器15經由傳動缸15a傳遞的驅動力通過行星減速機構減速并傳遞到前車輪I。行駛變速器15配置在供給裝置6的下方。行駛變速器15支承于經由連結框架Ild與左右一對前框架部Ila連結的支承體15b。
[0100]如圖5所示,左右一對后車輪2、2旋轉自如且擺動轉向自如地支承于沿機體橫向的后輪心軸19的端部。后輪心軸19繞沿機體前后方向的擺動軸心R上下擺動自如地支承于從左右一對主車架11、11的后框架部Ilb朝機體下方伸出的后輪支承框架18的伸出端部,左右一對后車輪2、2通過使后輪心軸19相對于機體框架5繞擺動軸心R自由擺動來背向機體框架5擺動升降。對后車輪2實施轉向操作的動力轉向液壓缸20以相對于后輪支承框架18與后輪心軸19 一體擺動的方式支承于后輪心軸19。
[0101]如圖1?圖4所示,駕駛室3配置為位于供給裝置6的正上方。如圖1、圖2、圖4、圖6所示,駕駛室3以位于前車輪I上方的配置高度支承于駕駛部框架12的駕駛室支承框架12c。圖9是駕駛室3的下部的橫剖視圖。如該圖所示,在駕駛室3下部的后端側設有凹入部3a。凹入部3a橫跨后壁3b與底板部3c設置,以構成為朝向機體后方以及朝向機體下方開口的形狀。駕駛室3配置為使供給裝置6伸入到凹入部3a的配置高度。
[0102]如圖1、圖3、圖4所示,駕駛室3的出入口的橫向外側設有乘降底板21及乘降梯22。乘降梯22構成為具備:梯上踏板部22a,其使基部以繞沿機體上下方向的擺動軸心自由擺動的方式與行駛機體的支承部連結;臺階部22b,其從梯上踏板部22a朝向下方伸出。乘降梯22能夠通過繞擺動軸心擺動操作,切換到臺階部22b位于前車輪I橫向外側的使用位置和臺階部22b位于前車輪I后側的收納姿態。
[0103]在相對供給裝置6位于發動機4所在側的相反側的行駛機體橫向側部設有輔助作業人員搭乘底板23,該輔助作業人員搭乘底板23構成為能夠使輔助作業人員搭乘在供給裝置6的輸送終端側部的發動機4所在側的相反側的橫向側方,對供給裝置6的玉米輸出狀況監視等輔助作業。輔助作業人員搭乘底板23配置為使前端位于乘降底板21的后端附近,利用乘降底板21及乘降梯22走向輔助作業人員搭乘底板23或者從輔助作業人員搭乘底板23走下。如圖1、和圖3所示,輔助作業人員搭乘底板23配置在發動機4用的燃料箱24的上方,具備覆蓋在燃料箱24上方的罩體功能。
[0104]在前車輪I與后車輪2之間沿機體前后方向排列設置有兩個燃料箱24。如圖3所示,燃料箱24相對于供給裝置6的機體橫向中心6a向與發動機4所在的機體橫向外側相反的機體橫向外側偏移配置。
[0105]下面,對原動部A進行說明。
[0106]如圖2、圖3、圖4所示,原動部A中除了具備發動機4以外,還具備設于發動機4的機體橫向外側的散熱器25、設于散熱器25與發動機4之間的冷卻風扇26及設于散熱器25的機體橫向外側的進氣箱27。
[0107]發動機4以側視機體時位于供給裝置6下方的配置方式設于前車輪I與后車輪2之間。在側視機體時發動機4位于供給裝置6的下方的情況下,不僅可以使發動機4整體位于供給裝置6的下方,而且可以使發動機4上端側的一部分與供給裝置6重合,并在該狀態下使發動機4下端側的大部分位于供給裝置6的下方。只要將供給裝置6以朝向后上方的傾斜姿態設置,并能夠避免或者抑制用于設置發動機4的空間從供給裝置6向機體前后側突出即可。
[0108]更詳細地說,發動機4被配置成使后端相比供給裝置6在供給裝置箱70上的后端6b (參照圖2、圖33)更位于行駛機體前方側。發動機4相對于供給裝置6的機體橫向中心6a向機體橫向外側偏移配置,且使橫向一端側自供給裝置6向與燃料箱24所在側相反的機體橫向外側突出。自供給裝置6向與燃料箱24所在側相反的機體橫向外側突出的發動機4的橫一端側,從左右一對主框架11、11中的與燃料箱24所在側相反一側的主框架11向機體橫向外側突出。發動機4在曲軸4b沿機體橫向的搭載姿態下經由前后一對發動機支承框架13a、13a支承于主框架11的后框架部lib。發動機4的輸出軸4a自發動機主體朝向機體橫向內側突出且位于供給裝置6的下方。
[0109]散熱器25利用由發動機4驅動旋轉冷卻風扇26通過設于進氣箱27的除塵部的通氣孔抽吸的冷卻風冷卻發動機冷卻水,由此冷卻發動機4。在進氣箱27內部的除塵部與散熱器25之間配置有油冷卻器28。油冷卻器28對驅動液壓缸8等液壓促動器的液壓油進行冷卻。
[0110]原動部A具備:空氣濾清器30,其排氣口與從發動機4的進氣歧管朝向機體上方伸出的發動機側進氣管的伸出端部連接;前置空氣濾清器32,其排氣口與從空氣濾清器30的進氣口朝向機體上方伸出的濾清器側進氣管31的伸出端部連接。
[0111]下面,對收獲前處理裝置B進行說明。
[0112]如圖2、圖3、圖4所示,收獲前處理裝置B構成為具備:前處理框架35,其從機體框架5的前部繞升降軸心P上下擺動自如地伸出;收獲部36,其設于前處理框架35的前部;送出部37,其設于前處理框架35的后部。
[0113]如圖5、圖12、圖14所示,前處理框架35構成為具備:左右一對連結框架37a、37a,其后端部與駕駛部框架12中位于前側的支柱框架部件12a所具有的左右一對支承部40、40(參照圖6、圖7)旋轉自如地連結;收獲部框架42,其后端部與左右一對連結框架37a、37a的前端部連結。
[0114]支點軸41的軸心構成為升降軸心P。左右一對連結框架37a、37a為構成送出部37的送出部框架37a,所述送出部37把利用收獲部36收獲到的玉米輸出到供給裝置6。收獲部框架42的橫向寬度設定為比左右一對連結框架37a、37a的橫向外側面之間的間隔長度大,收獲部框架42與連結框架37a在收獲部框架42的左側及右側的橫向側部42a從連結框架37a向橫向外側突出的狀態下連結。
[0115]收獲部框架42構成為具備:橫向輸送框架部46,其具有后面側與左右一對連結框架37a、37a的前端部連結的后縱壁板46a ;沿機體橫向的支承框架47,其架設在構成橫向輸送框架部46的左右一對橫縱側壁46b、46b的前端部。
[0116]橫向輸送框架部46具備分別與后縱壁板46a的兩端部連結的左右一對橫縱壁板46b、46b,利用左右一對橫縱壁板46b、46b旋轉自如地支承橫向輸送絞龍44。橫向輸送框架部46支承位于橫向輸送絞龍44下方的橫向輸送底板46c。在橫向輸送框架部46的后縱壁板46a上設有供給口 46d。
[0117]送出部37構成為具備作為左右一對送出部框架37a、37a的連結框架37a、37a。如圖14所示,左右一對連結框架37a、37a配置為使供給口 46d位于左右一對連結框架37a、37a之間,且在收獲前處理裝置B處于下降作業姿態的狀態下使供給裝置6的投入口 71伸入到左右一對連結框架37a、37a之間。由此,送出部37將收獲部36的供給口 46d所供給的玉米送出到供給裝置6的投入口 71。
[0118]如圖10、圖11、圖13所示,收獲部36構成為具備:三個收獲裝置43,其沿機體的橫向排列設置于收獲部框架42的前部;橫向輸送絞龍44,其沿機體的橫向設于收獲部框架42的后部。
[0119]三個收獲裝置43每一個構成為具備:沿機體的橫向排列設置于收獲部框架42前部的六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中沿機體的橫向相鄰配置的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及設于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下方的收獲輥63。
[0120]六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輸送終端側支承于支承框架47。六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中位于橫向兩端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橫向外側經由前后一對連結桿49>49支承于從橫向輸送框架部46的橫縱壁板46b朝向機體前方伸出的臂框架48。
[0121]如圖10、圖11、圖13所示,六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中位于橫向兩端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A構成為具備:沿機體前后方向的輸送裝置框架51,其后端部支承于支承框架47 ;始端側旋轉輪體52,其繞沿機體上下方向的軸心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該輸送裝置框架51的前端部;終端側旋轉輪體53,其繞沿機體上下方向的軸心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輸送裝置框架51的后端部;引導輪體54,其在終端側旋轉輪體53與始端側旋轉輪體52之間繞沿機體上下方向的軸心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輸送裝置框架51 ;環狀旋轉體55,其卷繞于各輪體52、53、54。
[0122]六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中除了橫向兩端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A以外的四個內側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B構成為具備:沿機體前后方向的輸送裝置框架51,其后端部支承于支承框架47 ;始端側旋轉輪體52,其繞設于該輸送裝置框架51前端部的張力施加裝置88所具有的沿機體上下方向的軸心旋轉自如;終端側旋轉輪體53,其繞沿機體上下方向的軸心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輸送裝置框架51的后端部;引導輪體54,其在終端側旋轉輪體53與始端側旋轉輪體52之間繞沿機體上下方向的軸心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輸送裝置框架51 ;環狀旋轉體55,其卷繞于各輪體52、53、54。
[0123]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A、45B的輸送裝置框架51構成為具備:框架本體51b,其通過連結部51a與支承框架47裝卸自如地連結;驅動箱57,其與連結部51a裝卸自如地連結。
[0124]在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A、45B中,通過驅動箱57旋轉自如地支承終端側旋轉輪體53,且通過收納于驅動箱57的驅動機構即利用錐齒輪構成的驅動機構50驅動終端側旋轉輪體53旋轉。在兩端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A中,通過框架本體51b旋轉自如地支承始端側旋轉輪體52及引導輪體54。在內側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B中,通過框架本體51b旋轉自如地支承引導輪體54。
[0125]構成一個收獲裝置43的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A、45B及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B、45B的驅動箱57是被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A、45B及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B、45B共用的驅動箱57,其驅動自如地支承兩個終端側旋轉輪體53、53。
[0126]在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環狀旋轉體55的長度方向上的多個部位設有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56。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環狀旋轉體55由環狀旋轉鏈構成,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56由在環狀旋轉鏈的鏈節部件上一體形成的鈑金部件構成。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始端側旋轉輪體52、終端側旋轉輪體53及引導輪體54由鏈輪構成。
[0127]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環狀旋轉體55被由驅動箱57驅動旋轉的終端側旋轉輪體53驅動旋轉,以在輸送路徑58上朝向機體后方移動且在返回路徑59上朝向機體前方移動的方式轉動,從而利用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56將玉米朝向機體后方向卡止輸送。在收獲前處理裝置B處于下降作業姿態的狀態時,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變為越朝向輸送終端側離地高度越變高的向后上方傾斜的姿態。
[0128]如圖11、圖15所示,位于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下方的收獲輥63從驅動箱57朝向機體前方伸出。收獲輥63構成為具備:撥入輥部64,其具有位于收獲輥63前部的螺旋形狀的撥入葉片64a ;收獲輥部65,其具有相比撥入輥部64位于輸送方向下游側的帶板狀的收獲葉片65a。也就是說,構成一個收獲裝置43的一對收獲輥63、63被收納于驅動箱57的驅動機構50沿旋轉方向a (參照圖16)驅動旋轉,利用撥入輥部64的撥入葉片64a將進入到收獲裝置43的莖桿導入口 45a的玉米植物體撥入并導入到輸送路徑58,并利用收獲輥部65的收獲葉片65a對導入到輸送路徑58的玉米植物體的莖桿相對于輸送裝置框架51的框架本體51b實施撥下操作。此時,利用輸送裝置框架51的框架本體51b中的承接板部51c (參照圖16)從下方承接支承玉米,收獲輥63從玉米植物體的莖桿上掰取并收獲玉米。
[0129]也就是說,如圖10?圖15所示,將一個連結部51a以與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的輸送裝置框架51連結的狀態設置在各收獲裝置43的輸送裝置框架51的后端部,利用連結部51將三個收獲裝置43分別安裝于支承框架47。
[0130]在各收獲裝置43的輸送裝置框架51的后側,設有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及一對收獲輥63、63所共用的一個驅動箱57,各收獲裝置43的驅動箱57載置支承于在支承框架47后方設置的左右一對托架47a、47a的上表面部。沿機體的橫向排列用于支承三個收獲裝置43的驅動箱57的多個托架47a從連結部51a朝向后方伸出,并經由連結部51a支承于支承框架47。也可以采用在連結部51a的朝后的面上設置切孔且托架47a從支承框架47通過連結部51a的切孔朝向后方伸出的結構,代替所述的使托架47a從連結部51a伸出的結構。
[0131]三個收獲裝置43的驅動箱57配置在相鄰的一對驅動箱57、57之間,且通過配置在支承框架47后方的聯動軸57b聯動。S卩,各聯動軸57b經由接頭件與相鄰的一對驅動箱57、57的輸入軸57a —體旋轉自如地連結,從而使相鄰的一對驅動箱57、57的輸入軸57a以一體旋轉的方式聯動。
[0132]因此,收獲前處理裝置B利用收獲部36在機體橫向上的三個部位從玉米植物體收獲玉米,并利用送出部37將收獲到的玉米送出到供給裝置6的投入口 71。
[0133]即,利用覆蓋在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上方的輸送裝置罩體60、61(參照圖3、13)的前端部60a、61a的前部細的形狀所對應的分禾件功能,將處于植立狀態的玉米植物體導入到各收獲裝置43的輸送路徑58。在各收獲裝置43的輸送路徑58上,利用輸送裝置框架51的框架本體51b的承接板部51c承接并支承導入到輸送路徑58的玉米植物體的玉米,同時利用收獲輥63的收獲輥部65撥下玉米植物體的莖桿,從而收獲玉米。將三個收獲裝置43中收獲到的玉米通過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環狀旋轉體55向后方卡止輸送而送入到橫向輸送框架部46。將送入到橫向輸送框架部46的玉米通過橫向輸送絞龍44沿橫向輸送底板46c橫向輸送到送出部37前,將來到送出部37前的玉米通過一體旋轉自如地設于橫向輸送絞龍44的板狀的撥送體66 (參照圖12)從供給口 46d送入到送出部37的左右一對連結框架(送出部框架)37a、37a之間,并在送出部37上供給到供給裝置6的投入口 71。
[0134]如圖10、圖17所示,在六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中,將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的各始端側旋轉輪體52之間設定為小間隔,從而使在環狀旋轉體55的返回路徑59相互對置的狀態下沿機體的橫向相鄰的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環狀旋轉體55的返回路徑59中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56所通過部位與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環狀旋轉體55的返回路徑59中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56所通過部位在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的各始端側旋轉輪體52之間交差。即便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返回路徑59中的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56所通過的部位與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返回路徑59中的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56所通過的部位交差,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56與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56也能夠在各始端側旋轉輪體52之間交錯地移動,從而能夠在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56彼此不發生接觸的情況下,順暢地對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的環狀旋轉體55進行驅動。
[0135]也就是說,通過使環狀旋轉體55的返回路徑59相互對置的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的各始端側旋轉輪體52的間隔變窄,能夠擴寬在收獲裝置43中通過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的環狀旋轉體55的輸送路徑58的各始端部形成于收獲裝置43前部的莖桿導入口 43a的橫向寬度。
[0136]進一步對前處理框架35進行說明。
[0137]圖20是表示前處理框架35的立體圖。圖21是表示前處理框架35的俯視圖。如圖
20、圖21及圖12、圖14所示,前處理框架35構成為具備:左右一對縱板狀的連結框架37a、37a,其在前處理框架35的后部在左右隔開規定間隔而排列;左右一對橫縱壁板46b、46b,其分開位于前處理框架35前部的橫向兩側;后縱壁板46a,其位于左右一對橫縱壁板46b、46b的后端側之間;上下一對沿機體橫向的橫向框架38、39,其上下排列在后縱壁板46a的前側;沿機體橫向的支承框架47,其位于左右一對橫縱壁板46b、46b的前端側之間;一對連結部件34、34,其從上下一對橫向框架38、39中位于下側的橫向框架38的機體橫向上的兩個部位朝向機體前方伸出而使伸出端與支承框架47連結。
[0138]左右一對連結框架37a、37a構成為:在后端部配置具有支點軸41的連結部,并經由支點軸41與所述支承部40以繞升降軸心P轉動自如的方式連結。支點軸41由連結左右一對連結框架37a、37a的連結軸構成。各連結框架37a構成為具備:縱板形的框架本體,其設有用于減輕重量的切孔37b ;加強凸緣37c,其通過將構成框架本體的鈑金的端部向內彎折而成,且設于框架本體的上下。
[0139]上下一對橫向框架38、39由鋼管構成。作為鋼管采用了縱截面形狀為圓形的鋼管。另外,作為鋼管,也可以采用縱截面形狀為矩形的鋼管。上下一對橫向框架38、39中位于下側的橫向框架38 (以下稱為“橫向框架38”)配置為位于橫向輸送底板46c的下方。橫向框架38以橫向兩端從左右一對連結框架37a、37a向橫向外側突出的狀態與左右一對連結框架37a、37a的前端側下部和左右一對橫縱壁板46b、46b的下端側后部連結。上下一對橫向框架38、39中位于上側的橫向框架39 (以下稱為“上橫向框架39”)以橫向兩端從左右一對連結框架37a、37a向橫向外側突出的狀態與左右一對連結框架37a、37a的前端側上部和左右一對橫縱壁板46b、46b的后端側上部連結。
[0140]后縱壁板46a配置為位于橫向輸送絞龍44的后側,并與上橫向框架39、連結框架37a及橫縱壁板46b連結。后縱壁板46a由分開位于供給口 46d的橫向兩側的一對鈑金部件46t、46t構成。
[0141]左右一對橫縱壁板46b、46b配置為分別位于橫向輸送絞龍44的兩橫向外側。左右一對橫縱壁板46b、46b的后端側與橫向框架38、上橫向框架39及后縱壁板46a的橫向端部連結,左右一對橫縱壁板46b、46b的前端側與支承框架47的端部連結。左右一對橫縱壁板46b、46b構成為具備:縱板形的框架本體,其與橫向框架38、上橫向框架39、后縱壁板46a及支承框架47連結;加強凸緣,其通過將構成框架本體的鈑金的端部向內彎折而成,且設于框架本體的整個周圍。在一個橫縱壁板46b的后端側,設有從后縱壁板46a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該突出部設有后文將要說明的輸入軸164 (參照圖12)所穿過的貫通孔46e。在一個橫縱壁板46b的前端側,設有后文將要說明的傳動軸167 (參照圖12)所穿過的貫通孔 46f0
[0142]支承框架47的縱截面形狀為矩形。如圖12、圖14所示,將各收獲裝置43的連結部51a形成為其縱截面為呈口形的槽形,從而使連結部51a向支承框架47的安裝操作簡單。
[0143]即,通過沿正交于支承框架47軸心的方向實施將連結部51a從開口向支承框架47嵌入的操作,使連結部51a外嵌于支承框架47,外嵌于支承框架47的連結部51a通過支承框架47的矩形形狀和連結部51a的-形形狀變為以不能旋轉的方式與支承框架47卡合的狀態。通過在支承框架47和外嵌于支承框架47的連結部51a上穿過安裝防脫螺栓47b,能夠防止連結部51a脫落。
[0144]一對連結部件34、34配置為在橫向輸送引導件46c的下方沿前后方向通過。一對連結部件34、34排列配置為:各連結部件34彼此的間隔D1、左側的連結部件34與左側的橫縱壁板46b的間隔D2及右側的連結部件34與右側的橫縱壁板46b的間隔D2相等或者大體相等。一對連結部件34、34配置為:使左側的連結部件34與左側的連結框架37a沿機體前后方向排列成一直線狀,且使右側的連結部件34與右側的連結框架37a沿機體前后方向排列成一直線狀。一對連結部件34、34的伸出端側配置為位于聯動軸57b的下方。一對連結部件34、34構成為具備縱板形的本體和通過將構成本體的鈑金的下端部彎折而成的設于本體下部的加強凸緣。
[0145]一對連結部件34、34的后端側除了與橫向框架38連結之外,還與連結框架37連結。一對連結部件34、34的伸出端側與支承框架47中的安裝有收獲裝置43的連結部51a的各部位之間的部位連結。一對連結部件34、34的伸出端側與支承框架47的朝后的側面及朝下的側面連結。一對連結部件34、34的后端側具有與橫向輸送引導件46c的背面抵接而從下方承接、支承橫向輸送引導件46c的支承部件的功能。[0146]如圖20、圖21所示,橫向框架38具備分開配置在橫向兩端側的左右一對液壓缸支承部200、200。左右一對液壓缸支承部200、200由配置在連結框架37a的前端部及連結部件34的后端部的橫向側部且與橫向框架38連結的板狀體構成。
[0147]如圖21、圖22、圖23所示,左右一對液壓缸支承部200、200構成為:分別經由連結銷201旋轉自如地支承對前處理框架35實施升降操作的左右一對液壓缸8、8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側的端部。左右一對液壓缸支承部200、200構成為以利用連結框架37a的前端部及連結部件34的后端部支承相對于液壓缸8位于液壓缸支承部200相反側的連結銷201端部的雙支承方式支承連結銷201。由此,左右一對液壓缸支承部200、200以液壓缸8的軸心在俯視行駛機體時沿連結部件34的安裝姿態支承液壓缸8。連結銷201利用安裝于液壓缸支承部200的外表面側的防轉體202防止轉動。左右一對液壓缸8、8的行駛機體側的端部構成為支承于液壓缸支承部14a,如圖7所示,該液壓缸支承部14a設于前輪支承框架14。
[0148]如圖20、圖21所示,在左右一對連結部件34、34的后端部設有具有銷孔203的支架支承部204。如圖21、圖22、圖23所示,左右一對連結部件34、34的支架支承部204通過經由連結銷205樞轉支承支架105的基端側,將接地支架105支承為能夠自由升降切換到上升收納姿態和下降使用姿態。各支架支承部204構成為以利用構成液壓缸支承部200的板狀體支承相對于接地支架105位于支架支承部204相反側的連結銷205端部的雙支承方式支承連結銷205。
[0149]如圖24所示,在將左右一對接地支架105、105切換到下降使用姿態時,收獲前處理裝置B被左右一對接地支架105、105及接地滑橇9以脫離姿態接地支承。S卩,能夠使從行駛機體拆下的收獲前處理裝置B處于接地姿態,在該接地姿態下,設于連結框架37a后部的支點軸41與行駛機體的支承部40位于相同配置高度。
[0150]接地支架105具備:基部側支架部105a,其樞轉支承于支架支承部204 ;接地側支架部105b,其構成為伸縮自如地支承于基部側支架部105a,并由裝卸自如的鎖銷107固定
于調節位置。
[0151]接地支架105構成為:在切換到下降使用姿態的情況下,調節到伸長狀態且由鎖銷107固定,在切換到上升收納姿態的情況下,切接到縮短狀態且緊湊地收納于連結部件34的橫向側部。
[0152]如圖18所示,接地滑橇9的支承腳110構成為具備:框架側腳體110a,其支承于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輸送裝置框架51 ;滑橇側腳體110b,其構成為在調節長孔111的作用下滑動調節自如地支承于框架側腳體110a,并由鎖緊螺釘112固定于調節位置。也就是說,通過相對于框架側腳體IlOa滑動調節滑橇側腳體IlOb來對支承腳110的長度進行調節,從而能夠改變接地滑橇9的安裝高度,使由接地滑橇9支承收獲前處理裝置B的前端側的高度變化。框架側腳體IlOa經由固定側支承部件82支承于輸送裝置框架51。
[0153]如圖10、圖17所示,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在環狀旋轉體55的返回路徑59相互對置的狀態下相鄰,在該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的輸送始端側設有張力施加裝置88。該張力施加裝置88是將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的環狀旋轉體55張緊操作到張緊狀態的裝置,在該張緊狀態下,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的環狀旋轉體55具備使驅動變得適當的張力。
[0154]如圖17、圖18所示,張力施加裝置88構成為具備:始端側旋轉輪體52,其卷繞有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環狀旋轉體55的輸送始端側;始端側旋轉輪體52,其卷繞有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環狀旋轉體55的輸送始端側;可動側支承部件84,其將一對始端側旋轉輪體52、52 —同支承;固定側支承部件82,其在可動側支承部件84的后方支承該可動側支承部件84 ;張力施加機構85,其跨設在固定側支承部件82和可動側支承部件84上。
[0155]固定側支承部件82跨接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的輸送裝置框架51的框架本體51b。固定側支承部件82由連接螺栓固定于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的框架本體51b。
[0156]可動側支承部件84經由一對弓I導機構83A、83B支承于固定側支承部件82,從而受一對引導機構83A、83B的引導而相對于固定側支承部件82沿機體前后方向移動。
[0157]因此,張力施加裝置88通過使可動側支承部件84受一對引導機構83A、83B的引導而被張力施加機構85向機體前方側移動操作,由此,沿張力施加方向一體地移動操作一對始端側旋轉輪體52、52,從而利用始端側旋轉輪體52對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環狀旋轉體55施加張力,利用始端側旋轉輪體52對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環狀旋轉體55施加張力。
[0158]一對弓I導機構83A、83B沿與一對始端側旋轉輪體52、52的排列方向相同的機體橫向排列,該一對引導機構83A、83B引導可動側支承部件84移動,使得在可動側支承部件84上不發生因一對始端側旋轉輪體52、52的移動量不同而引起的晃動。
[0159]一對引導機構83A、83B的導軌83a固定于固定側支承部件82,引導部件83b、83c固定于可動側支承部件84。引導部件83b、83c跨接前后一對縱板部84a、84a,該前后一對縱板部84a、84a設于可動側支承部件84的下表面側。一對引導機構83A、83B中的一個引導機構83A構成為具備:外周形狀為圓形的導軌83a和通過圓形的內周形狀滑動自如地外嵌于該導軌83a的引導部件83b。一對引導機構83A、83B中的另一個引導機構83B構成為具備:外周形狀為圓形的導軌83a和通過矩形的內周形狀滑動自如地外嵌于該導軌83a的引導部件83c。內周形狀為矩形的引導部件83c由固定設置于可動側支承部件84下表面側的平板和固定設置于可動側支承部件84下表面側的橫截面形狀為口形的鈑金部件構成。通過引導機構83B中的導軌83a與引導部件83c的圓形外周與矩形內周的卡合,使一對引導機構83A、83B中的導軌83a與引導部件83b、83c之間不發生異常,從而使一對引導機構83A、83B順暢地引導可動側支承部件84移動。
[0160]張力施加機構85配置在一對引導機構83A、83B之間,從而在一對引導機構83A、83B之間對可動側支承部件84施加操作力,防止引導機構83A、83B發生異常的同時移動操作可動側支承部件84。
[0161]張力施加機構85構成為具備:沿機體前后方向的操作桿86,其前端部固定于可動側支承部件84的下表面側;彈簧87,其外嵌于操作桿86的后端側。
[0162]操作桿86的前端部由一對鎖緊螺母86a、86a固定于可動側支承部件84后側的縱板部84a,操作桿86的后端側滑動自如地支承于固定側支承部件82所設有的前后一對縱板部82a、82a。彈簧87位于設置在操作桿86上的筒形彈簧座體86b與固定側支承部件82后側的縱板部82a之間,以縱板部82a為反力部件對彈簧座體86b施加擠壓作用,從而使操作桿86向機體前方側滑動施力。[0163]因此,張力施加機構85利用彈簧87經由操作桿86使可動側支承部件84移動施力,從而使一對始端側旋轉輪體52、52 —體地向張力施加側移動施力。即,張力施加機構85利用彈簧87使一對始端側旋轉輪體52、52向張力施加側移動施力,從而無論一對環狀旋轉體55、55是否發生伸長,都能夠自動地對該一對環狀旋轉體55、55實施張緊調節,以使其變為適當的張緊狀態。
[0164]如圖17所示,可動側支承部件84在俯視時的形狀形成為如下形狀:對相鄰的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輸送始端側旋轉輪體52進行支承的一側的橫側邊緣84b沿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環狀旋轉體55的輸送路徑58形成,并且對相鄰的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中的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輸送始端側旋轉輪體52進行支承的一側的橫側邊緣84b沿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環狀旋轉體55的輸送路徑58形成。
[0165]即,可動側支承部件84在始端側旋轉輪體52的下側覆蓋相鄰的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環狀旋轉體55的輸送路徑58與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的環狀旋轉體55的輸送路徑58之間,起到防止玉米植物體的葉子等從下方進入到始端側旋轉輪體52的罩體功能。
[0166]構成收獲裝置43的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及一對收獲輥63、63構成為由驅動箱57及連結部51a連結而成的單元結構。構成張力施加裝置88的固定側支承部件82跨接相鄰的一對收獲裝置43、43的輸送裝置框架51、51,起到設定相鄰的一對收獲裝置43,43中的一個收獲裝置43的輸送裝置框架51與另一個收獲裝置43的輸送裝置框架51的機體橫向間隔的調整件功能。
[0167]即,在構成以相鄰的一對收獲裝置43、43的機體橫向間隔不同的狀態具備多個收獲裝置43的其他規格的收獲前處理裝置B的情況下,能夠通過采用長度不同的固定側支承部件82,且采用長度不同的使相鄰的一對驅動箱57、57聯動的聯動軸57b,將單元結構的收獲裝置43以規定的機體橫向間隔排列連結而構成收獲裝置43的機體橫向間隔不同的其他規格的收獲前處理裝置B。
[0168]如圖3所示,覆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上方的四個輸送裝置罩體60、61中的兩外端的輸送裝置罩體60構成為,具備僅與六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中的兩外端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對應的小的橫向寬度。四個輸送裝置罩體60、61中的內側的兩個輸送裝置罩體61構成為,具備與構成收獲裝置43的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對應的大的橫向寬度,成為一對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45共用的罩體。
[0169]如圖25所示,內側的輸送裝置罩體61由后連結機構90及左右一對前連結機構95,95裝卸自如地且擺動開閉自如地支承于輸送裝置框架51,所述后連結機構90跨設在輸送裝置罩體61的后端部內側和輸送裝置框架51側上,所述左右一對前連結機構95、95跨設在輸送裝置罩體61的前部內側和輸送裝置框架51側上。
[0170]如圖27、圖28所示,后連結機構90構成為具備:罩體側卡合體91,其利用連結板部91a固定于輸送裝置罩體61的內表面側;門形的框架側支承體92,其利用安裝板92a固定于相鄰的一對驅動箱57、57。
[0171]罩體側卡合體91構成為具備:從連結板部91a的兩端部分別伸出的左右一對卡合體本體91b、91b。在各卡合體本體91b上設置在前后側形成有卡勾部93a、93b的凹入部93,利用凹入部93與框架側支承體92的橫向桿部92b滑動自如地且旋轉自如地卡合。
[0172]如圖29、圖30所示,左右一對前連結機構95、95構成為具備:卡止銷96,其固定于在輸送裝置罩體61的內部設置的橫梁部件99 ;沿機體上下方向的支承筒部97,其設于輸送裝置框架51的框架本體51b。支承筒部97具備通過升降操作輸送裝置罩體61而使卡止銷96的前端部96a卡合或者脫離的銷孔97a。卡止銷96利用前端部96a的前部細的形狀發揮引導功能順暢地卡入到銷孔97a。在卡止銷96的前端部96a卡入到銷孔97a的情況下,將裝卸自如的防脫銷98安裝到從支承筒部97向下方突出的前端部96a的突出部位,從而防止卡止銷96從支承筒部97脫落。
[0173]圖26是表示輸送裝置罩體61的開啟狀態的側視圖。圖27 (b)是表示在輸送裝置罩體61的開啟狀態下的后連結機構90的側視圖。如圖26及圖27 (b)所示,在對輸送裝置罩體61的前端側實施上升操作時,左右一對卡合體本體91b、91b在凹入部93中相對于橫向桿部92b —邊旋轉一邊滑動,輸送裝置罩體61以罩體側卡合體91的由橫向桿部92b支承的部位為擺動支點上升擺動而打開。在輸送裝置罩體61變為開啟狀態時,左右一對卡合體本體91b利用前側的卡勾部93a與橫向桿部92b卡合,從而防止輸送裝置罩體61脫落。
[0174]圖25是表示輸送裝置罩體61的關閉狀態的側視圖。圖27 Ca)是表示在輸送裝置罩體61的關閉狀態下的后連結機構90的側視圖。如圖25及圖27 Ca)所示,在對輸送裝置罩體61的前端側實施下降操作時,左右一對卡合體本體91b、91b在凹入部93內相對于橫向桿部92b—邊旋轉一邊滑動,輸送裝置罩體61以罩體側卡合體91的由橫向桿部92b支承的部位為擺動支點下降擺動而關閉。在輸送裝置罩體61變為關閉狀態時,左右一對罩體側卡合體91、91利用后側的卡勾部93b與橫向桿部92b卡合,從而防止輸送裝置罩體61脫落。
[0175]在對處于關閉狀態的輸送裝置罩體61的前端側實施上升操作而將左右一對前連結機構95的卡止銷96自支承筒部97拔出時,向機體后方移動操作輸送裝置罩體61,由此使框架側支承體92的橫向桿部92b自左右一對卡合體本體91b、91b脫離,解除利用后連結機構90進行的輸送裝置罩體61與前處理框架側的連結。
[0176]在打開輸送裝置罩體61的情況下,通過使用裝備于輸送裝置罩體61內部的左右一對撐桿100、100,能夠將輸送裝置罩體61保持在開啟狀態。
[0177]左右一對撐桿100、100以能夠自由擺動切換到上升收納姿態和下降使用姿態的方式樞轉支承于橫梁部件99。如圖26所示,在將左右一對撐桿100、100切換到下降使用姿態的情況下,使撐桿100的前端部通過輸送裝置框架51的框架本體51b的彎折部與形成于框架本體51b上表面的階梯部卡止,由此,左右一對撐桿100、100將輸送裝置罩體61支撐為開啟狀態。
[0178]左右一對撐桿100、100利用跨接左右一對撐桿100、100的基部的聯動桿101 —體升降地聯動。左右一對撐桿100、100被收納彈簧102擺動頂靠到上升收納姿態,該收納彈簧102安裝于一個撐桿100的基部。
[0179]外側的輸送裝置I罩體60具備結構與裝備于內側的輸送裝置罩體61的前連結機構95、后連結機構90及撐桿100相同的前連結機構、后連結機構及撐桿,與內側的輸送裝置罩體61同樣,外側的輸送裝置罩體60能夠擺動開閉并能夠保持在上升開啟姿態,而且能夠裝卸。在此,省略對外側的輸送裝置罩體60的前連結機構、后連結機構及撐桿的說明。
[0180]對供給裝置6進行說明。
[0181]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供給裝置6配置為呈越向機體后方側(輸送方向下游偵D越位于機體上方側的朝后上方傾斜的姿態。供給裝置6配置在行駛機體的橫向的中央部。供給裝置6配置駕駛室3下方的左右一對前側支柱框架部件12a、12a之間,并且沿機體前后方向通過行駛變速器15上方的左右一對前車輪1、1之間。供給裝置6的前端部支承于從前輪支承框架14伸出的支撐件73,供給裝置6的中間部支承于從后側的支柱框架部件12b伸出的支撐件74。供給裝置6的后端部支承于配置在發動機4的后方且立設于機體框架5的左右一對支柱75、75。
[0182]圖3是表示供給裝置6的橫剖俯視圖。如該圖及圖32、圖33所示,供給裝置6構成為具備:供給裝置箱70,其沿機體前后方向伸長;供給裝置輸送帶72,其驅動旋轉自如地設于該供給裝置箱70的內部。
[0183]供給裝置箱70構成為具備底板70a、左右一對橫側板70b、70b和頂板70c的、縱剖面形狀為矩形的筒狀。在供給裝置箱70的前端部(輸送始端部)的上表面側設有投入口 71(參照圖14)。投入口 71由從供給裝置箱70朝向上方突出設置的縱板71a形成,朝向前處理框架35的供給口 46d開口。在供給裝置箱70的內部,輸送引導板70d與底板70a及頂板70c平行或者大體平行地設置。
[0184]供給裝置輸送帶72構成為具備:左右一對環狀旋轉體78,其卷繞于在供給裝置箱70的輸送始端部內由旋轉心軸76旋轉自如地支承的左右一對始端側輪體76a、76a及在供給裝置箱70的輸送終端部內由輸入軸77旋轉自如地支承的左右一對終端側輪體77a、77a ;輸送板78a,其在環狀旋轉體78的長度方向上的多個部位安裝于左右一對環狀旋轉體78。
[0185]輸入軸77經由在供給裝置箱70的兩橫向外側分開配置的左右一對張力調整體79,79支承于供給裝置箱70的橫側板70b。即,通過旋轉操作橫跨張力調整體79和固定于供給裝置箱70的支承體70e安裝的調節螺釘79a,使左右一對張力調整體79在設于張力調整體79的安裝螺栓孔的長孔形狀的作用下被滑動調節而沿環狀旋轉體78的長度方向調節輸入軸77移動,對環狀旋轉體78進行張力調節。
[0186]由輸入軸77驅動旋轉的左右一對終端側輪體77a、77a驅動供給裝置輸送帶72旋轉,將自收獲前處理裝置B向投入口 71供給而進入到供給裝置箱70的輸送始端部內的玉米通過供給裝置輸送帶72在供給裝置箱70的內部沿輸送引導板70d的上表面側輸送,并從設于供給裝置箱70的后端部(輸送終端部)的收獲物排出口 70f向后方排出
[0187]如圖33所示,在供給裝置6的輸送終端部的下方配置有排塵風扇裝置120。排塵風扇裝置120構成為具備:風扇箱121和在風扇箱121內部由旋轉心軸122旋轉自如地設置的旋轉扇葉123。
[0188]排塵風扇裝置120經由位于風扇箱121的兩橫向外側的安裝板124支承于左右一對支柱75、75及供給裝置箱70。旋轉心軸122以沿行駛機體橫向的姿態被旋轉自如地被支承。
[0189]排塵風扇裝置120通過利用旋轉心軸122驅動旋轉扇葉123旋轉,將風扇箱外的空氣從設于風扇箱121的橫側壁的進氣口抽吸到風扇箱內而產生排塵風,并將產生的排塵風從風扇箱121的送風口 121a朝向后上方供給到供給裝置6的收獲物排出口 70f,從而利用排塵風使從收獲物排出口 70f排出的玉米中混雜的葉片碎屑等塵埃飛向后方而除去。
[0190]如圖32、圖33所示,在供給裝置6的后部連結有處理裝置130。
[0191]圖34是表示處理裝置130的縱剖側視圖。如該圖及圖32、圖33所示,處理裝置130構成為具備:處理箱131,其前端部與供給裝置箱70的后端部位即形成收獲物排出口70f的部位70r連結;一對撥入旋轉體132、132,其設于相比處理箱131內部的供給裝置6的收獲物排出口 70f位于后方的部位;切碎處理部135,其配置在一對撥入旋轉體132、132的后方。處理箱131以供給裝置6的后端6b (供給裝置箱70的后端)伸入到處理箱131內部的狀態與供給裝置箱70連結。
[0192]因此,處理裝置130主要對混入到玉米中被供給裝置6輸送的秸桿實施切碎處理并排出到后方。
[0193]S卩,由供給裝置輸送帶72輸送的玉米自收獲物排出口 70f排出,而在收獲前處理裝置B收獲玉米時由于碎斷秸桿等原因混入到玉米中輸送的秸桿受到輸送板78a的推壓而從收獲物排出口 70f向后方突出。一對撥入旋轉體132、132在齒輪聯動機構140 (參照圖31)的作用下向相反的旋轉方向驅動旋轉,所述齒輪聯動機構140配置于處理箱131的橫向外側并安裝于一對撥入旋轉體132、132的旋轉心軸133的端部。因此,從收獲物排出口 70f向后方突出的秸桿被一對撥入旋轉體132、132承接而向后方輸出,供給到切碎處理部135。
[0194]切碎處理部135利用在處理箱131的內部被驅動旋轉的旋轉刀片136和配置在旋轉刀片136的旋轉區域的外側附近且在處理箱131內部被固定的固定刀片137切碎由撥入旋轉體132供給的秸桿,并將切碎秸桿在旋轉刀片136的旋轉所引起的排出作用下,沿配置在旋轉刀片136的旋轉區域外圍的排出引導體138移送到排出口 131a并從排出口 131a朝后上方排出。從排出口 131a飛散出來的切碎秸桿受位于排出口 131a上方的傾斜引導板139的引導而朝向后下方排出。
[0195]如圖34所示,一對撥入旋轉體132、132構成為具備:一對旋轉板132a、132a,其分開設置于旋轉心軸133的兩端部且一體旋轉自如;多根撥入桿132b,其以沿旋轉板132a的周向隔開規定間隔排列的狀態橫跨一對旋轉板132a、132a安裝。一對撥入旋轉體132、132中,一個撥入旋轉體132的撥入桿132b與另一個撥入旋轉體132的撥入桿一邊在撥入旋轉體132彼此之間保持相互對置的相位關系一邊旋轉。
[0196]如圖3、圖31所示,齒輪聯動機構140安裝于一對撥入旋轉體132、132的旋轉心軸133的輔助作業人員搭乘底板23所在側的相反側的端部。齒輪聯動機構140構成為具備:齒輪141,其一體旋轉自如地設于一個撥入旋轉體132的旋轉心軸133 ;齒輪142,其在與該齒輪141相咬合的狀態下一體旋轉自如地設于另一個撥入旋轉體132的旋轉心軸133。
[0197]如圖34所示,排出引導體138構成為具備:上游側引導部138a,其構成排出引導體138的位于旋轉刀片旋轉方向上游側的部分;下游側引導部138b,其構成排出弓丨導體138的位于旋轉刀片旋轉方向下游側的部分。
[0198]上游側引導部138a固定于處理箱131。通過把用于將下游側引導部138b定位于處理箱131的緊固螺釘138c更換到從設于處理箱131的多個螺孔138d中選擇的螺孔138d,能夠沿旋轉刀片旋轉方向改變下游側引導部138b的安裝位置。即,通過改變下游側引導部138b的位置,能夠改變排出口 131a的大小及切碎秸桿的排出方向。
[0199]在處理箱131的頂板部,設有利用蓋體131b開閉自如的、用于內部檢查和清掃的作業開口。蓋體131b構成為通過相對于處理箱131的裝卸來進行開閉。
[0200]如圖3、圖31所示,處理裝置130的處理箱131的橫向寬度Wl設定為比供給裝置箱70在收納供給裝置輸送帶72的輸送帶收納部70g上的橫向寬度W2小。也就是說,處理裝置130構成為:使齒輪聯動機構140相對于供給裝置箱70在輸送帶收納部70g上的橫向端部70T1退避到處理裝置130的橫向寬度方向上的內側,且使處理箱131的輔助作業人員搭乘底板23所在側的橫向端部131T相對于供給裝置箱70在輸送帶收納部70g上的、輔助作業人員搭乘底板23所在側的橫向端部70T2退避到處理裝置130的橫向寬度方向上的內側。
[0201]齒輪聯動機構140構成為在整個寬度范圍內相對于輸送帶收納部70g的橫向端部70T1退避到處理裝置130的內側。代替該構成,也可以僅使齒輪聯動機構140的橫向寬度方向上的一部分構成為相對于輸送帶收納部70g的橫向端部70T1退避到處理裝置130的內側。
[0202]下面,對殘桿處理裝置C進行說明。
[0203]如圖1、圖2所示,殘桿處理裝置C配置在行駛機體的前車輪I與后車輪2之間的部位且后框架部Ilb下方的部位。
[0204]圖35是表示殘桿處理裝置C的側視圖。如該圖所示,殘桿處理裝置C構成為具備:處理箱145,其經由左右一對擺動支承體144、144支承于機體框架5 ;旋轉切碎機146,其旋轉驅動自如地設于處理箱145的內部;鎮壓輥147,其旋轉自如地設于旋轉切碎機146的后方。處理箱145具備處理裝置機體的功能。
[0205]左右一對擺動支承體144以能夠繞后述的沿機體橫向的副軸162的軸心上下自由擺動的方式從機體框架側伸出,并且與處理箱145連結以利用伸出端部支承整個殘桿處理裝置C。左右一對擺動支承體144、144構成為具備上下一對擺動支承臂144a、144b。
[0206]殘桿處理裝置C通過利用具備提升液壓缸148a的操作機構148對左右一對擺動支承體144、144實施擺動升降操作,升降操作到鎮壓輥147接地且旋轉切碎機146接近于地面的下降作業位置和鎮壓輥147及旋轉切碎機146自地面較高升起的上升作業位置。
[0207]如圖35所示,操作機構148除了具備提升液壓缸148a以外,還具備:左右一對提升臂148c、148c,其經由沿機體橫向的旋轉心軸148b上下擺動自如地支承于在后框架部Ilb上設置的支承部Ile ;—對懸吊鏈148d、148d,其將左右一對提升臂148c、148c分別與處理箱145的橫向兩端側連結。提升液壓缸148a由液壓缸構成。提升液壓缸148a的一端側與從旋轉心軸148b —體旋轉自如地伸出的操作臂148e連結。
[0208]因此,操作機構148利用提升液壓缸148a對操作臂148e實施擺動操作而操作旋轉心軸148b旋轉,由此操作左右一對提升臂148c、148c擺動而對處理箱145實施吊起及放下操作,從而對左右一對擺動支承體144、144實施擺動升降操作。
[0209]傳動齒輪箱180固定于從原動部框架13伸出的支撐件184。當對殘桿處理裝置C實施升降操作時,輸入軸178繞相對于殘桿處理裝置C的升降軸心即副軸162的軸心偏移的輸出軸180b的軸心擺動升降,而傳動帶183由于輸出軸180b的擺動升降而使張力臂185繞樞轉心軸185a克服拉簧186擺動,以改變傳動帶183的張力。因此,殘桿傳動機構177使殘桿處理裝置C能夠繞副軸162的軸心擺動升降。
[0210]對回收箱7進行說明。[0211]如圖1、圖2所示,回收箱7以前端側位于供給裝置6的后端部下側的狀態配置在供給裝置6的后方。
[0212]回收箱7繞傾卸軸心Z擺動自如地支承于在機體框架5的后端部立設的支柱150,利用橫跨設于回收箱7的橫向側部的液壓缸托架151和設于機體框架5的托架152安裝的傾卸液壓缸153,擺動切換到回收姿態和排出姿態。回收箱7處于回收姿態時,具備收獲物承接滑槽7a的開口 7b在供給裝置6的收獲物排出口 70f的下方呈朝向機體上方的姿態。回收箱7處于排出姿態時,開口 7b在支柱150后方呈朝機體下方的姿態。
[0213]支柱150及傾卸液壓缸153配置在回收箱7的橫向兩側。支柱150被橫跨支柱150的上端部和托架152安裝的傾斜姿態的輔助支柱154加強。
[0214]下面,對傳動系統進行說明。
[0215]圖36是傳動系統圖。如該圖所75,傳動系統構成為利用行駛傳動機構160將發動機4的輸出軸4a的驅動力傳遞到行駛變速器15的輸入軸16。行駛傳動機構160構成為具備橫跨發動機4的輸出軸4a與行駛變速器15的輸入軸16卷繞的多根傳動帶160a。行駛變速器15的輸入軸16從變速箱沿橫向突出。
[0216]傳動系統構成為利用副傳動機構161將發動機4的輸出軸4a的驅動力傳遞到副軸162,利用與副軸162的一端部連結的收獲傳動機構163將副軸162的驅動力傳遞到收獲前處理裝置B的輸入軸164的一端部,并利用與副軸162的一端部連結的供給裝置傳動機構173將副軸162的驅動力傳遞到供給裝置6的輸入軸77,利用與副軸162的另一端部連結的殘桿傳動機構177將副軸162的驅動力傳遞到殘桿處理裝置C的由旋轉切碎機146的旋轉心軸構成的輸入軸178。
[0217]如圖1、圖2所示,副軸162沿機體的橫向配置在發動機4的下方。如圖35所示,副軸162配置在后框架部Ilb下方的連結框架部Ilc的后側。副傳動機構161與副軸162的機體橫向中央部連結。副傳動機構161構成為具備卷繞于發動機4的輸出軸4a和副軸162的多根傳動帶161a。
[0218]如圖2所示,副軸162配置為相對于收獲前處理裝置B的輸入軸164位于機體后方側且相對于供給裝置6的輸入軸77位于機體前方側,副軸162、輸入軸164與輸入軸77的位置關系為如下:在沿上下方向觀察機體時,副軸162位于輸入軸164與輸入軸77之間。因此,與將副軸162配置在供給裝置6的輸入軸77后方的情況相比,能夠將供給裝置傳動機構173的傳動距離保持相同的同時,縮短收獲傳動機構163的傳動距離。
[0219]如圖1、圖2所示,與殘桿處理裝置C同樣,副軸162配置在前車輪I與后車輪2之間,并且使副軸162與殘桿處理裝置C的間隔較小,以縮短殘桿傳動機構177的傳動距離。
[0220]收獲傳動機構163與副軸162的位于與發動機4所在側相反的機體橫向端側的端部連結,相對于供給裝置6配置在發動機4所在側的相反側。
[0221]如圖12、圖36所示,收獲傳動機構163構成為具備:傳動上游側的傳動機構163a,其具備卷繞于副軸162和中間傳動體168的傳動鏈169,所述中間傳動體168旋轉自如地支承于支點軸41的端部;傳動下游側的傳動機構163b,其具備相對旋轉自如地設于輸入軸164的作為聯動部件的鏈輪171及卷繞于該鏈輪171和中間傳動體168的傳動鏈170 ;扭矩限制器172,其跨設在鏈輪171和輸入軸164上。如圖2所示,中間傳動體168配置為:相對于副軸162位于機體前方側,且相對于收獲前處理裝置B的輸入軸164位于機體后方側,而且具有相比副軸162更高的配置高度。
[0222]收獲前處理裝置B的輸入軸164構成為收獲部36的輸入軸。如圖12所示,該輸入軸164利用與扭矩限制器172所在側的相反側端部連結的橫向輸送傳動機構165與橫向輸送絞龍44的旋轉心軸44a聯動。輸入軸164利用與扭矩限制器172所在側的相反側端部連結的輸送傳動機構166與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及各收獲輥63的驅動機構50聯動。
[0223]如圖12、圖24、圖36所不,橫向輸送傳動機構165構成為具備卷繞于輸入軸164和橫向輸送絞龍44的旋轉心軸44a的傳動鏈165a。
[0224]輸送傳動機構166構成為具備卷繞于輸入軸164和與驅動箱57對應的傳動軸167的傳動鏈166a。如圖12所不,傳動軸167與三個驅動箱57中的位于橫向端部的驅動箱57的輸入軸57a —體旋轉自如地連結。相鄰的一對驅動箱57的輸入軸57a彼此由聯動軸57b連結。因此,輸入軸164的驅動力由輸送傳動機構166傳遞到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45及各收獲輥63的驅動機構50。
[0225]如圖31、圖32、圖36所示,供給裝置傳動機構173構成為具備:上游側傳動機構部173a,其具備卷繞在副軸162和排塵風扇裝置120的旋轉扇葉123的旋轉心軸122上的傳動鏈174 ;下游側傳動機構部173b,其具備卷繞在旋轉扇葉123的旋轉心軸122和供給裝置6的輸入軸77上的傳動鏈175。
[0226]因此,副軸162的驅動力通過供給裝置傳動機構173的上游側傳動機構部173a傳遞到排塵風扇裝置120的旋轉扇葉123。
[0227]如圖2所示,副軸162、輸入軸77及旋轉心軸122配置為,在側視機體時,使旋轉扇葉123的旋轉心軸122位于與連結副軸162的軸心和供給裝置6的輸入軸77的軸心的直線L接近的部位。輸入軸77、旋轉心軸122與副軸162的位置關系為使這三者排列成近似一直線狀的狀態的位置關系。因此,能夠縮短上游側傳動機構部173a及下游側傳動機構部173b的傳動距離,將供給裝置傳動機構173構成為傳動距離短的緊湊結構。也可以用使旋轉扇葉123的旋轉心軸122位于直線L上的構成,代替使旋轉扇葉123的旋轉心軸122位于與直線L接近的部位的構成。
[0228]與收獲傳動機構163同樣,上游側傳動機構部173a與副軸162的位于發動機4所在側的機體橫向相反端側的端部連結,相對于供給裝置6配置在發動機4所在側的相反側。下游側傳動機構部173b與供給裝置6的輸入軸77的輔助作業人員搭乘底板23所在側的相反側端部連結,相對于供給裝置6配置在輔助作業人員搭乘底板23所在側的相反側。
[0229]如圖32、圖36所示,構成下游側傳動機構部173b的傳動鏈175卷繞在由撥入旋轉體132的旋轉心軸133構成的處理裝置130的輸入軸133上。傳動鏈176卷繞在處理裝置130的輸入軸133和旋轉刀片136的旋轉心軸136a上。
[0230]因此,旋轉扇葉123的旋轉心軸122的驅動力由下游側傳動機構部173b傳遞到處理裝置130的撥入旋轉體132。輸入軸133的驅動力由傳動鏈176傳遞到旋轉刀片136。
[0231]殘桿傳動機構177與副軸162的相對于副傳動機構161位于收獲傳動機構163及供給裝置傳動機構173所在側的相反側的部位連結。進一步來講,殘桿傳動機構177與收獲傳動機構163及供給裝置傳動機構173所在側的相反側的副軸162端部連結。
[0232]如圖35、圖36所示,殘桿傳動機構177構成為將副軸162的驅動力輸入到作為殘桿傳動機構177的輸入軸180a的傳動齒輪箱180的輸入軸180a,并將該輸入軸180a的驅動力經由傳動帶183傳遞到殘桿處理裝置C的輸入軸178。
[0233]如圖37所示,傳動齒輪箱180的輸入軸180a構成為經由連結機構181與副軸162連結。連結機構181由利用花鍵結構與副軸162及輸入軸180a卡合及脫離的筒體構成。因此,連結機構181通過向輸入軸180a側滑動操作而變為橫跨并外嵌于副軸162和輸入軸180a的狀態,由此將輸入軸180a切換到與副軸162 —體旋轉自如的連結狀態。連結機構181通過向副軸162側滑動操作而變為從輸入軸180a脫離的狀態,由此將輸入軸180a切換到與副軸162分離的分離狀態。將輸入軸180a切換到與副軸162連結的連結狀態的連結機構181通過將裝卸自如的定位銷182安裝于連結機構181,借助連結機構181的端面與傳動齒輪箱180的端面的接觸以及定位銷182與副軸162的端面的接觸定位在規定的安裝位置,維持輸入軸180a與副軸162的連結狀態。
[0234]也就是說,在從行駛機體拆下殘桿處理裝置C的情況下,能夠通過將殘桿傳動機構177的輸入軸180a從副軸162分離,將殘桿傳動機構177整體從行駛機體拆下。
[0235]傳動齒輪箱180具備:輸入側齒輪180c,其一體旋轉自如地設于輸入軸180a ;輸出側齒輪180d,其以與輸入側齒輪180c相咬合的狀態一體旋轉自如地設于輸出軸180b。因此,傳動齒輪箱180把通過輸入軸180a從副軸162輸入到的驅動力變換為旋轉方向為反轉方向的驅動力并從輸出軸180b傳遞到殘桿處理裝置C。
[0236]發動機4的輸出軸4a從發動機4朝向機體橫內側突出地設置,行駛傳動機構160及副傳動機構161位于供給裝置6的下方。
[0237]供給裝置傳動機構173中的上游側傳動機構部173a及收獲傳動機構163配置為:相對于供給裝置6位于發動機4所在側的相反側的行駛機體橫向側方。供給裝置傳動機構173中的下游側傳動機構部173b配置為:相對于供給裝置6位于輔助作業人員搭乘底板23所在側的相反側。
[0238]如圖12所示,作為收獲前處理裝置B的輸入軸164的收獲部36的輸入軸164沿機體的橫向配置在收獲部框架42的背后。進一步來講,輸入軸164沿上橫向框架34配置在上橫向框架39的后方。輸入軸164旋轉自如地支承于連結框架37a。進一步來講,輸入軸164以沿機體橫向貫通連結框架37a的狀態支承于連結框架37a。將構成收獲傳動機構163的傳動下游側的傳動機構163b配置在自連結框架37a向橫向外側突出的收獲部框架42的橫向側部42a的后方,使傳動下游側的傳動機構163b與輸入軸164中的向連結框架37a的橫向外側突出的端部164a聯動,并使扭矩限制器172位于收獲部框架42的橫向側部42a的背后的部位,且由收獲部框架42的橫向側部42a與作為送出部框架37a的連結框架37a包圍的部位。
[0239]如圖12、圖38所示,扭矩限制器172相對于鏈輪171的輪體部171b配置在連結框架37a所在側。扭矩限制器172構成為具備:離合器190,其橫跨鏈輪171的凸臺部171a和輸入軸164的端部164a設置;扭矩設定彈簧191,其相對于鏈輪171在連結框架37a所在側的相反側部位外嵌于輸入軸164 ;扭矩調節螺母192,其螺紋安裝于輸入軸164的端部。
[0240]離合器190構成為具備:傳動側離合器體190a,其一體旋轉自如地設于鏈輪171的軸套部171a ;從動側離合器體190b,其一體旋轉自如地設于輸入軸164。離合器190構成為爪型離合器,其通過鏈輪171相對于輸入軸164的滑動,使設于傳動側離合器體190a的離合器爪與設于從動側離合器體190b的離合器爪卡合或者脫離。
[0241]也就是說,在驅動收獲部36所需的傳動扭矩處于扭矩設定彈簧191的設定扭矩以下的情況下,扭矩限制器172使離合器190在扭矩設定彈簧191的靠壓作用下維持在接合狀態,允許通過傳動機構163b向輸入軸164傳動。在驅動收獲部36所需的傳動扭矩超過扭矩設定彈簧191的設定扭矩的情況下,扭矩限制器172使離合器190由于驅動負荷的原因克服扭矩設定彈簧191的靠壓作用而自然地切換到切斷狀態,阻止從傳動機構163b向輸入軸164傳動。
[0242]扭矩限制器172通過操作扭矩調節螺母192旋轉來變更調節彈簧座體193的安裝位置,由此改變由扭矩設定彈簧191設定的設定扭矩,以使離合器190切換到切斷狀態時的驅動負荷增減。
[0243]構成扭矩限制器172的離合器190相對于構成鏈輪171的輪體部171b配置在連結框架37a所在側,使輪體部171b具備防止莖桿向離合器190內進入的保護功能。
[0244]〔其他實施例〕
[0245](I)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表示了配置一對連結部件34的例子,但也可以僅配置一個連結部件34或者配置三個以上的連結部件34。
[0246](2)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表示了將各連結部件34的間隔Dl與連結部件34和橫縱壁板46b的間隔D2設定為相等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各連結部件34的間隔Dl與連結部件34和橫縱壁板46b的間隔D2不等的配置結構。
[0247](3)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表示了連結部件34與連結框架37a排列成一直線狀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連結部件34與連結框架37a沿機體橫向錯位的配置結構。
[0248](4)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表示了配置上橫向框架39的例子,但也可以省略上橫向框架39,通過后縱壁板46t發揮左右一對連結框架37a、37a的前端側上部的連結強度。
[0249](5)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表示了托架47a自連結部51a伸出的例子,但也可以在連結部51a設置切口,使托架47a自支承框架47通過連結部51a的切口朝向后方伸出。
[0250](6)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表示了將玉米植物體的莖桿以植立狀態留在田地而收獲玉米收獲的例子,但也可以割取莖桿并從割取到的莖桿收獲玉米。
[0251](7)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表示了在收獲前處理裝置B上設置三個收獲裝置43的例子,但也可以設置少于三個或者多于三個的收獲裝置43。
[0252](8)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表示了將前車輪I及后車輪2配置為行駛裝置的例子,但也可以將履帶行駛裝置配置為行駛裝置。
[0253]工業實用性
[0254]本實用新型能夠利用于不具備殘桿處理裝置C且在收獲前處理裝置上設有將植立狀態下的莖桿在莖根處切斷的切斷裝置的玉米收獲機。
【權利要求】
1.一種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在機體橫向上排列設置有多個利用環狀旋轉體將收獲物朝向機體后方卡止輸送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張力施加機構,該張力施加機構對多個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以所述環狀旋轉體的返回路徑相互對置的狀態沿機體橫向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施加張力。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張力施加機構對卷繞有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所述環狀旋轉體的輸送始端側的始端側旋轉輪體施加張力。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多個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環狀旋轉體的長度方向上的多個位置設有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 將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始端側旋轉輪體配置為,在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始端側旋轉輪體與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所述始端側旋轉輪體之間,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的返回路徑與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的返回路徑相交叉。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彈簧,該彈簧構成所述張力施加機構,該彈簧在利用所述始端側旋轉輪體對所述環狀旋轉體施加張力的方向上移動施力。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張力施加機構設置在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之間。
6.一種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在機體橫向上排列設置有多個利用環狀旋轉體將收獲物朝向機體后方卡止輸送的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可動側支承部件,其支承多 個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以所述環狀旋轉體的返回路徑相互對置的狀態沿機體橫向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環狀旋轉體的輸送始端側,以及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環狀旋轉體的輸送始端側; 固定側支承部件,其將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支承為使其移動自如; 張力施加機構,其跨設在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和所述固定側支承部件上,以使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相對所述固定側支承部件在對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環狀旋轉體施加張力的方向上移動操作。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多個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環狀旋轉體的長度方向上的多個位置設有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 將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始端側配置為,在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始端側與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始端側之間,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的返回路徑與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突出部的返回路徑相交叉。
8.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彈簧,該彈簧構成所述張力施加機構,該彈簧在對所述環狀旋轉體的輸送始端側施加張力的方向上對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進行移動施力。
9.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機體橫向上排列并且橫跨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和所述固定側支承部件而設有對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進行移動引導的一對引導機構。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機體橫向上排列并且橫跨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和所述固定側支承部件而設有對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進行移動引導的一對引導機構。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一對所述引導機構中的一個引導機構構成為具有外周形狀為圓形的導軌和相對滑動自如地外嵌于該導軌且內周形狀為圓形的引導部件, 一對所述引導機構中的另一個引導機構構成為具有外周形狀為圓形的導軌和相對滑動自如地外嵌于該導軌且內周形狀為矩形的引導部件。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一對所述引導機構中的一個引導機構構成為具有外周形狀為圓形的導軌和相對滑動自如地外嵌于該導軌且內周形狀為圓形的引導部件, 一對所述引導機構中的另一個引導機構構成為具有外周形狀為圓形的導軌和相對滑動自如地外嵌于該導軌且內周形狀為矩形的引導部件。
13.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一對所述引導機構之間配置有所述張力施加機構。
14.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一對所述引導機構之間配置有所述張力施加機構。
15.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裝置框架上跨接有所述固定側支承部件,以便設定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裝置框架與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裝置框架在機體橫向上的間隔。
16.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玉米收獲機的收獲前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動側支承部件的俯視時的形狀為,將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始端側支承的一側的橫側邊緣沿著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環狀旋轉體的輸送路徑形成,將相鄰的一對所述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中的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輸送始端側支承的一側的橫側邊緣沿著另一個收獲物卡止輸送裝置的環狀旋轉體的輸送路徑形成。
【文檔編號】A01D45/02GK203467228SQ201320362136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16日
【發明者】南照男, 寺坂賢一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