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預制灌溉進排水控制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水田預制灌溉進排水控制裝置,包括固定在田埂上的開口槽座、全封手提閘門和半封手提閘門,所述開口槽座包括進水門槽、右插座體、左插座體和底插座,右插座體、左插座體和底插座圍合成上端開口的進水門槽,在開口槽座上設有兩道插口槽,在兩道插口槽中分別插有全封手提閘門和半封手提閘門。由于在沿田埂上預埋了該水田預制灌溉進排水控制裝置,能對水田實現了精準灌溉,控制排水,不需重復在田埂上挖掘與填堵,保持田間水層,簡便易行且可推廣使用,極大地降低了農民控水的勞動強度,節約了管控時間,杜絕了田埂漏水,能根據水稻生長各個時期對進排水進行田間水層的有效控制,提高農業用水的水利用率,杜絕水資源浪費。
【專利說明】水田預制灌溉進排水控制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水田灌溉領域,尤其涉及水田進排水控制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我國水資源緊缺的現象愈發凸顯,各行各業都在推行節水技術,而農業用水面廣量大,由于我國現有的農田灌溉設施落后,加上農業用水管理粗放,據報導,目前我國的農業用水利用率不足50%,農業用水浪費現象十分嚴重。
[0003]2012年I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為了提高農業用水的利用率,提高農田灌溉基礎實施,實現對農田灌溉的有效管控,節約農業用水,保障農業用水安全,勢在必行。
[0004]在推行現代新型農業種植的過程中,實行農田的精準灌溉是實現節水灌溉的必然要求,對農田灌溉,尤其是水田的進排水方式進行精準控制是優化灌溉管理的基礎。
[0005]在我國的水稻種植地區,對水稻田進行有效的水位管控十分重要,它直接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目前農民對水稻田的水位管理都采用鐵鍬挖掘田埂的方法進行引水灌溉或排水除潰:當需要向稻田進水灌溉時,將田埂挖開一個缺口將水渠內的水引入水田中,當稻田進水達到要求時,再從田中挖取土塊將田埂缺口堵實,從而使稻田保持預定的水層厚度。這種灌溉控水方式雖然簡便易行,且廣泛使用至今,但這種傳統灌溉控水方式存在如下缺點:
[0006]每次進水灌溉和排水都需要農民使用鐵鍬不斷對田埂進行挖缺口和填實,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會影響田埂的保水性能,極易產生田埂滲漏,直接影響到水稻田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同時這種灌溉進排水控制方式在田埂上挖掘出的缺口深淺不一,與管理農民的主觀意志有關,不僅影響到進水排水的時間,很難控制水田的水層深度,而且在需烤田時,田中積水放不盡,不能達到烤田阻止水稻無序分蘗的效果,更不能滿足稻田各個時期的統一灌溉進排水管理要求;為了實現對水稻田進行進排水有效管控, 申請人:經過與農民深入交流探討,并參與水稻田控水實踐活動,設計了一種能夠滿足水稻田統一進排水管理的控制方案。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水田預制灌溉進排水控制裝置,農民無需扛鍬挖溝即可輕便地對農田進行進排水灌溉控制,既能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又能防止田埂被反復挖填導致保水性能差,產生意外漏水,節約農田灌溉用水。
[0008]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0009]一種水田預制灌溉進排水控制裝置,其特征是:包括固定在田埂上的開口槽座、全封手提閘門和半封手提閘門,所述開口槽座包括進水門槽、右插座體、左插座體和底插座,右插座體、左插座體和底插座圍合成上端開口的進水門槽,在開口槽座的進水門槽內側,沿田埂的寬度方向設有兩道插口槽,在兩道插口槽中分別插有全封手提閘門和半封手提閘門,全封手提閘門的高度尺寸大于等于進水門槽的高度,半封手提閘門的高度尺寸為進水門槽高度的1/5?4/5,全封手提閘門和半封手提閘門的橫向截面形狀與尺寸與進水門槽在插口槽處的橫截面形狀與尺寸相對應,全封手提閘門和半封手提閘門的三條側邊沿厚度方向的縱向截面形狀與插口槽的縱向截面形狀相對應。
[0010]進一步,插口槽沿槽寬方向的縱向截面形狀為矩形、梯形或U形。
[0011 ] 進一步,在全封手提閘門和半封手提閘門上設有把手。
[0012]進一步,把手為縱向截面形狀為內凹的矩形槽、7型槽、或U形槽。
[0013]進一步,在開口槽座與田埂接觸的外表面上設有咬合凸體。
[0014]進一步,其中全封手提閘門的高度尺寸等于進水門槽的高度,半封手提閘門的高度尺寸為進水門槽高度的1/2。
[0015]由于在沿田埂上預埋了水田預制灌溉進排水控制裝置,能對水田實現了精準灌溉,控制排水,推行了現代農業,新型農業的步驟,無需在田埂上挖掘引水缺口來引水灌溉與排水除潰,不需重復在田埂上挖掘與填堵,保持田間水層。在開口槽座與田埂結合的外表面上設有咬合凸體,使得開口槽座與田埂土層咬合更緊密,結合更牢固,田埂土層與開口槽座不會造成脫層和起縫等現象,在全封手提閘門和半封手提閘門上設置有拉手,拉手的縱向截面形狀為內凹的矩形、7型或U形,這樣方便于全封手提閘門和半封手提閘門手的提取和插放。這種水田預制灌溉進排水控制裝置使得灌溉排水方式簡便易行且可推廣使用,農民在進行田間水控管理時不需使用鐵鍬對田埂進行挖溝或填實就能方便輕松地完成進排水控制,且田間水位可控。極大地降低了農民控水的勞動強度,節約了管控時間;其次,這種方式不會破壞田埂,保護了田埂保水性能,杜絕田埂漏水,能根據水稻生長各個時期對進排水進行田間水層的有效控制,為水田實行精準進排水灌概統一管理提供了技術基礎,提聞農業用水的水利用率,杜絕水資源浪費。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0017]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0018]圖3為開口槽座的結構示意圖;[0019]圖4為圖3的俯視圖;[0020]圖5為全封手提閘門的結構示意圖,[0021]圖6為圖5的的B-B剖視圖;[0022]圖7?圖9為插口槽橫截面三種典型結構不意圖;[0023]圖中,1-開口槽座;2_全封手提閘門;3_半封手提閘門;4-手把;5_田埂;11_進水門槽;12_右插座體;13_左插座體;14_底插座;15_插口槽;16_咬合凸體。【具體實施方式】[0024]下面結合【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0025]一種水田預制灌溉進排水控制裝置,如圖1?圖9所示,由固定在田埂5上的開口
槽座1、全封手提閘門2和半封手提閘門3組成,所述開口槽座I包括進水門槽11、右插座體12、左插座體13和底插座14,右插座體12、左插座體13和底插座14圍合成上端開口的進水門槽11,在開口槽座I的進水門槽11內側,沿田埂5的寬度方向設有兩道插口槽15,在開口槽座I與田埂接觸的外表面上設有咬合凸體16,在兩道插口槽15中分別插有全封手提閘門2和半封手提閘門3,全封手提閘門2的高度尺寸等于進水門槽11的高度,半封手提閘門3的高度尺寸為進水門槽11高度的1/2,全封手提閘門2和半封手提閘門3的橫向截面形狀與尺寸與進水門槽11在插口槽15處的橫截面形狀與尺寸相對應,進水門槽11在插口槽15處的橫截面形狀為倒放的梯形,全封手提閘門2和半封手提閘門3的三條側邊沿厚度方向的縱向截面形狀與插口槽15的縱向截面形狀相對應,插口槽15沿槽寬方向的縱向截面形狀為梯形,在全封手提閘門2和半封手提閘門3上設有把手4,把手4為縱向截面形狀為內凹的7型槽。
[0026]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如下:在與水源相鄰的田埂5上預填開口槽座1,使開口槽座I的外表面的咬合凸體16與田埂5密實性連為一體,在開口槽座I的進水門槽11內側沿田埂5的寬度方向開設的兩道插口槽15內分別插入全封手提閘門2和半封手提閘門3,當需要向田內進水灌溉時,將全封手提閘門2和半封手提閘門3全部抽出來放在田埂5上,當田間的水層達到預定厚度后插上全封手提閘門2,并用田間淤泥對全封手提閘門2與插口槽15結合縫進行填實密封,對水田進行保水;在水稻進入淺水培育期時,插上半封手提閘門3,抽出全封手提閘門2,降低田間水位,當水稻進入烤田期時,將半封手提閘門3抽出,放盡田地間積水,滿足烤田要求。
【權利要求】
1.一種水田預制灌溉進排水控制裝置,其特征是:包括固定在田埂(5)上的開口槽座(I)、全封手提閘門(2 )和半封手提閘門(3 ),所述開口槽座(I)包括進水門槽(11)、右插座體(12)、左插座體(13)和底插座(14),右插座體(12)、左插座體(13)和底插座(14)圍合成上端開口的進水門槽(11),在開口槽座(I)的進水門槽(11)內側,沿田埂的寬度方向設有兩道插口槽(15 ),在兩道插口槽(15 )中分別插有全封手提閘門(2 )和半封手提閘門(3 ),全封手提閘門(2)的高度尺寸大于等于進水門槽(11)的高度,半封手提閘門(3)的高度尺寸為進水門槽(11)高度的1/5?4/5,全封手提閘門(2)和半封手提閘門(3)的橫向截面形狀與尺寸與進水門槽(11)在插口槽(15)處的橫截面形狀與尺寸相對應,全封手提閘門(2)和半封手提閘門(3)的三條側邊沿厚度方向的縱向截面形狀與插口槽(15)的縱向截面形狀相對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水田預制灌溉進排水控制裝置,其特征是:插口槽(15)沿槽寬方向的縱向截面形狀為矩形、梯形或U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水田預制灌溉進排水控制裝置,其特征是:在全封手提閘門(2)和半封手提閘門(3)上設有把手(4)。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水田預制灌溉進排水控制裝置,其特征是:把手(4)為縱向截面形狀為內凹的矩形槽、7型槽、或U形槽。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水田預制灌溉進排水控制裝置,其特征是:在開口槽座(I)與田埂(5)接觸的外表面上設有咬合凸體(16)。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水田預制灌溉進排水控制裝置,其特征是:全封手提閘門(2)的高度尺寸等于進水門槽(11)的高度,半封手提閘門(3 )的高度尺寸為進水門槽(11)高度的
【文檔編號】A01G25/16GK203399577SQ201320472275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日
【發明者】王卓民, 常丹 申請人:王卓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