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非洲菊蟲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非洲菊蟲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即在2~4月份互葉白千層的種植季節,于非洲菊種植大棚的四周及大棚內種植互葉白千層,利用互葉白千層散發的芳香油氣味防治非洲菊種植過程中的蟲害。本發明利用互葉白千層所散發的芳香油氣味具有較強驅蟲作用,結合化學農藥對非洲菊種植過程中的主要蟲害進行防治,可在大幅降低農藥用量的基礎上起到與之相同的防治效果,不僅可減少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影響,還可凈化空氣。
【專利說明】一種非洲菊蟲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蟲害防治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非洲菊主要蟲害生物防治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互葉白千層(Melaleuca ahemifolia)又稱為茶油樹,是桃金娘科(Myrtaceae)、白千層屬QklaleueaD的木本植物,多喬木,有些灌木,可生長2-30米高,屬于常綠樹,樹皮可一層層剝落,故名“千層樹”。樹葉為1-25厘米長,0.5-7厘米寬,邊緣光滑,顏色從深綠到灰綠;花沿著樹干生長,顏色有白色、粉紅色、紅色、黃色和綠色;蒴果,每個內含幾個種子。互葉白千層主產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洲北部沿海,目前已知有236種,其中230種原產于澳洲,其余生長在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和馬來西亞。互葉白千層樹根系發達,能防止水土流失,抗風、抗旱、抗澇能力強;具有抑菌、殺菌作用,所散發的芳香油氣味不僅可以驅蟲趕蚊,減少植物病蟲害風險,還可凈化林間空氣;綠色環保,對土地無污染,不產生任何污染環境的物質,還可吸收土壤內的重金屬物質,凈化土地,改善土壤質量。
[0003]非洲菊(ferAera jamesoniI JrM)為菊科大丁草屬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為世界五大切花之一,其花朵碩大,花枝挺拔,瓶插壽命長,又有“扶持郎君,事業發達”之意,因而備受消費者的青睞。非洲菊日光溫室栽培技術經濟效益高、發展勢頭好,但在栽培過程中會產生各種蟲害,其主要蟲害有蚜蟲、紅蜘蛛、白粉虱、潛葉蠅等。一般防治害蟲的方法采用農業、物理、化學防治等綜合措施:①培養無蟲苗,蟲苗不進棚;有蟲棚不栽苗,溫棚定植前鏟除雜草。②溫棚放風口、門及通風口上安裝防蟲網,不讓蚜蟲等害蟲飛入棚內。③蚜蟲、白粉虱、潛葉蠅等對橙黃色有較強的趨性,溫棚內可用橙黃色粘板誘殺有翅成蟲,而且可用于預測預報,作為化學 防治的依據。④一旦發現危害,夜間用煙劑熏殺,常用蚜虱凈煙劑等在傍晚點燃,悶一夜,次日放風。⑤早晨、傍晚,蚜蟲、白粉虱成蟲多潛伏在生長點上部幼嫩葉片背面,遷飛能力差,可用殺蟲劑噴霧防治,化學藥劑交替使用,在整個非洲菊生長過程中,要定期噴灑殺螨劑。平時一般每3~4周噴灑I次;在螨蟲危害初期每10天左右噴灑I次,危害嚴重時每5~7天噴灑I次,連續4飛次。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非洲菊主要蟲害生物防治的方法,通過在非洲菊種植大棚四周及大棚內種植互葉白千層,利用互葉白千層所散發的芳香油氣味具有較強驅蟲作用,對非洲菊種植過程中的主要蟲害起到防治作用,可在大幅降低農藥用量的基礎上起到與之相同的防治效果,不僅減少了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影響,還可凈化空氣。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在21月份互葉白千層的種植季節,于非洲菊種植大棚的四周及大棚內種植互葉白千層,利用互葉白千層散發的芳香油氣味防治非洲菊種植過程中的蟲害。
[0006]互葉白千層的具體種植方法如下:
I)在非洲菊種植大棚的上風口,距離種植大棚2.0 m的地帶,種植5~7排互葉白千層,株距為1.0m;
2)在距離非洲菊種植大棚2.0 m的其余三面,分別種植f 2排互葉白千層,株距為1.0
m ;
3)在面積<3畝的非洲菊種植大棚內,按“Z”字型的栽種模式種植互葉白千層,密度為10株/畝;單個種植大棚面積超過3畝,每3畝地間隔種植I排互葉白千層,從而將整個種植園區劃分成若干個非洲菊種植單元,再在每個面積< 3畝的種植單元中,按“Z”字型的栽種模式種植互葉白千層,密度為10株/畝。
[0007]所述生物防治方法是對非洲菊主要蟲害進行防治,包括蚜蟲、斑潛蠅、白粉虱。
[0008]本發明的顯著優點在于:
(I)本發明通過在非洲菊種植大棚內外套種栽培互葉白千層,利用天然的防護屏障結合傳統化學農藥對蟲害進行防治,不僅可以降低農藥成本,還可大大減少勞動力成本。
[0009](2)互葉白千層所散發出的芳香油氣味不僅可以驅蟲趕蚊,減少植物病蟲害風險,還可凈化林間空氣。
[0010](3)利用互葉白千層進行蟲害防治,不僅不產生任何污染環境的物質,還可吸收土壤內的重金屬物質,改善土壤質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種植互葉白千層樹木的第`一與第二實施例示意圖,圖中箭頭方向為自然風向;
圖2為種植互葉白千層樹木的第三實施例示意圖,圖中箭頭方向為自然風向;
附圖標記:10為非洲菊種植大棚外互葉白千層樹木的種植區,20為非洲菊種植大棚,30為非洲菊種植大棚內互葉白千層樹木的種植區。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實施例一
如圖1,一種非洲菊蟲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其具體方法如下:
1)在長38.5m,寬35m、肩高2.5m、總高4.2m的非洲菊種植大棚的上風口,距離種植大棚2.0 m的地帶,種植7排互葉白千層,株距為1.0 m;
2)在距離非洲菊種植大棚2.0 m的其余三面,分別種植I排互葉白千層,株距為1.0
m ;
3)非洲菊種植大棚園區面積為2畝,按“Z”字型的栽種模式種植20株互葉白千層,密度為10株/畝。
[0013]實施例二
如圖1,一種非洲菊蟲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其具體方法如下:
1)在長50m,寬40m、肩高2.5m、總高4.2m的非洲菊種植大棚的上風口,距離種植大棚2.0 m的地帶,種植5排互葉白千層,株距為1.0 m;
2)在距離非洲菊種植大棚2.0 m的其余三面,分別種植2排互葉白千層,株距為1.0
m ;
3)非洲菊種植大棚園區面積為3畝,按“Z”字型的栽種模式種植30株互葉白千層,密度為10株/畝。
[0014]實施例三
如圖2,一種非洲菊蟲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其具體方法如下:
1)在長83.5m,寬40m、肩高2.5m、總高4.2m的非洲菊種植大棚的上風口,距離種植大棚2.0 m的地帶,種植6排互葉白千層,株距為1.0 m;
2)在距離非洲菊種植大棚2.0 m的其余三面,分別種植2排互葉白千層,株距為1.0
m ;
3)在種植面積為5畝的非洲菊種植大棚園區內,每3畝地間隔種植I排互葉白千層,從而將整個種植園區劃分成2個非洲菊種植單元,在每個種植單元中,按“Z”字型的栽種模式種植互葉白千層,密度為10株/畝。[0015]當前對非洲菊蟲害防治的常用方法,是在非洲菊種植帶每隔2米的位置懸掛一張黃板,黃板的高度距離非洲菊花朵頂端20cm處,使用一周后,90%以上面積的黃板可粘附蚜蟲、斑潛蠅、白粉虱等各種害蟲;在施用物理方法的同時,采用定期噴施殺滅蟲害的農藥的化學措施,可使蟲害大大減少。這種害蟲防治的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蟲害對非洲菊植株的危害,可是勞動力成本加大,部分蟲類容易發生變異而對農藥產生抗性,從而又可能促使蟲類更加肆意繁殖,因此,對農藥的周期性更換也成了一大難題。
[0016]按本發明的方法種植互葉白千層,種植后追肥I~2次,追肥以施混合肥為主,施用量按N、P、K有效含量計,分別為N 13 kg/畝、P 10 kg/畝、K 10 kg/畝,混合肥中有機質含量的質量分數為10 %~30%,其他微量元素根據土壤情況而定;8個月后即可長成2米高的樹木,開始發揮蟲害防護作用。該樹種所散發的芳香油氣味可有效驅避蚜蟲、斑潛蠅、白粉虱等害蟲,結合適當化學藥物防治,可在大幅降低農藥用量的基礎上起到與之相同的防治效果。經統計發現,在利用本發明方法之前,每年用于非洲菊蟲害防治的農藥成本約為1200元/畝,按本發明方法種植后該成本下降到約450元/畝,大大減少了農藥防治成本。
[0017]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的涵蓋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非洲菊蟲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2~4月份互葉白千層的種植季節,于非洲菊種植大棚的四周及大棚內種植互葉白千層,利用互葉白千層散發的芳香油氣味防治非洲菊種植過程中的蟲害。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洲菊蟲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互葉白千層的具體種植方法如下: 1)在非洲菊種植大棚的上風口,距離種植大棚2.0 m的地帶,種植5~7排互葉白千層,株距為1.0m; 2)在距離非洲菊種植大棚2.0 m的其余三面,分別種植f 2排互葉白千層,株距為1.0m ; 3)在面積<3畝的非洲菊種植大棚內,按“Z”字型的栽種模式種植互葉白千層,密度為10株/畝;單個種植大棚面積超過3畝,每3畝地間隔種植I排互葉白千層,從而將整個種植園區劃分成若干個非洲菊種植單元,再在每個面積< 3畝的種植單元中,按“Z”字型的栽種模式種植互葉白千層,密度為10株/畝。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洲菊蟲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防治方法是對非洲菊的主要蟲害進行防`治,包括蚜蟲、斑潛蠅、白粉虱。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718815SQ201410004127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6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6日
【發明者】黃宇翔, 張洪華, 張曉燕, 寧火根, 陳鳳英 申請人:清流縣鴻翔農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