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通過池塘選擇、池塘準備、幼鱔養殖及成鱔養殖的措施,使得黃鱔在幼年期有著良好的成長環境,提高幼鱔的抵抗能力和適應能力,再在黃鱔成年期時提高生長環境的含氧量和食量,并保持四周氣候的溫度,通過上述方式,本發明能夠刺激成鱔的發育成長,使黃鱔的生長速度更快,品質更佳。
【專利說明】—種黃鋳的養殖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水產品的養殖方法,特別涉及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黃鱔又名鱔魚,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且還具備有重要的藥用,如:補氣、補血、消炎、消毒等功效,現階段,黃鱔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歡,而如今野生的黃鱔有限,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美食黃鱔的需求量也越來越高,野生的撈捕現在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因此黃鱔的人工飼養十分有必要,但現有技術中,黃鱔的養殖方法有限,導致黃鱔的存活率較低,且生長緩慢,肉質疏松。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能夠刺激成鱔的發育成長,使黃鱔的生長速度更快,品質更佳。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其具體方法如下:
(1)、池塘選擇:選擇水質良好無污染的池塘,池內的進水口和排水口均設有防逃網,清理池底淤泥,使得池底淤泥深度不超過20mm,并在池塘四周圍上圍欄,圍欄插入池塘低50-60mm,并在所述圍欄底部鋪設有加固板;
(2)、池塘準備:向池塘內投放生石灰進行消毒處理,再徹底更換池內水流,然后投放大量蚯蚓,并在池塘內種植水`草,所述水草覆蓋池塘面積占70-80%,所述水草采用水花生;
(3)、幼鱔養殖:選用70-80克/條的幼鱔投放于池塘內,水溫保持在20-30度之間,養殖數量為30-40條/m2,養殖10-15天后,開始向池塘內投喂餌料,所述餌料由小魚、蟹苗、黃粉蟲中的一種或者多種,每天投喂2-4次,每次投喂量為黃鱔體重的5-8%,直至幼鱔長大成型;
(4)、成鱔養殖:將上述成鱔捕撈起來,放于室內的浴缸內進行養殖,每個浴缸內養殖20-25條,室內氣溫保持在15-25度,浴缸內連有充氧機,且每天投喂量改為黃鱔體重的15-20%,養殖10-12天后捕撈上市。
[0005]在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步驟(4)內成鱔通過捕魚籠進行撈捕。
[0006]在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步驟(2)內需待投放蚯蚓10-15天后,再將幼鱔投放于池塘內。
[000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通過在黃鱔幼年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提高幼鱔的抵抗能力和適應能力,再在黃鱔成年期時提高生長環境的含氧量和其投喂量,并保持四周氣候的溫度,通過上述方式,本發明能夠刺激成鱔的發育成長,使黃鱔的生長速度更快,品質更佳。
【具體實施方式】[0008]下面對本發明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0009]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其具體方法如下:
(1)、池塘選擇:選擇水質良好無污染的池塘,池內的進水口和排水口均設有防逃網,清理池底淤泥,使得池底淤泥深度不超過20mm,并在池塘四周圍上圍欄,圍欄插入池塘低50-60mm,并在所述圍欄底部鋪設有加固板;
(2)、池塘準備:向池塘內投放生石灰進行消毒處理,再徹底更換池內水流,然后投放大量蚯蚓,并在池塘內種植水草,所述水草覆蓋池塘面積占70-80%,所述水草采用水花生;
(3)、幼鱔養殖:選用70-80克/條的幼鱔投放于池塘內,水溫保持在20-30度之間,養殖數量為30-40條/m2,養殖10-15天后,開始向池塘內投喂餌料,所述餌料由小魚、蟹苗、黃粉蟲中的一種或者多種,每天投喂2-4次,每次投喂量為黃鱔體重的5-8%,直至幼鱔長大成型;
(4)、成鱔養殖:將上述成鱔捕撈起來,放于室內的浴缸內進行養殖,每個浴缸內養殖20-25條,室內氣溫保持在15-25度,浴缸內連有充氧機,且每天投喂量改為黃鱔體重的15-20%,養殖10-12天后捕撈上市。
[0010]區別于現有技術,池塘選擇時,在進水口和出水口上設置防逃網,并在周圍設置圍欄,圍欄底部設有加固板,能夠有效地防止黃鱔逃跑;在池塘準備時,投放蚯蚓是為了提前讓蚯蚓進行繁殖,增加黃鱔的進食量,而種植大量水草是為了能夠保持水內溫度,并能凈水水質,提高黃鱔的存活率和抵抗力;在幼鱔養殖時,提供的生長環境,食量充分,并且還持續投喂小魚、黃粉蟲、蟹苗的一種或者多種,提高幼鱔在成長過程中的適應能力;在成鱔養殖時,改變其生長環境,并設有充氧機,提高成鱔生長環境內的含氧量,并加大投喂量,刺激成鱔的成長發育。
[0011]在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步驟(4)內成鱔通過捕魚籠進行撈捕。
[0012]進一步說明,由于黃鱔較滑,體積小,一般的捕抓網不易抓捕,而捕魚籠的網線較密,且網線較為牢固,用其捕捉黃鱔,可提高抓捕的成功率。
[0013]在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步驟(2)內需待投放蚯蚓10-15天后,再將幼鱔投放于池塘內。
[0014]進一步說明,想池內投放蚯蚓10-15天后,蚯蚓大量繁殖,為幼鱔成長提供更多的食量,從而提高幼鱔的成長。
[0015]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
【權利要求】
1.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體方法如下: (1)、池塘選擇:選擇水質良好無污染的池塘,池內的進水口和排水口均設有防逃網,清理池底淤泥,使得池底淤泥深度不超過20mm,并在池塘四周圍上圍欄,圍欄插入池塘低50-60mm,并在所述圍欄底部鋪設有加固板; (2)、池塘準備:向池塘內投放生石灰進行消毒處理,再徹底更換池內水流,然后投放大量蚯蚓,并在池塘內種植水草,所述水草覆蓋池塘面積占70-80%,所述水草采用水花生; (3)、幼鱔養殖:選用70-80克/條的幼鱔投放于池塘內,水溫保持在20-30度之間,養殖數量為30-40條/m2,養殖10-15天后,開始向池塘內投喂餌料,所述餌料由小魚、蟹苗、黃粉蟲中的一種或者多種,每天投喂2-4次,每次投喂量為黃鱔體重的5-8%,直至幼鱔長大成型; (4)、成鱔養殖:將上述成鱔捕撈起來,放于室內的浴缸內進行養殖,每個浴缸內養殖20-25條,室內氣溫保持在15-25度,浴缸內連有充氧機,且每天投喂量改為黃鱔體重的15-20%,養殖10-12天后捕撈上市。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內成鱔通過捕魚籠進行撈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內需待投放蚯蚓10-15天后,再將幼鱔投放于池塘內。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858801SQ201410104664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20日
【發明者】沈建明 申請人:蘇州市陽澄湖現代農業產業園特種水產養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