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治黃芪白粉病的生物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農藥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防治黃芪白粉病的生物殺菌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了一種以辣椒、大蒜、花椒、臭椿皮、鉤吻、馬齒莧、煙草、黃柏、苦皮藤、側柏葉、川楝、馬兜鈴十二種中草藥制成的A、B、C組分,在黃芪生長期出現白粉病癥狀時,通過先后噴施A、B、C組分,除去黃芪白粉病病菌。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效果在于以中草藥為原料,具有觸殺、胃毒、內吸和抑制殺菌,對人畜無害,且不污染環境。且配比簡單,使用方便,能夠有效防治多種病蟲害。
【專利說明】一種防治黃芪白粉病的生物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農藥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防治黃芪白粉病的生物殺菌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黃芪多年生草本,高0.5 — 1.5米,根直而長,圓柱形,稍帶木質,長20 — 50厘米,根頭部直徑1.5 — 3厘米,表面淡黃色至深棕色。莖直立,具分枝,被長柔毛,單數羽狀復葉互生,葉柄基部楔形全緣,兩面被有白色長柔毛,無小葉柄。總狀花序腋生,較葉稍長,有花10 - 15朵,小花根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窄生;花萼與淺裂筒狀;蝶形花冠淡黃色,長約1.6厘米,旗瓣三角狀倒卵形,翼瓣和龍骨瓣均有柄狀長爪。黃芪具有喜氣候冷涼,耐旱性強和怕澇的特性。黃芪白粉病5月下旬始發,7— 8月為害嚴重,主要為害葉部。黃芪白粉病病原真菌是絕對專化性寄生菌,侵染黃芪后在黃 芪的葉部分擴展,其繁殖體表生在植物外部形成白粉層,除吸收植物營養外,還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導致黃芪衰弱或死亡。黃芪白粉病發生以后,由于種植戶防治用藥次數頻繁,大面積、高劑量、長期使用單一內吸劑容易發生病原菌對藥劑的抗藥性,短期內效果迅速下降。抗藥性的解決途徑之一是不同作用方式的藥劑混配,改變藥劑的作用位點,以克服病原菌適應藥劑后產生新的生理變化而對藥劑不再敏感的現象。這樣就造成農藥殘留超標,污染環境,是黃芪質量降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發明經過多年實驗,研究出一種生物制劑,有效解決黃芪白粉病的防治。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辣椒、大蒜、花椒、臭椿皮、鉤吻、馬齒莧、煙草、黃柏、苦皮藤、側柏葉、川楝、馬兜鈴十二種中草藥,通過生物直接提取技術,解決黃芪白粉病防治。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具體如下:
[0005]一、制劑原料重量單位組分:
[0006]A組分:辣椒、大蒜、花椒、臭椿皮各5~8kg ;
[0007]B組分:鉤吻、馬齒莧、煙草、黃柏各5~8kg ;
[0008]C組分:苦皮藤、側柏葉、川楝、馬兜鈴各3~5kg ;
[0009]助劑:5~15%氯化鈉水溶液
[0010]二、制劑組分的制備方法
[0011]A組分的制備:
[0012]1、取大蒜原料5_8kg,壓榨后濾渣,在所得汁液中加10~16kg水調整為大蒜汁液;
[0013]2、取辣椒、花椒原料各5_8kg,加入10~16kg水淹沒原料,熬煮25-35分鐘,濾渣,在所得的汁液中加水調整為IOkg辣椒和花椒混合汁液;
[0014]3、取臭椿皮原料5_8kg,加入10~16kg水淹沒原料后浸泡4~8h,熬煮25_35分鐘,濾渣,在所得的汁液中加水調整到IOkg作為臭椿汁液;[0015]4、使用時將上述汁液混合,并用5~15%氯化鈉水溶液調至IOOkg再用農用噴霧器噴于黃苗植株。
[0016]B、組分的制備:
[0017]1、取鉤吻、馬齒覓、煙草、黃柏個5~8kg,加入10~16kg水淹沒原料后浸泡4~8h后;
[0018]2、置于煎煮設備中,加熱煎煮,提取一次液;再加入水10~16kg淹沒原料繼續煎煮,提取二次液;再加入水10~16kg淹沒原料繼續煎煮,提取三次液;
[0019]3、將一次液,二次液,三次液混合,再進行加熱濃縮,得濃縮汁。
[0020]所述的濃縮汁中,加入質量百分比濃度為95%的乙醇,加入的量為濃縮汁重量的1-1.2倍,以沉淀水溶性雜質,使濃縮汁溶解均勻,過濾,使用板框壓濾機、微孔濾器過濾,得到濾液,濾液加溫,根據沸點的不同的原理,從濾液中濾除乙醇,再次離心過濾,紫外滅菌后得到制劑藥液,
[0021]4、使用時將上述汁液混合,并用5~15%氯化鈉水溶液調至IOOkg再用農用噴霧器噴于黃苗植株。
[0022]C組分的制備:
[0023]1、取苦皮藤 、偵彳柏葉、川楝、馬兜鈴各3~5kg,加入10~16kg水淹沒原料后浸泡4~8h后;
[0024]2、置于煎煮設備中,加熱煎煮,提取一次液;再加入10~16kg水淹沒原料繼續煎煮,提取二次液;再加入10~16kg水淹沒原料繼續煎煮,提取三次液;
[0025]3、將一次液,二次液,三次液混合,再進行加熱濃縮,得濃縮汁;所述的濃縮汁提取制劑藥液,與B組分的制備相同。
[0026]4、使用時將上述汁液混合,并用5~15%氯化鈉水溶液調至IOOkg再用農用噴霧器噴于黃苗植株。
[0027]三、殺菌劑的使用方法
[0028]當黃芪生長期出現白粉病癥狀時,先用A組分噴施一次,三天后用B組分噴施一次,七天后用C組分再噴施一次,十天后觀察一遍可用C組分補噴施,觀察一月后還出現白粉病,可以再次噴施一遍,就可除去黃芪白粉病病菌。
[0029]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效果在于本制劑主要以植物為主原料,具有觸殺、胃毒、內吸和抑制殺菌,對人畜無害,且不污染環境。適宜作為農藥用于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應用。本發明配比簡單,使用方便,能夠有效防治多種病蟲害。本制劑分散性好,溶解均勻、吸收快,藥效高、粘著性、滲透性比強,極易被植物葉片和害蟲蟲體吸收。本制劑以氯化鈉水溶液為輔助制劑,不會污染葉面、果面,不易產生藥害,安全環保。
[0030]所用原料的殺菌滅病蟲的作用機理闡述:
[0031]1、大蒜中含有大蒜素,為天然廣譜抗生素,獨特的抗菌藥理活性,容易透過磷脂膜進入細胞內。大蒜素分子對多種致病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有抑制或殺滅作用。大蒜能同時有效的對細菌、病毒、霉菌及原蟲都有抑制和殺滅作用。
[0032]2、辣椒中含有辣椒素,對害蟲粘膜具有刺激性作用,能夠使害蟲痙攣,從植物上滾落,起到殺滅作用。辣椒中還含有辣椒堿,氣味辛辣,對害蟲具有忌避性。
[0033]3、花椒中含有櫳牛兒醇、檸檬烯、枯醇、甾醇、不飽和有機酸等。具有興奮、抑制作用。揮發油對癬菌、真菌、疥螨均有一定的抑制和殺死作用。花椒稀醇液有局部麻醉作用,具有驅蟲作用。
[0034]4、臭椿皮屬苦味成分,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含有臭椿苦酮、臭椿苦內酯、11-乙酰臭椿苦內酯,苦木素、新苦木素。如抗菌抗病毒、抗腫瘤作用,可作為殺菌、殺蟲和除草劑。
[0035]5、鉤吻,也叫斷腸草、葫蔓藤,是葫蔓藤科植物,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質是葫蔓藤堿。全株主要含生物堿,為其重要的有毒成分。從此植物中已分離到16種生物堿,其中確定結構的有鉤吻素甲、N—甲氧基鉤吻素甲、六鉤吻素丙、丁 ;戊、子、己、鉤吻定、鉤吻綠堿和胡蔓藤堿丙等10種。
[0036]馬齒莧
[0037]6、馬齒莧為馬齒莧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從馬齒莧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五個化合物,分別鑒定為馬齒莧酰胺A(l)、馬齒莧酰胺B(2)、馬齒莧酰胺E(3),以及橙皮苷
(4)和咖啡酸(5).全草含大量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和多量鉀鹽(包括硝酸鉀、氯化鉀、硫酸鉀和其他鉀鹽。
[0038]7、煙草,即煙葉,含有多種藥食功能的成分,消腫解毒,殺蟲。如從中分離提取的葉蛋白(LPC)、氨基酸、茄尼醇、煙堿、果膠、綠原酸、蕓香苷等在食品和醫藥領域均具有極高的利用價值,其中包括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生物堿、重金屬元素、有機農藥等多種生物學作用。
[0039]8、黃柏抗菌 有效成分為小檗堿,故其藥理作用與黃連大體相似,但含量較黃連低。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桿菌、草綠色鏈球菌、痢疾桿菌(宋內氏除外)、溶血性鏈球菌、腦膜炎球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均有效或有較強的抑制作用;關黃柏和川黃柏的乙醚浸提物對新型隱球菌和紅色發癬菌具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其作用比制霉菌素強,但對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比制霉菌享弱。
[0040]9、苦皮藤,所含苦皮藤素:有麻醉、拒食和胃毒作用的殺蟲活性成分。所有的毒殺成分和麻醉成分都具有二氫沉香呋喃多元酯結構,取代基的不同決定著化合物的活性不同。毒殺成分中活性最高的是苦皮藤素IV,在提取物中的含量最高可達2%。主要作用于昆蟲腸細胞的質膜及其內膜系統;以苦皮藤素IV為代表的麻醉成分可能是作用于昆蟲的神經-肌肉接點,而谷氨酸脫羧酶可能是其主要作用靶標。
[0041]10、側柏葉,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茴香酮(fenchone)、樟腦、乙酸龍腦酯、萜醇;并含檜酸(juniperic acid)槲皮素、楊黃黃素(myricetin)、山柰素、扁柏雙黃酮(hinokifIavone)、蠟質等。側柏葉中含揮發油0.26%,油中主要成分為α-側柏酮、側柏烯、小茴香酮等;其它尚含黃酮類成分,如香橙素、槲皮素、楊梅樹皮素、扁柏雙黃酮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白喉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0042]11、川楝落葉喬木,內含川楝素、生物堿、山柰醇、樹脂及鞣質。果實含驅蛔有效成分川楝素,以及多種苦味的三萜成分,苦楝子酮、脂苦楝子醇,21-0-乙酰川楝子三醇,21-0-甲基川楝子五醇。用樹皮和根皮的二層皮有殺蟲作用,可治蛔蟲病。
[0043]12、馬兜鈴別名水馬香果、蛇參果、三角草、秋木香罐,中文名因其成熟果實如掛于馬頸下的響鈴而得。體外試驗馬兜鈴水浸劑(I:4)含馬兜鈴酸、木蘭花堿、漢防己堿等,對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馬兜鈴果實及葉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果實的作用比葉強,除去鞣質后仍然有效。
[0044]13、、食鹽中的氯化鈉原子有較強的殺蟲滅菌作用,特別是防治細菌、真菌、多種寄生蟲、殺蟲卵,有顯著的效果。
[0045]本發明經觀察防效在在97.6%以上。擊倒速度快,能在24小時內即可使大部分的害蟲死亡。有較強的內吸作用,可防治蚜蟲等多種刺吸式口器害蟲。
【具體實施方式】
[0046]結合甘肅隴西縣某黃芪種植基地作進一步說明
[0047]實例1、一種防治黃芪白粉病生物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0048]本發明由辣椒、花椒、大蒜、臭椿皮、鉤吻、馬齒莧、煙草、黃柏、苦皮藤、側柏葉、川楝、馬兜鈴12種中草藥組方,通過生物直接提取技術組成四個方劑,采用分期噴施的方法,通過實驗和大田觀察防治黃芪白粉病效果達到98.6%。 [0049]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具體如下:
[0050]一、制劑原料重量單位組分:
[0051]A組分:辣椒、大蒜、花椒、臭椿皮各6.2kg ;
[0052]B組分:鉤吻、馬齒莧、煙草、黃柏個6.5kg ;
[0053]C組分:苦皮藤、偵彳柏葉、川楝、馬兜鈴各5kg ;
[0054]助劑:5~15%氯化鈉水溶液。
[0055]二、制劑組分的制備方法
[0056]A組分的制備:
[0057]1、取紫皮大蒜原料各6.2kg,壓榨后濾渣,在所得汁液中加水調整到IOkg作為大蒜汁液;
[0058]2、取辣椒、花椒原料各6.2kg,加入水淹沒原料,熬煮25-35分鐘,濾渣,在所得的汁液中加水調整到IOkg作為辣椒和花椒混合汁液;
[0059]3、取臭椿皮原料6.2kg,加入水淹沒原料后浸泡4~8h,熬煮25_35分鐘,濾渣,在所得的汁液中加水調整到IOkg作為臭椿汁液;
[0060]4、使用時將上述汁液混合,并用5~15%氯化鈉水溶液調至IOOkg再用農用噴霧器噴于黃苗植株。
[0061]B、組分的制備:
[0062]1、取鉤吻、馬齒莧、煙草、黃柏個6.5kg,加入13kg水淹沒原料后浸泡4~8h后;
[0063]2、置于煎煮設備中,加入13kg水淹沒原料后加熱煎煮,提取一次液;再加入13kg水淹沒原料繼續煎煮,提取二次液;再加入13kg水淹沒原料繼續煎煮,提取三次液;
[0064]3、將一次液,二次液,三次液混合,再進行加熱濃縮,得濃縮汁;
[0065]所述的濃縮汁中,加入質量百分比濃度為95%的乙醇,加入的量為濃縮汁重量的1-1.2倍,以沉淀水溶性雜質,使濃縮汁溶解均勻,過濾,使用板框壓濾機、微孔濾器過濾,得到濾液,濾液加溫,根據沸點的不同的原理,從濾液中濾除乙醇,再次離心過濾,紫外滅菌后得到制劑藥液,
[0066]4、使用時將上述汁液混合,并用15%氯化鈉水溶液調至IOOkg再用農用噴霧器噴于黃苗植株。
[0067]C組分的制備:
[0068]1、取苦皮藤、側柏葉、川楝、馬3?鈴各5kg,加入水淹沒原料后浸泡4~8h后;[0069]2、置于煎煮設備中,加入13kg水淹沒原料后加熱煎煮,提取一次液;再加入13kg水淹沒原料繼續煎煮,提取二次液;再加入13kg水淹沒原料繼續煎煮,提取三次液;
[0070]3、將一次液,二次液,三次液混合,再進行加熱濃縮,得濃縮汁;所述的濃縮汁提取制劑藥液,與B組分的制備相同。
[0071]4、使用時將上述汁液混合,并用15%氯化鈉水溶液調至IOOkg再用農用噴霧器噴于黃苗植株。
[0072]三、殺菌劑的使用方法
[0073]當黃芪生長期出現白粉病癥狀時,先用A組分噴施一次,三天后用B組分噴施一次,七天后用C組分再噴施一次,十天后觀察可用C組分補噴施,一月后觀察,有白粉病復發,可再實施一次可以除去黃芪白粉病病菌。
[0074]本制劑主要以植物為原料,具有觸殺、胃毒、內吸和抑制殺菌,對人畜無害,且不污染環境。本發明配比簡單,使用方便,能夠有效防治多種病蟲害。本制劑分散性好,溶解均勻、吸收快,藥效高、粘著性、滲透性比強,極易被植物葉片和害蟲蟲體吸收。本制劑以氯化鈉水溶液為輔助制劑,不會污染葉面,不易產生藥害,安全環保。
[0075]實例2、一種防治黃芪白粉病生物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0076]本發明由辣椒、花椒、大蒜、臭椿皮、鉤吻、馬齒莧、煙草、黃柏、苦皮藤、側柏葉、川楝、馬兜鈴12種中草藥組方,通過生物直接提取技術組成四個方劑,采用分期噴施的方法,通過實驗和大田觀察防治黃芪白粉病效果達到98.2 %,技術方案具體如下:
[0077](一)、制劑原料重量單位組分:
[0078]A組分:辣椒、大蒜、花椒、臭椿皮各6.0kg ;
[0079]B組分:鉤吻、馬齒莧、煙草、黃柏個6.8kg ;
[0080]C組分:苦皮藤、側柏葉、川楝、馬兜鈴各4kg ;
[0081]助劑:5~15%氯化鈉水溶液。
[0082]( 二 )制備方法和噴施方法與實例I相同。
[0083]實驗例I 一種防治黃芪白粉病生物制劑藥效試驗
[0084]I材料與方法
[0085]1.1試驗材料
[0086]1.1.1菌株:黃芪白粉病病菌,采自隴西縣黃芪種植基地。
[0087]1.1.2該配方生物制劑:
[0088]A 組分 IOOkg ;
[0089]B 組分 IOOkg ;
[0090]C 組分 IOOkg
[0091]1.2 方法:
[0092]選擇10畝黃芪感染白粉病種植地為實驗地,2畝為對照地,按照本方法,根據天氣預報,選擇天氣20天左右為晴好的時間段開始噴施,先用A組分噴施一次,三天后用B組分噴施一次,七天后用C組分再噴施一次,十天后觀察一遍用C組分補噴施。
[0093]2、試驗設計和安排
[0094]設試驗制劑3個處理,空白對照I個處理。田間隨機區組排列,自然發病。
[0095]3、調查[0096]3.1.調查方法和分級標準
[0097]每小區隨機取5點調查,每點調查20株,每株自上而下調查5葉片,按葉片上病斑占整個葉面積的百分率分級。
[0098]分級標準:
[0099]O級:無病斑;
[0100]I級:病斑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
[0101]3級:病斑占整個葉面積的6~10% ;
[0102]5級:病斑占整個葉面積的11~25% ;
[0103]7級:病斑占整個葉面積的26~50% ;
[0104]9級:病斑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
[0105]3.2.調查時間
[0106]施藥前病情基數為零(6月5日);用藥后20天(7月25日)調查發病情況。
[0107]3.3.藥效計算方法
[0108]田間調查各處 理病葉數并記錄病情,根據以上分級方法計算病情指數、相對防效,數據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進行統計分析。
[0109]3.4結果與分析
[0110]表1生物制劑黃芪白粉病試驗
[0111]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治黃芪白粉病的生物制劑,其特征在于包含A、B、C三種組分,所述A組分的原料及其重量比分為:辣椒、大蒜、花椒、臭椿皮各5~8kg,所述B組分的原料及其重量比分為:鉤吻、馬齒莧、煙草、黃柏各5~8kg;所述C組分的原料及其重量比分為:苦皮藤、側柏葉、川楝、馬兜鈴各3~5kg ; 以上組分的助劑均為:5~15%氯化鈉水溶液。
2.—種權利要求1所述防治黃芪白粉病的生物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組分的制備方法為: (1)、取大蒜原料5-8kg,壓榨后濾渣,在所得汁液中加10~16kg水調整為大蒜汁液; (2)取辣椒、花椒原料各5-8kg,加入10~16kg水淹沒原料,熬煮25-35分鐘,濾渣,在所得的汁液中加水調整為IOkg辣椒和花椒混合汁液; (3)取臭椿皮原料5-8kg,加入10~16kg水淹沒原料后浸泡4~8h,熬煮25-35分鐘,濾渣,在所得的汁液中加水調整到IOkg作為臭椿汁液; (4)將上述(1)-(3)步驟汁液混合,并用5~15%氯化鈉水溶液調至IOOkg再用農用噴霧器噴于黃苗植株; 所述B組分的制備方法為: (1)、取鉤吻、馬齒莧、煙草、黃柏各5~8kg,加入10~16kg水淹沒原料后浸泡4~8h; (2)、浸泡后的原料置于煎 煮設備中,加熱煎煮,提取一次液;再加入水10~16kg淹沒原料繼續煎煮,提取二次液;繼續加入水10~16kg淹沒原料煎煮,提取三次液; (3)將上述一次液,二次液,三次液混合,加入質量百分比濃度為95%的乙醇,加入的量為濃縮汁重量的1-1.2倍,以沉淀水溶性雜質,使濃縮汁溶解均勻,過濾,使用板框壓濾機、微孔濾器過濾,得到濾液,濾液加溫,根據沸點不同的原理,從濾液中濾除乙醇,再次離心過濾,紫外滅菌后得到B組分藥液,使用時以5~15%氯化鈉水溶液調至IOOkg再用農用噴霧器噴于黃苗植株; 所述C組分的制備方法為: (1)、取苦皮藤、側柏葉、川楝、馬兜鈴各3~5kg,加入10~16kg水淹沒原料后浸泡4~8h后; (2)、置于煎煮設備中,加熱煎煮,提取一次液;再加入10~16kg水淹沒原料繼續煎煮,提取二次液;再加入10~16kg水淹沒原料繼續煎煮,提取三次液; (3)、將一次液,二次液,三次液混合,再進行加熱濃縮,得濃縮汁;使用時用5~15%氯化鈉水溶液調至IOOkg再用農用噴霧器噴于黃芪植株。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治黃芪白粉病的生物制劑,其特征在于A、B、C三種組分在使用時機為,黃芪生長期出現白粉病癥狀時,先用A組分噴施一次,三天后用B組分噴施一次,七天后用C組分再噴施一次,十天后觀察病癥情況,用C組分補噴施,觀察一月后,還出現白粉病,可以再次噴施A、B、C組分一遍,就可除去黃芪白粉病病菌。
【文檔編號】A01P7/04GK103999884SQ201410238329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30日
【發明者】汪宏亮 申請人:隴西縣徵鑫藥業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