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大蒜種植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精準式大蒜播種機。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尚沒有實用的大蒜種植精準送種裝置,大蒜種植仍然采用手工插種,人工種植效率低,一般每人每天播種2分地。現有的大蒜種植技術有三種:第一種為大蒜點播技術,第二種是熱工輔助播種技術,第三種為全自動大蒜種植技術。以上三種技術中均沒有實現精準送種。人工手工種植工作效率很低,但是人工種植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優點就是基本可以保證大蒜的鱗芽向上根部向下,該種種植方式可以保證大蒜的出芽和成活率,避免大蒜種的浪費。而對于現有的機械種植而言,種植效率大大提高,但是隨之而來的也有其相應的缺點,尤其是大蒜鱗芽向上的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精準式大蒜播種機,提高了種植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保證了大蒜種植的均勻程度,也防止了漏種或者一坑多種的情況,保證蒜種的利用率,避免浪費。通過磁鐵吸附和脫磁過程實現對大蒜鱗芽角度和方向的控制,保證大蒜在種植時鱗芽向上,根部向下。基本可以實現鱗芽向上的絕對控制,保證大蒜的出芽和成活率,避免種植的大蒜無法發芽造成的大蒜蒜種的浪費,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控制了種植成本。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該種精準式大蒜播種機,包括動力驅動部分和傳動部分、行走部分、機架、大蒜送種部分和大蒜鱗芽向上 種植的控制部分;
所述動力驅動部分和傳動部分包括電機、操作臺和鏈傳動機構,電機的輸出軸與鏈傳動機構的主動鏈輪連接,主動鏈輪通過鏈條與從動鏈輪連接,從動鏈輪與行走部分固定連接,操作臺并帶動行走部分前進/后退;
所述行走部分上方固定設有機架,機架的前端設有大蒜送種部分;
所述大蒜送種部分包括蒜種上料部件、固定架、光電開關、接蒜斗和送種管,所述上料部件將蒜種輸送至其下方的接蒜斗,在上料部件與接蒜斗間設有檢測上料部件出蒜情況的光電開關;接蒜斗通過送種管將大蒜輸送至位于大蒜送種部分前端的大蒜鱗芽向上種植的控制部分;
所述大蒜鱗芽向上種植的控制部分包括插蒜斗、套筒和磁鐵塊,所述套筒對應接蒜斗位置設置,套筒內設有可沿套筒移動的磁鐵塊,蒜種從送種管進入插蒜斗前鱗芽被套筒內的磁鐵吸附,在磁鐵塊從套筒內移開時大蒜鱗芽向上落入插蒜斗內;所述插斗可上下移動并實現打開將蒜種種植入土內;
所述動力驅動部分和傳動部分與大蒜送種部分、大蒜鱗芽向上種植的控制部分均受控制器的控制并協作動作。
進一步地,所述蒜種上料部件包括若干可以繞自身軸線轉動的蒜種輸送管,所述蒜種輸送管為沿固定架同一直線均勻布置的圓筒,沿蒜種輸送管內壁的軸向設有螺旋狀的蒜種導向條,每個蒜種輸送管的出蒜口下方對應設有一個接蒜斗,所述接蒜斗的頂部敞口作為接蒜口,所述接蒜口與蒜種輸送管的出蒜口對應,對應每個蒜種輸送管的出蒜口和接蒜斗的接蒜口處設有檢測輸送筒的出蒜口出蒜情況的光電開關,所述光電開關與控制器電聯,控制器控制蒜種輸送管的間歇轉動,蒜種輸送管的出蒜口出蒜一次對應蒜種輸送管停止轉動一次,所 述接蒜斗的下部與送種管連通并將蒜種輸送至大蒜鱗芽向上種植的控制部分。
進一步地,所述蒜種上料部件還包括蒜種箱和上料輪,所述蒜種箱內盛放有蒜種,上料輪安裝于蒜種箱內,所述上料輪兩端通過軸承固定于蒜種箱上且上料輪可以轉動,上料輪上對應每個蒜種輸送管位置設有凸出上料輪的撥叉和蒜種導向槽,撥叉將蒜種箱內蒜種撥動至蒜種導向槽,蒜種從蒜種導向槽落入蒜種輸送管內。
進一步地,對應每個蒜種輸送管的出蒜口設有兩個相對的光電開關。
進一步地,所述送種管包括送種軟管和送種硬管,所述送種軟管的頂部與接蒜斗底部固定連接,送種軟管的底部與送種硬管的頂部固定連接,所述送種硬管上向上一側圓周面上設有觀測口。
進一步地,所述導向條為螺旋狀的螺紋,且所述導向條沿蒜種輸送管軸向相鄰的導向條段間間距與蒜種大小匹配。
進一步地,所述大蒜鱗芽向上種植的控制部分包括有第一支架,在第一支架上沿第一支架長度方向設有若干第一半插蒜斗,還包括第二支架,在第二支架上設有若干與第一支架上的第一半插蒜斗相對且對應的第二半插蒜斗,所述第一半插蒜斗與對應第二半插蒜斗形成完整的插蒜斗,在第二支架上對應各插蒜斗位置設有套筒,所述套筒靠近插蒜斗一端為封堵端,另一端為敞口端,對應每個套筒內設有可沿套筒軸向同步動作的磁鐵塊,所述磁鐵塊從套筒的敞口端插入套筒內,對應每個插蒜斗還設有送種管,送種管的出蒜口端與套筒的封堵端位置對應,大蒜從送種管進入插蒜斗前鱗芽被套筒內的磁鐵吸附,在磁鐵塊從套筒內移開時大蒜鱗芽向上落入插蒜斗內,各大蒜鱗芽端涂有鐵粉層。
進一步地,所述插蒜斗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勻布置,且第一支架和第 二支架可帶動插蒜斗上下移動,第一半插蒜斗與第二半插蒜斗可相對分離。
進一步地,所述大蒜從送種管落下時磁鐵塊頂靠在套筒的封堵端,大蒜鱗芽被吸附在套筒封堵端,插蒜斗未下降;插蒜斗下落過程中各磁鐵塊沿套筒軸向向遠離套筒封堵端移動,大蒜從套筒的封堵端脫磁,大蒜鱗芽端向上根部向下落入插蒜斗內。
進一步地,所述機架上還設有配電箱和發電機,所述發電機與電機連接。
綜上,本發明的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過機械化操作,提高了種植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光電開關可以檢測蒜種輸送管出蒜口出蒜情況,每當蒜種輸送管出蒜口處有一粒蒜種落下進入接蒜斗時,光電開關檢測到有蒜種落下,并將檢測信號傳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對應蒜種輸送管停止轉動。在沒有檢測到蒜種落下時蒜種輸送管繼續轉動,位于蒜種輸送管的蒜種在導向條的作用下向出蒜口移動直到落下。該種控制防止保證了蒜種落下的精度,準確度高達95%。
精準送種不止保證了大蒜種植的均勻程度,也防止了漏種或者一坑多種的情況,保證蒜種的利用率,避免浪費。
通過磁鐵吸附和脫磁過程實現對大蒜鱗芽角度和方向的控制,保證大蒜在種植時鱗芽向上,根部向下。基本可以實現鱗芽向上的絕對控制,保證大蒜的出芽和成活率,避免種植的大蒜無法發芽造成的大蒜蒜種的浪費,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控制了種植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大蒜送種部分的結構示意圖(俯視圖);
圖3為本發明大蒜送種部分的結構示意圖(左視圖);
圖4為本發明蒜種輸送管的徑向截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蒜種輸送管的軸向截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大蒜鱗芽向上種植的控制部分的結構示意圖(俯視圖);
圖7為本發明大蒜鱗芽向上種植的控制部分除去電機部分的結構示意圖(右視圖);
圖8為本發明大蒜受磁鐵吸附狀態時結構示意圖(俯視圖);
圖9為本發明大蒜脫磁狀態時結構示意圖(俯視圖);
圖10為本發明套筒結構位置關系示意圖(前視圖);
圖11為本發明圖8的右視圖;
圖12為本發明圖9的右視圖;
圖13為本發明大蒜受磁鐵吸附狀態時磁鐵塊與套筒的配合關系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大蒜脫磁狀態時磁鐵塊與套筒的配合關系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使用的大蒜圖。
圖中:
1動力驅動部分和傳動部分、11電機、12操作臺、13鏈傳動機構、2行走部分、3機架、4大蒜送種部分、41蒜種輸送管、4101出蒜口、42固定架、43光電開關、44接蒜斗、4401接蒜口、45送種管、451送種軟管、452送種硬管、46導向條、47軸承、47’軸承、48蒜種箱、49上料輪、410撥叉、411蒜種導向槽、412蒜種導板、413觀測口、5大蒜鱗芽向上種植的控制部分、51第一支架,52第一半插蒜斗,53第二支架,54第二半插蒜斗,55插蒜斗,56套筒,561封堵端,562敞口端,57磁鐵塊,59大蒜,591鱗芽,592根部,510鐵粉層,511凸 輪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1-圖15對本發明的特征和原理進行詳細說明,所舉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發明,并非以此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如圖1所示,該發明包括動力驅動部分和傳動部分1、行走部分2、機架3、大蒜送種部分4和大蒜鱗芽向上種植的控制部分5。所述機架上還設有配電箱和發電機,所述發電機與電機連接。
所述動力驅動部分和傳動部分1包括電機、操作臺和鏈傳動機構,電機的輸出軸與鏈傳動機構的主動鏈輪連接,主動鏈輪通過鏈條與從動鏈輪連接,從動鏈輪與行走部分固定連接,操作臺并帶動行走部分前進/后退。行走部分為鏈傳動帶動行走的履帶,因履帶較寬,所以在種植過程中不會對地面造成很深的壓坑,避免行走部分對種植效果的影響。
在行走部分上方固定設有機架,機架可以用金屬鋼制材料焊接支撐,在機架的前端設有大蒜送種部分。
如圖2、圖3所示,大蒜送種部分包括蒜種上料部件、固定架、光電開關、接蒜斗和送種管,所述上料部件將蒜種輸送至其下方的接蒜斗,在上料部件與接蒜斗間設有檢測上料部件出蒜情況的光電開關。接蒜斗通過送種管將大蒜輸送至位于大蒜送種部分前端的大蒜鱗芽向上種植的控制部分。
其中蒜種上料部件包括若干可以繞自身軸線轉動的蒜種輸送41,各個蒜種輸送管的轉動互不影響。保證每個蒜種輸送管均能準確送種。
所述蒜種輸送管通過軸承47固定設置于固定架42上,蒜種輸送管41為沿固定架同一直線均勻布置的圓筒管,沿蒜種輸送管內壁的軸向設有螺旋狀的蒜 種的導向條46,蒜種輸送管的轉動方向與蒜種的導向條布置對應,即蒜種輸送管轉動的同時,蒜種可以在蒜種輸送管內沿著導向條移動至其出蒜口4101端,實現蒜種的輸送。
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導向條為螺旋狀的螺紋或者安裝與蒜種輸送管內壁上的金屬條。所述導向條沿蒜種輸送管軸向相鄰的導向條段間間距與蒜種大小匹配。保證送種效率和送種精度。
每個蒜種輸送管的出蒜口下方對應設有一個接蒜斗44,所述接蒜斗的頂部敞口作為接蒜口4401,接蒜口整體尺寸大于出蒜口尺寸,防止蒜種掉落到接蒜斗外。接蒜斗上寬下窄,類似錐形斗狀,便于大蒜59蒜種下落到送種管45中。所述接蒜口與蒜種輸送管的出蒜口對應,對應每個蒜種輸送管的出蒜口和接蒜斗的接蒜口處設有檢測輸送筒的出蒜口出蒜情況的光電開關43,對應每個蒜種輸送管的出蒜口設有兩個相對的光電開關。
所述光電開關與控制器電聯,控制器控制蒜種輸送管的間歇轉動,蒜種輸送管的出蒜口出蒜一次對應蒜種輸送管停止轉動一次,所述接蒜斗的下部與送種管連通并將蒜種輸送種植。光電開關可以檢測蒜種輸送管出蒜口出蒜情況,每當蒜種輸送管出蒜口處有一粒蒜種落下進入接蒜斗時,光電開關檢測到有蒜種落下,并將檢測信號傳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對應蒜種輸送管停止轉動。在沒有檢測到蒜種落下時蒜種輸送管繼續轉動,位于蒜種輸送管的蒜種在導向條的作用下向出蒜口移動直到落下。該種控制防止保證了蒜種落下的精度,準確度高達95%。
所述蒜種上料部件還包括蒜種箱48和上料輪49,所述蒜種箱為長方形箱體,箱體一側設有倒入蒜種的敞口,蒜種箱內盛放有蒜種。上料輪安裝于蒜種箱內, 所述上料輪兩端通過軸承47’固定于蒜種箱上且上料輪可以轉動,上料輪上對應每個蒜種輸送管位置設有凸出上料輪的撥叉410和蒜種導向槽411,上料輪轉動的同時,拔叉將蒜種箱內的蒜種撥起,并將蒜種撥動到沿上料輪外圓周面環形布置的圓形的蒜種導向槽,蒜種從蒜種導向槽落入蒜種輸送管內。
所述上料輪與蒜種輸送管間設有傾斜的蒜種導板412,所述蒜種導板中間開有小口,拔叉轉動時從該小口內穿過。蒜種導板實現蒜種箱和上料輪與蒜種輸送管的連接。
所述送種管包括送種軟管451和送種硬管452,所述送種軟管的頂部與接蒜斗底部固定連接,送種軟管的底部與送種硬管的頂部固定連接,所述送種硬管上向上一側圓周面上設有觀測口413。通過觀測口可以實時觀察到蒜種下種情況,便于實時調節。送種軟管實現了送種位置的調整,便于調節。
精準送種不止保證了大蒜種植的均勻程度,也防止了漏種或者一坑多種的情況,保證蒜種的利用率,避免浪費。
如圖6-圖9所示,大蒜鱗芽向上種植的控制部分5包括插蒜斗55、套筒56和磁鐵塊57,所述套筒對應接蒜斗位置設置,套筒內設有可沿套筒移動的磁鐵塊,蒜種從送種管進入插蒜斗55前鱗芽被套筒內的磁鐵吸附,在磁鐵塊從套筒內移開時大蒜鱗芽向上落入插蒜斗內。所述插斗可上下移動并實現打開將蒜種種植入土內。磁鐵塊的動作受到凸輪機構511的控制,凸輪機構帶動桿件驅動磁鐵塊循環從套筒內移開和進入的動作。同時凸輪機構還通過桿件帶動插蒜斗55配合磁鐵塊的動作而動作。同時插蒜斗的動作與整個大蒜播種機的前進動作也是相互協調的。在播種機的后端亦設有光電開關,該光電開關檢測電機的轉動從而控制播種機的前進/停止。
大蒜鱗芽向上種植的控制部分包括有細長的桿件作為第一支架51,在第一支架51上沿第一支架51長度方向設有若干第一半插蒜斗52。還包括細長的桿件作為第二支架53,在第二支架53上設有若干與第一支架51上的第一半插蒜斗52相對且對應的第二半插蒜斗54,第一半插蒜斗52與對應第二半插蒜斗形成完整的插蒜斗55。插蒜斗55的頂部和底部均敞口,且插蒜斗55的底部敞口小于頂部敞口,保證大蒜59順勢自然落入插蒜斗55的底部。
插蒜斗55沿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3均勻布置,保證各壟蒜的均勻種植。且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3可帶動插蒜斗55上下移動,第一半插蒜斗52與第二半插蒜斗54可相對分離;當大蒜59還未落入插蒜斗55時,插蒜斗55未下降,此時第一半插蒜斗與第二半插蒜斗相對靠近,此時插蒜斗的底部敞口小于大蒜59的大小,插蒜斗的底部敞口不足以讓大蒜59落出插蒜斗;當大蒜59落入插蒜斗后,插蒜斗下降,至其底部較小的尖端敞口插入土中后,第一半插蒜斗與第二半插蒜斗分離,此時插蒜斗內的大蒜59落入土中,然后插蒜斗向上復位進行下一次循環種蒜。可以通過調節插蒜斗的插入深度控制大蒜59的種植深度。
如圖10所示,在第二支架53上對應各插蒜斗位置設有橫截面為圓形的圓筒狀的套筒56,所述套筒56靠近插蒜斗一端為封堵端561,另一端為敞口端562。對應每個套筒56內設有可沿套筒56軸向移動的磁鐵塊57,所述磁鐵塊57從套筒6的敞口端62插入套筒6內,對應每個插蒜斗還設有送種管45,送種管8的出蒜口端與套筒56的封堵端561位置對應。各大蒜59鱗芽591端涂有鐵粉層510(如圖15所示),大蒜59從送種管45進入插蒜斗前由于鱗芽591部分上涂有鐵粉層510,因此鱗芽591被套筒56內的同步動作的磁鐵吸附(如圖8、圖11和圖13所示),在磁鐵塊57從套筒56內移開時大蒜59鱗芽591向上落入插蒜斗內(如圖9、圖12和圖14所示)。所述大蒜59從送種管45落下時磁鐵塊57頂靠在套筒56的封堵端561,大蒜59鱗芽591被吸附在套筒56封堵端561,插蒜斗未下降;插蒜斗下落過程中各磁鐵塊57沿套筒56軸向向遠離套筒56封堵端561移動,大蒜59從套筒56的封堵端561脫磁,大蒜59鱗芽591端向上根部592向下落入插蒜斗內。
通過磁鐵吸附和脫磁過程實現對大蒜59鱗芽591角度和方向的控制,保證大蒜59在種植時鱗芽591向上,根部592向下。基本可以實現鱗芽591向上的絕對控制,保證大蒜59的出芽和成活率,避免種植的大蒜59無法發芽造成的大蒜59蒜種的浪費,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控制了種植成本。
所述動力驅動部分和傳動部分1與大蒜送種部分4、大蒜鱗芽向上種植的控制部分5均受控制器的控制并協作動作。
上述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的描述,并非對本發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相關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擴入本發明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