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海水養殖技術,具體來說是一種仿刺參工廠化養殖的投飼系統及投飼方法。
背景技術:
仿刺參(俗稱海參、刺參等)是北方沿海最重要的、具有豐富營養價值的養殖品種,市場需求空間巨大。目前全國現已發展仿刺參增養殖面積325萬畝,年產量20.6萬噸,年產值近400億元,成為海產單品種養殖產值最高的水產養殖主導產業。隨著仿刺參養殖產業的不斷發展,室外池塘養殖的外延發展空間逐漸受到制約,同時還面臨近年來頻發極端天氣的不利影響,而工廠化養殖因其可控性強、養殖密度大、集約化程度高、養殖產量高、生產相對穩定等優勢倍受生產者的青睞。
仿刺參工廠化養殖是一種利用室內海水池作為養殖設施,通過人為調控水溫、溶解氧、水質等環境條件所進行的工業化高密度仿刺參養殖模式。近年來,仿刺參的工廠化養殖模式及其配套設施在生產中得到了迅猛發展與不斷完善,形成了多種具有生態、高效特點的創新技術模式。在仿刺參的常規工廠化養殖生產中,人工投喂、飼料計量等日常管理工作至今仍在延用傳統粗放模式。目前,常見投喂方式主要有人工潑灑及送料泵投喂兩種,并以前者為主。人工潑灑方式普遍存在勞動強度大、費時費力、潑灑不均勻、投喂量不準確等弊端,易造成局部池底殘餌累積、變質臭底,尤其是在仿刺參稚幼參培育及養成階段,更易引發病害,直接影響仿刺參養殖效果;而采用送料泵投喂盡管省時省力,但也普遍存在投料量不均、噴灑浪費、影響車間內部衛生等弊端。因此,尋求一種投飼精準、給飼均勻、清潔簡約、便捷高效、省工省力的投料方式,已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及仿刺參養殖戶在養殖生產及實際操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仿刺參工廠化養殖的投飼系統及投飼方法,自動化程度高,投飼精準、給飼均勻,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仿刺參工廠化養殖的投飼系統,包括養殖池、飼料槽、飼料導流管及噴頭,其特征在于,所述飼料槽設置在所述養殖池的一側,所述飼料槽底部高于所述養殖池,所述飼料槽的底部連接所述飼料導流管,所述飼料導流管的末端連接所述噴頭,所述飼料槽與飼料導流管連接處安裝電磁閥、計時器,所述電磁閥及計時器與一控制系統連接。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飼料導流管為軟質管,所述的飼料槽為玻璃鋼材質,標有計量刻度,所述飼料槽內設置攪拌葉片或攪拌棒,所述攪拌葉片或攪拌棒由攪拌電機驅動,所述攪拌電機的控制端與所述控制系統連接,所述飼料槽旁設置套有濾袋的海水水閥。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噴頭為外徑40-50mm PVC管制成的噴灑管,所述噴灑管壁上設置4-6排噴灑孔,所述噴灑孔的孔徑為1-2mm,噴灑孔的孔間距為0.5-1mm。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噴灑管為一段直管,所述直管一端封閉另一端與所述飼料導流管連通。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噴灑管兩端封閉中間與一根側壁無噴灑孔的PVC管連接成T型,側壁無噴灑孔的PVC管的一端與所述飼料導流管連通。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噴頭安裝在一移動架上,所述移動架上部設置車輪,所述養殖池上方設置吊軌,所述車輪落座在所述吊軌上,所述移動架由一電機驅動沿所述吊軌移動,所述電機的控制端與所述控制系統連接,所述噴灑管橫跨在所述養殖池上方,且與所述移動架移動方向垂直。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電機為直線電機,所述直線電機的次級設置在所述移動架上,所述直線電機的初級設置在所述吊軌上,所述吊軌為工字鋼制成。
一種上述仿刺參工廠化養殖的投飼系統的投飼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投喂前將配合飼料置于容器中,加入少量新鮮海水,攪拌均勻后浸泡備用;將天然海域采集的新鮮海泥經過濾、蒸煮、消毒后與配合飼料放入飼料槽中,用攪拌葉片或攪拌棒攪拌混合均勻,靜置發酵3-5小時后制成仿刺參飼料;投喂時向飼料槽中已制備好的仿刺參飼料中加入新鮮海水,將仿刺參飼料稀釋至飼料槽的最高刻度,然后,打開控制系統連接的電磁閥,由人工外手持噴灑管或由移動架帶動噴灑管沿養殖池上方從一端向另一端保持勻速移動,利用虹吸原理將飼料槽內的仿刺參飼料經飼料導流管引流至噴灑管下方的養殖池中,經過投飼時間設定值時電磁閥自動關停,此時噴灑管移到下一養殖池,經過短暫投飼間歇時間后電磁閥再次開啟,并開始向下一養殖池內噴灑仿刺參飼料,依此循環,完成精準投飼,所述噴頭噴灑仿刺參飼料的流量為500-1000ml/s。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的配合飼料中可以添加重量百分比0.2%-0.4%的活性酵母制劑。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有許多優點和積極效果:
(1)本發明的投飼系統及投飼方法適用于仿刺參稚幼參培育及養成階段,同常規人工潑灑飼料方式相比,本發明投飼更為均勻,利于仿刺參攝食,同時有效避免了因投飼不均造成的局部池底殘餌累積時間過長、腐臭變質,從而降低了病害發生,提高了生長速度和養殖成活率。食物轉化率可提高17.1%以上,生長速度提高16.7%以上,稚幼參階段成活率提高15.6%以上,養成階段成活率提高8.5%以上。
(2)本發明降低了仿刺參養殖過程倒池、沖底等日常管理操作的頻次,夏季養殖倒池時間由常規的3天左右延長到6天一次。
(3)通過控制系統控制的計時器和電磁閥可精確控制飼料的出料量,避免了過量或不足投喂,提高了飼料利用率,較常規投喂方式可節約飼料5%-10%。
(4)本發明利用虹吸原理將飼料槽內的仿刺參飼料經飼料導流管引流至噴灑管下方的養殖池中,投飼過程不依賴動力,極大降低能耗。同時,大幅降低勞動強度,人工成本可降低60%以上。
(5)本發明可以由電機驅動的移動架帶動噴灑管沿養殖池上方從一端向另一端保持勻速移動,可以進一步減少人工成本,降低勞動強度,提供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仿刺參工廠化養殖的投飼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仿刺參工廠化養殖的投飼裝置中手持T型噴灑管投飼路徑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仿刺參工廠化養殖的投飼裝置中手持直管形噴灑管投飼路徑的示意圖。
圖中,1-平臺、2-攪拌葉片、3-飼料槽、4-攪拌電機、5-電磁閥、6-飼料導流管、7-吊桿、8-滑輪、9-吊軌、10-車輪、11-移動架、12-噴頭、13-養殖池。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參見圖1,本發明一種仿刺參工廠化養殖的投飼系統的實施例,包括養殖池13、飼料槽3、飼料導流管6及噴頭12。將飼料槽3設置在養殖池13的一側,使飼料槽3底部高于所述養殖池13,在飼料槽3的底部連接飼料導流管6,飼料導流管6的末端連接噴頭12,在飼料槽3與飼料導流管6的連接處安裝電磁閥5和計時器,電磁閥5和計時器與一控制系統連接。據投飼量精準計算并設定每個養殖池13的投飼時間,當電磁閥5開啟后,達到投飼時間設定值時,計時器輸出信號關閉電磁閥5,經約2-3秒投飼間歇時間后電磁閥5再次自動開啟,依此循環,完成精準投飼。控制系統可以采用PLC控制裝置,實現電磁閥5和計時器的自動控制。
具體而言:上述飼料導流管6為軟質管,可用透明材料制作以利于觀察飼料輸送情況。上述的飼料槽3為玻璃鋼材質,并標有計量刻度,在飼料槽3內設置攪拌葉片2或攪拌棒,攪拌葉片2或攪拌棒由攪拌電機4驅動,攪拌電機4的控制端與所述控制系統連接,在飼料槽3旁設置套有濾袋的海水水閥,用以稀釋飼料及清洗投飼系統。
優選的,上述噴頭12為外徑40-50mm PVC管制成的噴灑管,在噴灑管壁上設置4-6排噴灑孔,噴灑孔的孔徑為1-2mm,噴灑孔的孔間距為0.5-1mm。
通常,飼料槽3為0.5×1.0×2.5m3玻璃鋼槽,每2000m3水體配置1個飼料槽3,飼料槽3設置在一平臺1上,飼料槽3底部高于養殖池13約1.0m。
上述PVC管制成的噴灑管常用的有兩種形式:一種噴灑管是一段直管,直管一端封閉另一端與飼料導流管6連通,如圖3所示;另一種噴灑管是噴灑管兩端封閉,噴灑管中間與一根側壁無噴灑孔的PVC管連接成T型,側壁無噴灑孔的PVC管的一端與飼料導流管連通,如圖2所示。
上述噴灑管一般手持使用即可,手持直管形噴灑管投飼路徑可采取圖3所示投飼路徑,手持T型噴灑管投飼路徑可采取圖2所示投飼路徑。
為了減輕勞動強度,節省人工成本,可以將上述噴頭12安裝在一移動架11上,在移動架11的上部設置車輪10,在養殖池13上方設置吊軌9,車輪10落座在所述吊軌9上,移動架11由一電機驅動沿吊軌移動,電機的控制端與上述控制系統連接。上述噴灑管橫跨在養殖池1上方,且與移動架11移動方向垂直。
上述的電機可以采用直線電機,直線電機的次級設置在移動架11上,直線電機的初級設置在吊軌9上,上述吊軌9為工字鋼制成,上述吊軌9由若干根吊桿7固定在養殖池13上方。在吊軌9上設置多個滑輪8將上述飼料導流管6通過繩索吊起,飼料導流管6也可以是采用波紋管,便于伸縮。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還可應用于仿刺參工廠化立體養殖模式中,仿刺參的工廠化立體養殖模式是近年來逐漸示范開發推廣的新興仿刺參工廠化養殖模式,常見模式有上魚下參式、多層槽式等。仿刺參工廠化立體養殖中,傳統投飼方式存在搬運、投喂等多種操作上的不便之處,應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可在工廠化多層養殖車間的頂層設置飼料槽,導流管的另一端接入下面各層的仿刺參養殖池,達到節能增效目的。
本發明一種上述仿刺參工廠化養殖的投飼系統的投飼方法的實施例,包括如下步驟:投喂前將配合飼料置于容器中,加入少量新鮮海水,攪拌均勻后浸泡備用;將天然海域采集的新鮮海泥經過濾、蒸煮、消毒后與配合飼料放入飼料槽3中,用攪拌葉片2或攪拌棒攪拌混合均勻,靜置發酵3-5小時后制成仿刺參飼料;投喂時向飼料槽3中已制備好的仿刺參飼料中加入新鮮海水,將仿刺參飼料稀釋至飼料槽3的最高刻度,然后,打開控制系統連接的電磁閥,由人工外手持噴灑管或由移動架帶動噴灑管沿養殖池13上方從一端向另一端保持勻速移動,利用虹吸原理將飼料槽3內的仿刺參飼料經飼料導流管引流至噴灑管下方的養殖池1中,經過投飼時間設定值時電磁閥自動關停,此時噴灑管移到下一養殖池1,經過短暫投飼間歇時間后電磁閥再次開啟,并開始向下一養殖池1內噴灑仿刺參飼料,依此循環,完成自動、精準控制飼料噴灑管的出料量。噴頭4噴灑仿刺參飼料的流量為500-1000ml/s。
在上述的配合飼料中可以添加重量百分比0.2%-0.4%的活性酵母制劑,其作用是:富含維生素、礦物質、消化酶、促生長因子以及肽、多種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減少病害發生。
在上述的配合飼料中還可以添加重量百分比0.2%-1.2%的黃芪多糖、枸杞多糖及甘草酸植物源免疫增強劑。其作用是:有效降低養殖發病率;替代抗生素類藥物的使用;提高仿刺參產品質量。
另外,還可以在飼料槽3上方接入經消毒、曝曬的自來水(淡水),配合飼料準備過程中,添加適量淡水進行飼料發酵。其作用是:降低飼料槽3內發酵水體的鹽度,提高飼料發酵效果。
以山東萊州某養殖場工廠化養殖車間為例,在25m3的仿刺參養殖池內養殖大規格苗種,養殖密度達4-5kg/m3,最適噴灑流量控制在1000ml/s,每個養殖池的投飼時間與間歇時間分別設定為15s和2s,當電磁閥開啟15s后自動關停,經2s后再次開啟。
投喂前將配合飼料置于容器中,加入少量新鮮海水,攪拌均勻后浸泡備用;將天然海域采集的新鮮海泥經過濾、蒸煮、消毒后與配合飼料混勻,靜置發酵4h。
投喂時向飼料槽2中已制備好的仿刺參飼料中加入新鮮海水,將仿刺參飼料稀釋至飼料槽2的最高刻度,然后首先打開控制系統的電磁閥,由1名工作人員在養殖池外手持噴灑管沿養殖池1邊保持勻速移動,即可達到均勻噴灑的目的,經15s后電磁閥自動關停,此時工人將噴灑管移到下一養殖池1,3s后電磁閥再次開啟。移動路徑可以是圖2所示的路徑,也可以是圖3所示的路徑。
若采用移動架帶動噴灑管,噴灑管橫跨在養殖池1上方,噴灑管長度與養殖池寬度基本一致,噴灑管可以沿養殖池1長度方向,從一端直行到另一端。
投喂完成時,打開套有濾袋的海水水閥,接入自然海水沖洗飼料槽2,同時打開電磁閥,將飼料槽2與飼料導流管3連接處及飼料導流管3中的殘餌沖洗至養殖池1中。
本申請人統計了本發明方法與常規工廠化養殖投飼方法的生長、攝食與存活情況,對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本發明方法與常規工廠化養殖投飼方法養殖效果比較
另外,核算了本發明投飼方法與常規工廠化養殖投飼方法的生產成本,對比結果如表2所示(表內成本按照每生產1kg鮮參消耗的費用核算)。
表2 本發明方法與常規工廠化養殖投飼方法成本核算比較
經6個月養殖,應用本發明方法的工廠化養殖過程中仿刺參基本無化皮等病害發生,增重率增加16.7%以上,日常管理人工投入縮減了65%,而采用常規工廠化養殖投飼方式的對照組則出現了不同程度化皮、吐腸等現象,池底經常性淤積殘餌,飼料成本高于本發明方法28.4%。
本發明仿刺參工廠化養殖的投飼系統不僅限于投飼,還可用于仿刺參工廠化養殖中其他投入品的精準計量投放。
如:投喂完成后,接入自然海水將飼料槽沖洗干凈。每隔3-5天,在飼料槽中加入30-50L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光合細菌等復合微生物制劑,活菌數量達到(10-20)×109個/毫升以上,稀釋至最大刻度后,按相同流速計量投喂。其作用是:降低水體中氨氮含量;抑制或減緩其他有害菌和病原體生長和繁殖;調節腸道微生物環境,促進對飼料的消化吸收,減少病害發生。
又如:在工廠化養殖過程中仿刺參倒池、換筐、篩分后,在飼料槽中加入水溶后的水產抗應激靈0.5-1L,稀釋至最大刻度后,按相同流速計量投喂,保證有效濃度0.3-0.5ppm。其作用是:增強仿刺參抗應激力和免疫力,防止病害發生。
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發明也并不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實質范圍內,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都應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