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含甲基毒死蜱和酰胺類殺蟲劑的組合物及其制劑和應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042917閱讀:587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屬于農藥領域,涉及一種殺蟲組合物,特別涉及一種含甲基毒死蜱和酰胺類殺蟲劑的組合物。



背景技術:

目前對于農業上易產生抗性的害蟲防治,主要辦法是開發與現有品種無交互抗性的新成分或已有農藥品種之間的復配,前者由于所需的開發成本高、周期長,而且目前開發速度遠遠比不上害蟲抗藥性產生的速度。因此,對于作用機理不同的已有農藥品種進行混配是一種最佳的選擇。如果配比合理,則可以產生顯著的增效作用,使田間防治效果顯著優于各單劑的作用。含有單一活性成分的殺蟲劑在農業害蟲防治上常常存在一定的缺陷,連續多次使用不但使害蟲容易產生抗藥性,且易造成對食品和環境的污染,殺蟲劑活性成分之間合理混配能夠克服以上缺點。同時合理的復配使有效成分產生的增效作用,可以提高防效,減少有效成份用量,節約成本,延緩害蟲的抗藥性的產生,進而能夠減輕甚至避免農藥對食物和環境的污染,而本發明研究開發出的低毒高效新農藥,不但對靶標藥效顯著增強,而且對人、作物、非靶標和環境的影響很低。

甲基毒死蜱(Chlorpyrifos-methyl)化學名稱為:O,O-二甲基-O-(3,5,6-三氯-2-吡啶基)硫代磷酸酯。甲基毒死蜱是一種廣譜性殺蟲藥物,通過觸殺、胃毒和熏蒸方式均有效,無內吸性,其用來防治水生幼蟲、蠅、衛生害蟲、蚊、倉貯谷物上的害蟲和各種葉類作物上害蟲。但是,該殺蟲劑使用時間較長,許多害蟲對其已產生了抗藥性。

CN102017992A公開了一種含氟啶脲和甲基毒死蜱的增效殺蟲組合物及其應用,可用于防治抗性的鱗翅目的害蟲,其效果明顯高于其單劑使用;CN101292666公開了一種氟蟲腈與甲基毒死蜱、氯甲胺磷復配殺蟲組合物,能防治水稻、蔬菜、棉花、玉米、果樹、煙草、大豆、馬鈴薯、花生等多種作物的多種害蟲;CN102017993A公開了一種含吡蚜酮與甲基毒死蜱的增效殺蟲組合物及其用途,可防治農作物上發生的半翅目害蟲,尤其可用于防治水稻飛虱和小麥蚜蟲;CN102017994A公開了一種含烯啶蟲胺和甲基毒死蜱的增效殺蟲組合物及其用途,可防治農作物上發生的半翅目害蟲,尤其可用于防治水稻飛虱和小麥蚜蟲,其效果明顯高于其單劑使用。現有技術雖然公開了甲基毒死蜱可以與其他殺蟲劑混配,但并未公開甲基毒死蜱與酰胺類殺蟲劑的混配能夠起到增效的效果。

申請人經過大量研究發現,甲基毒死蜱和酰胺類復配對防治甘藍的小菜蛾和甜菜夜蛾、水稻的稻縱卷葉螟、桃樹的桃蚜具有預料不到的防治效果,增效作用十分明顯。基于此發現,申請人完成了本發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出一種含甲基毒死蜱和酰胺類殺蟲劑的組合物,所述組合物以甲基毒死蜱和酰胺類殺蟲劑復配為活性成分,所述酰胺類殺蟲劑為氟啶蟲酰胺(flonicamid或flunicotamid)、氯蟲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溴氰蟲酰胺(cyantraniliprole)、氯氟氰蟲酰胺(cyhalodiamide)、氟苯蟲酰胺(flubendiamide)、四氯蟲酰胺(CAS登記號:1104384-14-6)、唑蟲酰胺(tolfenpyrad)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甲基毒死蜱和酰胺類殺蟲劑的重量比為50:1~1:70。

優選的,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甲基毒死蜱和酰胺類殺蟲劑的重量比為20:1~1:20。

更優選的,所述甲基毒死蜱和酰胺類殺蟲劑的重量比為5:1~1:4。

本發明組合物還包括制劑輔料,以質量百分比計,所述活性成分占組合物的總量的1-90%,更優的所述活性成分占組合物的總量的1-50%。

所述制劑輔料選自濕潤劑、分散劑、乳化劑、助表面活性劑、增稠劑、溶劑、助溶劑、防凍劑、崩解劑、泡騰助劑、防腐劑、穩定劑、成膜劑、成囊劑、pH酸堿調節劑、消泡劑、著色劑、填料和水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濕潤劑選自EO/PO嵌段聚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乙氧基化合物、牛油脂乙氧基銨鹽、烷基萘磺酸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酰基谷胺酸鹽。

所述分散劑選自縮合萘磺酸鹽、苯酚磺酸縮合物鈉鹽、甲基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木質素磺酸鈉、亞甲基二萘磺酸鈉、丙烯酸均聚物鈉鹽、高分子聚羧酸鹽、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鈉鹽、EO/PO嵌段聚醚、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鈉鹽。

所述乳化劑選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芐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蓖麻油環氧乙烷加成物及其衍生物、多元醇脂肪酸酯及其環氧乙烷加成物、烷基苯磺酸鹽、烷基磺酸鹽、烷基丁二酸酯磺酸鹽、烷基聯苯基醚磺酸鹽、萘磺酸甲醛縮合物、脂肪醇硫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鹽、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磷酸鹽、烷基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磷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聯苯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烷基萘磺酸甲醛縮合物、酚甲醛縮合物磺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硫酸鹽、縮甲基纖維素及其衍生物、烷基銨鹽、氨基醇脂肪酸衍生物、多胺脂肪酸衍生物、季銨鹽、牛油脂乙氧基銨鹽、烷基萘磺酸鹽、氨基酸、氧化胺、甜菜堿、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和酰基谷胺酸鹽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助表面活性劑選自正丁醇、異丁醇、正辛醇、異丙醇;

所述增稠劑選自黃原膠、硅酸鋁鎂、羧甲基纖維素鈉、淀粉磷酸酯鈉、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鈉、聚乙烯醇。

所述溶劑選自二甲苯、松脂基植物油、油酸甲酯和重芳烴溶劑油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助溶劑選自環己酮、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

所述防凍劑選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異丙醇、尿素、二乙二醇。

所述成膜劑選用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羧甲基纖維素、阿拉伯樹膠、黃原膠、淀粉等具有粘結性和成膜性的高分子聚合物。

所述成囊劑所用囊壁材料為聚脲樹脂:是由異氰酸酯單體與多元醇或者多元胺通過界面聚合反應而制得;異氰酸酯包括甲苯二異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多苯基多次亞甲基多異氰酸酯、多苯基多亞甲基多異氰酸酯等。

所述pH酸堿調節劑選自檸檬酸、冰醋酸、鹽酸、氨水、三乙胺、三乙醇胺和二乙烯三胺中的一種或多種;所需用量為將最終產品的PH值調節至穩定范圍內為宜;

所述崩解劑選氯化鈉、氯化銨、硫酸銨、硫酸鈉、可溶性淀粉。

優選地,在上述除草組合物中,所述泡騰助劑選檸檬酸、酒石酸、己二酸、富馬酸、蘋果酸、檸檬酸二氫鉀、酒石酸二氫鉀、琥珀酸、碳酸鈉、碳酸銨、碳酸氫鈉、碳酸鈣、碳酸鉀、碳酸氫鉀。

所述防腐劑選自卡松、2苯并異噻唑啉-3-酮、甲醛、水楊酸苯酯、苯甲酸鈉、對羥基苯甲酸丁酯、山梨酸鉀。

所述穩定劑選自環氧大豆油、環氧氯丙烷、亞磷酸三苯酯、縮水甘油醚或季戊四醇。

所述消泡劑選自有機硅消泡劑、聚醚消泡劑。

所述著色劑選自氧化鐵、氧化鈦、偶氮染料。

所述填料選自高嶺土、硅藻土、滑石粉、輕質碳酸鈣、白炭黑。

所述水為自來水、去離子水或蒸餾水。

本發明還提供由本發明組合物制備的制劑,所述制劑為液體制劑或固體制劑。

優選的,所述液體制劑為懸浮劑、懸乳劑、微囊懸浮劑、種子處理懸浮劑、種子處理微囊懸浮劑、懸浮種衣劑、可分散油懸浮劑中的一種;

優選的,所述固體制劑為可濕性粉劑、粉劑、種子處理干粉劑、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水分散粒劑、顆粒劑、泡騰片劑、泡騰粒劑、干懸浮劑中的一種。

本發明還提供上述組合物的用途,其用途為用于防治植物的害蟲。

本發明組合物適合的靶標作物為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甘藍、白菜、黃瓜等蔬菜作物;桃樹、柑橘、茶樹、蘋果、山楂、棉花等經濟作物,這種列舉并不表示有任何限制。

本發明組合物適合防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水稻褐飛虱、白背飛虱、小菜蛾、甜菜夜蛾、桃蚜、蚜蟲、金蚊細蛾、桃小食心蟲等害蟲,這種列舉并不表示有任何限制。

本發明所述的殺蟲組合物及其制劑可以用通用方法制備。因此,本發明還包括上述殺蟲組合物及其制劑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所述的殺蟲組合物及其制劑可以以其本身濃縮物形式或以制劑形式使用。

本發明殺蟲活性化合物組合物和現有技術相比還有非常突出的優點:

1.本發明的組合物協同增效明顯,其活性和殺蟲效果不是各組分活性的簡單疊加,較之單劑單獨使用明顯提高了對害蟲的防治效果;

2.本發明的組合物由不同作用機制的活性成分組成,可有效延緩抗性的產生;

3.本發明的組合物復配后增效效果顯著,可減少用藥量,降低用藥成本,同時減輕農藥對環境的壓力;

4.本發明的組合物可顯著改善作物的耐受性,使藥劑對作物的安全性更高。

5.本發明的組合物可替代高毒農藥,并大幅度減少田間用藥量,有效減少環境污染和農藥殘留。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本發明用以下具體實施例和實例進行說明。所述的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明,而不是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所有基于本發明基本思想和原則內所做的任何修改和變動,都屬于本發明請求保護的范圍。

劑型制備實施例: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本發明用以下具體實施例進行說明,所述的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明,而不是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所有基于本發明基本思想和原則內所做的任何修改和變動,都屬于本發明請求保護的范圍。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中劑型的制備方法均為常規方法,本發明所述的“%”均為質量百分比。

實施例1:40%甲基毒死蜱·溴氰蟲酰胺懸浮劑

將40%活性化合物(10.0%甲基毒死蜱和30.0%溴氰蟲酰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0%、烷基萘磺酸鹽3.0%、亞甲基二萘磺酸鈉1.0%、黃原膠0.05%、硅酸鋁鎂0.6%、丙三醇2.0%、水楊苯酯0.4%、有機硅消泡劑0.1%、去離子水補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20分鐘,再輸至砂磨機中,循環砂磨1-3次即得懸浮劑。懸浮劑中含40%含量活性化合物。

實施例2:25%甲基毒死蜱·氯蟲苯甲酰胺微囊懸浮劑

將25%活性化合物(10.0%甲基毒死蜱和15.0%氯蟲苯甲酰胺)、酰基谷胺酸鹽2.0%、苯酚磺酸縮合物鈉鹽1.0%、有機硅消泡劑0.1%、多苯基多亞甲基多異氰酸酯PAPI 3%與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DI 2%、阿拉伯膠(5%)水溶液10%,去離子水39.46%充分混合,再投入到砂磨機中砂磨,砂磨至D90粒徑為3-5微米。開啟攪拌(維持700轉/min),然后將砂磨好的懸浮液升溫至60℃,同時緩慢加入三乙醇胺0.04%,維持穩定的囊壁材料固化溫度8小時,后加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2.0%、烷基萘磺酸鹽1.0%、尿素2.0%、丙三醇2.0%、硅酸鋁鎂(2%)水溶液10%、適量的稀鹽酸水溶液調PH值至6.5左右、防腐劑甲醛0.1%、有機硅消泡劑0.3%,攪拌均勻,即制得25%微囊懸浮劑。微囊懸浮劑中含25%含量活性化合物。

實施例3:60%甲基毒死蜱·氟啶蟲酰胺水分散粒劑

60%活性化合物(20.0%甲基毒死蜱和40.0%氟啶蟲酰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0%、木質素磺酸鹽3.0%、氯化鈉15.0%、聚乙烯醇2.0%、高嶺土16.0%充分混合,再通過氣流粉碎,造粒成型得水分散粒劑。水分散粒劑中含60%含量活性化合物,產品粒徑為80-120目。

實施例4:40%甲基毒死蜱·氯氟氰蟲酰胺可濕性粉劑

將40%活性化合物(20.0%甲基毒死蜱和20.0%氯氟氰蟲酰胺)、烷基苯磺酸鹽4.0%、木質素磺酸鈉5.0%、白炭黑2.0%、硅藻土49.0%充分混合,再通過超細粉碎至一定粒徑,得可濕性粉劑。可濕性粉劑中含40%含量活性化合物。

實施例5:20%甲基毒死蜱·氟苯蟲酰胺可溶性粉劑

將20%活性化合物(15.0%甲基毒死蜱和5.0%氟苯蟲酰胺)混合,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0%、烷基萘磺酸鹽3.0%、白炭黑5.0%、硫酸鈉補至100%混合均勻,再經氣流粉碎到一定粒徑,得到可溶性粉劑。可溶性粉劑中含20%含量活性化合物。

實施例6:25%甲基毒死蜱·唑蟲酰胺微乳劑

將原藥溶解在溶劑中,加入表面活性劑,攪拌混合均勻為油相。將水溶性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再將油相加入水相中或將水相加入油相中,邊加邊攪拌,制得微乳劑。其中,活性化合物25%(甲基毒死蜱20%和唑蟲酰胺5%),環己酮1.5%,N,N-二甲基乙酰胺5.0%,油酸甲酯10.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7.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0%,乙二醇3.0%,蒸餾水補至100%。微乳劑的加工設備主要是攪拌混合釜。

實施例7:40%甲基毒死蜱·四氯蟲酰胺懸乳劑

40%活性化合物(15.0%甲基毒死蜱和25.0%四氯蟲酰胺)懸乳劑制備方法:將四氯蟲酰胺50.0%、EO/PO嵌段聚醚2.0%、甲基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3.0%、丙烯酸均聚物鈉鹽1.0%、丙三醇2.0%、黃原膠0.3%、卡松0.1%、聚醚消泡劑0.1%、去離子水補至100%充分混合,再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粗磨和均質,再泵至砂磨機中砂磨,砂磨至一定粒徑,再過濾后即得懸浮劑。懸浮劑中含50.0%四氯蟲酰胺,D90粒徑為3-5微米。再將50.0%的50.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甲基毒死蜱15.0%、松脂基植物油15.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7.0%、丙三醇3.0%、羧甲基纖維素鈉0.3%、聚醚消泡劑0.1%、去離子水補至100%充分混合,高速剪切,均質乳化、過濾即制得懸乳劑,懸乳劑中40%含量的活性化合物。

實施例8:30%甲基毒死蜱·唑蟲酰胺水乳劑

將30%活性化合物(25.0%甲基毒死蜱和5.0%唑蟲酰胺)、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0%、烷基銨鹽5.0%、油酸甲酯10.0%、環己酮5.0%、丙三醇5.0%、蒸餾水補至100%,充分混合再經剪切制得水乳劑,水乳劑中含30%含量活性化合物。

實施例9 20%甲基毒死蜱·氟苯蟲酰胺泡騰片劑

將20%活性化合物(15.0%甲基毒死蜱和5.0%氟苯蟲酰胺)、檸檬酸5.0%、淀粉10.0%、輕質碳酸鈣19.0%、聚醋酸乙烯酯3.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3.0%、高嶺土40.0%,混合并通過超細粉碎,再造粒,干燥后再壓片,即得泡騰片劑,泡騰片劑中含20%含量活性化合物。

實施例10:45%甲基毒死蜱·溴氰蟲酰胺干懸浮劑

將45%活性化合物(25.0%甲基毒死蜱和20.0%溴氰蟲酰胺)、木質素磺酸鹽7.0%、烷基萘磺酸鹽3.0%、黃原膠0.1%、白炭黑15.0%、碳酸鉀5.0%、高嶺土24.9%充分混合,再加一定比例的自來水,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釜中高速剪切粗磨和均質,再泵至砂磨機中砂磨,砂磨至一定粒徑,再造粒成型得干懸浮劑,干懸浮劑中含45%含量活性化合物。

實施例11:30%甲基毒死蜱·唑蟲酰胺乳油

將30%活性化合物(20.0%甲基毒死蜱和10.0%唑蟲酰胺組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6.0%、蓖麻油環氧乙烷加成物及其衍生物3.0%、環氧大豆油1.0%、N,N-二甲基乙酰胺2.0%,重芳烴溶劑油加至100%,充分混合,攪拌溶解完全后得乳油,乳油中含30%含量活性化合物。

實施例12:25%甲基毒死蜱·氯蟲苯甲酰胺種子處理懸浮劑

將25%活性化合物(10.0%甲基毒死蜱和15.0%氯蟲苯甲酰胺)、烷基萘磺酸鹽2.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3.0%、苯酚磺酸縮合物鈉鹽1.0%、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鈉2.0%、聚乙烯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2.0%、丙三醇2.0%、有機硅消泡劑0.1%、去離子水補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25分鐘,再泵至砂磨機中砂磨60分鐘,過濾后即得種子處理懸浮劑。種子處理懸浮劑中含25%含量活性化合物。

室內生物活性測定試驗

本發明的應用實施例是采用室內生物活性測定和田間藥效試驗相結合的方法。先通過室內生物活性測定,明確兩種藥劑按一定比例復配后的共毒系數(CTC),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田間藥效試驗驗證其增效效果。聯合毒力評判采用孫沛云法:計算共毒系數(CTC),以CTC值評判兩種藥劑的聯合毒力作用。

理論混用毒力指數(TTI)=A的毒力指數×A在混用中的含量(%)+B的毒力指數×B在混用中的含量(%)

共毒系數(CTC)若>120,表明有增效作用;若<80,表明為拮抗作用;若≥80,且≤120,表明為相加作用。

一、甲基毒死蜱與酰胺類殺蟲劑混配對甘藍甜菜夜蛾的室內毒力

試驗方法:活性試驗按照NY/T11547.7-2006殺蟲劑聯合作用劃分標準,按照有效成分甲基毒死蜱(A)與氯氟氰蟲酰胺或氟苯蟲酰胺(B)的質量配比為50∶1、30∶1、20∶1、10∶1、5∶1、1∶1、1∶4、1∶10、1∶20、1∶30、1∶50、1∶70進行試驗,測定其對甘藍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iibner)的共毒系數。

1.甲基毒死蜱與氯氟氰蟲酰胺混配對甘藍甜菜夜蛾的室內毒力

試驗結果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氯氟氰蟲酰胺混配防治甘藍甜菜夜蛾增效效果顯著。甲基毒死蜱與氯氟氰蟲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時,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表明有明顯增效作用(見表1)。

表1:甲基毒死蜱與氯氟氰蟲酰胺混配對甘藍甜菜夜蛾的室內毒力

2.甲基毒死蜱與氟苯蟲酰胺混配對甘藍甜菜夜蛾的室內毒力

試驗結果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氟苯蟲酰胺混配防治甘藍甜菜夜蛾增效效果顯著。甲基毒死蜱與氟苯蟲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時,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表明有明顯增效作用(見表2)。

表2:甲基毒死蜱與氟苯蟲酰胺混配對甘藍甜菜夜蛾的室內毒力

二、甲基毒死蜱與酰胺類殺蟲劑混配對甘藍小菜蛾的室內毒力

試驗方法:活性試驗按照NY/T11547.7-2006殺蟲劑聯合作用劃分標準,按照有效成分甲基毒死蜱(A):氯蟲苯甲酰胺(B)質量配比為50∶1、30∶1、20∶1、10∶1、5∶1、1∶1、1∶4、1∶10、1∶20、1∶30、1∶50、1∶70進行試驗,測定其對甘藍小菜蛾的共毒系數。

1.甲基毒死蜱與氯蟲苯甲酰胺混配對甘藍小菜蛾的室內毒力

試驗結果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氯蟲苯甲酰胺混配防治甘藍小菜蛾增效效果顯著。甲基毒死蜱與氯蟲苯甲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時,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表明有明顯增效作用(見表3)。

表3:甲基毒死蜱與氯蟲苯甲酰胺混配對甘藍小菜蛾的室內毒力

2.甲基毒死蜱與氯氟氰蟲酰胺混配對甘藍小菜蛾的室內毒力

試驗結果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氯氟氰蟲酰胺混配防治甘藍小菜蛾增效效果顯著。甲基毒死蜱與氯氟氰蟲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時,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表明有明顯增效作用(見表4)。

表4:甲基毒死蜱與氯氟氰蟲酰胺混配對甘藍小菜蛾的室內毒力

3.甲基毒死蜱與溴氰蟲酰胺混配對甘藍小菜蛾的室內毒力

試驗結果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溴氰蟲酰胺混配防治甘藍的小菜蛾增效效果顯著。甲基毒死蜱與溴氰蟲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時,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表明有明顯增效作用(見表5)。

表5:甲基毒死蜱與溴氰蟲酰胺混配對甘藍小菜蛾的室內毒力

4.甲基毒死蜱與唑蟲酰胺混配對甘藍小菜蛾的室內毒力

試驗結果表明:甲基毒死蜱與唑蟲酰胺混配防治甘藍的小菜蛾增效效果顯著。甲基毒死蜱與唑蟲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時,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表明有明顯增效作用(見表6)。

表6:甲基毒死蜱與唑蟲酰胺混配對甘藍小菜蛾的室內毒力

三、甲基毒死蜱與酰胺類殺蟲劑混配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的室內毒力

試驗方法:活性試驗按照NY/T11547.7-2006殺蟲劑聯合作用劃分標準,按照有效成分甲基毒死蜱(A):四氯蟲酰胺(B)質量配比為50∶1、30∶1、20∶1、10∶1、5∶1、1∶1、1∶4、1∶10、1∶20、1∶30、1∶50、1∶70進行試驗,測定其對水稻的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的共毒系數。

1.甲基毒死蜱與四氯蟲酰胺混配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的室內毒力

試驗結果表明:甲基毒死蜱與四氯蟲酰胺混配防治稻縱卷葉螟增效效果顯著。甲基毒死蜱與四氯蟲酰胺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時,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表明有明顯增效作用(見表7)。

表7、甲基毒死蜱與四氯蟲酰胺混配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的室內毒力

2.甲基毒死蜱與唑蟲酰胺混配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的室內毒力

試驗結果表明:甲基毒死蜱與唑蟲酰胺混配防治稻縱卷葉螟增效效果顯著。甲基毒死蜱與唑蟲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時,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表明有明顯增效作用(見表8)。

表8、甲基毒死蜱與唑蟲酰胺混配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的室內毒力

四、甲基毒死蜱與酰胺類殺蟲劑混配對甘藍蚜蟲的室內毒力

試驗方法:活性試驗按照NY/T11547.7-2006殺蟲劑聯合作用劃分標準,按照有效成分甲基毒死蜱(A):氟啶蟲酰胺(B)質量配比為50∶1、30∶1、20∶1、10∶1、5∶1、1∶1、1∶4、1∶10、1∶20、1∶30、1∶50、1∶70進行試驗,測定其對甘藍蚜蟲的共毒系數。

1.甲基毒死蜱與氟啶蟲酰胺混配對甘藍蚜蟲的室內毒力

試驗結果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氟啶蟲酰胺混配防治甘藍蚜蟲增效效果顯著。甲基毒死蜱與氟啶蟲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時,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表明有明顯增效作用(見表9)。

表9、甲基毒死蜱與氟啶蟲酰胺混配對甘藍蚜蟲的室內毒力

五、混配劑的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生物一:甜菜夜蛾

試驗在浙江新農化工仙居生測中心試驗田開展,前茬為白菜,土質為粘壤土,肥力中等。供試作物為甘藍,品種為8132甘藍,對象為甜菜夜蛾。設置實施例4、實施例5、3個單劑對照及1個清水空白對照共6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共18個小區,每個小區10行甘藍,面積約60m2,隨機區組排列。

按每畝藥量對水45公斤葉片正反面均勻噴霧。施藥前在每小區中間2行選擇25株生長一致、有甜菜夜蛾幼蟲甘藍株固定掛牌;逐株調查幼蟲數,查后立即用背負式噴霧器按設定劑量進行針對性噴霧,施藥后第1天、3天、7天調查殘存幼蟲數,結果見表8。

表8:實施例4、實施例5對甜菜夜蛾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上述試驗結果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氯氟氰蟲酰胺復配(實施例4)、甲基毒死蜱與氟苯蟲酰胺復配(實施例5)對甜菜夜蛾有著較好的速效性及持效性。藥后7天的田間防治效果均在96%以上,實施例4較于單劑40%甲基毒死蜱乳油、20%氯氟氰蟲酰胺懸浮劑分別增效21.7%、12.3%,實施例5較于單劑分別增效20.8%、14.9%。復配藥劑在速效性上明顯優于單劑。上述混配農藥的其它增效配方進行田間藥效試驗,也能達到本發明所述的有益效果。

試驗生物二:小菜蛾

試驗在浙江新農化工仙居生測中心試驗田開展,前茬為白菜,土質為粘壤土,肥力中等。供試作物為甘藍,品種為8132甘藍,對象為小菜蛾。設置實施例1、實施例5、實施例6、4個單劑對照及1個清水空白對照共8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共24個小區,每個小區10行甘藍,面積約60m2,隨機區組排列。

按每畝藥量對水45公斤葉片正反面均勻噴霧。施藥前在每小區中間2行選擇25株生長一致、有小菜蛾幼蟲甘藍株固定掛牌;逐株調查幼蟲數,查后立即用背負式噴霧器按設定劑量進行針對性噴霧,施藥后第1天、3天、7天調查殘存幼蟲數,結果見表9。

表9:實施例1、實施例5、實施例6對小菜蛾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上述試驗結果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溴氰蟲酰胺復配(實施例1)、甲基毒死蜱與氟苯蟲酰胺復配(實施例5)、甲基毒死蜱與唑蟲酰胺復配(實施例6)對小菜蛾有著較好的速效性及持效性,藥后7天的田間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復配藥劑在速效性上明顯優于單劑。上述混配農藥的其它增效配方進行田間藥效試驗,也能達到本發明所述的有益效果。

試驗生物三:稻縱卷葉螟

試驗在浙江新農化工仙居生測中心試驗田開展,前茬為白菜,土質為粘壤土,肥力中等。供試作物為水稻,對象為稻縱卷葉螟。設置實施例2、實施例7、3個單劑對照及1個清水空白對照共6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共18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約30m2,施藥后第3天、7天、14天調查小區殘蟲,調查時按小區隨機取5點,每點20株株調查,記錄活蟲數,換算成百株蟲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結果見表10。

表10:實施例2、實施例7對稻縱卷葉螟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上述試驗結果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氯蟲苯甲酰胺復配(實施例2)、甲基毒死蜱與四氯蟲酰胺復配(實施例7)對稻縱卷葉螟有著較好的速效性及持效性。藥后14天的田間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復配藥劑在速效性上明顯優于單劑。上述混配農藥的其它增效配方進行田間藥效試驗,也能達到本發明所述的有益效果。

試驗生物四:甘藍蚜

試驗在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仙居生測中心試驗田開展,前茬為水稻,土質為粘壤土,肥力中等。供試作物為甘藍,供試品種為京豐一號,防治對象為甘藍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innaeus)。設置實施例3、2個單劑對照及1個清水空白對照共4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共12個小區,面積約24m2,隨機區組排列。

按每畝藥量對水45公斤葉面均勻噴霧。施藥前在每小區中間2行選擇10棵有蚜株,每株甘藍調查下部3張老葉,統計葉片上蚜蟲基數。施藥前調查蚜蟲基數,施藥后第1天、3天、7天調查殘存幼蟲數,計算防效。

表11:實施例3對甘藍蚜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上述試驗結果表明:甲基毒死蜱與氟啶蟲酰胺復配(實施例3)對甘藍蚜有著較好的速效性及持效性。藥后7天的田間防治效果為97.2%以上,實施例3較于單劑40%甲基毒死蜱乳油、1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分別增效24.0%、11.9%,在速效性上明顯優于單劑(表11)。以上述混配農藥的其它增效配方進行田間藥效試驗,也能達到本發明所述的有益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組合物采用兩種活性成分復配方案,其活性和殺蟲效果不是各組分活性的簡單疊加,與現有的單一制劑相比,除具有顯著的殺蟲效果外,而且有顯著的增效作用,減緩抗性的產生,制劑殘留量少,對作物無污染,安全性好,符合農藥制劑的安全性要求。

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揭示和教導,本發明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更和修改。因此,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發明的一些修改和變更也應當落入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此外,盡管本說明書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術語,但這些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并不對本發明構成任何限制。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