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增氧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養殖池底部循環增氧機。
背景技術:
現有的養殖池增氧設備都是浮于水面上的,增氧效果欠佳,養殖池底部的水仍然是缺氧狀態。因此,研發一種能夠沉入養殖池底部,為養殖池底部或中部的水實現增氧的增氧機,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種養殖池底部循環增氧機。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養殖池底部循環增氧機,其特征在于:包括筒形殼體、增氧進氣管、接線盒和電源線;所述筒形殼體內部設有電機固定架,電機固定架上固定有電機,電機連接旋轉葉片;所述增氧進氣管從筒形殼體頂部穿入筒形殼體內部,增氧進氣管下端口位于旋轉葉片后側,所述增氧進氣管上端連接在接線盒底部設有的連接套筒上,連接套筒內壁設有隔板,隔板之間形成進氣通道,隔板根部設有限位塊,限位塊使增氧進氣管上端口與連接套筒之間具有進氣間隙;所述電機連接導線,導線通過接線盒底部通孔進入接線盒內部,并與電源線連接,電源線從接線盒底部的另一通孔穿出。
所述增氧進氣管下端口設有朝向旋轉葉片的斜切口。
所述筒形殼體的進水端和出水端均設有網罩。
所述接線盒底部通孔處設有防水膠套。
所述筒形殼體上設有吊環或吊裝孔。
所述筒形殼體底部設有支腳。
使用時,筒形殼體整體沉入養殖池底部或懸吊于養殖池中部,增氧進氣管上端口及接線盒伸出水面之上,當電機工作時,旋轉葉片旋轉,水從筒形殼體的進水端進入,然后從出水端流出,不斷循環,在此過程中,水流對增氧進氣管下端口形成了負壓,從而吸入增氧進氣管上端的空氣,與水流混合后,從筒形殼體出水端排出,實現增氧。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的優點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實現了增氧機在養殖池底部或中部工作,對養殖池底部及中部的水進行增氧,可在養殖池內的任意位置工作,對養殖池進行全方位的增氧,增氧效果佳。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接線盒的底部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接線盒底部套筒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述。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養殖池底部循環增氧機,包括筒形殼體1、增氧進氣管2、接線盒3和電源線4;所述筒形殼體1內部設有電機固定架5,電機固定架5焊接在筒形殼體1內壁上,電機固定架5上固定有電機6,電機6連接旋轉葉片7;所述增氧進氣管2從筒形殼體1頂部穿入筒形殼體1內部,增氧進氣管2下端口位于旋轉葉片7后側,所述增氧進氣管2上端連接在接線盒3底部設有的連接套筒3-1上,連接套筒3-1內壁設有隔板3-2,隔板3-2之間形成進氣通道3-3,隔板3-2根部設有限位塊3-4,限位塊3-4使增氧進氣管2上端口與連接套筒3-1之間具有進氣間隙;所述電機6連接導線7,導線7通過接線盒3底部通孔進入接線盒3內部,并與電源線4連接,電源線4從接線盒3底部的另一通孔穿出。
所述增氧進氣管2下端口設有朝向旋轉葉片的斜切口2-1。
所述筒形殼體1的進水端和出水端均設有網罩8。
所述接線盒3底部通孔處設有防水膠套9。
所述筒形殼體1上設有吊環10或吊裝孔。
所述筒形殼體1底部設有支腳11。
使用時,筒形殼體1整體沉入養殖池底部或懸吊于養殖池中部,增氧進氣管2上端口及接線盒3伸出水面之上,當電機6工作時,旋轉葉片7旋轉,水從筒形殼體1的進水端進入,然后從出水端流出,不斷循環,在此過程中,水流對增氧進氣管2下端口形成了負壓,從而吸入增氧進氣管2上端的空氣,與水流混合后,從筒形殼體1出水端排出,實現增氧。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