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提高思茅松人工林生長的混交造林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2765833閱讀:542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屬于林木管理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采伐跡地造林技術,特別是涉及一種提高思茅松人工林生長的混交造林方法。



背景技術:

20世紀以來,隨著ipcc(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指出co2濃度上升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森林碳匯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從而成為全球環境問題研究的前沿和熱點。造林和再造林成為了增加碳匯的方法,并在清潔發展機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造林、再造林項目中應用。人工造林是森林重建最常見的手段,通過定向培育生長迅速、高出材率的樹種,以期生產更多的木材,獲取更大經濟效益。傳統的造林方式通常伴隨著跡地清理(割除林下灌草或煉山)、整地(局部整地或全面整地),以利于林木的成活與快速生長,但是這些活動不可避免地會對巨大的土壤碳庫產生影響,導致土壤有機碳大量釋放。我國亞熱帶地區人工造林后,植被碳庫隨著時間呈直線遞增趨勢,但森林土壤碳庫卻是經歷了7~8年的持續降低之后才開始增加,造林20年后才基本達到了造林前的土壤碳庫水平。可見,以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培育目標的營造方式必將與傳統林業經營管理有所區別,未來造林將主要關注的是森林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如物種多樣性、生產力及土壤肥力等性狀。

混交造林是指根據不同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及種間關系特點,選擇兩個及其以上樹種通過不同的混交配置模式(如星狀混交、株間混交、帶狀混交、行間混交、塊狀混交、不規則混交和植生組混交等7種模式)在造林地上進行人工營造。與純林相比,混交造林可以調整樹種結構,提高林木林分蓄積量,改善地力,提高林分防火能力和減少病蟲害發生,同時也具有較高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混交造林能否成功主要取決兩個條件,造林樹種和混交模式的選擇。思茅松和旱冬瓜是云南省亞熱帶山地常見的喬木樹種,既可以達到速生豐產,又材質優良,同時還是容易栽活的鄉土樹種。

思茅松(pinuskesiyaroyleexgord.var.langbianensis(a.chev.)gaussen)是我國西南部南亞熱帶的暖熱性針葉樹種,分布于普洱、西雙版納、臨滄、保山和德宏等地,一般生長在海拔900~1800m的區域,氣候主要受來自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保持了高原季風氣候的基本特點,四季暖熱而干濕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20℃,≥10℃的活動積溫為6000~7000℃,全年基本無霜。該樹種生長迅速,樹干通直,木材變形小,紋理直,易加工,樹干富含松脂,是重要的用材和采脂樹種,木材屬長纖維材,是優良的紙漿材樹種,同時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也是營造碳匯林的重要樹種之一。思茅松林分布于云南省的6個地州29個縣市,面積共計在6.24×104hm2,其中人工林面積逐年上升,占思茅松面積的10.57%,在區域林業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旱冬瓜(alnusnepalensisd.don)是樺木科落葉喬木,生長迅速,適應性強,材質較好,其根具有根瘤菌,是良好的綠化固氮樹種,對山地土壤的改良有較好的作用,是云南省重要的用材樹種,也是用以營建生態、用材等功能林的優良樹種,在云南省各地具有天然分布。近年來,云南省開展大面積的中低產林改造工作,旱冬瓜是主要的營造林樹種之一,旱冬瓜可與多種針葉樹種混交,對于改變純林結構,增加養分還田量,促進目的樹種的生長,減少病蟲害及增強各種防護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是良好的混交樹種。

近年來,思茅松人工林發展迅速,存在著生產率低、病蟲害威脅較大、生物多樣性較低以及林地地力衰退等問題,因此如何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是目前林木管理技術領域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提高思茅松人工林生長的混交造林方法,該方法采用思茅松和旱冬瓜的混交造林方法,其造林方法簡單,林苗成活率高,生長性狀表現良好,造林經濟效益較好,能有效改善土地肥力狀況,既能滿足林業企業的實際需求,填補相關技術空白,又可產生較大的社會環保效益與經濟效益。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提高思茅松人工林生長的混交造林方法,包括思茅松和旱冬瓜的育苗、混交種植模式的確定、混交造林苗木的栽培以及混交造林的幼齡撫育;

其中,混交種植模式確定為:思茅松5行與旱冬瓜3行依次進行帶狀混交;

混交造林苗木的栽培的具體方法是:混交造林時,思茅松樹種比例占60~70%,旱冬瓜樹種的比例占30~40%;混交造林密度為1660-1670株/hm2;株距為1.95-2.05m,行距為2.95-3.05m;造林穴規格長×寬×深為(29-31)cm×(29-31)cm×(39-41)cm。

進一步,優選的是,于7月上旬進行混交造林苗木的栽培。

進一步,優選的是,思茅松和旱冬瓜的育苗的具體方法是:

①于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當年在天然林中采集思茅松育苗種子和旱冬瓜育苗種子,要求采集到的思茅松育苗種子的千粒重為16.8-17.1g,旱冬瓜育苗種子的千粒重為0.260-0.265g;

②采用山地紅壤為基質對采集到的思茅松育苗種子和旱冬瓜育苗種子進行容器育苗,種子處理、催芽、消毒、苗床整理及施肥均采用常規方法,育苗時間開始于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當年3月下旬;

③之后經常規方法煉苗,當思茅松和旱冬瓜均為百日苗時,選取平均地徑大于10mm、且株高高于15cm的思茅松百日苗,同時選取平均地徑大于3mm、且株高高于20cm旱冬瓜百日苗一起出圃造林;其中,所選的思茅松百日苗和旱冬瓜百日苗均要求苗木長勢好,根系發達,育苗容器不破碎,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

進一步,優選的是,思茅松育苗種子和旱冬瓜育苗種子的采集時間均為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當年1月~3月期間。

進一步,優選的是,容器育苗時,容器的長×寬×高為8cm×8cm×10cm。

進一步,優選的是,育苗時間為98-102天。

進一步,優選的是,混交造林的幼齡撫育的具體方法是:包括補苗、追肥與林內清理;

混交造林苗木栽培3個月后進行幼苗存活率的調查,對死亡的幼苗進行補苗;

在次年5~6月雨季來臨前,進行施肥,施硫酸鉀型復合肥9.5-10.5g/株,同時在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的頭3年的每年的12月份開始對造林地進行雜草清理;

混交造林苗木栽培4年后,對思茅松進行透光撫育,對靠近地面1~3臺側枝進行砍伐,促進思茅松的生長;

混交造林8年后,進行擇伐撫育,清除頻死木、被壓木和枯死木。

進一步,優選的是,擇伐強度為造林密度的30%。

本發明所采用的硫酸鉀型復合肥含硝態氮,總養分≥45%,n、p、k比例為15-15-15.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為:

本發明創造性的利用兩種不同特性的樹苗混交造林,采用針葉樹種思茅松和闊葉樹種旱冬瓜進行混交造林,其中,思茅松為主要培育目標樹種,旱冬瓜為混交樹種。本發明方法能夠提高樹苗成活率,改善土壤肥力,又可以產出具有經濟價值的果實,提高造林投產經濟效益,適合大規模造林,用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經濟效益,保護環境,推動造林技術向前發展。具體效果如下:

1、生長量高:采用本發明對提高思茅松和旱冬瓜的生長量具有顯著的作用,與常規造林技術相比較(如思茅松純林),混交造林2年半后的思茅松的平均地徑為60.24mm,增加10.77mm,平均樹高為229cm,增加77.88cm,平均東西冠幅為116cm,增加33cm,平均南北冠幅為112cm,增加34cm;旱冬瓜平均地徑為31.64mm,平均樹高為182cm,平均東西冠幅92cm,平均南北冠幅為51cm,與旱冬瓜常規造林相比,平均地徑、平均樹高、平均東西冠幅和平均南北冠幅分別增加了6.46mm、30.25cm、26cm和27cm。

2、適用范圍廣:本發明是針對我國云南省南亞熱帶山地,可以適用在坡地、山脊、陡坡上的土地和中低產林地改造的林地。

3、實用性好:兩種林木優勢互補,有效改變土質和林相,改良土壤肥力。

4、成活率高:思茅松幼苗成活率為98%以上,旱冬瓜幼苗成活率為90%以上。

5、改善土壤肥力狀況:造林前土壤理化性質為,土壤ph值為4.97,土壤有機質為28.96g/kg,全氮為0.11%,全磷0.04%,全鉀為1.34%,水解性氮為98.36mg/kg,有效磷為4.18mg/kg,速效鉀為180.67mg/kg;造林后土壤肥力得到較大改善,其中,土壤有機質為33.4g/kg,全氮為0.92%,全磷為0.05%;全鉀為1.35%,水解性氮為118.7mg/kg,有效磷為4.11mg/kg,速效鉀為193.45mg/kg。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理解,下列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應視為限定本發明的范圍。實施例中未注明具體技術或條件者,按照本領域內的文獻所描述的技術或條件或者按照產品說明書進行。所用材料或設備未注明生產廠商者,均為可以通過購買獲得的常規產品。

實施例1

一種提高思茅松人工林生長的混交造林方法,包括思茅松和旱冬瓜的育苗、混交種植模式的確定、混交造林苗木的栽培以及混交造林的幼齡撫育;

步驟(1),思茅松和旱冬瓜的育苗:

①于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當年在天然林中采集思茅松育苗種子和旱冬瓜育苗種子,要求采集到的思茅松育苗種子的千粒重為16.8g,旱冬瓜育苗種子的千粒重為0.260g;思茅松育苗種子和旱冬瓜育苗種子的采集時間均為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當年1月;

②采用山地紅壤為基質對采集到的思茅松育苗種子和旱冬瓜育苗種子進行容器育苗,種子處理、催芽、消毒、苗床整理及施肥均采用常規方法,育苗時間開始于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當年3月下旬;

③之后經常規方法煉苗,當思茅松和旱冬瓜均為百日苗時,選取平均地徑大于10mm、且株高高于15cm的思茅松百日苗,同時選取平均地徑大于3mm、且株高高于20cm旱冬瓜百日苗一起出圃造林;其中,所選的思茅松百日苗和旱冬瓜百日苗均要求苗木長勢好,根系發達,育苗容器不破碎,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

育苗總時間為98天;

步驟(2),混交種植模式的確定:思茅松5行與旱冬瓜3行依次進行帶狀混交;

步驟(3),混交造林苗木的栽培的:于7月上旬進行混交造林苗木的栽培;混交造林時,思茅松樹種比例占60%,旱冬瓜樹種的比例占40%;混交造林密度為1670株/hm2;株距為1.95-2.05m,行距為2.95-3.05m;造林穴規格長×寬×深為29cm×29cm×39cm。

步驟(4),混交造林的幼齡撫育:包括補苗、追肥與林內清理;

混交造林苗木栽培3個月后進行幼苗存活率的調查,對死亡的幼苗進行補苗;

在次年5~6月雨季來臨前,進行施肥,施硫酸鉀型復合肥9.5g/株,同時在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的頭3年的每年的12月份開始對造林地進行雜草清理;

混交造林苗木栽培4年后,對思茅松進行透光撫育,對靠近地面1~3臺側枝進行砍伐;

混交造林8年后,進行擇伐撫育,清除頻死木、被壓木和枯死木。

結果:與思茅松純林相比較,造林2年半思茅松的地徑平均值可增加10.26mm,樹高平均值可增加75.55cm,東西冠幅平均值可以增加33cm,南北冠幅平均值可增加35cm。與旱冬瓜常規造林相比,地徑、樹高、東西冠幅和南北冠幅的平均值分別增加了5.32mm、29.86cm、26cm和26cm。思茅松幼苗成活率為98%以上,旱冬瓜幼苗成活率為90%以上。

實施例2

一種提高思茅松人工林生長的混交造林方法,包括思茅松和旱冬瓜的育苗、混交種植模式的確定、混交造林苗木的栽培以及混交造林的幼齡撫育;

步驟(1),思茅松和旱冬瓜的育苗:

①于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當年在天然林中采集思茅松育苗種子和旱冬瓜育苗種子,要求采集到的思茅松育苗種子的千粒重為17.1g,旱冬瓜育苗種子的千粒重為0.265g;思茅松育苗種子和旱冬瓜育苗種子的采集時間均為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當年3月;

②采用山地紅壤為基質對采集到的思茅松育苗種子和旱冬瓜育苗種子進行容器育苗,種子處理、催芽、消毒、苗床整理及施肥均采用常規方法,育苗時間開始于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當年3月下旬;

③之后經常規方法煉苗,當思茅松和旱冬瓜均為百日苗時,選取平均地徑大于10mm、且株高高于15cm的思茅松百日苗,同時選取平均地徑大于3mm、且株高高于20cm旱冬瓜百日苗一起出圃造林;其中,所選的思茅松百日苗和旱冬瓜百日苗均要求苗木長勢好,根系發達,育苗容器不破碎,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

育苗總時間為102天;容器育苗時,容器的長×寬×高為8cm×8cm×10cm。

步驟(2),混交種植模式的確定:思茅松5行與旱冬瓜3行依次進行帶狀混交;

步驟(3),混交造林苗木的栽培的:于7月上旬進行混交造林苗木的栽培;混交造林時,思茅松樹種比例占70%,旱冬瓜樹種的比例占30%;混交造林密度為1660株/hm2;株距為1.95-2.05m,行距為2.95-3.05m造林穴規格長×寬×深為31cm×31cm×41cm。

步驟(4),混交造林的幼齡撫育:包括補苗、追肥與林內清理;

混交造林苗木栽培3個月后進行幼苗存活率的調查,對死亡的幼苗進行補苗;

在次年5~6月雨季來臨前,進行施肥,施硫酸鉀型復合肥10.5g/株,同時在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的頭3年的每年的12月份開始對造林地進行雜草清理;

混交造林苗木栽培4年后,對思茅松進行透光撫育,對靠近地面1~3臺側枝進行砍伐;

混交造林8年后,進行擇伐撫育,清除頻死木、被壓木和枯死木。擇伐強度為造林密度的30%。

結果:與思茅松純林相比較,造林2年半的思茅松的地徑平均值可增加11.28mm,樹高平均值可增加80.21cm,東西冠幅平均值可以增加30cm,南北冠幅平均值可增加34cm。與旱冬瓜常規造林相比,地徑、樹高、東西冠幅和南北冠幅的平均值分別增加了7.45mm、30.27cm、27cm和26cm。思茅松幼苗成活率為98%以上,旱冬瓜幼苗成活率為90%以上。

實施例3

一種提高思茅松人工林生長的混交造林方法,包括思茅松和旱冬瓜的育苗、混交種植模式的確定、混交造林苗木的栽培以及混交造林的幼齡撫育;

步驟(1),思茅松和旱冬瓜的育苗:

①于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當年在天然林中采集思茅松育苗種子和旱冬瓜育苗種子,要求采集到的思茅松育苗種子的千粒重為17g,旱冬瓜育苗種子的千粒重為0.263g;思茅松育苗種子和旱冬瓜育苗種子的采集時間均為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當年2月;

②采用山地紅壤為基質對采集到的思茅松育苗種子和旱冬瓜育苗種子進行容器育苗,種子處理、催芽、消毒、苗床整理及施肥均采用常規方法,育苗時間開始于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當年3月下旬;

③之后經常規方法煉苗,當思茅松和旱冬瓜均為百日苗時,選取平均地徑大于10mm、且株高高于15cm的思茅松百日苗,同時選取平均地徑大于3mm、且株高高于20cm旱冬瓜百日苗一起出圃造林;其中,所選的思茅松百日苗和旱冬瓜百日苗均要求苗木長勢好,根系發達,育苗容器不破碎,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

育苗總時間為100天;容器育苗時,容器的長×寬×高為8cm×8cm×10cm。

步驟(2),混交種植模式的確定:思茅松5行與旱冬瓜3行依次進行帶狀混交;

步驟(3),混交造林苗木的栽培的:于7月上旬進行混交造林苗木的栽培;混交造林時,思茅松樹種比例占62.5%,旱冬瓜樹種的比例占37.5%;混交造林密度為1667株/hm2;株距為2m,行距為3m;造林穴規格長×寬×深為30cm×30cm×40cm。

步驟(4),混交造林的幼齡撫育:包括補苗、追肥與林內清理;

混交造林苗木栽培3個月后進行幼苗存活率的調查,對死亡的幼苗進行補苗;

在次年5~6月雨季來臨前,進行施肥,施硫酸鉀型復合肥10g/株,同時在混交造林苗木栽培的頭3年的每年的12月份開始對造林地進行雜草清理;

混交造林苗木栽培4年后,對思茅松進行透光撫育,對靠近地面1~3臺側枝進行砍伐;

混交造林8年后,進行擇伐撫育,清除頻死木、被壓木和枯死木。擇伐強度為造林密度的30%。

結果:與思茅松純林相比較,造林2年半思茅松的地徑平均值可增加10.68mm,樹高平均值可增加76.54cm,東西冠幅平均值可以增加35cm,南北冠幅可平均值增加30cm。與旱冬瓜常規造林相比,地徑、樹高、東西冠幅和南北冠幅的平均值分別增加了6.41mm、31.45cm、26cm和27cm。思茅松幼苗成活率為98%以上,旱冬瓜幼苗成活率為90%以上。

對比例1

對比例1與實施例3的區別在于:步驟(2)的具體內容是思茅松5行與旱冬瓜5行依次進行帶狀混交;

結果:與思茅松純林相比較,造林2年半思茅松的地徑平均值可增加3.68mm,樹高平均值可增加5.5cm,東西冠幅平均值可以增加10cm,南北冠幅平均值可增加15cm。與旱冬瓜常規造林相比,地徑、樹高、東西冠幅和南北冠幅平均值分別增加了1.4mm、14cm、10cm和12cm。思茅松幼苗成活率為95%,旱冬瓜幼苗成活率為88%。

對比例2

對比例2與實施例3的區別在于:步驟(3)的具體內容是于7月上旬進行混交造林苗木的栽培;混交造林時,思茅松樹種比例占50%,旱冬瓜樹種的比例占50%;混交造林密度為1667株/hm2;株距為2m,行距為3m;造林穴規格長×寬×深為30cm×30cm×40cm。

結果:與思茅松純林相比較,造林2年半思茅松的地徑平均值可增加4.25mm,樹高平均值可增加6.4cm,東西冠幅平均值可以增加13cm,南北冠幅平均值可增加14cm。與旱冬瓜常規造林相比,地徑、樹高、東西冠幅和南北冠幅平均值分別增加了1.8mm、13cm、11cm和11cm。思茅松幼苗成活率為94%,旱冬瓜幼苗成活率為85%。

對比例3

對比例3與實施例3的區別在于:于9月上旬進行混交造林苗木的栽培。

結果:與思茅松純林相比較,造林2年半思茅松的地徑平均值可增加3.94mm,樹高平均值可增加9.5cm,東西冠幅平均值可以增加11cm,南北冠幅平均值可增加16cm。與旱冬瓜常規造林相比,地徑、樹高、東西冠幅和南北冠幅平均值分別增加了1.5mm、15cm、12cm和10cm。思茅松幼苗成活率為90%,旱冬瓜幼苗成活率為82%。

對比例4

對比例4與實施例3的區別在于:栽培時,株距為3m,行距為4m。

結果:與思茅松純林相比較,造林2年半思茅松的地徑平均值可增加4.17mm,樹高平均值可增加7.2cm,東西冠幅平均值可以增加12cm,南北冠幅平均值可增加15cm。與旱冬瓜常規造林相比,地徑、樹高、東西冠幅和南北冠幅平均值分別增加了2.0mm、15cm、12cm和13cm。思茅松幼苗成活率為98%以上,旱冬瓜幼苗成活率為90%以上。

對比例5

對比例5與實施例3的區別在于:步驟(1)的第③小步為:之后經常規方法煉苗,當思茅松和旱冬瓜均為百日苗時,選取平均地徑大于8mm、且株高高于17cm的思茅松百日苗,同時選取平均地徑大于3.5mm、且株高高于16cm旱冬瓜百日苗一起出圃造林;其中,所選的思茅松百日苗和旱冬瓜百日苗均要求苗木長勢好,根系發達,育苗容器不破碎,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

結果:與思茅松純林相比較,造林2年半思茅松的地徑平均值可增加3.77mm,樹高平均值可增加6.8cm,東西冠幅平均值可以增加10cm,南北冠幅平均值可增加15cm。與旱冬瓜常規造林相比,地徑、樹高、東西冠幅和南北冠幅平均值分別增加了1.9mm、10cm、11cm和15cm。思茅松幼苗成活率為88%,旱冬瓜幼苗成活率為81%。

經過以上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本發明方法無論是思茅松還是旱冬瓜,其地徑、樹高、東西冠幅和南北冠幅均有顯著增加,且成活率得到了大大提升。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