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馬鈴薯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馬鈴薯重大蟲害綠色防控方法。
背景技術:
蟲害是影響馬鈴薯產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危害馬鈴薯的主要害蟲有馬鈴薯塊莖蛾、二十八星瓢蟲、蚜蟲以及溫室白粉虱,這些害蟲不僅直接蠶食馬鈴薯的塊莖、植株等,還會攜帶和傳播病毒,造成病害,因此,蟲害的防治是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的重要事項。目前,這些害蟲一般通過噴灑農藥進行滅殺,可能帶來農藥超標、影響土質和環境等問題,且隨著農藥的使用,害蟲的抗藥性逐漸增強,農藥的用量越來越大,不利于生態種植的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馬鈴薯重大蟲害綠色防控方法,采用環保的手段防治害蟲,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有利于生態種植的發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馬鈴薯重大蟲害綠色防控方法,包括以下措施:
a、冬季將種植地深翻25cm至30cm,利用低溫殺滅準備越冬的蟲卵;
b、播種前對種薯和種植地進行消毒處理;
c、采用與薄荷間作套種的方式播種,并在種植地的周圍種植薄荷帶;
d、播種后,選擇雨后的黃昏,將斯氏線蟲投入水中然后噴向地面;
e、在馬鈴薯的生長期,如發現溫室白粉虱,向種植地內釋放人工繁殖的麗蚜小蜂;
f、馬鈴薯幼苗出土后,將大蒜搗碎后兌水,然后噴灑在馬鈴薯枝葉上,每隔三周噴灑一次。
進一步地,在措施b中,將種植地深翻25cm至30cm,將硫磺粉末和草木灰按照1:15的重量比均勻混合,然后將混合粉末撒在種植地表面,每畝的用量為250kg至300kg,再將土壤耙細整平,最后重新將種植地深翻25cm至30cm。
進一步地,在措施b中,將種薯切塊,然后在高錳酸鉀與石灰水的混合溶液浸泡8至12分鐘,撈出后裹上草木灰。
進一步地,措施c中,每隔3至5行馬鈴薯種植一行薄荷,馬鈴薯種植的行距為15cm至25cm,株距為10cm至20cm,每行薄荷的寬度為15cm至20cm,種植地周圍的薄荷帶寬度為1m至1.5m。
進一步地,措施d中,每畝噴灑斯氏線蟲200萬至250萬條。
進一步地,措施e中,釋放的麗蚜小蜂的數量與溫室白粉虱的數量比為(3~4):1。
進一步地,措施f中,大蒜與水的質量比為1:20,每畝的用量為100kg。
進一步地,措施c中,馬鈴薯播種前15至20天栽種薄荷。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1、通過對種植地和種薯進行消毒殺滅害蟲,減少害蟲基數,預防重大蟲害的發生。2、薄荷具有驅除螞蟻、鼠類、跳甲、蚜蟲的功效,吸引蜜蜂、食蚜蠅和捕食蜂等益蟲,能夠有效地抑制蚜蟲、溫室白粉虱等多種害蟲的繁衍,還能夠吸引蚯蚓,改善土壤結構,增加馬鈴薯產量。此外,薄荷可藥用,也可作為蔬菜食用,經濟價值高,能夠提高種植效益,且薄荷全年均可種植,氣候好時每年能夠收獲4至5次,完全能夠實現與馬鈴薯間作套種。3、斯氏線蟲防治害蟲范圍廣,尤其適合于地下害蟲,例如:狗虱仔幼蟲、土狗(螻蛄)、馬鈴薯塊莖蛾等,能夠有效地消滅馬鈴薯塊莖蛾,斯氏線蟲只能寄生在昆蟲體內,不會影響植株、牲畜和人類的健康,且隨著寄主害蟲的減少,斯氏線蟲的存活量自動減少,不會大規模繁殖造成生物污染。4、麗蚜小蜂能夠寄生在溫室白粉虱體內使溫室白粉虱失死亡,能夠有效地消滅溫室白粉虱。5、整個種植過程不采用毒性猛烈的農藥和殺蟲劑,綠色環保,不會造成環境污染,且提高經濟效益,有利于生態種植的發展。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本發明的一種馬鈴薯重大蟲害綠色防控方法,包括以下措施:
a、冬季將種植地深翻25cm至30cm,利用低溫殺滅準備越冬的蟲卵。許多害蟲、蟲卵藏在土壤的深處準備越冬,來年春季大肆繁殖,因此,在冬季將土壤深翻,破壞害蟲的越冬環境,降低害蟲的存活量;
b、播種前對種薯和種植地進行消毒處理。種薯采用消毒液浸泡,消毒液可采用甲醛溶液、鹽酸溶液等,優選的,將種薯切塊后,在高錳酸鉀與石灰水的混合溶液浸泡8至12分鐘,撈出后裹上草木灰。高錳酸鉀與石灰水殺菌消毒的效果好,能夠殺死寄生在種薯內的幼蟲,裹上草木灰后能夠進一步地保護切口,避免播種后受到病菌侵害而腐爛。種植地也可通過噴灑高錳酸鉀溶液、石灰水等消毒液進行消毒,優選的,在播種前,將種植地深翻25cm至30cm,將硫磺粉末和草木灰按照1:15的重量比均勻混合,然后將混合粉末撒在種植地表面,每畝的用量為250kg至300kg,再將土壤耙細整平,最后重新將種植地深翻25cm至30cm,使消毒劑與土壤均勻混合。硫磺具有殺蟲的作用,且能夠中和土壤中的鹽堿,使土壤呈酸性,更加適合馬鈴薯生長,草木灰中含有大量的鉀元素,能夠促進馬鈴薯的生長,兩者配合使用,實現殺菌、殺蟲、改善土壤、提高肥效的功能;
c、采用與薄荷間作套種的方式播種,并在種植地的周圍種植薄荷帶。間作套種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寬窄比例種植不同種類的農作物。薄荷作為中藥材,具有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的功效,可用于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麻疹,胸脅漲悶,藥用價值高;也可作為蔬菜食用,在云南地區,是備受歡迎的家常小菜,需求量龐大。薄荷具有驅除螞蟻、鼠類、跳甲、蚜蟲的功效,吸引蜜蜂、食蚜蠅和捕食蜂等益蟲,能夠有效地抑制蚜蟲、溫室白粉虱等多種害蟲的繁衍,還能夠吸引蚯蚓,改善土壤結構,增加馬鈴薯產量。通過在種植地的周圍種植薄荷帶,隔絕了外部其他地區的害蟲,避免馬鈴薯受到外界害蟲的侵害。此外,由于薄荷可藥用,也可作為蔬菜食用,經濟價值高,馬鈴薯與薄荷間作套種,能夠提高種植效益,且薄荷全年均可種植,氣候好時每年能夠收獲4至5次,完全能夠實現與馬鈴薯間作套種。具體間作套種方式為:馬鈴薯播種前15至20天栽種薄荷,待薄荷幼苗出土后,其散發的氣味將種植地及周圍的害蟲驅散后再種植馬鈴薯。每隔3至5行馬鈴薯種植一列薄荷,馬鈴薯種植的行距為15cm至25cm,株距為10cm至20cm,每列薄荷的寬度為15cm至20cm,種植地周圍的薄荷帶寬度為1m至1.5m;
d、播種后,選擇雨后的黃昏,避免太陽直射殺死斯氏線蟲,將斯氏線蟲投入水中并噴向地面;可在幼苗出土前噴灑,也可在幼苗出土后噴灑。斯氏線蟲防治害蟲范圍廣,尤其適合于地下害蟲,例如:狗虱仔幼蟲、土狗(螻蛄)、馬鈴薯塊莖蛾等,使用后,馬鈴薯塊莖蛾的死亡率可高達99.7%,斯氏線蟲只能寄生在昆蟲體內,不會影響植株、牲畜和人類的健康,且隨著寄主害蟲的減少,斯氏線蟲的存活量自動減少,不會大規模繁殖造成生物污染。斯氏線蟲的配置濃度根據觀察到的馬鈴薯塊莖蛾數量確定,斯氏線蟲的使用量與馬鈴薯塊莖蛾數量呈正相關,優選的,斯氏線蟲的每畝噴灑斯氏線蟲200萬至250萬條即可滿足殺蟲要求;
e、發現溫室白粉虱后,在種植地內釋放人工繁殖的麗蚜小蜂。釋放的麗蚜小蜂的數量與溫室白粉虱的數量比為(3~4):1。麗蚜小蜂能夠寄生在溫室白粉虱體內使溫室白粉虱失死亡,能夠有效地消滅溫室白粉虱;
f、將大蒜搗碎后兌水,然后噴灑在馬鈴薯枝葉上。措施f中,大蒜與水的質量比為1:20,每畝的用量為100kg。大蒜的氣味能夠防蚊蟲,與薄荷配合使用,基本上杜絕了其他地區的害蟲遷移至馬鈴薯種植地。
本方法,整個種植過程采用不會污染環境的消毒劑,不采用毒性猛烈的農藥和殺蟲劑,綠色環保,不會造成環境污染,避免農藥超標、影響土質和環境等問題,利用害蟲的生物特性防治蟲害,不僅防治蟲害效果好,還通過間作套種的方式提高了經濟效益,有利于生態種植的發展。
實施例一
一種馬鈴薯重大蟲害綠色防控方法,具體措施為:
a、冬季將種植地深翻25cm,利用低溫殺滅準備越冬的蟲卵;
b、將種植地深翻25cm,將硫磺粉末和草木灰按照1:12的重量比均勻混合,然后將混合粉末撒在種植地表面,每畝的用量為250kg,再將土壤耙細整平,最后重新將種植地深翻25cm。將種薯切塊,然后在高錳酸鉀與石灰水的混合溶液浸泡8分鐘,撈出后裹上草木灰,再立刻播種;
c、馬鈴薯播種前15天栽種薄荷,留出馬鈴薯種植空間,滿足每隔3行馬鈴薯種植一行薄荷,馬鈴薯種植的行距為15cm,株距為10cm,每行薄荷的寬度為15cm,種植地周圍種植寬度為1m的薄荷帶;
d、播種后,選擇雨后的黃昏,將斯氏線蟲投入水中然后噴向地面,每畝噴灑斯氏線蟲200萬條;
e、在馬鈴薯的生長期,如發現溫室白粉虱,向種植地內釋放人工繁殖的麗蚜小蜂,釋放的麗蚜小蜂的數量與溫室白粉虱的數量比為3:1;
f、馬鈴薯幼苗出土后,將大蒜搗碎,按照大蒜與水的質量比為1:15兌水,然后噴灑在馬鈴薯枝葉上,每隔三周噴灑一次,每畝的噴灑量為100kg。
實施例二
一種馬鈴薯重大蟲害綠色防控方法,具體措施為:
a、冬季將種植地深翻27cm,利用低溫殺滅準備越冬的蟲卵;
b、將種植地深翻27cm,將硫磺粉末和草木灰按照1:15的重量比均勻混合,然后將混合粉末撒在種植地表面,每畝的用量為280kg,再將土壤耙細整平,最后重新將種植地深翻27cm。將種薯切塊,然后在高錳酸鉀與石灰水的混合溶液浸泡10分鐘,撈出后裹上草木灰,再立刻播種;
c、馬鈴薯播種前18天栽種薄荷,留出馬鈴薯種植空間,滿足每隔4行馬鈴薯種植一行薄荷,馬鈴薯種植的行距為20cm,株距為15cm,每行薄荷的寬度為18cm,種植地周圍種植寬度為1.2m的薄荷帶;
d、播種后,選擇雨后的黃昏,將斯氏線蟲投入水中然后噴向地面,每畝噴灑斯氏線蟲220萬條;
e、在馬鈴薯的生長期,如發現溫室白粉虱,向種植地內釋放人工繁殖的麗蚜小蜂,釋放的麗蚜小蜂的數量與溫室白粉虱的數量比為3.5:1;
f、馬鈴薯幼苗出土后,將大蒜搗碎,按照大蒜與水的質量比為1:20兌水,然后噴灑在馬鈴薯枝葉上,每隔三周噴灑一次,每畝的噴灑量為100kg。
實施例三
一種馬鈴薯重大蟲害綠色防控方法,具體措施為:
a、冬季將種植地深翻30cm,利用低溫殺滅準備越冬的蟲卵;
b、將種植地深翻30cm,將硫磺粉末和草木灰按照1:18的重量比均勻混合,然后將混合粉末撒在種植地表面,每畝的用量為300kg,再將土壤耙細整平,最后重新將種植地深翻30cm。將種薯切塊,然后在高錳酸鉀與石灰水的混合溶液浸泡12分鐘,撈出后裹上草木灰,再立刻播種;
c、馬鈴薯播種前20天栽種薄荷,留出馬鈴薯種植空間,滿足每隔5行馬鈴薯種植一行薄荷,馬鈴薯種植的行距為25cm,株距為20cm,每行薄荷的寬度為20cm,種植地周圍種植寬度為1.5m的薄荷帶;
d、播種后,選擇雨后的黃昏,將斯氏線蟲投入水中然后噴向地面,每畝噴灑斯氏線蟲250萬條;
e、在馬鈴薯的生長期,如發現溫室白粉虱,向種植地內釋放人工繁殖的麗蚜小蜂,釋放的麗蚜小蜂的數量與溫室白粉虱的數量比為4:1;
f、馬鈴薯幼苗出土后,將大蒜搗碎,按照大蒜與水的質量比為1:25兌水,然后噴灑在馬鈴薯枝葉上,每隔三周噴灑一次,每畝的噴灑量為100kg。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