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蛹蟲草雙面出草式栽培容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食用菌的栽培容器,特別是涉及一種蛹蟲草雙面出草式栽培容器,屬于食用菌生產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蛹蟲草生產常采取玻璃瓶單面出草方式進行栽培管理,實際生產中,培養基常常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底部培養基也常可以表現與出草面正常的生理變化一一轉色、扭結,而無空間供其生長,這些均使得培養基過于浪費。
[0003]實用新型
[0004]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蛹蟲草培養基利用率,在相同周期內,生產出更多的子實體,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蛹蟲草雙面出草式栽培容器。
[0005]為此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包括環形罩(3),所述環形罩(3)上部設和其連接的上口環蓋(2)、上口透明罩(I ),環形罩(3)下部設和其連接的下口環蓋
(4)和下口透明罩;
[0006]所述上口環蓋(2)、下口環蓋(4)將環形罩(3)上下口閉合,所述上口環蓋(2)和環形罩(3)側面設有對應設置的和外界連通的通孔(5);
[0007]所述上口透明罩(1)、下口透明罩(6)和環形罩(3)配合時,環形罩(3)和上口透明罩(1)、下口透明罩(6)形成連通。
[0008]所述環形罩(3)和上口環蓋(2)、下口環蓋(4)采用卡接實現連接。
[0009]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1)本實用新型采取雙面出草的方式,在原有投入成本基礎上,大大提高了生物轉化率;本實用新型在同一生育周期內,實現對蛹蟲草培養基的加強利用,增多子實體單產,增加有效面積采收量,經濟又實用;2)本實用新型各部件采用分體式結構形式,且各部件之間易拆卸組裝,因此在需要進行采收時,將透明罩取下便可高效的實現采收;3)本實用新型前期培養采用上口環蓋、下口環蓋對環形罩的閉合,避免了前期因透光造成對菌絲不利的培養;4)本實用新型在上口環蓋和環形罩側面設有對應設置的和外界連通的通孔,提高了滅菌蒸汽的流動,提高了滅菌效率。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中I為上口透明罩、2為上口環蓋、3為環形罩、4為下口環蓋、5為通孔、6為下口透明罩。
【具體實施方式】
[0012]本實用新型包括環形罩3,所述環形罩3上部設和其連接的上口環蓋2、上口透明罩1,環形罩3下部設和其連接的下口環蓋4和下口透明罩;
[0013]所述上口環蓋2、下口環蓋4將環形罩3上下口閉合,所述上口環蓋2和環形罩3側面設有對應設置的和外界連通的通孔5 ;
[0014]所述上口透明罩1、下口透明罩6和環形罩3配合時,環形罩3和上口透明罩1、下口透明罩6形成連通。
[0015]所述環形罩3和上口環蓋2、下口環蓋4采用卡接實現連接。
[0016]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為:本實用新型利用該種栽培容器作為蛹蟲草雙面出草式栽培容器,先將環形罩3和下口環蓋4組合,加入40克左右大米培養基和70毫升營養液,蓋上上口環蓋2,殺菌冷卻后接種;然后移入培養室20-25°C下發菌,培養7-10天待菌絲穿透后,取去上口環蓋2,套上透明罩1,開始補充光照,進行單面出草管理,至10-15天,取去下口環蓋4,套上透明罩6,進行雙面出草管理,直到采收結束。
【主權項】
1.一種蛹蟲草雙面出草式栽培容器,包括環形罩(3),所述環形罩(3)上部設和其連接的上口環蓋(2)、上口透明罩(1),環形罩(3)下部設和其連接的下口環蓋(4)和下口透明罩; 所述上口環蓋(2)、下口環蓋(4)將環形罩(3)上下口閉合,所述上口環蓋(2)和環形罩(3)側面設有對應設置的和外界連通的通孔(5); 所述上口透明罩(I)、下口透明罩(6)和環形罩(3)配合時,環形罩(3)和上口透明罩(1)、下口透明罩(6)形成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蛹蟲草雙面出草式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罩(3)和上口環蓋(2)、下口環蓋(4)采用卡接實現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蛹蟲草雙面出草式栽培容器,包括環形罩(3),所述環形罩(3)上部設和其連接的上口環蓋(2)、上口透明罩(1),環形罩(3)下部設和其連接的下口環蓋(4)和下口透明罩(6);所述上口環蓋(2)、下口環蓋(4)將環形罩(3)上下口閉合,所述上口環蓋(2)和環形罩(3)側面設有對應設置的和外界連通的通孔(5);所述上口透明罩(1)、下口透明罩(6)和環形罩(3)配合時,環形罩(3)和上口透明罩(1)、下口透明罩(6)形成連通。本實用新型采取雙面出草的方式,在原有投入成本基礎上,大大提高了生物轉化率。
【IPC分類】A01G9-02, A01G1-04
【公開號】CN204482430
【申請號】CN201520114492
【發明人】竇小佳, 王琨, 馬斌, 許鵬飛, 夏振榮
【申請人】江蘇康能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7月22日
【申請日】2015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