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山丘區水錘泵提水灌溉木薯的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9127222閱讀:706來源:國知局
一種山丘區水錘泵提水灌溉木薯的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工程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山丘區水錘栗提水灌溉木薯的系統,通過水源落差產生水錘效應將水提至高位水池后自流灌溉木薯。
【背景技術】
[0002]木薯是廣西支柱產業之一,目前種植面積350萬畝左右,鮮薯總產量500萬噸以上,畝均單產較低,僅1.4t/畝,究其原因,木薯多種植在旱坡地,土壤質地差,缺乏水利設施。由于木薯地地形變化較大,采用傳統的渠道輸水灌溉難度較大,而管道輸水灌溉可以克服地形變化的難點,是解決木薯干旱缺水的有效措施,經試驗證明,有灌溉設施的木薯比無灌溉的木薯畝均增產2t以上。
[0003]另外,廣西小河流眾多,均有一定的落差,適宜修建水錘栗進行提水灌溉。因此,有必要結合廣西木薯種植的地形、水源等條件開發出一種與之適應的提水灌溉系統。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山丘區水錘栗提水灌溉木薯的系統,通過水源落差產生水錘效應將水提至高位水池,結合文丘里施肥器和滴灌組件,實現木薯水肥一體化。
[0005]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6]一種山丘區水錘栗提水灌溉木薯的系統,其包括攔污柵、集水池、水錘栗、高位水池、帶球閥的文丘里施肥器、施肥桶和灌溉組件,所述攔污柵按水流方向設于該集水池的進水口前端,該集水池的底部設有進水管,該進水管與水錘栗的進水口連接,所述高位水池的水平高度高于該水錘栗,一上水管的一端連接于該水錘栗的出水口,該上水管的另一端延伸至該高位水池上方,該高位水池的底部設有配水干管,所述配水干管、所述帶球閥的文丘里施肥器與所述灌溉組件依次連接。
[0007]該帶球閥的文丘里施肥器上還連接有一施肥桶。
[0008]所述灌溉組件包括配水支管和若干滴灌帶,所述配水支管上設有若干孔位,于所述孔位上設有膠墊,與該膠墊上固定有旁通,所述旁通與所述滴灌帶固定連接。
[0009]所述滴灌帶上設有滴灌孔。
[0010]所述集水池的底部與所述水錘栗的進水口之間的高度差大于2m。
[0011]所述高位水池的底部與滴灌帶的高度差大于10m。
[0012]所述上水管、配水干管和配水支管為鍍鋅鋼管、PVC-U管或PE管。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0014]1、本實用新型充分利用水錘栗的特點,通過水源落差產生水錘效應將水提至高位水池,不需要安裝動力設備,節省電能,是一種節能環保的技術。
[0015]2、可以日夜不間斷地自動提水,管理簡單,結合高位水池,實現“提蓄結合”。
[0016]3、根據木薯生長需要,進行灌溉和施肥,比無灌溉的木薯畝均增產2t以上。
[0017]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是圖1中的A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實施例1: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山丘區水錘栗提水灌溉木薯的系統,其包括攔污柵1、集水池2、水錘栗4、高位水池6、帶球閥的文丘里施肥器8、施肥桶9和灌溉組件,所述集水池2修建在河流邊,所述攔污柵I按水流方向設于該集水池2的進水口前端,該集水池2的底部設有進水管3,該進水管3與水錘栗4的進水口連接,所述高位水池6的水平高度高于該水錘栗4,一上水管5的一端連接于該水錘栗4的出水口,該上水管5的另一端延伸至該高位水池6上方,該高位水池6的底部設有配水干管7,所述配水干管7、所述帶球閥的文丘里施肥器8與所述灌溉組件依次連接。
[0021]該帶球閥的文丘里施肥器8上還連接有一施肥桶9。
[0022]所述灌溉組件包括配水支管10和若干滴灌帶13,所述配水支管10上設有若干孔位,于所述孔位上設有膠墊11,與該膠墊11上固定有旁通12,所述旁通12與所述滴灌帶13固定連接。
[0023]所述滴灌帶13上設有滴灌孔。
[0024]所述集水池2的底部與所述水錘栗4的進水口之間的高度差大于2m。在本實施例中,高度差為2.5m。
[0025]所述高位水池6的底部與滴灌帶13的高度差大于10m。
[0026]所述上水管5、配水干管7和配水支管10為鍍鋅鋼管、PVC-U管或PE管。
[0027]水源落差2.5m,來水量15m3/h,通過水錘栗4后,可以將1.5m3/h的水量提至20m高處的水池。水池的水經文丘里施肥器后,實現灌溉。
[0028]木薯種植行距為lm,是條播植物,每行木薯鋪設一根滴灌帶13,滴灌孔朝上。
[0029]本實用新型有如下優點:
[0030]1、本實用新型充分利用水錘栗4的特點,通過水源落差產生水錘效應將水提至高位水池6,不需要安裝動力設備,節省電能,是一種節能環保的技術。
[0031]2、可以日夜不間斷地自動提水,管理簡單,結合高位水池6,實現“提蓄結合”。
[0032]3、根據木薯生長需要,進行灌溉和施肥,比無灌溉的木薯畝均增產2t以上。
[003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涵蓋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山丘區水錘栗提水灌溉木薯的系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攔污柵、集水池、水錘栗、高位水池、帶球閥的文丘里施肥器、施肥桶和灌溉組件,所述攔污柵按水流方向設于該集水池的進水口前端,該集水池的底部設有進水管,該進水管與水錘栗的進水口連接,所述高位水池的水平高度高于該水錘栗,一上水管的一端連接于該水錘栗的出水口,該上水管的另一端延伸至該高位水池上方,該高位水池的底部設有配水干管,所述配水干管、所述帶球閥的文丘里施肥器與所述灌溉組件依次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山丘區水錘栗提水灌溉木薯的系統,其特征在于,該帶球閥的文丘里施肥器上還連接有一施肥桶。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山丘區水錘栗提水灌溉木薯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組件包括配水支管和若干滴灌帶,所述配水支管上設有若干孔位,于所述孔位上設有膠墊,與該膠墊上固定有旁通,所述旁通與所述滴灌帶固定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山丘區水錘栗提水灌溉木薯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滴灌帶上設有滴灌孔。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山丘區水錘栗提水灌溉木薯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的底部與所述水錘栗的進水口之間的高度差大于2m。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山丘區水錘栗提水灌溉木薯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高位水池的底部與滴灌帶的高度差大于10m。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山丘區水錘栗提水灌溉木薯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管、配水干管和配水支管為鍍鋅鋼管、PVC-U管或PE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山丘區水錘泵提水灌溉木薯的系統,其包括攔污柵、集水池、水錘泵、高位水池、帶球閥的文丘里施肥器、施肥桶和灌溉組件,所述攔污柵按水流方向設于該集水池的進水口前端,該集水池的底部設有進水管,該進水管與水錘泵的進水口連接,所述高位水池的水平高度高于該水錘泵,一上水管的一端連接于該水錘泵的出水口,該上水管的另一端延伸至該高位水池上方,該高位水池的底部設有配水干管,所述配水干管、所述帶球閥的文丘里施肥器與所述灌溉組件依次連接。本實用新型通過水源落差產生水錘效應將水提至高位水池,是一種節能環保的技術,不間斷地自動提水,結合高位水池,實現“提蓄結合”,根據木薯生長需要,進行灌溉和施肥。
【IPC分類】A01C23/04
【公開號】CN204796154
【申請號】CN201520170053
【發明人】吳衛熊, 潘偉, 郭晉川, 李桂新, 何令祖, 黃凱, 劉宗強, 邵金華, 阮清波, 謝文海, 蘇冬源, 楊麗, 李文斌, 林學佳, 李賢明, 梁鈞威, 姚瑤, 黃榮華, 羅健, 孫冰冰
【申請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利科學研究院
【公開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請日】2015年3月25日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