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榛實象誘捕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林蟲害防治領域,主要涉及一種昆蟲誘捕器,具體為一種榛實象誘捕器。
【背景技術】
[0002]榛實象(Curcul1 dieckmanni)是危害榛子的主要害蟲,主要以成蟲取食嫩芽、嫩枝、使嫩葉呈針孔狀,嫩芽殘缺不全、嫩枝折斷,幼蟲蛀入果實,將榛仁的一部分或全部吃掉,而且在果內排糞形成蟲果,造成結實率低、果實小、果實可食用率低及樹勢衰退或死亡,據調查顯示,蟲果率平均達30%左右,嚴重時達70%以上,嚴重影響著我省榛子經濟林樹種的栽培經營。然而在國內,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基層生產單位在榛實象的防治中主要采用化學農藥防治,導致農藥高殘留、污染環境、影響食品藥品的安全。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食品藥品安全高度重視,化學農藥防治帶來的越來越多的不利影響,造成人們對國內藥品及食品安全的不信任,甚至失去信心。因此,迫切需要提出綠色安全的防控榛實象的方法。
[0003]現有技術證實,在農林蟲害防治領域,利用誘捕器誘捕害蟲是國內外主要的蟲害防治方法之一,具有無污染、生物活性強和專一性高的顯著特點,具有綠色環保及經濟有效的優點,廣泛應用于害蟲的預測預報及防治領域。但各種農林害蟲因生物學特性、生活習性的不同,個體大小千差萬別,為了提高誘捕效果,每一種害蟲都應使用專一性誘捕器。
[0004]目前,常見的誘捕器種類有桶形、船形、錐形、長方體等。誘捕原理主要依據害蟲對引誘物的趨性行為,飛行至擋板滑落至接蟲器,或爬行至誘捕器內,通過粘板捕獲害蟲。如專利200820189648.8公開了一種二疣犀甲立式誘捕器,由遮雨架、十字擋蟲板和集蟲器組成;專利201520322646.1公開了一種森林小蠹蟲誘捕器,由頂蓋、漏斗體、集蟲瓶組成等不同害蟲誘捕器。從現有技術看來,盡快開發了很多害蟲的誘捕器,但針對榛實象的誘捕器尚未見到相關報道。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榛實象誘捕器,安全高效地誘捕榛實象。
[0006]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0007]—種榛實象誘捕器,所述誘捕器包括誘芯掛環、頂罩、誘芯盒、粘蟲板和引導裝置,所述頂罩呈倒置的杯狀,粘蟲板呈倒置的漏斗形,引導裝置呈上端直徑小于下端直徑的圓臺形;誘芯盒置于頂罩內且誘芯盒掛接在誘芯掛環上,誘芯掛環安裝在頂罩上;粘蟲板置于頂罩的開口部內腔中;頂罩開口端內壁具有內螺紋,粘蟲板的大端底部圓柱面外壁具有外螺紋,實現粘蟲板與頂罩二者的螺紋連接;粘蟲板的外表面與頂罩內表面之間形成集蟲空間,引導裝置的上部插入漏斗形的粘蟲板的內腔中且引導裝置的上端端面與粘蟲板的上端端面齊平,引導裝置的上端端面直徑為1.5cm,且引導裝置的上端與粘蟲板之間留有0.5cm空隙用于榛實象由引導裝置通過該空隙進入所述集蟲空間內;粘蟲板的側壁上開有引誘劑擴散孔,引導裝置的底部設有三角架(即引導裝置Π )。
[0008]所述頂罩、粘蟲板及引導裝置均采用聚丙烯材料制作而成。
[0009]所述粘蟲板外表面設有粘蟲板昆蟲膠層,用于粘貼通過引導裝置進入集蟲空間的榛實象。
[0010]所述引導裝置底部的三角架為可折疊式的三角架。
[0011]所述引誘劑擴散孔呈多個環狀分布在粘蟲板的側壁上。
[0012]所述頂罩的內表面設有頂罩昆蟲膠層,用于粘貼通過引導裝置進入集蟲空間的榛實象。
[0013]所述粘蟲板為漏斗形,所述粘蟲板的下端端面與頂罩的下端的開口端端面齊平,且粘蟲板和頂罩螺紋連接處的螺紋高度、粘蟲板的高度、頂罩的高度三者之比為1: (5?7):(12?15);粘蟲板的上端直徑與下端直徑之比為1:(11?14)。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榛實象誘捕器,自上而下由頂罩、誘芯掛環、粘蟲板和引導裝置組成。所述頂罩為倒置杯狀,下端杯口通過螺紋與粘蟲板連接,形成集蟲裝置,所述粘蟲板為倒置的漏斗形,所述誘芯掛環I通過螺帽固定于頂蓋上端底部,所述引導裝置通過漏斗形粘蟲板伸入集蟲裝置內部。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組裝和野外攜帶方便等優點,引誘捕獲榛實象效果好,成本低廉,綠色環保,使用方便,針對性強。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可以誘殺榛實象,降低蟲口密度,也可以根據誘捕數量,掌握榛實象種群數量動態,進行蟲情監測。
【附圖說明】
[0015]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的箭頭指引處即是榛實象由此處進入集蟲空間內),圖2為頂罩2和粘蟲板5裝配關系的主視圖;圖3為另一幅頂罩2和粘蟲板5裝配關系的主視圖。
[0016]圖中:1_為誘芯掛環,2-杯形頂罩,3-誘芯,4-引導裝置(引導桿I),5_漏斗形粘蟲板,6-引誘劑擴散孔,7-三角架(引導桿Π )。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具體實施方式】一:如附圖1和2所示,本實施方式所述的榛實象誘捕器,自上而下由頂罩2、誘芯掛環1、粘蟲板5和引導裝置4組成。所述頂罩2為倒置杯狀,下端杯口通過螺紋與粘蟲板5連接,形成集蟲裝置,所述粘蟲板為倒置的漏斗形,所述誘芯掛環I通過螺帽固定于頂蓋上端底部,所述引導裝置4通過漏斗形粘蟲板5伸入集蟲裝置內部。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可以誘殺榛實象,降低蟲口密度,也可以根據誘捕數量,掌握種群數量動態,進行蟲情監測。
[0018]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頂罩2為內徑25cm、高33cm倒置杯狀,下端杯口設有高3cm的螺紋,用于與粘蟲板連接。
[0019]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誘芯掛環I在頂蓋2上端底部距中心位置5cm處用螺帽固定。
[°02°]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粘蟲板5為下端口外徑25cm、高20cm、上端內徑2cm的倒置漏斗形,與頂罩2形成閉合的集蟲裝置,內部涂有昆蟲膠,用于粘貼通過引導裝置4進入集蟲裝置的害蟲,所述漏斗形粘蟲板上設有若干個寬為2mm、弧長為5cm圓弧形孔(如圖3所示),呈均勻分布且與漏斗形粘蟲板下端平行,用于引誘劑揮發性物質的擴散孔,所述漏斗形粘蟲板下端設有外徑25cm、高3cm螺紋,用于與頂蓋2相連接。
[0021]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引導裝置4由底部三角架形引導桿I和上端引導桿Π通過漏斗形粘蟲板進入集蟲裝置,所述引導桿Π伸入集蟲裝置端直徑為1.5cm,留有0.5cm空隙用于榛實象的通過,并用卡扣固定于漏斗上端,所述底部三腳架引導桿I可折疊,害蟲可通過引導裝置三角架引導桿I和引導桿Π進入集蟲裝置。
[0022]在本實施方式中,該榛實象誘捕器使用方法如下:
[0023]先將引導裝置與漏斗形粘蟲板通過卡扣連接,再將誘芯掛置于通過頂罩2上端底部的誘芯掛環I,再將漏斗形粘蟲板涂抹上昆蟲膠,再將杯形頂蓋通過螺紋與漏斗形粘蟲板連接,通過引導裝置的三角架引導桿Π固定于林間,三角架(引導桿Π)離地距離為30cm,gp引導裝置I下端面與地面的距離為30cm,粘蟲板下端距地面50cm,每個榛實象誘捕器在林間間距15m_30m。
[0024]在林間放置誘捕器后,誘捕器可通過誘芯盒3釋放出揮發性化學物質,對榛實象成蟲具有吸引作用,林間榛實象成蟲通過感受器感受到揮發物,同時結合視覺定位會朝著誘捕器方向爬行,通過引導裝置爬行至集蟲裝置中,由于漏斗形粘蟲板涂有昆蟲膠,可以捕獲進入集蟲裝置中的榛實象,從而達到了防治榛實象危害的目的。
【主權項】
1.一種榛實象誘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誘捕器包括誘芯掛環(I)、頂罩(2)、誘芯盒(3)、粘蟲板(5)和引導裝置(4),所述頂罩(2)呈倒置的杯狀,粘蟲板(5)呈倒置的漏斗形,弓丨導裝置(4)呈上端直徑小于下端直徑的圓臺形;誘芯盒(3)置于頂罩(2)內且誘芯盒(3)掛接在誘芯掛環(I)上,誘芯掛環(I)安裝在頂罩(2)上;粘蟲板(5)置于頂罩(2)的開口部內腔中;頂罩(2)開口端內壁具有內螺紋(2-1),粘蟲板(5)的大端底部圓柱面外壁具有外螺紋(5-1),實現粘蟲板(5)與頂罩(2)二者的螺紋連接;粘蟲板(5)的外表面與頂罩(2)內表面之間形成集蟲空間(8),引導裝置(4)的上部插入漏斗形的粘蟲板(5)的內腔中且引導裝置(4)的上端端面與粘蟲板(5)的上端端面齊平,引導裝置(4)的上端端面直徑(D)為1.5cm,且引導裝置(4)的上端與粘蟲板(5)之間留有0.5cm空隙用于榛實象由引導裝置(4)通過該空隙進入所述集蟲空間(8)內;粘蟲板(5)的側壁上開有引誘劑擴散孔(6),引導裝置(4)的底部設有三角架(7)。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榛實象誘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頂罩(2)、粘蟲板(5)及引導裝置(4)均采用聚丙烯材料制作而成。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榛實象誘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蟲板(5)外表面設有粘蟲板昆蟲膠層(9),用于粘貼通過引導裝置(4)進入集蟲空間(8)的榛實象。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榛實象誘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裝置(4)底部的三角架(7)為可折疊式的三角架。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榛實象誘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誘劑擴散孔(6)呈多個環狀分布在粘蟲板(5)的側壁上。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榛實象誘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頂罩(2)的內表面設有頂罩昆蟲膠層(10),用于粘貼通過引導裝置(4)進入集蟲空間(8)的榛實象。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榛實象誘捕器,其特征在于:粘蟲板(5)為漏斗形,所述粘蟲板(5)的下端端面與頂罩(2)的下端的開口端端面齊平,且粘蟲板(5)和頂罩(2)螺紋連接處的螺紋高度111、粘蟲板(5)的高度!12、頂罩(2)的高度!13三者之比!11:!12:!13 = 1:(5?7):(12?15);粘蟲板(5)的上端直徑Dl與下端直徑D2之比Dl:D2 = 1:(11?14)。
【專利摘要】一種榛實象誘捕器,涉及一種昆蟲誘捕器。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地誘捕榛實象。所述誘捕器的粘蟲板置于頂罩的開口部內腔中;粘蟲板5與頂罩二者的螺紋連接;粘蟲板的外表面與頂罩內表面之間形成集蟲空間,引導裝置的上部插入漏斗形的粘蟲板的內腔中且引導裝置的上端端面與粘蟲板的上端端面齊平,引導裝置的上端端面直徑為1.5cm,且引導裝置的上端與粘蟲板之間留有0.5cm空隙用于榛實象由引導裝置通過該空隙進入所述集蟲空間內;粘蟲板的側壁上開有引誘劑擴散孔,引導裝置的底部設有三角架7。本實用新型引誘捕獲榛實象效果好,成本低廉,綠色環保,使用方便,針對性強。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可以誘殺榛實象,降低蟲口密度。
【IPC分類】A01M1/02, A01M1/16
【公開號】CN205337302
【申請號】CN201620147052
【發明人】馬曉乾, 申國濤, 賈瀟然, 宋小雙, 周琦, 孫妍
【申請人】黑龍江省森林保護研究所
【公開日】2016年6月29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