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草莓植株立體托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草莓植株立體托架,其特征是,立體托架由立柱、底層圓環、頂端圓環及斜撐組成;使用本實用新型立體托架,在草莓種植移栽定植后,把立體托架的立柱套插于草莓植株周邊的土層中,使草莓植株位于底層圓環內,草莓植株開始花芽分化時,把草莓花芽端置于立體托架的頂端圓環上,使草莓的結果枝條借助立體托架向上托起,避免草莓果實接觸地面,不僅草莓植株通風透光好,草莓果實著色好,還避免病蟲害的發生,也便于草莓的采摘,有利于提高草莓的產量與品質;本實用新型設計簡單、使用方便、便于管理、效果良好。
【專利說明】
一種草莓植株立體托架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種植領域,具體是一種草莓種植立體托架。
【背景技術】
[0002]草莓為薔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種紅色的花果,又名鳳梨草莓、紅莓、洋莓、地莓等,外觀呈心形,鮮美紅嫩,果肉多汁,據測定,每100克草莓果肉中含糖8至9克、蛋白質0.4至0.6克,維生素C 50至100毫克,比蘋果、葡萄高7到10倍。而它的蘋果酸、檸檬酸、維生素B1、維生素B12,以及胡蘿卜素、鈣、磷、鐵的含量也比蘋果、梨、葡萄高3到4倍,草莓的營養成分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多吃也不會受涼或上火,老少皆宜,草莓的吃法很多,口味特佳,草莓營養豐富,具有明目養肝作用,可以幫助消化、通暢大便。草莓的營養成分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多吃也不會受涼或上火,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草莓是鞣酸含量豐富的植物,在體內可吸附和阻止致癌化學物質的吸收,具有防癌作用;由于需求量大,草莓種植前景廣闊,種植面積越來越多;傳統種植的草莓,由于匍匐于地面生長,草莓果實易被病蟲害危害,影響草莓的品質,也不利于草莓果的采摘。
【發明內容】
[0003]為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草莓種植立體托架。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草莓種植立體托架,其特征是,立體托架采用PPR塑料線性材料制作,所述線性材料直徑0.3-0.6厘米;所述立體托架的底端為3-6支立柱,立柱高度15-30厘米,插入地面以下10-25厘米,保持地面以上的立柱高度5厘米,立柱頂端連接于底層圓環,底層圓環直徑5-8厘米,其上為頂端圓環,頂端圓環直徑10-15厘米,底層圓環與頂端圓環之間由4-8支斜撐連接,斜撐與地平面呈30-45°角,使立體托架成為一個呈倒圓臺體,所述立體托架為一次澆鑄成型,托架表面及接口處均光滑無刺。
[0005]有益效果:使用本實用新型立體托架,在草莓種植移栽定植后,把立體托架的立柱套插于草莓植株周邊的土層中,使草莓植株位于底層圓環內,草莓植株開始花芽分化時,把草莓花芽端置于立體托架的頂端圓環上,使草莓的結果枝條借助立體托架向上托起,避免草莓果實接觸地面,不僅草莓植株通風透光好,草莓果實著色好,還避免病蟲害的發生,也便于草莓的采摘,有利于提高草莓的產量與品質;本實用新型設計簡單、使用方便、便于管理、效果良好。
【附圖說明】
[0006]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圖。
[0007]圖中:1頂端圓環,2斜撐,3底層圓環,4立柱。
【具體實施方式】
[0008]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一種草莓種植立體托架,其特征是,立體托架采用PPR塑料線性材料制作,所述線性材料直徑0.3-0.6厘米;所述立體托架的底端為3-6支立柱
(4),立柱(4)高度15-30厘米,插入地面以下10-25厘米,保持地面以上立柱(4)的高度5厘米,立柱(4)頂端連接于底層圓環(3),底層圓環(3)直徑5-8厘米,其上為頂端圓環(I),頂端圓環(I)直徑10-15厘米,底層圓環(3)與頂端圓環(I)之間由4-8支斜撐(2)連接,斜撐(2)與地平面呈30-45°角,使立體托架成為一個呈倒圓臺體,所述立體托架為一次澆鑄成型,托架表面及接口處均光滑無刺;使用本實用新型立體托架,在草莓種植移栽定植后,把立體托架的立柱(4)套插于草莓植株周邊的土層中,使草莓植株位于底層圓環(3)內,草莓植株開始花芽分化時,把草莓花芽端置于立體托架的頂端圓環(I)上,使草莓的結果枝條借助立體托架向上托起,避免草莓果實接觸地面,不僅草莓植株通風透光好,草莓果實著色好,還避免病蟲害的發生,也便于草莓的采摘,有利于提高草莓的產量與品質;本實用新型設計簡單、使用方便、便于管理、效果良好。
【主權項】
1.一種草莓種植立體托架,其特征是,立體托架采用PPR塑料線性材料制作,所述線性材料直徑0.3-0.6厘米;所述立體托架的底端為3-6支立柱,立柱高度15-30厘米,插入地面以下10-25厘米,保持地面以上的立柱高度5厘米,立柱頂端連接于底層圓環,底層圓環直徑5-8厘米,其上為頂端圓環,頂端圓環直徑10-15厘米,底層圓環與頂端圓環之間由4-8支斜撐連接,斜撐與地平面呈30-45°角,使立體托架成為一個呈倒圓臺體,所述立體托架為一次澆鑄成型,托架表面及接口處均光滑無刺。
【文檔編號】A01G9/12GK205511175SQ201620379007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5月1日
【發明人】張靜言
【申請人】張靜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