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荷葉離褶傘食用菌菌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彷野生食用菌。
背景技術:
荷葉離褶傘{Lyophyllum decastes(Fr.Fr.)sing.}是一種十分珍貴的野生食用菌,它口感脆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以鮮食為主但干制后營養和口感不變,市場前景廣闊。近年來,由于過度的采摘,野生的荷葉離褶傘已經非常稀少。為了挽救這種頻臨滅絕的野生食用菌,對該菌進行馴化栽培研究是擺在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荷葉離褶傘食用菌菌種,并對其進行了生理、生化特性測定,進行了碳源、氮源及碳氮比對荷葉離褶傘菌絲生長、子實體分化與發育的影響的測定。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措施來達到荷葉離褶傘(Lyophyllum decastes)食用菌菌種,它采集于祁連山野生荷葉離褶傘,通過組織分離或孢子分離,在培養基上培養而獲得。
其形態特征荷葉離褶傘在PDA可以生長,菌落圓形、致密、白色、邊緣整齊;子實體灰白色,幼時菌蓋半球形,成熟后平展,中央略下凹,表面光滑無黏液無鱗片,菌蓋邊緣光滑幼時內卷;菌褶與菌肉同為白色,菌褶直生不等長,孢子無色、球形、光滑;菌柄柱形、中實、光滑白色;其生理、生化特征荷葉離褶傘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是5-35℃,最適溫度25℃;子實體分化的溫度范圍13-22℃,最適溫度19℃;0-3℃的溫差有利于子實體的分化,溫差大于9℃子實體不能形成;孢子萌發的溫度范圍是10-25℃,最適溫度20℃;菌絲能在pH4-11范圍內生長,最適pH4-5;菌絲和孢子的致死溫度分別是45℃30min和50℃15min。
碳源、氮源的利用及碳氮比對荷葉離褶傘菌絲生長、子實體分化與發育的影響能利用淀粉、蔗糖、葡萄糖、果糖、玉米粉、乳糖和甘露糖作碳源,但蔗糖和葡萄糖為碳源生長勢強,果糖生長勢弱;甘氨酸、蛋白胨、硫酸銨、黃豆粉、硝酸銨、谷氨酸和麥麩均可作為氮源,在麥麩上生長速度快,長勢旺盛;硫酸銨、硝酸銨和谷氨酸雖能作為氮源,但長勢很弱;能在C/N15/1-50/1的范圍內生長,C/N為50/1時生長速度最快。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不能形成子實體,連續光照和12h光暗交替兩種處理都可形成子實體,且兩種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該菌種已2005年10月31日于保藏在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簡稱CGMCC),保藏編號CGMCC No1518,本發明的優點和產生的有益效果是菌絲
圖1是溫度對荷葉離褶傘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的影響圖2是溫度對荷葉離褶傘子實體分化的影響圖3是溫差對荷葉離褶傘子實體分化的影響圖4pH值對荷葉離褶傘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的影響具體實施方式
實驗例1溫度對荷葉離褶傘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的影響按李彩萍等(2004白雷蘑菌絲生物學特性的初步研究.食用菌學報,11(3)24-29.)和楊新美(1988中國食用菌栽培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584)的方法進行。
先將荷葉離褶傘菌種用PDA平板在22℃條件下連續培養20d,使其形成可供試驗的菌落,用無菌的打孔器取直徑5mm的菌落塊,置于PDA平板的中央,每四皿一組,分別置于0、5、10、15、20、25、30、35、40℃的恒溫培養箱中,連續培養15d,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并觀察菌落形態,菌絲長勢和菌絲生長速度,菌絲生長速度用(mm/d)表示,菌絲長勢濃密健壯用“+++”表示,生長較濃密用“++”表示,生長稀疏用“+”表示,不生長用“-”表示。
孢子萌發試驗選取成熟度達到90%的子實體,剝下菌褶,投入10ml無菌水管中,每管投菌褶10片,振蕩搖勻制成孢子懸液。然后將孢子懸液滴加在載玻片上,置于0、5、10、15、20、25、30、35℃下保濕、黑暗培養24h,在顯微鏡下觀察記載孢子萌發數,計算孢子萌發率。孢子萌發率=已萌發孢子數/已查孢子總數×100%實驗結果(圖1)表明,荷葉離褶傘菌絲體在0℃和35℃下不能生長,菌絲可以生長的溫度范圍是5-35℃,最適溫度25℃;孢子萌發的溫度范圍是10-25℃,最適溫度20℃。
實驗例2溫度與溫差刺激對荷葉離褶傘子實體分化與發育的影響在150ml三角瓶中加入30ml PDA培養基,121℃40min滅菌,冷凝之后每瓶接入直徑5mm的菌落一塊,在22℃、黑暗條件下培養30d,當菌落長滿三角瓶后,分五瓶一組,分別給予0、3、6、9、12℃的溫差刺激,每天持續10h連續刺激6d,結束刺激后把經過不同溫差刺激的菌絲體置于相同的條件(溫度20℃、空氣相對濕度80%、弱光照)下培養15d,觀察記載子實體分化數量,即菇蕾數,求出不同溫差處理下的平均菇蕾數。另將35瓶長滿菌絲的三角瓶分為7組,每組5瓶,分別置于10、13、16、19、22、25、28℃等7個不同溫度但散射光照和空氣相對濕度完全相同的條件下,培養15d觀察記載不同溫度下的菇蕾數量。
實驗結果(圖2)表明荷葉離褶傘子實體分化的溫度范圍13-25℃,最適溫度19℃,在10℃以下25℃以上不能形成子實體。說明該菌子實體分化需要較低的溫度,應屬于低溫型菌類實驗結果(圖3)表明,0-3℃的溫差有利于荷葉離褶傘子實體的分化,溫差大于9℃子實體不能形成。說明荷葉離褶傘具有恒溫結實的特點。
實驗例3pH對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的影響用10%NaoH和10%HCL將PDA培養基的pH值調節為4、5、6、7、8、9、10、11、12共9種。倒在90mm的培養皿中,制成固體平板,用無菌打孔器取直徑5mm的菌落一塊,放在PDA平板中央。同一pH值作4次重復,置于22℃恒溫箱中連續培養15d。用十字交叉法測定菌落直徑,觀察記載菌絲生長勢和菌絲生長速度。
在pH值分別為2、3、4、5、6、7、8、9、10、11、12的無菌水管中,投入成熟度90%的菌褶5片,振蕩搖勻制作成孢子懸液,之后將孢子懸液滴加在載玻片上,置于20℃恒溫培養箱中培養24h,觀察記載孢子萌發率。
實驗結果(圖4)表明,在pH4-11范圍內荷葉離褶傘菌絲能夠生長、孢子能夠萌發,菌絲生長的最適pH4-5,孢子萌發的最適pH4-6。由于瓊脂在pH<4的環境中不能凝固,本實驗未測得菌絲在pH4以下培養基上的生長狀況。
實驗例4碳源對荷葉離褶傘菌絲生長的影響供試碳源可溶性淀粉、玉米粉、蔗糖、葡萄糖、乳糖、甘露糖、果糖。
測定碳源的基本培養基(NH4)2SO43g,NaCl 1g,KH2PO42g、瓊脂20g、水1000ml。裝入250ml三角瓶中,每瓶裝入150ml。121℃ 40min滅菌后,分別加入1g碳素的不同碳源(依碳源分子量換算成碳源的量分別加入),再經1.0kg/cm210min滅菌后倒平板。在每一平板的中央接入直徑5mm的菌落一塊,每一碳源設四皿重復,置于22℃恒溫培養箱中,連續培養10d、測菌落直徑。
表1碳源對荷葉離褶傘菌絲生長的影響
注表中數字為3次重復的平均數;表中不同英文字母,大寫表示1%顯著水平,小寫表示5%顯著水平。下表同。
從表1看出,荷葉離褶傘在供試的7種碳源上都可生長,但在以乳糖為碳源的培養基上的生長量顯著小于分別以甘露糖、淀粉、蔗糖、葡萄糖、果糖、玉米粉等6種碳源上的生長量,且菌絲稀疏,生長勢明顯較弱;乳糖之外的6種碳源之間生長量差異不顯著;菌絲在果糖上生長勢最弱;而在蔗糖和葡萄糖上菌絲濃密健壯,生長勢旺盛。
實驗例5氮源對荷葉離褶傘菌絲生長的影響供試氮源硝酸銨、硫酸銨、黃豆粉、麩皮、甘氨酸、蛋白胨、谷氨酸。
測定氮源利用的基本培養基是酵母膏1g、KH2PO42g、瓊脂20g、水1000ml。其它做法同碳源測定。
表2氮源對荷葉離褶傘菌絲生長的影響
實驗結果(表2)表明,在參試的7種氮源中,荷葉離褶傘的菌絲在麥麩為氮源的培養基上生長速度最快,菌絲濃密,長勢最旺盛,與其他6種氮源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甘氨酸與蛋白胨之間差異不顯著,但與硫酸銨、黃豆粉、硝酸銨、谷氨酸之間差異顯著;硝酸銨與谷氨酸之間差異不顯著;菌絲在硫酸銨、硝酸銨、谷氨酸為氮源時雖能生長,但長勢很弱。
實驗例6碳氮比對荷葉離褶傘菌絲生長的影響按楊新美(1988白雷蘑菌絲生物學特性的初步研究.食用菌學報,11(3)24-29.),常明昌(2003.12.食用菌栽培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173和陳士瑜(1998.食用菌生產大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的方法進行測定。
以葡萄糖為碳源以谷氨酸作為氮源,以KH2PO42g、酵母膏2g、瓊脂20g、水1000ml作基礎培養基,配制成碳氮比分別為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1、55∶1、60∶1共13種配方,121℃30min滅菌后倒平板。在平板中央接入直徑5mm的菌落一塊。同一碳氮比處理設四皿重復,置于22℃恒溫培養箱中連續培養10d,測量菌落直徑觀察菌絲生長勢。同時將不同碳氮比的培養基分別加入150ml的三角瓶中,每瓶30ml。接菌后在20℃及黑暗條件下培養,菌絲長滿三角瓶后,把溫度控制在18℃,同時給予散射光刺激,15d、20d觀察記載子實體分化數量。
表3碳氮比對荷葉離褶傘菌絲生長的影響
實驗結果(表3)表明,荷葉離褶傘能夠在C/N15/1-50/1的范圍內生長,最適C/N為50/1,菌絲生長速度快,菌絲濃密健壯,長勢旺盛。C/N>50/1的生長狀況還需進一步研究。
實驗例7不同光照對荷葉離褶傘子實體分化與發育的影響在150ml三角瓶中加入30mlPDA培養基制成平板,用無菌打孔器取直徑5mm的菌落一塊接入三角瓶中央,置于恒溫、22℃及黑暗的條件下培養30d。當菌絲完全長滿平板后,取4瓶一組,分別置于完全黑暗、12h光(3000lx日光燈)暗交替、連續光照(3000lx日光燈)條件下連續培養15d,觀察記載現蕾數目(原基數量),求出不同光照條件下的平均數。
表4不同光照對荷葉離褶傘子實體分化的影響
實驗結果(表4)說明,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荷葉離褶傘不能形成子實體,在連續光照和12h光暗交替條件下荷葉離褶傘都可形成子實體,且兩種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說明該菌子實體分化需要光照刺激。
實驗例8荷葉離褶傘菌絲與孢子致死溫度測定用無菌的打孔器取直徑5mm在PDA培養基上生長形成的菌落75塊,平均分裝在25支10ml無菌水管中。另取25支10ml無菌水管,每管中加入5片菌褶攪動,振蕩制成孢子懸液。然后將孢子懸液和含有菌落塊的試管置于30、35、40、45、50℃恒溫水浴鍋中分別處理5、10、15、20、30min,迅速冷卻,將孢子懸液分別均勻涂布于PDA平板上。將菌落塊接入菌的PDA培養基上,連續培養10d,觀察菌絲和孢子生長情況,生長濃密用“++”表示,生長稀疏用“+”表示,不生長用“-”表示。
表5荷葉離褶傘致死溫度測定
從表5數據看出,荷葉離褶傘菌絲的致死溫度是45℃30min,孢子的致死溫度是50℃15min。
權利要求
1.荷葉離褶傘(Lyophyllum decastes)食用菌菌種,該菌種已于2005年10月31日保藏在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簡稱CGMCC),保藏編號CGMCC No1518,它是采集祁連山野生荷葉離褶傘,通過組織分離或孢子分離,在培養基上培養而獲得,其特征在于(a)形態特征荷葉離褶傘在PDA培養培養基上可以生長,菌落圓形、致密、白色、邊緣整齊;子實體灰白色,幼時菌蓋半球形,成熟后平展,中央略下凹,表面光滑無黏液無鱗片,菌蓋邊緣光滑幼時內卷;菌褶與菌肉同為白色,菌褶直生不等長,孢子無色、球形、光滑;菌柄柱形、中實、光滑白色;(b)生理、生化特征荷葉離褶傘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是5-35℃,最適溫度25℃;子實體分化的溫度范圍13-22℃,最適溫度19℃;0-3℃的溫差有利于子實體的分化,溫差大于9℃子實體不能形成;孢子萌發的溫度范圍是10-25℃,最適溫度20℃;菌絲能在pH4-11范圍內生長,最適pH4-5;菌絲和孢子的致死溫度分別是45℃30min和50℃15min。(c)碳源、氮源的利用及碳氮比對荷葉離褶傘菌絲生長、子實體分化與發育的影響能利用淀粉、蔗糖、葡萄糖、果糖、玉米粉、乳糖和甘露糖作碳源,但蔗糖和葡萄糖為碳源生長勢強,果糖生長勢弱;甘氨酸、蛋白胨、硫酸銨、黃豆粉、硝酸銨、谷氨酸和麥麩均可作為氮源,在麥麩上生長速度快,長勢旺盛;硫酸銨、硝酸銨和谷氨酸雖能作為氮源,但長勢很弱;能在C/N15/1-50/1的范圍內生長,C/N為50/1時生長速度最快。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不能形成子實體,連續光照和12h光暗交替兩種處理都可形成子實體,且兩種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全文摘要
荷葉離褶傘(Lyophyllum decastes)食用菌菌種,它采集于祁連山野生荷葉離褶傘,通過組織分離或孢子分離,在培養基上培養而獲得。荷葉離褶傘在PDA培養基上可以生長,形態特征是菌落圓形、致密、白色、邊緣整齊;子實體灰白色,幼時菌蓋半球形,成熟后平展,中央略下凹,表面光滑無黏液無鱗片,菌蓋邊緣光滑幼時內卷;菌褶與菌肉同為白色,菌褶直生不等長,孢子無色、球形、光滑;菌柄柱形、中實、光滑白色;荷葉離褶傘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是5-35℃,最適溫度25℃;子實體分化的溫度范圍13-22℃,最適溫度19℃;0-3℃的溫差有利于子實體的分化,溫差大于9℃子實體不能形成;孢子萌發的溫度范圍是10-25℃,最適溫度20℃;菌絲能在pH4-11范圍內生長,最適pH4-5;菌絲和孢子的致死溫度分別是45℃30min和50℃15min。
文檔編號C12N1/14GK1923997SQ20051009640
公開日2007年3月7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17日 優先權日2005年11月17日
發明者魏生龍 申請人:魏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