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野生紅甜茶加工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茶的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野生型甜茶紅碎茶加工工藝處理過程。
背景技術:
甜茶在我國南方地區分布較廣,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品質特點。其中,廣西甜茶 (Rubus suavussumus S. Lee)為落葉灌木,幼苗時紫紅色,葉甚甜,單葉,互生,成長葉紙質, 輪廓近圓形,先端漸尖成尾狀尖,邊緣具重鋸齒;花單生于短枝先端,彎垂,花瓣5片,與花萼裂片互生,白色,鳳卵形。聚合果卵球形,幼時灰青色,熟時橙紅色,味甜可食。主要分布在東經110度至11度30分,北緯23度至24度,為廣西的柳州、桂林、梧州等地區。廣西民間飲用甜茶,已有悠久的歷史。將甜茶葉稍加工后,可供作飲料用,或添加到食品中食用,具有補腎、降壓和治療糖尿病等功效。甜茶還可入藥,具有清熱潤肺、祛痰和止咳的功效。前人通過對甜茶提取物進行毒理學實驗,發現其是一種毒性低、副作用輕微的物質;甜茶葉的主要甜味成分是甜茶苷(Rubusoside),又稱甜茶素、甜葉懸鉤子苷,為斯替維醇(Steviol )和葡萄糖結合而成的四環二萜甙,分子式為C32H5tlO13,在化學結構上與甜葉菊苷(Stevioside,斯替維甙)相似。甜味的純正程度接近蔗糖,甜茶苷的相對甜度是2%蔗糖溶液的150倍。動物實驗驗證,甜茶服用安全范圍大、對造血系統、肝腎功能無妨礙,也未見對動物主要臟器(心、肝、脾、肺、腎、腦)有實質性損害及蓄積中毒反應,提出甜茶將作為我國新型的天然甜味劑。目前,然而由于甜茶葉處于野生狀態,傳統的加工方法相對比較粗放,不適應在國際推廣飲用。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適合甜茶茶葉的加工,滿足國內外消費的需要,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野生甜紅茶的加工工藝。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野生紅甜茶的加工工藝,其包括以下步驟
采茶按照一芽一葉到對夾葉采摘野生甜茶葉;
攤涼將采摘的野生甜茶葉至于室內攤涼;
揉捻經過攤涼后的野生甜茶葉青色消退、花香顯露時,采用揉捻機揉捻至茶葉卷緊; 揉切經揉捻后的茶葉迅速放入揉切機中進行揉切處理;
發酵揉切后的茶葉放在室內發酵,發酵至茶葉呈黃褐色,青草氣消失、果香顯露; 烘干與提香用烘干機將發酵后的茶葉烘至9成干,攤涼后再用提香機熱風烘焙至完全干。本發明中的甜茶葉采至廣西野生 甜茶。為了保持茶葉本身的有益成分不受破壞,本發明中,所述攤涼步驟中,室內溫度控制在 22-26 °C。為了使揉捻的茶葉卷曲完整,本發明所述的揉捻步驟的時間為10-50分鐘。,該步驟中采用揉捻機不僅可保持茶葉纖維組織不致破壞,確保了茶葉品質,并且操作簡便。為了使加工后的茶葉顆粒均勻,需控制茶葉的顆粒大小,本發明中所述揉切步驟中茶葉切碎至8-40目,往揉切機中的投葉量為每分鐘8-10Kg。其中所述揉切機為轉子式揉切機,該揉切機對茶葉進行揉、搓、擠、撕作用,從而獲得較高的細胞破碎率和較好的顆粒外形的茶葉。所述發酵步驟中控制發酵溫度30°C -40°C之間,發酵室內相對濕度80-90%左右, 攤葉厚度10-15 cm,發酵時間120-200分鐘,發酵至茶葉呈黃褐色,青氣消失,果香顯露時為止。其中,發酵時無需添加菌種,茶葉本身已含多酚氧化酶等,控制好發酵條件即可被激活,發酵時間短是為了更好控制發酵程度,提高茶的品質。本發明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用連續烘干或分段烘干,烘干機的溫度為80-100°C, 提香機溫度設置為80-100°C。為了對加工的茶葉進行殺菌消毒,本發明的野生紅甜茶的加工工藝還包括在攤涼之后對茶葉進行晾曬的步驟,所述晾曬步驟是將晾曬后的茶葉在陽光下曬5-40分鐘。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的野生紅甜茶的加工工藝,改變了原有傳統甜茶的加工工藝,使得加工出來的甜茶具有一定的紅茶品質特點,通過本發明的加工工藝處理,充分利用鮮葉原料中糖苷類香氣前體物質,形成豐富的花香型香氣物質,同時通過這樣的處理過程,茶葉多酚類、黃酮類等物質得到不同程度的轉化,從而降低了茶葉的苦澀味與回甘味;最后通過輕壓慢揉、適當輕度發酵、低溫長焙等過程,使得成品茶葉不僅不失紅茶特色,大大減少紅茶的青草氣味,最終形成花香濃郁、滋味鮮爽的紅茶產品。本發明的加工工藝不添加任何香精或添加劑,滿足安全健康茶葉消費趨勢,因此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野生紅甜茶的加工工藝,其包括以下步驟
采茶按照一芽一葉到對夾葉采摘野生甜茶葉;
攤涼將采摘的野生甜茶葉至于室內攤涼;
揉捻經過攤涼后的野生甜茶葉青色消退、花香顯露時,采用揉捻機揉捻至茶葉卷緊; 揉切經揉捻后的茶葉迅速放入揉切機中進行揉切處理;
發酵揉切后的茶葉放在室內發酵,發酵至茶葉呈黃褐色,青草氣消失、果香顯露; 烘干與提香用烘干機將發酵后的茶葉烘至9成干,攤涼后再用提香機熱風烘焙至完全干。實施例I :茶葉原料按紅茶標準對夾葉或半開面鮮葉或帶小芽采摘,鮮葉經室內晾青架上攤晾 I小時后,將茶葉曬5分鐘;鮮葉移入室內攤晾冷卻2小時,然后采用揉捻機揉捻20分鐘至葉片完全卷曲,揉捻后的茶葉通過揉切機切碎成40目左右的碎茶之后,放在室內發酵,控制發酵室的溫度為40°C,相對濕度80-90%左右,攤葉厚度10cm,發酵時間120分鐘,發酵至茶葉呈黃褐色,青氣消失,果香顯露時為止;之后采用連續烘干機在100°C烘至茶葉9成干, 下機攤涼后再用提香機在90°C熱風烘焙至足干即可。實施例2:茶葉原料按紅茶標準一芽一葉至半開面鮮葉采摘,鮮葉經室內晾青架上攤晾I小時后,將茶葉曬20分鐘,中間翻拌一次;鮮葉移入室內攤晾冷卻I. 5小時;然后采用揉捻機輕揉30分鐘至葉片完全卷曲,揉捻后的茶葉通過揉切機切碎成20目左右的碎茶之后,放在室內發酵,控制發酵溫度35°C之間,發酵室內相對濕度90%,攤葉厚度15 cm,發酵時間150分鐘,發酵至茶葉呈黃褐色,青氣消失,果香顯露時為止;之后采用烘干機在90°C連續烘至茶葉9成干,下機攤涼后再用85°C熱風烘焙至足干即可。實施例3
茶葉原料按紅茶標準一芽一葉至對夾葉鮮葉采摘,鮮葉經室內晾青架上攤晾I小時后,將茶葉曬30分鐘;鮮葉移入室內攤晾冷卻2小時;然后采用揉捻機按輕-重-輕過程輕揉35分鐘至葉片完全卷曲,揉捻后的茶葉通過揉切機切碎成30目左右的碎茶之后,放在室內發酵,控制發酵溫度40°C,發酵室相對濕度90%左右,攤葉厚度15 cm,發酵時間180分鐘,發酵至茶葉呈黃褐色,青氣消失,果香顯露時為止;之后采用烘干機在95°C連續烘至茶葉9成干左右,下機攤涼后再用85°C熱風烘焙至足干即可。實施例4
茶葉原料按紅茶標準對夾葉或半開面鮮葉采摘,鮮葉經室內晾青架上攤晾2小時,將茶葉曬40分鐘;鮮葉移入室內攤晾冷卻2小時,然后采用揉捻機按輕-重-輕過程適當輕揉45分鐘至葉片完全卷曲,揉捻后的茶葉通過揉切機切碎成40目左右的碎茶之后,放在室內發酵,控制發酵室內溫度在30°C,發酵室內相對濕度85%左右,攤葉厚度25 cm,發酵時間 120分鐘,發酵至茶葉呈黃褐色、青氣消失、果香顯露時為止;之后采用烘干機在85°C連續烘至茶葉9成干,下機攤涼后再用85°C熱風烘焙至足干即可。上述實施例僅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基礎上所做的任何非實質性的變化及替換均屬于本發明所要求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野生紅甜茶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驟 (1)采茶按照一芽一葉到對夾葉采摘野生甜茶葉; (2)攤涼將采摘的野生甜茶葉至于室內攤涼; (3)揉捻經過攤涼后的野生甜茶葉青色消退、花香顯露時,采用揉捻機揉捻至茶葉卷緊; (4)揉切經揉捻后的茶葉迅速放入揉切機中進行揉切處理; (5)發酵揉切后的茶葉放在室內發酵,發酵至茶葉呈黃褐色,青草氣消失、果香顯露; (6)烘干與提香用烘干機將發酵后的茶葉烘至9成干,攤涼后再用提香機熱風烘焙至完全干。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野生紅甜茶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攤涼步驟中,室內溫度控制在22-26 °C。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野生紅甜茶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揉捻步驟的時間為10-50分鐘。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野生紅甜茶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揉切步驟中茶葉切碎至8-40目,往揉切機中的投葉量為每分鐘8-10Kg。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野生紅甜茶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發酵步驟中控制發酵溫度30°C -40°C之間,發酵室內相對濕度80-90%左右,攤葉厚度10-15 cm,發酵時間120-200分鐘,發酵至茶葉呈黃褐色,青氣消失,果香顯露時為止。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野生紅甜茶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與提香步驟中采用連續烘干或分段烘干,烘干機的溫度為80-100°C,提香機溫度設置為80-100°C。
7.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野生紅甜茶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在攤涼之后對茶葉進行晾曬的步驟,所述晾曬步驟是將晾曬后的茶葉在陽光下曬5-40分鐘。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茶的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野生甜紅茶的加工工藝。本發明的野生甜紅茶的加工工藝包括采茶、攤涼、揉捻、揉切、發酵、烘干與提香等步驟,改進了原有傳統甜茶的加工工藝,使得加工出來的甜茶具有一定的紅茶品質特點;通過本發明的加工工藝處理,充分利用鮮葉原料中糖苷類香氣前體物質,形成豐富的花香型香氣物質,同時通過這樣的處理過程,茶葉多酚類物質得到不同程度的轉化,從而降低了茶葉的苦澀味;大大減少野生甜茶的青草氣味,最終形成花香濃郁、滋味鮮爽、湯色鮮紅等特色的紅茶產品。本發明的加工工藝不添加任何香精等添加劑,可滿足安全健康茶葉消費趨勢,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文檔編號A23F3/34GK102613354SQ20111025506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31日
發明者劉化冰, 張凌云, 陳詩典 申請人:廣州樂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