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貝類苗種繁育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貝類育苗的微生物活菌餌料及其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2013年我國海水養殖產量為1.74×107噸,其中貝類養殖產量為1.27×107噸,占73.0%。海水養殖貝類的苗種絕大部分來自全人工苗種繁育。目前,在海水貝類人工育苗過程中,貝類幼蟲和稚貝餌料主要依靠全人工單胞藻餌料的培養。但因單胞藻餌料培養周期長、成本高,占用水體面積大,且易受藻種品質、原生動物污染以及天氣變化等因素的影響(robert等,1997),一直困擾著苗種生產企業,束縛了苗種產業的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科研與技術人員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開展了餌料微藻的新品系培育與高密度生產工藝的優化。如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篩選出抗逆性強的小球藻、三角褐指藻,耐高溫的角毛藻藻株等多株優良餌料微藻(李凌,2016);naumann等(2013)采用新型雙層固體生物反應器進行微藻高密度培養,可無需濃縮采收。另一方面進行了人工代用餌料方面的研究,以期替代或部分替代單胞藻餌料,如植物淀粉(erjr等,1984;perez等,1998)、干藻粉(
上個世紀70年代,一些科研工作者嘗試使用微生物進行貝類苗種代用餌料的研究(epifanio,1979)。酵母菌因其易于培養的特點,成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以期直接應用于貝類工廠化苗種繁育。如epifanio(1979)對4種濾食貝類的幼貝投以不同比例的酵母和硅藻,研究表明酵母可替代50%的單胞藻活餌料,但不能完全使用酵母為餌料投喂。李雷斌等(2008)將自溶面包酵母與小球藻混合投喂馬氏珠母貝浮游幼蟲,結果表明混合投喂效果最佳,單獨投喂面包酵母,幼蟲無法正常發育至附著變態。由上可見,酵母餌料因其營養不均衡且不易消化吸收,不是一種非常合適的代用餌料。但有研究認為,微生物一直存在于貝類苗種生產用水、人工單胞藻餌料以及貝類生長的自然環境中,可能為幼蟲及稚貝的生長提供營養(robert等,1997)。微生物種類的選擇以及營養調控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cn102960269a公開了一種利用養殖水培育貝類苗種的方法,該方法是將微藻放入養殖塘中與蝦類一起培養,然后將養殖塘中含有微藻的養殖水引入育苗池中用于培育貝類幼苗。cn103211129a公開了一種海洋硅藻作為縊蟶餌料的應用,即選擇威氏海鏈藻分別采用特定的培養液配方進行三級擴大培養,并在縊蟶稚貝生長到平均體長大于0.45mm后進行投喂。根據本發明提供的培養液配方,該海洋硅藻繁殖速度極快,而且根據本發明提供的投喂方式,投喂該微藻后可以明顯提高縊蟶稚貝的生長速度。上述方法僅針對貝類幼稚貝階段,緩解單胞藻餌料的培養壓力,但無法滿足浮游幼蟲階段對餌料營養的要求。
現有技術中仍存在貝類育苗需要分級培養,工藝較為復雜,且培養成本較高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于貝類育苗的無需前期分級培養、工藝簡單、培養成本低的古方微生物活菌餌料及其生產方法。
本發明中的一種用于貝類育苗的古方微生物活菌餌料,是由以下微生物菌種經培養后按比例混合的復合微生物菌液,其組成為類球紅假單胞菌、枯草芽孢桿菌、乳酸菌,三種菌等比例混合,總有效菌數達到20億/ml。
本發明人意外的發現,將用于貝類育苗的微生物活菌餌料與經過優選的中藥材配合使用,不僅可以提供餌料活菌生長所需的外源營養物質,而且還提高了貝類幼苗的免疫力和生長速度,有利于提高貝類幼苗的成活率。具體來說就是先將藥材經過粉碎處理,然后經過加熱熬制。粉碎處理可以將藥材細化,而加熱煮沸則可以讓藥材顆粒進一步膨脹,并有效析出營養成分,溶解在水中的營養成分可以供菌類生長,而藥材的未溶解殘渣則可以作為食物直接被貝類幼苗食用,這樣一方面增加了貝類的食物,另一方面又可以促進菌類生長,提供更加豐富的菌類食物。本發明所述營養物質的選擇與組成參考了傳統中醫補益理論,同時針對貝類和菌的生長所需的營養,調整了用量和使用方法。本發明避免了化學試劑的使用,減少了對貝類苗種的影響,同時大大簡化了貝類幼苗培養常見的步驟,不需要進行幼苗的轉移和換水,避免了由于環境變化對貝類幼苗生長帶來的不利影響。
一種用于貝類育苗的微生物活菌餌料,按照如下步驟制備:
(1)根據貝類苗種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和攝食特點,選擇復合微生物菌群,其中包括類球紅假單胞菌、枯草芽孢桿菌、乳酸菌;
(2)將營養物質用研磨機研磨成細粉末狀,放入水中煮沸10分鐘,冷卻后即得營養液;
(3)將微生物活菌餌料培養用水、所需使用的容器及氣泡石用次氯酸消毒,消毒12-15小時后投放硫代硫酸鈉中和,次氯酸與硫代硫酸鈉按照摩爾比1:1使用;所述培養用水的鹽度采用適宜于貝類苗種生長的鹽度范圍;
(4)將步驟(1)獲得的復合微生物菌液與步驟(2)獲得的營養液均勻的潑灑至步驟(3)經消毒的培養用水中,在水溫20-25℃下,充氣培養12-48小時即可使用。
步驟(1)中所述菌種優選是類球紅假單胞菌、枯草芽孢桿菌、乳酸菌按照0.2-5:0.2-5:1的比例混合,更優選是等比例混合。
步驟(1)中所述的貝類苗種為貝類浮游幼蟲。
以1立方水體用量為1份,步驟(2)中所述營養物質的組成及配比如下:
山楂200-300份;神曲100-200份;麥芽50-100份;紅棗50-150份;低聚異麥芽糖5-20份;復合維生素1-5份。
步驟(2)中所述營養物質的粉末粒徑小于50微米,優選粒徑是10-30微米。
所述微生物活菌餌料的用量為:培養水1m3使用微生物菌液100-500ml,更優選是100-300ml。
所述營養液的用量是培養水1m3使用營養液300-800g,更優選是500-600g,所述營養液重量是以干營養物質計。
本發明還包括將利用所述餌料進行貝類育苗的用途。
本發明具有以下的優點:
(1)將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微生物技術相結合,獲得的古方微生物活菌餌料既可滿足貝類苗種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又可調節貝類苗種生長的內外部環境,促進苗種的健康生長。
(2)微生物活菌餌料生成工藝簡單,可直接進行工廠化生產,滿足了貝類苗種規模化生產對大量餌料的需求,同時避免了前期分級培養的繁瑣工序,節約了生產成本。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1
將古方微生物活菌餌料應用于毛蚶苗種生產;根據毛蚶催產計劃,提前2-3天開始進行古方微生物活菌餌料培養。
復合微生物活菌包括類球紅假單胞菌、枯草芽孢桿菌、乳酸菌等比例混合;餌料培養用營養物質為山楂240份、神曲150份、麥芽70份、紅棗100份、低聚異麥芽糖10份和復合維生素2份,按比例混合后,使用研磨機研磨成細粉末狀,經300目篩絹過濾,放入經過濾的淡水中,煮沸10分鐘,冷卻后即得營養液待用。餌料培養用海水經雙層過濾至餌料培育池,使用次氯酸消毒過夜,次氯酸濃度為200ppm;次日早使用等量的硫代硫酸鈉進行中和。將復合微生物活菌與營養液均勻潑灑于培養海水中,添加比例為培養水1m3中添加微生物菌液200ml,添加營養液572g(以干營養物質計),充氣培養。
于當日晚進行毛蚶親貝催產。產卵30小時后,幼蟲發育至d型幼蟲,開始攝食。依據幼蟲密度,少量投喂古方微生物活菌餌料,初始投喂量為1.5-2.0l/m3。隨著幼蟲生長,古方微生物活菌餌料的投喂量逐漸增加至40-50l/m3·天。幼蟲培育至第17天開始附著變態為稚貝,幼蟲平均殼長256μm,經過6天全部幼蟲完成附著變態;自d型幼蟲至完成附著變態,幼蟲成活率為91%。
對比例1
將古方微生物活菌餌料應用于毛蚶苗種生產;根據毛蚶催產計劃,提前2-3天開始進行古方微生物活菌餌料培養。
復合微生物活菌包括類球紅假單胞菌、枯草芽孢桿菌、乳酸菌等比例混合;餌料培養用海水經雙層過濾至餌料培育池,使用次氯酸消毒過夜,次氯酸濃度為200ppm;次日早使用等量的硫代硫酸鈉進行中和。將復合微生物活菌與營養液均勻潑灑于培養海水中,比例為培養水1m3中添加微生物菌液200ml,充氣培養。
于當日晚進行毛蚶親貝催產。產卵30小時后,幼蟲發育至d型幼蟲,開始攝食。依據幼蟲密度,少量投喂古方微生物活菌餌料,初始投喂量為1.5-2.0l/m3。隨著幼蟲生長,古方微生物活菌餌料的投喂量逐漸增加至40-50l/m3·天。幼蟲培育至第21天開始附著變態為稚貝,幼蟲平均殼長186μm,經過8天全部幼蟲完成附著變態;自d型幼蟲至完成附著變態,幼蟲成活率為42%。
對比例2
將古方微生物活菌餌料應用于毛蚶苗種生產;根據毛蚶催產計劃,提前2-3天開始進行古方微生物活菌餌料培養。
復合微生物活菌包括類球紅假單胞菌、枯草芽孢桿菌、乳酸菌等比例混合;餌料培養用營養物質為低聚異麥芽糖10份和復合維生素2份,按比例混合后,使用研磨機研磨成細粉末狀,經300目篩絹過濾,放入經過濾的淡水中,煮沸10分鐘,冷卻后即得營養液待用。餌料培養用海水經雙層過濾至餌料培育池,使用次氯酸消毒過夜,次氯酸濃度為200ppm;次日早使用等量的硫代硫酸鈉進行中和。將復合微生物活菌與營養液均勻潑灑于培養海水中,添加比例為培養水1m3中添加微生物菌液200ml,添加營養液12g(以干營養物質計),充氣培養。
于當日晚進行毛蚶親貝催產。產卵30小時后,幼蟲發育至d型幼蟲,開始攝食。依據幼蟲密度,少量投喂古方微生物活菌餌料,初始投喂量為1.5-2.0l/m3。隨著幼蟲生長,古方微生物活菌餌料的投喂量逐漸增加至40-50l/m3·天。幼蟲培育至第19天開始附著變態為稚貝,幼蟲平均殼長204μm,經過7天全部幼蟲完成附著變態;自d型幼蟲至完成附著變態,幼蟲成活率為19%。
對比例1沒有使用營養液,對比例2中使用了營養液,但是沒有添加中藥成分。根據對比試驗數據很明顯可以看出,使用了本發明所述的營養和和培養方法后,實施例1中貝類幼苗的生長速度明顯快于對比例1和2,幼蟲的成活率高于對比例至少50%以上,幼苗的個體大小也明顯好于對對比例1和2。因此本發明的培養方法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技術效果,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以上僅是本發明的實施范例,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構成任何限制。凡是采用本領域公知的等同替換或等同交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