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桑葉蟲草復合袋泡茶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泡茶袋,尤其是涉及一種桑葉蟲草復合袋泡茶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含有茶葉成分呢的保健品有速溶茶和袋泡茶等,大都采用單一或者復合其它中藥等制成,但成分越多不能顯現蛹蟲草和桑葉茶本身的口味,不添加又不能增加其沖泡次數和口感寡淡,而且普通袋泡茶的袋體的結構單一,使用不便。普通泡茶袋的結構,無法快速的根據不同茶葉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分層浸泡,只是簡單的混合。其次,普通的泡茶袋結構,沒有具體考慮不同茶葉成分的組合結構方式,浸泡時,不能將浸泡的營養成分充分混入口 ο
[0003]由此可見,現有技術中的泡茶袋的結構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和不足,亟待進一步的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其具有營養成分多樣,可根據不同茶葉的特點分層浸泡,口味多樣,茶葉浸泡充分,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保健效果好的優點。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其包括上層的蟲草粉層、中間層的紅茶末層以及位于底層的桑葉茶層;
[0006]所述蟲草粉層裝入第一泡茶袋,紅茶末層裝入第二泡茶袋,所述桑葉茶層裝入第三泡茶袋;
[0007]所述第二泡茶袋與所述第一泡茶袋之間,以及所述第二泡茶袋與所述第三泡茶袋之間相互滲透結合;
[0008]所述第三泡茶袋上兩側設有第一弧形突出部和第二弧形突出部,所述第一弧形突出部上連接有第一磁石,所述第二弧形突出部上設有第二磁石,通過所述第一磁石和所述第二磁石相互吸合可將茶袋相對固定在茶杯中;
[0009]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和所述第三泡茶袋上均設置有多個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徑小于0.2mm ;
[0010]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和所述第三泡茶袋的袋體中間設置有卡牙結構,分別將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以及第三泡茶袋分成均等的兩部分。
[0011]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和所述第三泡茶袋的長為4厘米,寬為3厘米。
[0012]所述蟲草粉層的重量為lg,所述紅茶末層的重量為1.5g,所述桑葉茶層的重量為 2.5g.
[0013]所述蟲草粉、所述桑葉茶以及所述紅茶粉均為60-70目顆粒。
[0014]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以及所述第三泡茶袋的外包裝材料為錫紙。
[0015]所述卡牙結構包括設置在袋體內部上表面的凹扣和凸扣,設置在袋體下表面的凸扣和凸扣構成,所述凹扣和所述凸扣相互扣合,從而將袋體分成兩部分。
[0016]所述位于同側的凹扣和所述凸扣之間的距離為0.5mm。
[0017]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以及所述第三泡茶袋的一側可設置多條凹痕,該凹痕延伸到袋體的邊緣。
[0018]所述第一磁石與所述第二磁石呈弧形結構,且該第一磁石和第二磁石之間恰好貼入口 ο
[001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0020]本實用新型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根據不同茶葉分層浸泡,既能保持蟲草和桑葉茶的口感和功效,又解決了桑葉茶、蟲草茶效果單一的問題,保證了蟲草和桑葉茶的寡淡和不耐沖泡等問題,符合我國的飲茶習慣,沖泡時茶水呈淡黃到黃褐色,口感清香,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
[0021]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002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的組成示意圖;
[0023]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泡茶袋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泡茶袋、第二泡茶袋以及第三泡茶袋中的卡牙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請配合參閱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其包括上層的蟲草粉層、中間層的紅茶末層以及位于底層的桑葉茶層;蟲草粉層裝入第一泡茶袋1,紅茶末層裝入第二泡茶袋2,桑葉茶層裝入第三泡茶袋3 ;第二泡茶袋2與第一泡茶袋I之間,以及第二泡茶袋2與第三泡茶袋3之間相互滲透結合。當該桑葉蟲草袋的泡茶結構置于茶杯或茶壺中時,在水體中的順序從上往下依次是第一泡茶袋、第二泡茶袋以及第三泡茶袋,通過實驗發現,桑葉茶較難泡,而紅茶和蟲草茶交易,位于最低層的桑葉茶可以更充分的浸泡,且水溫也較高,保持較高溫度的時間也較長。能夠充分的混合浸泡的得到的營養成分豐富,保健效果好。
[0026]第三泡茶袋3上兩側設有第一弧形突出部42和第二弧形突出部43,第一弧形突出部42上連接有第一磁石41,第二弧形突出部43上設有第二磁石44,通過第一磁石41和第二磁石44相互吸合可將茶袋相對固定在茶杯中,第一磁石41與第二磁石44呈弧形結構,且該第一磁石41和第二磁石44之間恰好貼合。弧形部以及磁石的設置,方便了泡茶袋懸掛固定于茶杯或茶壺的邊緣,尤其是弧形磁石可以相對的防止在茶杯的內側和外側,其弧形結構可與茶杯壁相吻合,易于用完后,將茶袋取出。
[0027]其中,第一泡茶袋1、第二泡茶袋2和第三泡茶袋3上均設置有多個通孔32,通孔的孔徑32小于0.2mm ;
[0028]第一泡茶袋1、第二泡茶袋2和第三泡茶袋3的袋體中間設置有卡牙結構31,將分別將第一泡茶袋1、第二泡茶袋2以及第三泡茶袋3分成均等的兩部分。第一泡茶袋1、第二泡茶袋2以及第三泡茶袋3的外包裝材料為錫紙。
[0029]具體的講,本實用新型的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中,主要是以蛹蟲草和桑葉茶為原料,以及使用紅茶末作為矯味劑,以提供復合營養成分,制成的新型袋泡茶結構。
[0030]首先,選擇當年栽培的蛹蟲草子實體為原料,利用恒溫鼓風干燥箱在70°C烘至恒重,再利用粉碎機粉碎至60-70目,裝袋備用。其中,蛹蟲草栽培主要包括滅菌、接種、出草管理、采摘、烘干等操作。
[0031]其次,處理桑葉茶,利用自制高溫加香后,將桑葉茶直接粉碎至60-70目裝袋備用。其中,桑葉茶的制備過程中,主要的處理工藝有晾青、殺青、揉捻、炒干、加香等。
[0032]最后,利用烘干的市售紅茶粉碎至60-70目,裝袋備用。
[0033]本實用新型的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中,第一泡茶袋I中的蛹蟲草的重量比例為20-30%第二泡茶袋2紅茶末重量比例為10-30%,第三泡茶袋3中的桑葉茶重量比例為50-60%。上述重量比例的選擇,使得桑葉蟲草袋泡茶的口感好,營養成分搭配恰好合理,沖泡次數多。
[0034]進一步的,第一泡茶袋1、第二泡茶袋2和第三泡茶袋3的長為4厘米,寬為3厘米。第一泡茶袋I中的蟲草粉層的重量為lg,第二泡茶袋2中的紅茶末層的重量為1.5g,第三泡茶袋3中桑葉茶層的重量為2.5g。
[0035]請配合參閱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卡牙結構31包括設置在袋體內部上表面的凹扣312和凸扣311,設置在袋體下表面的凸扣311和凹扣312構成,凹扣312和凸扣311相互扣合,從而將袋體分成兩部分。且位于同側的凹扣312和凸扣311之間的距離為0.5mm。該卡牙結構的設置一方面使得泡茶袋內分成兩部分,利于充分的浸泡茶葉,另一方面可以打開該卡牙結構31,使得袋體內有較大的空間,可使茶葉充分蓬松,易于浸泡。
[0036]較佳的,第一泡茶袋1、第二泡茶袋2以及第三泡茶袋3的一側可設置多條凹痕(圖中未示出),該凹痕延伸到袋體的邊緣。多條凹痕可以將泡茶袋分成多個小的區間,使得泡茶的時候可以更快更充分的浸泡,而且還可以將泡茶袋沿著凹痕將其分開塊狀體,將單個塊狀體浸泡呈茶水喝,一方便愿意單獨浸泡小塊蛹蟲草、桑葉茶或者紅茶。
[0037]本實用新型一種桑葉蟲草復合袋泡茶,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這樣實現,蟲草桑葉茶的組成包括蟲草粉20-30%,桑葉茶50-60%,紅茶末10-30%。
[0038]本實用新型的一種以蛹蟲草、桑葉茶、紅茶末為原料制成的袋泡茶,屬于茶的代用品。
[0039]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做出些許簡單修改、等同變化或修飾,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層的蟲草粉層、中間層的紅茶末層以及位于底層的桑葉茶層; 所述蟲草粉層裝入第一泡茶袋,紅茶末層裝入第二泡茶袋,所述桑葉茶層裝入第三泡茶袋; 所述第二泡茶袋與所述第一泡茶袋之間,以及所述第二泡茶袋與所述第三泡茶袋之間相互滲透結合; 所述第三泡茶袋上兩側設有第一弧形突出部和第二弧形突出部,所述第一弧形突出部上連接有第一磁石,所述第二弧形突出部上設有第二磁石,通過所述第一磁石和所述第二磁石相互吸合可將茶袋相對固定在茶杯中; 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和所述第三泡茶袋上均設置有多個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徑小于0.2mm ; 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和所述第三泡茶袋的袋體中間設置有卡牙結構,分別將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以及第三泡茶袋分成均等的兩部分。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和所述第三泡茶袋的長為4厘米,寬為3厘米。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蟲草粉層的重量為lg,所述紅茶末層的重量為1.5g,所述桑葉茶層的重量為2.5g0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蟲草粉、所述桑葉茶以及所述紅茶粉均為60-70目顆粒。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以及所述第三泡茶袋的外包裝材料為錫紙。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牙結構包括設置在袋體內部上表面的凹扣和凸扣,設置在袋體下表面的凸扣和凸扣構成,所述凹扣和所述凸扣相互扣合,從而將袋體分成兩部分。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于同側的凹扣和所述凸扣之間的距離為0.5mm。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以及所述第三泡茶袋的一側可設置多條凹痕,該凹痕延伸到袋體的邊緣。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石與所述第二磁石呈弧形結構,且該第一磁石和第二磁石之間恰好貼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其包括上層的蟲草粉層、中間層的紅茶末層以及位于底層的桑葉茶層;所述蟲草粉層裝入第一泡茶袋,紅茶末層裝入第二泡茶袋,所述桑葉茶層裝入第三泡茶袋;所述第二泡茶袋與所述第一泡茶袋之間,以及所述第二泡茶袋與所述第三泡茶袋之間相互滲透結合;本實用新型桑葉蟲草袋泡茶結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根據不同茶葉分層浸泡,既能保持蟲草和桑葉茶的口感和功效,又解決了桑葉茶、蟲草茶效果單一的問題,保證了蟲草和桑葉茶的寡淡和不耐沖泡等問題,符合我國的飲茶習慣,沖泡時茶水呈淡黃到黃褐色,口感清香,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
【IPC分類】A23F3/14
【公開號】CN204733858
【申請號】CN201520297196
【發明人】程笑鈺
【申請人】程笑鈺
【公開日】2015年11月4日
【申請日】2015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