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糖尿病的中成藥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成藥的制作方法,具體是針對糖尿病患者的中成藥。
背景技術:
糖尿病是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特征的病癥。古也稱“尿甜癥”。以飲多為上消,以食多為中消,以尿多為下消。西醫稱是由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癥特征是血糖過高和尿中出現糖。
一、糖尿病病因和病機病因主要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飲食失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致使肺、胃、腎燥熱,陰津虧損、燥熱內盛而形成。先天稟賦不足,五臟虛弱,尤其是腎臟素虛,藏精不固,精虧液竭,而發為消渴;飲食不節,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使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蘊,火燥耗津,發為消渴;情志失調,過度精神刺激,以致氣機郁結,進而化火,熾爍肺、胃、腎之陰津而發為消渴;勞欲過度,房事不節、勞傷過度、損耗陰精,致使陰津不足,陰虛則火旺,上蒸肺胃,終至腎虛肺燥胃熱而發為消渴。
病機消渴病機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內盛、且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標本互為因果,陰愈虛,燥熱愈盛。燥熱愈盛,陰愈虛。病變的臟腑涉及五臟,但主要在肺胃腎,尤以腎為最。肺胃腎之間,常又相互影響。如肺燥陰虛,津液失于敷布,則胃失濡潤,腎失滋養。胃熱偏盛可灼傷肺津,耗損腎陰。腎陰不足,陰精源泉涸竭,陰虛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終至肺燥,胃熱、腎虛,常常同時存在。多飲、多食,多尿相互并見。
消渴日久不愈,陰損及陽,可致氣陰兩虛,或陰陽俱虛。亦可累及五臟,致精血枯竭,燥熱內蘊,陰竭陽衰,而并發多種兼病,即糖尿病并發癥。
二、辨證論治首先要依據病證的癥狀區分類型,西醫認為此病產生是胰臟機能退化的結果。中醫治療本病要辨病因病機病位。通常盡管多飲、多食、多尿同時出現,但多飲較為突出者稱為上消,上消以肺燥為主,多見肺胃燥熱或肺燥腎虧;多食較為突出者稱為中消,中消以胃熱主,多見胃腸燥熱肺津不足或胃熱腎虧;多尿較為突出者稱為下消,下消以腎虛為主,多見腎陰虧損或腎陰陽兩虛。再次要辨標本主次大體上初病多以燥熱為主,病程較長者陰虛與燥熱互見,病久以陰虛為主或陰陽俱虛。此外本病多發于中年人以上,中老年患者兼并發癥較多,青少年患者少見,但青少年患者有病情危重。《臨證指南》日“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虛陽亢,,津涸熱鴟而以。”又景岳所云“果為實火者,但去其火,則津液自生,而消竭自止。”為此,治療糖尿病必須采取清熱滋陰生津之法。
在臨床實踐中,糖尿病患者常見舌質暗、舌上有瘀點或瘀斑、舌下靜脈怒張等血瘀征象。本消渴病癥產生的病位在脾(胰臟),李時珍書日“脾屬土,為萬物之母,主營衛……,脾之主病,諸濕腫脹……。”消渴的病因以上所述,氣機郁結(肝氣),飲食失節,致使脾虛生濕、濕邪化熱、熱毒內蘊、日久氣滯血瘀,痰凝膠結不化。病變涉及五臟,主要肺胃腎,出現燥熱、陰虛陽亢。治病要針對產生之部位,必求其本。邪不祛、正何以復。祛除胰臟濕熱邪毒惡濁及補脾健脾是治愈糖尿病不可忽略的關鍵。故此,我治療糖尿病采用以整體觀念,辯證區分為三大類型;標本同治,攻補兼施。以益氣滋陰,生津潤燥,同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濕祛濁相結合為基本原則。且活血化瘀,解毒祛濁貫穿治療始終。陰損及陽者,結合陰陽并補。并發癥者針對病情及時結合采用、瀉火、解毒、活血、補陽澀精等法同時施治。
糖尿病治愈標準1、三多癥狀消失,體質恢復;2、西醫檢驗,空腹(尿檢);血糖在7.2毫摩爾/升以下;尿糖(±),好轉三多癥狀基本消失;3、血尿糖均有下降,且較穩定。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成分組成為黃芪15~30克、白人參5克、知母10克、生石膏15~30克、天花粉15~30克、麥冬15~30克、西洋參15~30克、生地15~30克、熟地15~30克、山藥15~50克、玄參15~30克、蒼術10~20克、丹參15~30克、葛根10~20克、菝葜50~100克、豬胰1~2條、首烏15~30克、黃精15~30克、桑寄生20~30克、牡蠣30克、黃芩10~20克、蒺藜15~30克。
本發明的制備方法為1、處方中西洋參、麥冬、生地、熟地、山藥。制作全過程忌用鐵器,需36小時的浸泡白酒、鹽水;炭火、新瓦片焙研成粉末,最后加精冬蜜練制成丸劑,每丸重9克。本丸名日益氣滋陰補虛丸。
2、方中余藥煎制成藥漿。做法豬胰切片焙干成粗粒,合菝葜用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的清泉水浸泡1小時后,煎二遍,3小時,取濃液;其余藥物合浸泡同樣清泉水1小時后煎二遍合1.30小時,壓干藥渣,取濃藥液(白人參要另煎后取藥液),三種煎成藥液混合一起,濃縮成藥漿,裝瓶保鮮。本藥漿定名為降糖一號藥漿。具有益氣養陰、健脾、補脾、潤肺滋腎、活血化瘀、涼血解毒、利濕祛濁功效。
本發明的效果為服用方法是丸劑每日早、晚飯后1小時各服1~2丸,溫開水送服,藥漿每日早空腹及晚睡前各服50ml,溫開水沖服。15天為1療程。
本方為治療糖尿病專方,對非依賴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者都可應用。尤其病程較長,陰虛燥熱,燥熱入血;氣虛血瘀;氣陰兩虛者。以及并發多種血管疾病者更為適宜,如并發爛腳(脈管炎)高脂血癥,高血壓癥,冠心病,腦血管意外(中風)等。
糖尿病的病機以燥熱為標,陰虛為本。本方雖分為丸劑及漿制,但合而為用,標本同治,攻補兼施,更突出扶正固本,故療效顯而易見。1~6療程治愈。本人研制本品藥至今,臨床312例,治愈233例,占80%。血糖、尿糖正常,體質恢復。
典型病例陳某、男性,48歲,2004年7月診治,患糖尿病已12年,右腳盤破爛,肉腐骨露已年余(脈管炎)不能下地走路,消瘦乏力,傷口流膿液,疼痛。舌質淡暗,有瘀斑,舌下靜脈怒張,脈弦細。本地醫院檢查報告,尿糖(++++),血糖190毫克%,經服本方研制而成的成品藥,丸劑及漿劑42天告愈,尿糖、血糖正常,爛腳生肌愈合。一年后追訪,無復發。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一在臨床實踐中,對糖尿病久治不愈,癥狀小便頻數混濁如膏,甚則飲一泄一,面色黧黑,耳輪干枯,腰膝酸軟,咽干舌燥,形寒畏冷,陽痿不舉,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之陰陽俱虛及全依賴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以專方為基本方,增加絲子15~30克,鹿角霜20~30克,金櫻子20~30克,芡實15~30克,白芍15~30克,阿膠、龜板膠各10克(收漿時烊兌),復盆子10~15克。
制作與專方制作方法相同。本制成藥漿定名為降糖二號藥漿。
服法丸劑每日早、晚飯后1小時各服2~3丸,溫開水送服。藥漿每日早空腹及晚睡前各服50ml,溫開水沖服,15天為1療程。
功效滋肝補腎,滋陰潤燥,健脾補脾,活血化瘀祛濁。2~6療程治愈。
主治糖尿病,病程長久,陰陽俱虛及全靠依賴胰島素治療者,并發陽痿,水腫,雀盲,耳聾等癥。
實施例二在治療糖尿病過程中,另一種癥狀,煩渴多飲,消谷善肌,尿頻量多,尿混色黃,身體漸瘦,舌質紅,苔黃燥,脈滑數屬陰虛火旺者,以專方減去首烏、黃精、黃芪、蒼術,加鹿角霜10~30克,槐花10~30克,苦參10~15克,茯苓10~20克,復盆子10~20克,黃連10~15克。
制作與專方制作方法相同。本藥制成藥漿定名為降糖三號藥漿。
服法丸劑每日早、晚飯后1小時各服1丸,溫開水送服。藥漿每日早空腹及晚睡前各服50ml,溫開水沖服。15天為1療程。
功效滋陰降火,補脾益腎,活血化瘀除濁。1~4療程治愈。
權利要求
1.治療糖尿病的中成藥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是成分組成為黃芪15~30克、白人參5克、知母10克、生石膏15~30克、天花粉15~30克、麥冬15~30克、西洋參15~30克、生地15~30克、熟地15~30克、山藥15~50克、玄參15~30克、蒼術10~20克、丹參15~30克、葛根10~20克、菝葜50~100克、豬胰1~2條、首烏15~30克、黃精15~30克、桑寄生20~30克、牡蠣30克、黃芩10~20克、蒺藜15~30克;制備方法為(1)、處方中西洋參、麥冬、生地、熟地、山藥,制作全過程忌用鐵器,需36小時的浸泡白酒、鹽水;炭火、新瓦片焙研成粉末,最后加精冬蜜練制成丸劑,每丸重9克;(2)、方中余藥煎制成藥漿,做法豬胰切片焙干成粗粒,合菝葜用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的清泉水浸泡1小時后,煎二遍,3小時,取濃液;其余藥物合浸泡同樣清泉水1小時后煎二遍合1.30小時,壓干藥渣,取濃藥液(白人參要另煎后取藥液),三種煎成藥液混合一起,濃縮成藥漿,裝瓶保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糖尿病的中成藥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是以上述專方為基本方,成分組成為增加絲子15~30克,鹿角霜20~30克,金櫻子20~30克,芡實15~30克,白芍15~30克,阿膠、龜板膠各10克(收漿時烊兌),復盆子10~15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糖尿病的中成藥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是以上述專方減去首烏、黃精、黃芪、蒼術,加鹿角霜10~30克,槐花10~30克,苦參10~15克,茯苓10~20克,復盆子10~20克,黃連10~15克。
全文摘要
治療糖尿病的中成藥及其制備方法,其成分組成為黃芪15~30克、白人參5克、知母10克、生石膏15~30克、天花粉15~30克、麥冬15~30克、西洋參15~30克、生地15~30克、熟地15~30克、山藥15~50克、玄參15~30克、蒼術10~20克、丹參15~30克、葛根10~20克、菝葜50~100克、豬胰1~2條、首烏15~30克、黃精15~30克、桑寄生20~30克、牡蠣30克、黃芩10~20克、蒺藜15~30克;制備方法為處方中的西洋參、麥冬、生地、熟地、山藥,制作全過程忌用鐵器,制成丸劑,每丸重9克,余藥煎制成藥漿。對糖尿病患者,具有益氣養陰、健脾、補脾、潤肺滋腎、活血化瘀、涼血解毒、利濕祛濁功效。15天為1療程,1~6療程治愈。
文檔編號A61P3/10GK1895596SQ20061003613
公開日2007年1月17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29日 優先權日2006年6月29日
發明者江界 申請人: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