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急慢性肝炎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肝炎的中藥,特別涉及一種治療急慢性肝炎的中藥,屬中草藥內服制品領域。
背景技術:
急慢性肝炎是一種危害性大,傳染性強的較普遍的傳染性疾病。就一般的肝炎而言,從中醫的理論上講,多因濕熱熏蒸、肝脾組織循環受擾,病因瘀結于內,勞累過渡或因身體差,導致肝氣不升,胃氣不降而阻滯,致使肝胃功能失調,大小便清竭不分,血液循環受阻滯,久而累積于體內,成為一種難治的傳染性疾病,甚至遺傳后代。
為了治愈肝炎,我國衛生部門也進行了很大的努力,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是沒有形成一套完整而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且主要是以西醫為主,治療周期長,費用高,副作用大,治愈率較低。如急性黃疸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西醫常用苦黃注射液、茵梔黃注射液、肝炎靈注射液和干擾素等藥物來進行治療,而苦黃注射液、茵梔黃注射液均只能治標,只能退黃,在治療上抗病毒并非特效,只能作支持療法和對癥處理。肝炎靈注射液只對慢性肝炎有降酶作用,忽視了舒肝解郁,健脾利濕的病因治療這一根本,而干擾素也只能單純降酶,這種昂貴的對肝臟本身沒有治療作用的藥品具有反跳現象,一旦停藥轉氨酶會比原來還高,不適合我國廣大農村和貧困地區的患者,只有從本論治,標本兼治才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克服現有技術中采用西藥治療肝病的不足,具有治療周期短,無過敏反應,副作用小,治愈率高的治療急慢性肝炎的中藥。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的。
一種治療急慢性肝炎的中藥,它的基礎配方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組成 當歸11.8%茵陳蒿11.8%茯苓11.8% 郁金11.8%矮地茶11.8%白芍5.8% 柴胡5.8% 白術5.9% 薄荷5.9% 甘草5.9% 治療急性肝炎時,在上述基礎配方內加入5.8%的大黃和5.9%的梔子;治療慢性肝炎時,在上述基礎配方內加入5.8%的丹參和5.9%的虎杖。
將上述的當歸、茵陳蒿、茯苓、郁金、矮地茶、大黃或丹參、白芍、柴胡、白術、梔子或虎杖、薄荷、甘草十二味藥物按百分比稱取后,與5倍于藥物重量的水一起煎熬,先用大火煎1小時,再用文火熬1小時,冷卻后過濾,去掉藥渣,然后按150ml的劑量裝瓶,即得本發明治療急性肝炎的中藥成品。
根據中醫肝郁、濕滯從而發熱發黃的機理,用當歸、白芍養血柔肝,配以柴胡、郁金、矮地茶舒肝解郁,加之茯苓、白術、甘草健脾除濕,達到郁濕不存,黃疸焉生之功效,加之其余諸藥的協同作用,以茵陳蒿、梔子、大黃、郁金退去已經出現的黃疸;柴胡、茯苓、薄荷、甘草降低血中已經出現的轉氨酶;標本兼治,諸癥平息,肝臟康復,使其療程短,療效顯著。
治療慢性肝炎必須以扶助肝臟為主為本,根據中醫“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以及中醫“久病必虛”的理論,用當歸、白芍養血養肝,肝喜條達,配柴胡,郁金舒肝解郁,配丹參、虎杖、矮地茶增強肝臟解毒、排毒的抗病能力,增強肝臟的抗損害能力和修復能力,用茵陳蒿、薄荷、柴胡、甘草降由肝損害引起的轉氨酶升高,配茵陳蒿、郁金、柴胡降可能出現的黃疸,用茯苓、白術、甘草健脾補中,久之,正能驅邪,肝病康復。
本發明上述的原料組份中,每組份原料的藥性特點及功效如下 (1)當歸當歸甘辛溫潤,補血、活血皆佳。辛行氣血甘味補益,善調經又止痛。補血,活血,調經,潤腸通便。
(2)茵陳蒿清利濕熱,利膽退黃。茵陳篙苦能燥濕寒能清熱,其氣清香芬芳,入脾、胃、肝、膽氣分善,清熱利濕退黃,為治黃疸專藥。
(3)茯芩茯芩味甘、淡,性平,甘補淡滲,性平和緩。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安神。凡水濕內停及脾虛都常用,亦治心神不安。
(4)郁金郁金辛香走散,苦寒清泄,入心、肝、膽經。走血分活血祛瘀,涼血清心;破風,心腹痛失心病狂,入氣分行氣解郁,利膽退黃,長于止痛,亦為血中之氣藥。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涼血清心,利膽退黃。
(5)矮地茶矮地茶味苦泄降通利,清利濕熱,入肺經苦降祛痰止咳,入肝經辛散活血祛瘀。止咳平喘,清利濕熱,活血化瘀。
(6)大黃大黃苦寒,性主沉降,走而不守,直達下焦,善于蕩滌胃腸實熱積滯,為治陽明腑實證的要藥。又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治療炎熱亢盛、高熱不退或火熱上炎等。入血分,活血祛瘀,治血瘀諸證,并苦寒燥濕熱,治濕熱黃疸、熱淋等。
(7)白芍白芍苦酸微寒,入肝經長于養肝血、調經、根主降又能平抑肝陽;入脾經助血生并有止痛功效。凡肝血不足致肝陽偏亢,肝血不養胞宮致月經不調、痛經,血不滋養臟腑、不濡養四肢致脅痛、四肢拘攣或脘腹作痛、瀉痢腹痛等均可用之。其酸收之性還治陰液外泄之汗出。
(8)柴胡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陽舉陷。柴胡味苦辛、性微寒,輕清升散,宣透疏達。歸肝、膽經,長于疏散少陽經之邪,為治少陽證的主藥。又行經之氣而解郁,治肝氣郁結證及胸滿肋痛。
(9)白術白術甘味溫歸脾、胃經,以甘味補氣健運脾胃為主,苦味燥濕利水為輔。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10)梔子梔子苦寒清降,上清心肺之熱,下瀉肝膽濕熱,通瀉三焦之火,清熱兼能涼血、解毒、消腫止痛。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11)薄荷薄荷辛涼,入肺、肝二經,其氣芳香,輕揚升浮,外達肌表,內透筋骨,疏散風熱,治風熱所致諸證。宣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12)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甘草甘味平性,主補脾胃兼養心,潤肺又祛痰止咳脾胃氣虛、心氣不足、肺虛或兼痰多咳喘均可應用。
(13)丹參丹參苦寒清泄,入心及心包、肝經。走心肝血分而清熱涼血、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活血消癰,活血調經,養血安神。
(14)虎杖虎杖苦寒,長于清熱解毒,利濕。入肝膽經,善泄中焦瘀滯,瀉肝膽濕熱而退黃疸。入肺經,降泄肺熱,祛痰止咳。凡熱毒、濕熱、瘀血及肺熱咳嗽均可用。
全方配伍后,通過諸藥的調和協同作用,提高患者肌體免疫功能,使肌體產生抗體,致使病毒無法生存,而殺滅病菌。凈化肝血中的病毒,并對肌體無任何副作用。
本發明的制劑與規格湯劑,瓶裝,每瓶150ml。
本發明的用法與用量內服,每日三次,每次50ml,十天為一個療程。急性肝炎一個療程即可治愈,慢性活動性肝炎和慢性遷延性肝炎兩至三個療程可痊愈,慢性乙型肝炎3-6個月可痊愈。
本發明的使用注意事項 1、用藥時忌食生、冷、魚肉、淹菜、大蒜等食物,食物不能過飽。
2、兒童使用量減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克服了肝病采用西藥治療治標不治本,副作用大的不足,采用該中藥治療周期短,副作用小,治愈后不易復發。
2、刺激性小,無過敏反應,且治愈率高。
3、凈化肝血中的病毒,提高肌體免疫功能,使患者體內產生抗體。
為了表明本發明治療肝病的治療效果,本發明通過對80例患者進行了系統臨床觀察,其結果如下 1、一般資料 80例患者均為門診病例。其中40例為急性肝炎,40例為慢性肝炎,80例病例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最大年齡70歲,最小年齡5歲,病程最短者三天,最長者為十五年。
2、治療方法 上述80例患者均服用治療急慢性肝炎的中藥,一天三次,一次50ml,十天為一個療程。
3、治療效果 (1)療效標準好痊愈不復發,凈化肝血中的病毒,肌體免疫功能提高。一般大三陽、小三陽及黃膽指數正常,肝病基本痊愈。差大三陽、小三陽不能完全消失,病癥有所好轉,不能痊愈。
(2)治療結果 本發明治療急性肝炎病例40例結果分析表 本發明治療慢性肝炎病例40例結果分析表 本發明與藥苦黃注射液、茵梔黃注射液的對比治療結果如下
本發明與肝炎靈的對比治療結果如下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一 本發明治療急性肝炎的實施例以稱取100千克的中藥原料為例 按下述各原料及重量稱取中藥原料(單位千克) 當歸11.8 茵陳蒿11.8 茯苓11.8 郁金11.8 矮地茶11.8 大黃5.8 白芍5.8柴胡5.8白術5.9 梔子5.9薄荷5.9甘草5.9 再將上述的當歸、茵陳蒿、茯苓、郁金、矮地茶、大黃、白芍、柴胡、白術、梔子、薄荷、甘草十二味藥物與500千克重量的水一起煎熬,先用大火煎1小時,再用文火熬1小時,冷卻后過濾,去掉藥渣,然后按150ml的劑量裝瓶,即得本發明治療急性肝炎的中藥成品。
實施例二 本發明治療慢性肝炎的實施例以稱取100千克的中藥原料為例 按下述各原料及重量稱取中藥原料(單位千克) 當歸11.8 茵陳蒿11.8 茯苓11.8 郁金11.8 矮地茶11.8 丹參5.8 白芍5.8 柴胡5.8 虎杖5.9 白術5.9 薄荷5.9 甘草5.9 再將上述的當歸、茵陳蒿、茯苓、郁金、矮地茶、丹參、白芍、柴胡、虎杖、白術、薄荷、甘草十二味藥物與500千克重量的水一起煎熬,先用大火煎1小時,再用文火熬1小時,冷卻后過濾,去掉藥渣,然后按150ml的劑量裝瓶,即得本發明治療慢性肝炎的中藥成品。
典型病例 病案一李愛霞,女,35歲,湖北省監利縣城關鎮人,經縣醫院診斷為急性黃疸型肝炎,化驗檢查,血膽紅素25mg/100ml,轉氨酶1300,服用本發明的治療急性肝炎的中藥十天后,檢查肝功能正常。
病案二,文慶春,男,45歲,湖北省監利縣周老村人,民辦教師,就診時目黃,尿黃,四肢無力,食欲不振,這種現象已反復發生了好幾次,服用本發明治療急性肝炎的中藥十天,服完后查肝功能已正常。
病案三李小明,男,8歲,其母親訴幾天前發現精神不好,不愿活動,懶于言語,飯也不想吃,還發燒,以為是感冒,今發現目黃,小便黃,這才來就診,肝功能,膽紅素19mg/100ml,轉氨酶1600,服用本發明治療急性肝炎的中藥十天,查肝功能正常。
病案四楊華,男,25歲,湖北省監利縣周老村人,體檢時發現有乙肝,就診時其父親說已經看了幾年,因轉氨酶始終不正常,乙肝表面抗原陽性,E抗體陽性,核心抗體陽性,轉氨酶260,服用本發明治療慢性肝炎的中藥三個月,服完后查肝功能正常。
病案五胡×,男12歲,6歲時學校體檢發現乙肝,12歲時因乏力,納差,懶于活動,檢查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核心抗體陽性,E抗原陽性,膽紅素正常,轉氨酶120。服用本發明的治療慢性肝炎的中藥4個月后查肝功能正常,6個月后查乙肝表面抗原轉陰,僅核心抗體陽性,查資料屬乙肝恢復后的遺跡,由此證明患過乙肝。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急慢性肝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的基礎配方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組成
當歸11.8%茵陳蒿11.8% 茯苓11.8%
郁金11.8%矮地茶11.8% 白芍5.8%
柴胡5.8% 白術5.9% 薄荷5.9%
甘草5.9%;
治療急性肝炎時,在上述基礎配方內加入5.8%的大黃和5.9%的梔子;
治療慢性肝炎時,在上述基礎配方內加入5.8%的丹參和5.9%的虎杖。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肝炎的中藥,特別涉及一種治療急慢性肝炎的中藥,屬中草藥內服制品領域。它由當歸,茵陳蒿,茯苓,郁金,矮地茶,白芍,柴胡,白術,薄荷及甘草十味中草藥組成基礎配方。當治療急性肝炎時,在上述基礎配方內加入大黃和梔子二味中草藥;當治療慢性肝炎時,在上述基礎配方內加入丹參和虎杖二味中草藥。全方配伍后,通過諸藥的協同調和作用,提高患者的肌體免疫功能,使肌體產生抗體,致使病毒無法生存,而殺滅病菌,凈化肝血中的病毒。本發明克服了急慢性肝炎采用西藥治療治標不治本,副作用大的不足。采用該中藥治療周期短,副作用小,無過敏反應,且治愈率高,治愈后不易復發。適用于對各種急慢性肝炎患者進行治療。
文檔編號A61P1/16GK101116739SQ20071005296
公開日2008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07年8月14日 優先權日2007年8月14日
發明者廖啟義 申請人:廖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