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的頭孢曲松復方抗生素及其臨床應用的制作方法一種新的頭孢曲松復方抗生素及其臨床應用
背景技術:
:上世紀末頭孢類抗生素由于原料生產工藝改進大大的降低了生產成本極大地推進了臨床的使用,隨之而來的是臨床上細菌耐藥性發生率逐年增高,降低了抗生素使用的效果,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導致細菌耐藥率逐年增高,其療效隨之下降,對抗耐藥型致病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佘丹陽和袁桂清,中華醫學雜志,2003,83(5):362-364)。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是開發新型抗耐藥型抗生素,另外一個手段就是有效對抗細菌耐藥機制延長現有抗生素使用周期。研究表明對于內酰胺類抗生素產生的耐藥,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細菌產生水解抗生素的e-內酰胺酶破壞抗生素結構從而使其失去抗菌效果。(HETS,HUCP,LU0BL.etal,ZhongguoXiandaiYaoxueZazhi,2003,13(14):59-61;ZHENGY,HELM,CHENGYL,ZhongguoXiandaiYaoxueZazhi,2003'13(16):58-60)解決這一問題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采用(5-內酰胺酶抑制劑和抗生素聯合應用,阻止產酶菌對抗生素的破壞,使不耐酶的抗生素繼續發揮它原有的抗菌作用。頭孢曲松鈉(Ceftriaxonesodium,CTZ)是半合成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大多數革蘭陽性菌和陰性菌都有強大抗菌活性,具有廣譜、高效、長效、耐酶及副作用少等特點,臨床主要用于敏感菌感染的腦膜炎、肺炎、皮膚軟組織感染、腹膜炎、泌尿系統感染、淋病、肝膽感染、外科創傷,敗血癥及生殖器感染等。舒巴坦鈉是(sulbactamsodium,SBT)—種p-內酰胺酶抑制劑,對耐藥的金葡菌、肺炎桿菌及大腸桿菌產生的青霉素酶十分有效,還能穿透細菌胞壁,抑制細菌在胞內產生的(3-內酰胺酶,SBT本身還有顯著抑制脆弱擬桿菌產生的頭孢菌素酶,能有效殺死不動桿菌(張春輝和胡功政,朱沙,中獸醫醫藥雜志.2004,1:19-20.),SBT已經被用于和抗生素聯合使用對抗耐藥致病菌,比如"頭孢哌酮舒巴坦鈉","哌拉西林舒巴坦鈉"等,這些藥物均在臨床上獲得很好的應用。2006年國內CTZ原料年產量已達千噸級水平,是國內大量使用的一線頭孢抗生素,目前臨床上產(3-內酰胺酶耐CTZ致病菌的發生率有逐年發展的趨勢。理論上,將CTZ與SBT合用后,能提高CTZ對革蘭氏陰性桿菌所產生e-內酰胺酶的穩定性,擴大抗菌譜,增強抗菌作用。但是,由于兩者藥代動力學參數相差很大,在健康人體內CTZ的消除相半衰期較長(約10小時),而SBT的消除相半衰期較短(約1小時)。這樣,兩者在體內的代謝過程不能匹配,按照復方藥物組方原則,組成成分的藥代動力學參數需要匹配的原則,有學者提出將CTZ和SBT合用存在組方合理性質問(羅曉波等,中國藥業,2007,16(18):21-22):(1)按照CTZ給藥方式每天只需要一次,而按照SBT給藥方式每天最少需要三次,這樣,如果將CTZ和SBT組成復方,由于SBT在體內快速消除了,是否能夠和理論上預期的一樣產生抑酶作用,并通過復方作用對產酶的耐藥菌產生很好的抗菌效果?(2)如果SBT能夠協同CTZ能夠產生抗菌效果,那么復方的給藥方案是按照CTZ每天一次給藥,還是按照SBT每天三次給藥?我們采用抗生素后效應思路開展的藥效動力學研究結果,合理解釋了配方的可行性,消除了兩者間藥代動力學差異而導致的配方是否合理的疑慮。70年代中期,McDonld等(McDonaldPJ,CraigWA,KuninCM.InfectDis,1977,135(2):217223)提出抗生素后效應(PAE)的概念指細菌與高濃度抗生素短暫接觸,清除藥物后,細菌生長仍受到持續抑制的效應。1992年,Thorburn等(ThorburnCE,MolesworthSJ,Programandabstractsofthe32ndInterscienceConferenceon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AmericanSocietyforMicrobiology,WashingtonD.C.1992,540.)提出p-內酰胺酶抑制劑后效應(postlactamaseinhibitoreffect,PLIE)的概念,是指細菌與(3-內酰胺抗生素/P-內酰胺酶抑制劑復合制劑接觸一段時間,去除P-內酰胺酶抑制劑后,細菌生長受到持續抑制的效應。它代表了細菌被p-內酰胺酶抑制劑抑制后,細菌重新產足夠酶以水解(3-內酰胺抗生素的時間。這一概念的提出較大地完善了藥效學評價指標。p-內酰胺類抗生素作為時間依賴性抗生素,對某些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具有后效應。文獻報道有多個抗生素的具有PAE,如頭孢哌酮(劉皈陽,4等,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雜志,1997;2(1):20-22)、阿莫西林(王麗平,等,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4;27(1):9396),有文獻報道CTZ也具有PLIE,(尹玉琴等,藥學實踐雜志,2000;18(6):370-378;KennethEA,Antimicrobialsusc印tibility.2002:8(6):295-299)。而也有部分抗生素和P-內酰胺抑制劑組成復方后,不僅具有PAE還有復合抗生素的后效應,如頭孢哌酮舒巴坦(劉皈陽,等,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雜志,1997;2(1):20-22)、頭孢他啶舒巴坦(LavigneJP,BonnetR,JournalofAntimicrobialChemotherapy.2004:53:616-619〉、哌拉西林舒巴坦(倪芳,童明慶,劉根焰等,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5;12(28):1239-1242)、氨節西林舒巴坦(KennethEA,Antimicrobialsusc印tibility.2002;8(6):295-299)、阿莫西林克拉維酸(ThorburnCE,etal.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1996:40(12):2796-2801),以及頭孢曲松三唑巴坦(劉根焰,童明慶,倪芳等,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5;28(12):1264-1265)。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影響藥物PAE和PLIE的因素,包括l.細菌種類同一種抗生素對于不同種類細菌產生的PAE不同。如頭孢哌酮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和綠膿假單胞菌等PAE均差異較大。2.細菌的生長率影響,生長速率越低,PAE和PLIE越長。而菌株產p-內酰胺類酶的量越大,PLIE就越短。3.藥物濃度同種抗生素的不同最小抑制濃度(MIC)對于PAE的影響也不同。多數p-內酰胺類抗生素對革蘭氏陽性(G+)球菌有較明顯的PAE且呈濃度依賴性,對G+桿菌的PAE屬部分劑量依賴性,且藥物濃度降低時,使細菌形成絲狀體,其PAE很短或為負值,在高濃度時使細菌成為球狀體,產生明顯的PAE。4.酶抑制劑類型酶抑制劑分為可逆性和不可逆抑制劑,前者抑制作用與抑制劑的濃度相關,隨著抑制劑的代謝,抑制劑在血液中濃度不斷降低,對酶的抑制作用也會減弱。而對于不可逆性抑制劑,其抑制作用不會因為血藥濃度降低而下降,具有一定的后效應。事實上舒巴坦、他唑巴坦和克拉維酸都是不可逆的競爭性P-內酰胺酶抑制劑,這時就不用考慮抗生素與酶抑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特征是否相符的問題,而重點應放在抗生素與酶抑制劑"藥效動力學"基本吻合上,PAE恰恰是藥效學的有力補充。以往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評價主要依據血藥濃度,T1/2、清除率及組織分布等藥動學參數,并且強調血藥濃度要超過MIC時,才能使細菌停滯生長,當血藥濃度低于MIC時應再次給藥,尤其是T^短、消除快的藥物要一日多次或連續給藥。PAE理論的提出向這種傳統的給藥模式提出了挑戰,多個實驗室采用多種抗生素復方組合所得到的確鑿證據說明,P-內酰胺類抗生素加p-內酰胺酶抑制劑復方在整個用藥間隙,甚至當酶抑制劑的血清濃度很快降至抗菌活性濃度以下時,仍能保持有效的抗菌活性,根據該理論和證據,可以指導臨床上合理的減少給藥次數、間隔時間而不影響療效,尤其對于肝、腎功能不良,長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非常必要。臨床上,應根據PAE時間的長短結合藥動學參數來確定給藥劑量、間隔時間和給藥次數,以及通過實驗證明兩者配合存在后效應的具體情況,作為臨床設計合理的給藥方案提供科學依據,指導臨床更加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同樣的,這種新的藥物細菌作用規律不僅有助于指導臨床用藥,同樣也對于新藥開發有指導意義。對于采用傳統藥代動力學指導思想的復方藥物組方原則(復方藥物組分中的各成分藥物代謝動力學特征基本相近),應該從臨床使用實效的結果上更多的考慮采用"藥效動力學"思想來評估復方組成合理性。因此,根據上述背景情況,我們采用后效應的思路開展了CTZ/SBT組方合理性研究。主要解決以下問題1)CTZ/SBT復方是否具有后效應,CTZ和SBT配合使用是否合理?2)CTZ/SBT復方是否能夠有效增加CTZ的抗菌活性,表現出比單方的更好效果?3)如果CTZ/SBT復方的抗菌效果比單一CTZ的好,那么CTZ/SBT以什么樣的比例是最佳的配比?4)CTZ/SBT復方如果具有后效應,那么是按照什么模式確定給藥間隔?是按照CTZ方式每天一次還是按照SBT方式每天三次?
發明內容我們首先動態研究了CTZ/SBT的殺菌活性,結果顯示在CTZ/SBT(2:1)復方制劑中,兩組分按體內藥代動力學的濃度變化時,其殺菌活性與CTZ/SBT兩者始終按2:1之比變化時的殺菌活性基本相同,說明盡管SBT的半衰期較短而早于CTZ從體內清除,但其藥效似乎仍然在起作用,進一步通過對CTZ單方和CTZ復方的PAE、亞抑菌濃度抗生素后效應(PASME)和0-內酰胺酶抑制劑后效應(PLIE)的研究發現,CTZ本身沒有PAE,但是當CTZ和SBT組成復方制劑后則具有明顯的PASME,且在0.3MIC時較之0.1和0.2MIC時具有更長的PASME。SBT的PLIE隨沖擊濃度增高而增髙,當沖擊濃度達到10MIC時,其PLIE可超過6.5小時。本研究結果可以很好地解釋兩個消除相半衰期差距較大的藥物組成復方制劑后,即使酶抑制劑被完全代謝清除,由于其產生的PLIE作用,仍可協同抗生素對產酶菌保持抗菌活性。試驗證明CTZ/SBT組方是具有合理性的。進一步,我們采用多個配比從20:1到1:20的CTZ/SBT進行了后效應試驗,結果發現不同配比的CTZ/SBT均有PAE現象存在。通過比較不同配比CTZ/SBT的體內外抗菌活性試驗,從抗菌效果、后效應作用以及復方安全性等多個因素綜合考慮我們發現CTZ/SBT(2:1)是最佳組合。我們在整體抗菌動物試驗證明,CTZ/SBT復方按照CTZ模式進行每天一次的給藥就可達到最佳的抗菌效果。以下是實例部分的描述實例一、采用CTZ/SBT(2:1)進行的PAE和PAE、PASME和PLIE的試驗試驗l、CTZ/SBT(2:1)在模擬體內藥代動力學過程時的殺菌曲線參照CTZ/SBT(2:1)(頭孢曲松鈉批號051105,含量91.5%;舒巴坦鈉批號H20061012,含量90.6%,以上兩個試驗藥品均由湘北威爾曼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和提供),按照湘北威爾曼制藥有限公司提供在體內的藥代動力學過程(受試者給予3g的藥時曲線),選取O(0.5)、1、1.5、2、3、4、5、6、8、12、24小時CTZ和SBT的血藥濃度(見表1A),以MH肉湯(MH肉湯(Mueller-HintonBroth,MHB),MH瓊脂(Mueller-HintonAgar,MHA)購自英國0X0ID公司)配制上述各時間點相應CTZ和SBT濃度的混合藥液,模擬CTZ/TZB兩藥在體內的濃度變化(B變化)過程(見表1B和圖1);選取臨床分離并經嚴格鑒定確認的產ESBL的大腸埃希菌(MIC為8mg/U和肺炎克雷伯菌(MIC為8mg/L)各一株(臨床產酶菌株肺炎克雷伯菌(A:p/e鵬o/^a,ATCC700603),大腸埃希菌(£coj',ATCC35218)均經ESBL確證試驗確證,試驗所用各種藥敏紙片均購自英國0X0ID公司),分別加入到上述起始濃度的藥物中(表1),使試驗菌的終濃度約為106CFU/L;37'C培養,培養時間如表l所示(起始濃度的培養時間為0.5小時),培養結束后,取菌液進行菌落計數;然后將菌液4000rpm離心15min,去上清,以MH肉湯再懸菌沉淀,再離心去上清,如此反復洗菌三次,再加下一濃度的藥液致原體積,將菌液再懸并培養致所需時間(表1B);然后再菌落計數、離心、換藥液、培養……(如表l)。同時做CTZ對照和CTZ/SBT(2:1)對照,前者僅模擬體內CTZ的變化,不加SBT(A變化);后者模擬CTZ濃度變化并始終保持CTZ/SBT之濃度比為2:1(C變化),如表1B。試驗2、CTZ/SBT(2:1)的抗生素后效應(PAE)測定①將受試菌接種MH肉湯,37"培養6小時;②將菌液調節至0.5號McFarland濁度;③將上述菌液(1/10藥液體積)加入到10XMIC(終濃度)的藥液中,37。C2小時;4000rpm離心15min使上清透明,棄上清,再以MH肉湯洗菌三次;⑤加MH肉湯至原菌液體積,充分再懸菌液,37'C培養,于0、1、2、3、4、5、6、8、13和24小時(1:10/1:100/1:1000稀釋后)行菌落計數(以平板上有50500CFU者進行計算),記錄計數結果。對照試驗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③用MH肉湯代替10XMIC藥液,37°C2小時后以MH肉湯1:1000稀釋(取原菌液體積菌液)按上述步驟④⑤操作.試驗3、CTZ/SBT(2:1)亞抑菌濃度下的抗生素后效應(PASME)測定①將受試菌接種MH肉湯,37。C培養6小時;②將菌液調節至0.5號McFarland濁度;③將上述菌液(1/10藥液體積)加入到10XMIC(終濃度)的CTZ/SBT(2:1)藥液中,37'C2小時;對照試驗用10XMIC的CTZ藥液,其他同CTZ/SBT.4000rpm離心15min使上清透明,棄上清,再以MH肉湯洗菌三次;⑤對照管和試驗管分別加MH肉湯至原菌液體積,充分再懸菌液.再將對照管和試驗管分別分為三管,加入濃藥液,使各管的含藥濃度分別為0.1/0.2/0.3MIC;⑥37t:培養,于0、2、3、4、5、6小時(1:10/1:100/1:1000稀釋后)分別行菌落計數(以平板上有50500CFU者進行計算),記錄計數結果。試驗4、CTZ/SBT(2:1)P—內酰胺酶抑制劑后效應(PLIE)的測定①將受試菌接種MH肉湯,37。C培養6小時;②將菌液調節至0.5號McFarland濁度;③將上述菌液(1/10藥液體積)加入到10XMIC(終濃度)的CTZ/SBT(2:1)藥液中,37°〇培養2小時;4000rpm離心15min使上清透明,棄上清,再以MH肉湯洗菌三次;⑤于試管中加MH肉湯至原菌液體積,充分再懸菌液.加入濃藥液,使管中的含藥濃度為原CTZ的濃度;⑥37'C培養,于0、2、3、4、5、6、7、8小時(1:10/1:100/1:1000稀釋后)分別行菌落計數(以平板上有50500CFU者進行計算),記錄計數結果。試驗結果1.CTZ/SBT(2:1)模擬與實測藥代動力學變化的血藥濃度(mg/L)曲線比較結果見表l(A和B)和圖1。表1A是實測藥代動力學血藥濃度一時間曲線,表1B是模擬體內代謝的體外藥物濃度改變的三種變化,A變化是模擬體內CTZ藥代參數,B變化是完全模擬CTZ/SBT的體內變化,C變化是模擬CTZ的變化并按2:1的恒定比例確定SBT變化。模擬和實測的區別在于體內藥物代謝是連續的動態過程,模擬變化是按時間細分后間斷濃度變化,從圖1上可以看出體外模擬的藥物濃度變化曲線(B變化)與體內實際變化曲線基本一致,因此,可借模擬藥物濃度變化的殺菌效果來模擬和研究體內的藥物殺菌效果。2.模擬藥物濃度變化(A、B、C變化)的殺菌效果比較結果見表2和圖2,圖3。由圖可見A變化(單藥CTZ)的殺菌效果很差,受試菌在給藥1或1.5h后即迅速生長,顯示單CTZ對于產生ESBL的細菌基本無效;而B變化和C變化的殺菌效果均很好,細菌在給藥后lh之內就很快被殺滅,菌數下降六個數量級(基本為零),說明CTZ和SBT的復方制劑較之單方CTZ有著明顯的殺菌優勢;比較B變化和C變化的殺菌曲線,可見兩種變化的殺菌曲線基本重疊,即兩種變化的殺菌效果基本相同,說明盡管B變化中SBT的濃度迅速降低,但并未明顯影響殺菌效果。3.CTZ/SBT(2:1)的抗生素后效應(PAE和PASME)(1)CTZ/SBT(2:1)對產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PAE和PASME9試驗結果見表3和圖4、5、6、7。表中a、b、c分別為0.1MIC、0.2MIC、0.3MIC時PASME的對照組,e、f、g為對應的PASME的試驗組;d和h分別為PAE的對照組和試驗組。由圖7可見復方制劑CTZ/SBT(2:1)與單方CTZ的后效應曲線基本平行一致,IOXMIC的濃度沖擊受試菌后,一旦藥物去除,細菌立即復蘇生長(殺菌曲線沒有水平段或下降段),故無論復方還是單方CTZ均沒有PAE。比較圖4、5、6,可見a、b、c三條殺菌曲線均沒有水平段和下降段,即單方CTZ在10XMIC濃度沖擊細菌后,雖然繼續以0.1或0.2或0.3MIC作用于細菌,但細菌的生長曲線同樣沒有水平段或下降段,即細菌立即復蘇生長,可見單方CTZ沒有PASME;與之相反,分析e、f、g三條曲線,在復方制劑CTZ/SBT(2:1)以IOXMIC濃度沖擊細菌后,繼續以0.1或0.2或0.3MIC濃度作用于細菌時,其殺菌曲線均出現水平段或下降段,可見復方制劑CTZ/SBT(2:1)存在PASME,且PASME的大小順序是0.3MIC〉0.2MIC〉0.1MIC。(2)CTZ/SBT(2:1)對產ESBLs大腸埃希菌的PAE和PASME試驗結果見表4和圖8、9。表中a、b、c分別為0.1MIC、0.2MIC、0.3MIC時PASME的對照組(單方CTZ),e、f、g為對應的PASME的試驗組(CTZ/SBT復方);d、h分別為PAE的對照組和試驗組。由圖9可見,復方和單方均沒有PAE。由圖8可見,在抗菌藥沖擊后繼續給予0.3MIC濃度的藥物作用于細菌時,復方和單方均存在PASME,復方的PASME要大于單方;而在沖擊后繼續給予0.1和0.2MIC濃度的藥物時,無論單方或復方均未見明顯PASME的存在。4.CTZ/SBT(2:1)e—內酰胺酶抑制劑后效應(PLIE)以產ESBLs大腸埃希菌為受試菌,IOMIC為沖擊濃度,測得CTZ/SBT復方制劑的PAE和PLIE見表5和圖10,其中a為無藥對照,b為同時所測的PAE結果,c為CTZ/SBT(2:1)的PLIE結果。由圖可見CTZ/SBT(2:1)沒有PAE,但有明顯的PLIE。總結上面的試驗結果,CTZ屬三代頭孢菌素,具有廣譜、高效和作用持久的特點,在健康人體內,頭孢曲松鈉的消除相半衰期較長(Tl/2e=10.52h士1.61h),是其他三代頭孢菌素的2-IO倍。內酰胺酶抑制劑舒巴坦鈉屬于不可逆的競爭性P—內酰胺酶抑制劑,但其體內代謝半衰期很短(約lh)。能否將這兩種半衰期差距較大藥物組成復方制劑,用于治療臨床日益嚴重的產超廣譜e-內酰胺酶細菌感染,一直是困擾國內外藥學界的難題。本專利所描述的研究以CTZ/SBT的復方制劑為研究對象,通過在體外模擬藥物的體內代謝過程,動態研究了CTZ/SBT的殺菌活性,結果顯示在CTZ/SBT復方制劑中,兩組分按體內藥代動力學的濃度變化時,其殺菌活性與CTZ/SBT兩者始終按先前的配比變化時的殺菌活性基本相同,說明盡管SBT的半衰期較短而早于CTZ從體內清除,但其藥效似乎仍然在起作用(持續作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對其后效應(持續效應)作了進一步研究。通過對CTZ單方和復方的PAE、PASME和PLIE研究,發現CTZ本身沒有抗生素后效應,這樣的研究結果是與國內外的研究結果一致。但是當CTZ和SBT組成復方制劑后(以2:1配比為例),則具有明顯的亞抑菌濃度抗生素后效應,且在0.3MIC時較之0.1和0.2MIC時具有更長的PASME。其PLIE隨沖擊濃度增高而增高,當沖擊濃度達到10MIC時,我們的研究發現其PLIE可超過6.5小時。這一發現與國際上近年來提出的有關內酰胺酶抑制劑后效應(postP-lactamaseinhibitoreffect,PLIE)的理論相吻合。即當e—內酰胺類抗生素與P—內酰胺酶抑制劑合用時,會表現出一種后效應,這種后效應不是抗生素本身產生的后效應,而是由e—內酰胺酶抑制劑所產生。結合本研究結果和PLIE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兩個消除相半衰期差距較大的藥物組成復方制劑后,即使酶抑制劑被完全代謝清除,由于其產生的PLIE作用,仍可協同抗生素對產酶菌保持抗菌活性。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可知,CTZ/SBT復方制劑的組方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其機理是借助于復方制劑的亞抑菌濃度后效應和內酰胺酶抑制劑(SBT)后效應而使復方制劑中的CTZ在SBT較早被清除的情況下仍然具有較好的抗ESBLs產生菌的活性。實例二、CTZ/SBT不同配比的PAE和PAE、PASME和PLIE的試驗為評價不同配比CTZ/SBT復方制劑是否都有PAE效果,我們采用13種不同配比的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及單獨的CTZ,進行了PAE和PAE、PASME和PLIE的試驗。按照實例一所描述的方法,檢測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l:20的抗生素后效應(PAE)、亞抑濃度下的抗生素后效益(PASME),和e—內酰胺酶抑制劑(SBT)的后效應(PLIE);同時與CTZ的PAE、PASME和PLIE進行比較,以觀察SBT加入后對CTZ抗生素后效應(PAE、PASME和PLIE)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A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對產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PAE和PASME,試驗結果表明a)、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與單方CTZ的后效應曲線基本平行一致,IOXMIC的濃度沖擊受試菌后,一旦藥物去除,細菌立即復蘇生長(殺菌曲線沒有水平段或下降段),故無論復方還是單方CTZ均沒有PAE。在單方CTZ在IOXMIC濃度沖擊細菌后,雖然繼續以O.l或0.2或0.3MIC作用于細菌,細菌立即復蘇生長,可見單方CTZ沒有PASME;與之相反,在復方制劑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以10XMIC濃度沖擊細菌后,繼續以O.1或0.2或0.3MIC濃度作用于細菌時,其殺菌曲線均出現水平段或下降段,可見復方制劑CTZ/SBT存在PASME。不同配比CTZ/SBT的PASME的大小順序略有差異,總體上來看,是高濃度比低濃度的大。B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對產ESBLs大腸埃希菌的PAE和PASME,試驗結果表明CTZ/SBT復方和CTZ單方均沒有PAE。在抗菌藥沖擊后繼續給予0.3MIC濃度的藥物作用于細菌時,復方和單方均存在PASME,復方的PASME要大于單方;而在沖擊后繼續給予0.1和0.2MIC濃度的藥物時,無論單方或復方均未見明顯PASME的存在。各種配比之間PASME強度有差異,其中以4:1、2:1、1:1、1:2、l:4的活性最好。C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的P—內酰胺酶抑制劑后效應(PLIE),試驗以產ESBLs大腸埃希菌為受試菌,IOMIC為沖擊濃度,測CTZ/SBT復方制劑的PAE和PLIE,結果發現CTZ/SBT沒有PAE,但有明顯的PLIE,其中以SBT比例越高PLIE的效應越強。以上結果表明,不同配比的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均有不同程度的PAE和PAE、PASME和PLIE,其中差異根據CTZ和SBT的比例而變化。實例三、CTZ/SBT不同配比體內外抗菌試驗為評價不同配比CTZ/SBT復方制劑的抗菌活性,采用13種不同配比的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及單獨的CTZ,對臨床分離致病菌進行體外抗菌作用和體內抗菌作用的研究。試驗l、體外抗菌作用試驗通過瓊脂二倍稀釋法,觀察細菌的最低抑菌濃度,采用肉湯稀釋法測定最低殺菌濃度。結果表明,CTZ/SBT2:1配比的體外抗菌譜較CTZ擴大,對產酶菌株,二者合用可提高CTZ單用的體外抗菌活性,作用與l:l、l:2配比相當,其抗菌活性略強與頭孢哌酮/舒巴坦鈉(l:l)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而CTZ/SBT20:1、10:1、1:4、1:10、1:20等幾個配比的抗菌活性相對較弱。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對非產酶菌的抗菌作用與CTZ基本一致,殺菌活性的結果顯示CTZ/SBT配比合用對所測產酶菌的MBC90的值是MIC90值的1.2-6倍,時間殺菌曲線的結果顯示CTZ/SBT(2:1)對所受試的四種臨床分離株的時間殺菌曲線表現不一,對大腸埃希氏菌3107株和3105株可在12h和6h內殺滅活菌,對肺炎克雷伯菌3201、3205株可在6h和12h內殺滅,說明CTZ/SBT2:1配比合用對產酶菌有較強的殺菌活性。MIC值隨細菌接種量的提高而增高,而pH(pH5—pH8)和血清蛋白濃度對MIC值基本不顯示影響。試驗結果說明,相比于其他CTZ/SBT20:1、10:1、8:1、6:1、4:1、1:1、1:2、1:4、1:6、1:8、1:10、1:20配比的復方組合,CTZ/SBT(2:1)有較強的抗菌和殺菌活性,SBT增強了CTZ對內酰胺酶的穩定性,CTZ/SBT(2:1)作用與1:1、l:2配比相當,考慮到抗菌活性、后效應效比例在保持同等療效的前提下,不僅可以降低每日SBT用量減少副作用,并且相對減少SBT用量降低藥物成本,為一優選合理的配方組合。試驗2、體內抗菌作用試驗采用感染小鼠動物模型,首先觀察皮下給予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等不同配比的復方制劑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體內感染小鼠的保護作用。結果表明,1)在所測定的13種配比中,CTZ/SBT(2:1)的抗菌活性是最好的。2)CTZ/SBT(2:1)注射給藥對產酶大腸桿菌(3108)、綠膿桿菌(3306)和金黃色葡萄球菌(3707),感染小鼠的ED5。分別為31.20mg/kg、65.56mg/kg和168.08mg/kg,分別比單組分CTZ強4.23、2.43和2.40倍,對大腸桿菌的體內療效明顯優于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1:1)(p〈0.05),對綠膿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體內保護作用與先舒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又進一步,仍然釆用感染小鼠動物模型,按照每天一次和每天三次給藥的模式,觀察皮下給予CTZ/SBT2:1制劑對大腸桿菌體內感染小鼠的保護作用。結果表明,1)在所測定的兩種給藥模式中,每天三次和每天一次的給藥方式之間的抗菌活性沒有明顯的差別。2)連續7天給藥后,每天三次給藥組的小鼠組的體重、毛色、反應狀況明顯低于每天一次給藥組,表現出一定的藥物毒副作用反應。試驗表明,CTZ/SBT2:1按照每天一次的給藥模式不僅可以達到有效的抗菌效果,同時也降低了藥物毒副作用反應。根據以上試驗所發現的結果,我們知道了SBT在和CTZ組成復方后還具有PAE、PLIE等效果,能夠增強CTZ的抗菌活性,這樣的復方組成是具有合理性的,據此我們進行了CTZ/SBT新復方藥物的開發,并選定2:1作為最佳配比,將CTZ/SBT(2:1)這一復方作為臨床抗菌藥物進行開發。同時,依據這樣的后效應結果并結合動物試驗情況,這樣我們也確定了CTZ/SBT復方可以按照CTZ的給藥間隔進行每天一次的給藥模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表3CTZ/SBT(2:1)對產ESBLs肺克的PAE和PASM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column></row><table>表注O點為清洗抗生素后計時起點,表中a、b、c分別為O.1MIC、0.2MIC、0.加IC時PASME的對照組,e、f、g分別為對應的PASME的試驗組;d和h分別為PAE的對照組和試驗組表4CTZ/SBT(2:1)對產ESBLs大腸埃希菌的PAE和PAS腿<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7</column></row><table>表5產ESBLs大腸埃希菌對CTZ/SBT的PAE與PLIE比較<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7</column></row><table>注a離心前經l:1000倍稀釋,即經離心后菌量為45000cfu/mlc-圖lCTZ/SBT(2:1)藥代動力學實測曲線及模擬曲線比較圖2模擬藥物濃度變化對E.coli的殺菌效果比較圖3模擬藥物濃度變化對Ln的殺菌效果比較圖4CTZ/SBT(2:1)對產ESBLs肺克的PASME-0.1MIC圖5CTZ/SBT(2:1)對產ESBLs肺克的PASME-0.2MIC圖6CTZ/SBT(2:1)對產ESBLs肺克的PASME-0.3MIC圖7CTZ/SBT(2:1)對產ESBLs肺克的PAE圖8CTZ/SBT(2:l)對產ESBLs大腸埃希菌的PASME圖9CTZ/SBT(2:1)對產ESBLs大腸埃希菌的PAE圖10產ESBLs大腸埃希菌對CTZ/SBT的PAE與PLIE比較權利要求1、一種頭孢曲松鈉復方制劑、及其治療作用和給藥方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方制劑,其特征在于其由頭孢曲松鈉與舒巴坦鈉組成,并且頭孢曲松鈉/舒巴坦鈉的比例為20:廣l:20,其中優選比例為2:1;可以采用藥學上可以接受的方式,按這樣的比例制備成復方制劑用于臨床使用。3、根據權利要求l、2所述的復方制劑,其特征在于這樣的復方制劑具有抗生素后效應作用、亞抑菌濃度抗生素后效應作用和內酰胺酶抑制劑后效應作用。4、根據權利要求l、2、3所述的復方制劑,其特征在于這種復方制劑可用于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療。5、根據權利要求l、2、3、4所述的復方制劑,其特征在于這種的復方制劑可以按照每天一次的給藥方案給藥。全文摘要本發明為一種新的頭孢曲松鈉舒巴坦鈉復方制劑治療作用,首次發現頭孢曲松鈉和舒巴坦鈉聯合使用后,可產生抗生素后效應、亞抑菌濃度抗生素后效應和-內酰胺酶抑制劑后效應,根據這樣的后效應結果可以合理應用頭孢曲松鈉與舒巴坦鈉形成復方制劑,還可以合理制定該復方的給藥間隔。根據這樣的依據所制成的復方制劑與給藥方案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應用于臨床上細菌性感染的治療。文檔編號A61K31/545GK101637472SQ20081002834公開日2010年2月3日申請日期2008年5月28日優先權日2008年5月28日發明者孫明杰,霆王,童明慶申請人:廣州威爾曼新藥開發中心有限公司;湘北威爾曼制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