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阻斷與再灌注大鼠大腦中動脈的氣囊血管阻斷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進行醫學動物模型研究用的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阻斷 與再灌注大鼠大腦中動脈(MCA)的氣囊血管阻斷管。
背景技術:
腦血管疾病是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上腦動脈系統疾病分為缺血性腦血管病和出 血性腦血管病,其中以缺血性腦血管病多見并且是當今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的疾病之一, 而大腦中脈閉塞(MCA0)占血管閉塞的近一半左右。為研究治療大腦中脈閉塞首先要進行 動物實驗,而制備一種較理想的腦缺血再灌注動物模型是研究腦血管病的重要手段及前提 條件。 至今為止局灶性腦缺血動物模型有許多種,但建立一種具有良好重復性并能最大
程度模擬人類缺血性卒中發生的動物模型一直是實驗性腦血管病研究關注的重點。 現有動物模型阻斷MCA血流來源的方法是多采用一種線栓,于CCA分叉處切口并
小心地插入至ICA到MCA與ACA之間或ACA根部來阻斷。線栓的結構為在柔軟的塑料線
的線頭預先加熱成為直徑在0. 234 0. 25之間的微球。 此種線栓有以下的不足之處 由于線頭微球的直徑是事先加工好的,雖說有個范圍,但動物的頸內動脈口卻因 動物而異,手術時只能根據動物的體重大致確定頸內動脈口的大小,再來選擇一定直徑的 線栓型號,準確性較差,手術時稍微大的線頭就不能通過頸內動脈口 ,相反小的線頭又不能 完全阻斷其血流。 為了缺血的穩定性,線栓還需要聚乙烯醇浸潤。 因線栓有一定的硬度,易穿破血管,所以術后易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并發癥。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在腦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試驗中,用于阻斷大 鼠大腦中動脈(MCA)的氣囊血管阻斷管,其可適配大鼠的頸內動脈口的大小,不會出現過 大或過小的情況,且不需要聚乙烯醇浸潤,減少了環節,因是一個比較柔軟的阻斷管,還不 容易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 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種用于阻斷大鼠大腦中動脈(MCA)的氣囊血管阻斷管,其特征是一根柔軟的 塑料管,管的前端口套有氣囊。所述的塑料管的直徑為0. 25 0. 26mm,長度為6cm。氣囊緊貼管口,氣囊的直徑為0. 26 0. 27mm。 使用時,將氣囊血管阻斷管套有氣囊的前端于CCA分叉處切口并小心地插入 18-19mm,插至ICA到MCA與ACA之間或ACA根部,然后用現有技術的氣泵從氣囊血管阻斷 管的后端口泵氣,氣體通過管內腔到達并吹漲氣囊,如此即可均勻地阻塞遠端血管。[0015] 當阻塞血管后可在離氣囊血管阻斷管的后端口 lcm附近用加熱法封閉,使得氣囊 內的氣體無處可去,氣囊保持充氣狀態阻塞血管。 當需要再灌注時,可在離阻斷管封閉端口約lcm處剪斷,使球囊的氣體逸出,并緩 慢地拔出氣囊血管阻斷管3cm左右及氣囊端口附近,血液可通過Willis動脈環即大腦前動 脈回流到暫時堵塞過的大腦中動脈。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氣囊血管阻斷管由于采用充氣氣囊的方式阻塞血管,可 適配動物的頸內動脈口與大腦中動脈直徑的大小,不會出現過大或過小的情況,且不需要 聚乙烯醇浸潤,減少了環節,還不容易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的并發癥。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成結構示意圖; 圖2是
圖1的局部放大剖視示意圖; 圖3是
圖1實施例使用時充氣后氣囊漲大的示意圖。
圖中l-塑料管,2-氣囊,3-氣泵。
具體實施方式如
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阻斷腦動脈MCA的氣囊血管阻斷管,包 括一根柔軟的塑料管,管的前端口套有氣囊,塑料管的直徑為0. 25 0. 26mm,長度 為6cm, 氣囊緊貼管口,氣囊的直徑為0. 26 0. 27mm。
權利要求一種用于阻斷與再灌注大鼠大腦中動脈的氣囊血管阻斷管,其特征是一根柔軟的塑料管,管的前端口套有氣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阻斷與再灌注大鼠大腦中動脈的氣囊血管阻斷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塑料管的直徑為0. 25 0. 26mm,長度為6cm。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阻斷與再灌注大鼠大腦中動脈的氣囊血管阻斷管, 其特征是氣囊緊貼管口,氣囊的直徑為0. 26 0. 27mm。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阻斷大鼠大腦中動脈(MCA)的氣囊血管阻斷管,其特征是一根柔軟的塑料管(1),管的前端口套有氣囊(2),塑料管的直徑為0.25~0.26mm,使用時,將氣囊血管阻斷管套有氣囊的前端于CCA分叉處切口并小心地插入18-19mm,插至ICA到MCA之間或ACA根部,然后用現有技術的氣泵(3)從氣囊血管阻斷管的后端口泵氣,氣體通過管內腔到達并吹漲氣囊,如此即可均勻地阻塞血管。本實用新型的氣囊血管阻斷管由于采用充氣氣囊的方式阻塞血管,可適配動物的頸內動脈口的大小,不會出現過大或過小的情況,且不需要聚乙烯醇浸潤,減少了環節,還不容易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并發癥。
文檔編號A61B17/00GK201519359SQ200920237619
公開日2010年7月7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21日 優先權日2009年10月21日
發明者李勝活, 燕鐵斌 申請人:李勝活;燕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