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8890667閱讀:561來源:國知局
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病理學實驗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
【背景技術】
[0002]燒傷、燙傷等嚴重創傷是臨床醫學實踐中的常見問題,由于對燒傷、燙傷過程中復雜的病理生理機制至今未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當今的臨床治療結果仍不能令人滿意。
[0003]為此,對燒傷、燙傷的發病機制、病理過程仍有待深入研宄,各種各樣的燒傷、燙傷模型被建立。大鼠在許多器官和系統方面與人類有很多生理或者病理的共同特征,而且價格低廉,繁殖快,是理想的模型動物。既往大多數發表的研宄并未闡明燙傷模型的具體制作過程,燙傷模型制作過程復雜,可重復性較差。一個簡單易于制作的燙傷模具必然有助于燙傷研宄的順利開展。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容易制作的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
[0005]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包括U形管,還包括管體,所述管體中空,所述管體兩端分別與所述U形管連接,所述管體上開設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開口處設有松緊裝置,所述第二通孔開口處設有過濾網,所述管體的中空部分通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與外界連通。
[0006]所述U形管的垂直部分向上延伸有手持柄。
[0007]所述過濾網隨所述管體的管型設置成弧形。
[0008]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關于所述管體中心軸對稱設置。
[0009]所述第一通孔為矩形或橢圓形;所述第二通孔為矩形或橢圓形。
[0010]所述松緊裝置為可調節腹帶。
[0011]所述可調節腹帶的數量為兩根以上,其成排設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外側。
[0012]進一步的,該簡易模具還包括靠枕,所述靠枕設置在所述管體內且靠近所述第二通孔處。
[0013]所述靠枕為一對,其沿所述管體的軸向方向上對稱的設置在所述第二通孔處。
[0014]所述靠枕為一對,其沿所述管體的徑向方向上對稱的設置在所述第二通孔處。
[0015]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將管體兩端分別與所述U形管連接,在管體上開設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開口處設有松緊裝置,所述第二通孔開口處設有過濾網,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容易制作且操作簡便、無需任何復雜的儀器或復雜的模具制作工藝,簡便快捷,可重復性好。克服了以往的模具制作工藝復雜,材料要求高,而且又購買不到現成模具的難題,為燒傷、燙傷的病理生理學機制研宄及其潛在的治療藥物以及治療方法研宄提供了新的研宄平臺,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之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之正視圖;
[0018]圖3是本實用新型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之頂視圖。
[0019]圖中:1、U形管;2、管體;3、第一通孔;4、第二通孔;5、松緊裝置;6、過濾網;7、手持柄;8、靠枕。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如圖1至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包括U形管1,還包括管體2,所述管體2中空,所述管體2兩端分別與所述U形管I連接,所述管體2上開設有第一通孔3和第二通孔4,所述第一通孔3開口處設有松緊裝置5,所述第二通孔4開口處設有過濾網6,所述管體2的中空部分通過所述第一通孔3和所述第二通孔4與外界連通。
[0021]所述U形管I的垂直部分向上延伸有手持柄7,有助于雙手遠離熱水。
[0022]如圖2所示,可在第二通孔4開口外包裹著一個過濾網6 (比如鋼性的鐵絲濾網),固定在管體2外壁上,所述過濾網6隨所述管體2的管型設置成弧形。
[0023]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3與所述第二通孔4關于所述管體2中心軸對稱設置。所述第一通孔3為矩形或橢圓形;所述第二通孔4為矩形或橢圓形。當然開口的大小可以在模具制作過程中隨實驗要求而改變。
[0024]本實施例中,為了將麻醉的大鼠固定在管體2內部,以防大鼠因過度的刺激而跳動,設置了松緊裝置5,所述松緊裝置5為可調節腹帶,可為兩根以上(優先三根可調節腹帶),其成排設置在所述第一通孔3外側。
[0025]為將大鼠未計劃燙傷部分抬高,以防燙傷面積過大,設置靠枕8,所述靠枕8設置在所述管體2內且靠近所述第二通孔4處。
[0026]第一種靠枕8的安裝方式如圖3所不,所述靠枕8為一對,其沿所述管體2的軸向方向上對稱的設置在所述第二通孔4處。
[0027]第二種靠枕8的安裝方式圖中未示出,靠枕8也為一對,其沿所述管體2的徑向方向上對稱的設置在所述第二通孔4處。
[0028]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U形管1、管體2和手持柄7采用耐高溫、防水、隔熱材料,也可采用普通的PVC管制成。
[0029]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包括U形管,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管體,所述管體中空,所述管體兩端分別與所述U形管連接,所述管體上開設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開口處設有松緊裝置,所述第二通孔開口處設有過濾網,所述管體的中空部分通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與外界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管的垂直部分向上延伸有手持柄。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網隨所述管體的管型設置成弧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關于所述管體中心軸對稱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為矩形或橢圓形;所述第二通孔為矩形或橢圓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松緊裝置為可調節腹帶。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調節腹帶的數量為兩根以上,其成排設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外側。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靠枕,所述靠枕設置在所述管體內且靠近所述第二通孔處。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枕為一對,其沿所述管體的軸向方向上對稱的設置在所述第二通孔處。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枕為一對,其沿所述管體的徑向方向上對稱的設置在所述第二通孔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大鼠燙傷模型的簡易模具,包括U形管,還包括管體,所述管體中空,所述管體兩端分別與所述U形管連接,所述管體上開設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開口處設有松緊裝置,所述第二通孔開口處設有過濾網,所述管體的中空部分通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與外界連通。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容易制作且操作簡便、無需任何復雜的儀器或復雜的模具制作工藝,簡便快捷,可重復性好。克服了以往的模具制作工藝復雜,材料要求高,而且又購買不到現成模具的難題,為燒傷、燙傷的病理生理學機制研究及其潛在的治療藥物以及治療方法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平臺,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IPC分類】A61D1-00
【公開號】CN204600769
【申請號】CN201520196944
【發明人】張力, 吳向東, 余金輝, 李亮, 羅亞茜
【申請人】張力, 吳向東, 余金輝, 李亮, 羅亞茜
【公開日】2015年9月2日
【申請日】2015年4月2日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