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文檔序號:1011238閱讀:98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含有來源于植物、動物或礦物原料的醫用配制品,特別涉及一種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十二指腸潰瘍是消化道的常見病,一般認為是由于大腦皮質接受外界的不良刺激后,導致胃和十二指腸壁血管和肌肉發生痙攣,使胃腸壁細胞營養發生障礙和胃腸粘膜的抵抗力降低,致使胃腸粘膜易受胃液消化而形成潰瘍,目前有人認為是胃彎曲桿菌感染所致,潰瘍常為單個性,但也有多個潰瘍,胃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同時存在時稱復合性潰瘍。 潰瘍病以疼痛為主要癥狀,其疼痛多為周期發作,秋季至春季是發作季節,可由氣候寒冷或飲食不潔而誘發,胃小彎潰瘍的疼痛多于餐后0. 5 1小時發生,十二指腸潰瘍或胃幽門部潰瘍,多發于餐后3 4小時,有時可在半夜發生,但老年人的疼痛部位常無固定也缺乏明顯的時間規律。其典型表現為饑餓不適、飽脹噯氣、泛酸或餐后定時的慢性中上腹疼痛,嚴重時可有黑便與嘔血。一般經藥物治療后,癥狀緩解或消失。如無效,應進一步作X線鋇餐及胃鏡檢查,以除外穿孔、梗阻或惡變的可能性。十二指腸潰瘍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可為鈍痛、灼痛、脹痛或劇痛,也可表現為僅在饑餓時隱痛不適。典型者表現為輕度或中度劍突下持續性疼痛,可被制酸劑或進食緩解。臨床上約有2/3的疼痛呈節律性早餐后1 3小時開始出現上腹痛,如不服藥或進食則要持續至午餐后才緩解。食后2 4小時又痛,也須進餐來緩解。約半數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節律性疼痛大多持續幾周,隨著緩解數月,可反復發生。腹痛為潰瘍病穿孔最突出的癥狀,同時可伴有惡心、嘔吐,嘔吐物為食物殘渣及胃液。常有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心悸、出汗、脈速弱、血壓下降等,此為原發性休克表現,其嚴重程度與患者神經系統反應性、穿孔大小、腹腔污染程度有關。十二指腸潰瘍穿孔1一5小時后,以上各種癥狀可有不同程度的緩解,腹痛及腹肌緊張有所減輕,但壓痛仍很明顯。隨著腹腔滲出液的吸收以及繼發細菌性感染,患者很快出現發熱、呼吸淺促、脈搏快弱、血壓再次下降等癥狀,腹痛再度加重,呈彌漫性全腹痛,也可集中于上腹或右下腹部,腹脹明顯,此時已繼發腹膜炎。十二指腸潰瘍穿孔10—12小時后,如癥狀繼續加重,可進入腹膜炎晚期,出現寒戰、高熱及中毒性腸麻痹(如劇烈嘔吐糞樣物)等癥狀,最終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十二指腸潰瘍是一種常見病。常因情緒波動、過度勞累、飲食失調、吸煙、酗酒、某些藥物的不良作用誘發。男性高于女性。中醫認為本病不單純局部疾病,而是全身性疾病, 與肝臟有密切關系,臨床多見肝胃不和,脾胃虛寒和脾虛肝郁等癥型,食療是一項十分主要的措施。1.胃十二指腸潰瘍是指胃、十二指腸粘膜(即內壁)發生破潰。2.精神緊張、生活起居、飲食不規律、食物不潔以及神經功能失調等原因可導致胃、十二指腸抵抗力降低,加之胃所分泌的胃酸及消化酶過多,侵蝕了胃、十二指腸的表面,造成潰瘍。潰瘍的疼痛,是胃酸對破潰的粘膜表面發生刺激作用所造成的。3.大量吸煙的人和胃酸分泌過多的人特別容
4易罹患此病。4.典型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多有長期、慢性、周期性、節律性上腹痛,與飲食密切相關。十二指腸潰瘍多有饑餓痛及夜間痛,進食可緩解;而胃潰瘍則為進食后痛。胃潰瘍的疼痛部位多位于上腹正中及左上腹,而十二指腸潰瘍則位于右上腹,當潰瘍位于后壁時, 可表現為背部痛,上消化道出血(嘔血、黑便)及胃穿孔為其合并癥。5.十二指腸潰瘍的主要癥狀通常是在上腹部中央某一個小區域中發生反復性的劇痛。有時當潰瘍在十二指腸后壁上時,會感覺疼痛是來自背后。疼痛可以在睡前和午夜現,這叫"夜間痛"。這種像是" 饑餓病"的典型十二指腸潰瘍相反,疼痛發生在進餐之后。6.足部反射區診斷中發現人群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十二指腸反射區不同程度的痛感明顯有硬塊存在,其原因于十二指腸處的大乳頭闊括肌的功能失常有關。由于情緒低落而映響到植物神經麻痹導致大乳頭闊括肌無法閉鎖,而使膽汁、胰液在無飲食的狀態下長時間流入十二指腸直接侵蝕球部腸壁造成潰瘍。以但潰瘍形成疼痛的反饋又會使十二指腸的乳頭闊括肌長期閉鎖而使肝膽、胰腺的正常排泄不暢。從而對肝膽、胰腺的臟器行成傷害而出現肝膽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病、 運動系統病、腫瘤等。十二指腸潰瘍是消化系統常見病癥之一,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飲食的不規律,發病率有所上升。其主要癥狀常為反復發作的節律性上腹部疼痛或慢性中上腹無節律疼痛,常伴反酸、飽脹、噯氣、灼熱、嘈雜等,甚至惡心、嘔吐、嘔血、便血等,少數可發展至胃癌,嚴重威脅患者生命。該病病程長,可長達幾十年,西藥治療雖然能很快見效,但容易復發,治療效果不佳,甚至徒勞無功;或已有改善,又見病情反復,以至前功盡棄。西醫常規治療多以三聯或四聯用藥(抗生素、制酸劑、胃黏膜保護劑、胃腸蠕動劑),但副作用大,患者依從性差,且價格昂貴,患者不能承受。因此中藥療法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重視,胃炎、十二指腸潰瘍其表現類似中醫“胃痛”、“痞滿”等病癥,但臨床缺少一種能有效改善癥狀,降低復發率的中藥制劑。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了一種配方簡單、制作工藝簡便,毒副作用小且給藥方便,藥劑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藥。本發明為中藥制劑,可達到平肝止痛、理氣健脾、補脾肺腎,止血止嘔、解痙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強腸道免疫功能、 促進潰瘍愈合的目的。本發明采用不同藥性的中藥材,進行了科學配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毒副作用小,制備簡單,能直達病灶,治愈時間短,治愈后不易復發。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所述中藥制劑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為黃芪10 20份,桃仁10 20份,白芨10 20份, 香附10 20份,白芍10 20份,白術10 20份,茯苓10 20份,炙甘草10 20份, 余甘子10 20份,五倍子10 20份,烏藥10 20份,陳皮10 20份,雞內金10 20 份,三七10 20份,柴胡10 20份,地榆10 20份,生姜10 20份,降香10 20份, 丹參10 20份,烏賊骨10 20份,山藥10 20份。所述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也可以為黃芪 10 15份,桃仁10 15份,白芨10 15份,香附10 15份,白芍10 15份,白術10 15份,茯苓10 15份,炙甘草10 15份,余甘子10 15份,五倍子10 15份,烏藥 10 20份,陳皮10 20份,雞內金10 20份,三七10 20份,柴胡10 20份,地榆10 20份,生姜10 20份,降香10 20份,丹參10 20份,烏賊骨10 20份,山藥 10 20份。所述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還可以為黃芪 10 20份,桃仁10 20份,白芨10 20份,香附10 20份,白芍10 20份,白術10 20份,茯苓10 20份,炙甘草10 20份,余甘子10 20份,五倍子10 20份,烏藥 10 15份,陳皮10 15份,雞內金10 15份,三七10 15份,柴胡10 15份,地榆 10 15份,生姜10 15份,降香10 15份,丹參10 15份,烏賊骨10 15份,山藥 10 15份。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制劑的劑型為蜜煉丸劑的制備方法包括
a、取原料藥放入乙醇浸泡,熱提取1次,成浸膏狀,為組分1;
b、藥渣加水提取2次,濃縮過濾為浸膏狀,為組分2; C、將上述兩種浸膏濃縮成糊狀,加蜂蜜搓成丸劑。所述步驟a中,可以取原料藥加入5-10倍量的60-90%乙醇浸泡1-2小時,加熱提取1-2小時,去上清液,藥糊繼續加熱濃縮至浸膏狀,靜置備用,成為組分1。所述步驟b中,可以將藥渣加水浸泡1-2小時,提取兩次,每次1-1. 5小時,合并提取液,80-120目濾過,再經截流分子量為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C時1. 36的浸膏,加熱濃縮,30分鐘 45分鐘,提取活性成份,將濃縮液靜置成浸膏狀,作為組分2。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也提供一種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制劑劑型為膠囊劑的制備方法包括
a、將三七,烏藥和香附放入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
b、再取上述方中的剩余原料除烏賊骨外,加水加熱回流提取;
C、將上述兩種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抽濾吸附,得到原料藥;加入磨成細粉的烏賊骨,罐裝。所述步驟a中,可以將三七,烏藥和香附放入10倍量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 每次1 2小時,提取活性成份,將2次提取液合并靜置;所述步驟b中,將剩余原料除烏賊骨外放入10倍量水中,加熱回流提取3次,每次45分鐘 1小時,將3次提取液合并靜置。所述步驟c中,可以將上述兩種濾液的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藥液濃度為 0. 4g生藥/mL,抽濾后,濾液的相對密度約為20°C時1. 06 ;上述濾液經體積為IOL的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10倍樹脂柱體積的去離子水或蒸餾水洗脫,再用5倍樹脂柱體積的95%乙醇洗脫,收集乙醇洗脫液,去除溶劑,得到原料藥粉;再將烏賊骨磨成細粉,與得到的原料藥粉一起裝入膠囊。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的劑型, 藥物劑型可以為片劑、糖衣片劑、薄膜衣片劑、腸溶衣片劑、膠囊劑、硬膠囊劑、軟膠囊劑、 口服液、口含劑、顆粒劑、沖劑、蜜丸劑、散劑、丹劑、溶液劑、注射劑、栓劑、硬膏劑、糖漿劑、 散劑、針粉劑或緩釋膠囊劑。本發明的中藥制劑具有平肝止痛、理氣健脾、補脾肺腎、補中益氣和止血止嘔的功效,主治脾胃不調,和脾胃虛弱。本發明可達到止瀉消炎、解痙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強腸道免疫功能、促進潰瘍愈合的目的。本發明制作工藝簡便,毒副作用小,且給藥方便,藥劑易于制造,成本低廉。并且能直達病灶,治愈時間短,治愈后不復發。
具體實施例方式中醫學認為,十二指腸潰瘍病位在胃,與肝脾兩臟密切相關。肝氣郁結,橫逆犯胃, 影響脾胃氣機,導致脾胃氣機郁滯、脾主升清與胃主降濁功能失調,則出現胃痛、胃脹、泛酸等癥。長期肝木橫克脾土,必定導致脾虛;或患病后各種病理因素損傷脾胃而導致脾胃虛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互為表里之臟腑。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胃失濡養,不榮則痛,日久則易出現潰瘍及反復發作,“久病人絡、久痛留瘀”,瘀血阻滯胃之脈絡,氣血運行不暢,故不通則痛;瘀久則胃失濡養,久則遂生潰瘍。瘀血阻滯不僅是十二指腸潰瘍反復發作的結果,更是其病情遷延、難治難愈的重要環節。故肝郁脾虛血瘀為十二指腸潰瘍發生及復發的主要病理環節,疏肝健脾活血法為其基本治療大法。十二指腸潰瘍屬中醫“胃脘痛”、“反酸”等范疇,中醫認為該病多為飲食不節情志所傷,損傷脾胃所致。“木郁土虛”為其共同病機。此病病位在胃,而脾與胃互為表里,脾升胃降,氣機調暢則無恙。而脾胃升降正常有賴與肝的疏泄條達,如肝氣郁結滯、橫逆犯胃、氣機郁滯不通則痛,常易發此病。故主張治療當以為健脾疏肝為基本方法。胃十二指腸潰瘍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屬“胃脘痛”范疇。臨床上肝郁脾虛證多見,其病位在胃,與肝、脾的關系密切。肝氣郁結,橫逆犯胃可致肝胃不和,肝氣易郁, 氣郁日久,由氣及血,出現瘀血阻絡證,損傷胃絡而形成潰瘍。《素問》日“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生滿病”;同時,肝主疏泄,脾的運化健旺有賴于肝的疏泄正常,《醫經精義·上卷》云 “肝屬木,能疏泄水谷,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則飲食化。,,病久損脾,導致食少納呆,便溏不爽, 腸嗚矢氣,腹痛即瀉,瀉后痛減等癥狀,如《醫方考》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
祖國醫學認為,土得木而達,肝為風木之臟,喜條達,主疏泄,脾為至陰之臟,必賴肝之疏泄,始能職司運化肝氣疏達,精氣泄于腸胃,以助胃腑腐熟水谷之用。故肝木疏泄,能使脾氣升發,脾之精微上歸于肺;并使胃氣下降,將腐熟之水谷暢達小腸。若肝失疏泄,木氣郁結,則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壅滯為病;或疏泄太過,橫逆而犯,脾胃受戧,升降無度;或脾胃虛弱,肝木乘之,氣亂為病。潰瘍病屬于祖國醫學的“胃脘痛”、“肝胃氣痛”、“心痛”、“吞酸” 等范疇。民間多稱為“心口痛”、“胃氣痛”、“胃痛”、“饑飽癆”等。潰瘍病以反復發作的節律性上腹痛為臨床特點,常伴有噯氣、返酸、灼熱、嘈雜等感覺,甚至還有惡心、嘔吐、嘔血、便血。在胃腸局部有圓形、橢圓形慢性潰瘍。所以常采用從肝論治以調養脾胃的方法治療消化性潰瘍、胃炎等病癥。加味四逆散有疏肝解郁、益氣健脾之功,寓和營于理氣之中,“蓋肝氣一舒,諸痛自愈”。治療上首選疏肝健脾,理氣和胃,選方柴芍六君子,方中四君子湯坐鎮中州,益氣健脾,固護脾土,所謂四季脾旺不受邪。柴胡、白芍藥重在疏肝柔肝;柴胡味苦辛性微寒,人肝經,為疏肝解郁之要藥,白芍藥性微酸甘,柔肝止痛,斂陰和營;二者配伍,一散一收,符合肝體陰而用陽的特性。在我們自擬的中藥方劑中,黃芪健脾益氣,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潰瘍愈合白芨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可在消化道黏膜表面形成保護膜,有效促進潰瘍面的愈合;柴胡、茯苓消瀉以通痞塞,促進胃排空,興奮平滑肌,減少胃酸分泌;余甘子、降香有興奮胃腸道平滑肌、促胃腸動力作用;香附、柴胡能袪風清熱、解毒清腫等,桃仁活血化瘀;柴胡疏風清熱, 抗菌消炎;白芍可行氣止痛,抑制胃酸分泌,降低游離酸度及總酸度,具有收斂止血,制酸止痛作用。桃仁、地榆兼以活血行氣,可有效緩解胃痛癥狀;白術能補脾燥濕,以助運化;烏賊骨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柴胡、白芍柔肝、斂陰、平肝,與炙甘草相合有緩急止痛之功; 山藥養胃,雞內金化積食;三七生肌止痛、生姜性溫,其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腸黏膜,使胃腸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強,能有效地治療吃寒涼食物過多而引起的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同時對不同病型的患者給予針對性加強,諸藥同用,藥效溫和,藥力持久,從而達到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生肌止痛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了該方組方的合理性,臨床用于治療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療效顯著,與西藥作用相當,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白術味苦、甘,溫。歸脾、胃經。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灣,痰飲眩t季,水腫,自汗,胎動不安。《藥性論》載其君,味甘,辛,無毒。能主大風痹,多年氣痢,心腹脹痛,破消宿食,開胃,去痰涎,除寒熱,止下泄。主面光悅,駐顏,去黑。 治水腫脹滿,吐嘔逆,腹內冷痛,吐瀉不住,及胃氣虛冷痢。山藥味甘、性平,入肺、脾、腎經;不燥不膩,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倦怠無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氣虛燥、痰喘咳嗽、腎氣虧耗、腰膝酸軟、下肢痿弱、消渴尿頻、遺精早泄、帶下白濁、皮膚赤腫、肥胖等病癥。《本草綱目》概括五大功用“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山藥煮粥或者用冰糖煨熟后服用,對身體差、結腸炎、腎虧等慢性病均有療效。補益脾胃治療脾胃虛弱、泄瀉、體倦、食少、虛汗。益肺滋腎本品不寒不燥,味甘質潤,可治療肺腎虛損的消渴、遺精、帶下等病證。被譽為神仙藥。陳皮溫;辛、苦;歸脾、肺經陳皮的苦味物質是以檸檬苷和苦味素為代表的“類檸檬苦素”,這種類檸檬苦素味平和,易溶解于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陳皮用于烹制菜肴時。 其苦味與其他味道相互調和,可形成獨具一格的風味。陳皮含有揮發油、橙皮甙、維生素B、 C等成分,它所含的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刺激作用,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腸管內積氣,增加食欲。陳皮也是一味常用中藥,具有通氣的健脾、燥濕化痰、解膩留香、降逆止嘔的功效。茯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功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t季,脾虛食少,便溏泄灣,心神不安,驚悸失眠。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噦,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本經》載其"主胸脅逆氣, 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浙,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白芨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皮膚皸裂;肺結核咳血, 潰瘍病出血。1.止血作用白及能增強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顯著縮短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形成時間,抑制纖維蛋白溶酶活性,對局部出血有止血作用;動物實驗表明,白及水浸出物對實質性器官(肝、脾)、肌肉血管出血等外用止血效果頗好。2.保護胃粘膜 1 %白及煎劑灌胃,對鹽酸引起的大鼠胃粘膜損傷有保護作用;對麻醉犬實驗性胃、十二指腸穿孔具有治療作用。3.抗菌、抗真菌作用白及乙醇浸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人型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劑對奧杜盎小孢子菌有抑制作用;白及所含有的3個聯苯類和2個雙氫菲類化合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白色念珠菌ATCC 1 Q 5 7及發癬菌QM 2 4 8有抑制作用。生姜性溫,其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腸黏膜,使胃腸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強,能有效地治療吃寒涼食物過多而引起的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吃過生姜后,人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這樣不但能把多余的熱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當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房間里呆久后,吃生姜就能及時消除因肌體寒重造成的各種不適。為芳香性辛辣健胃藥,有溫暖、興奮、發汗、止嘔、解毒、溫肺止咳等作用,特別對于魚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藥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適用于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濕、寒冷侵襲后,急以姜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黃芪以補虛為主,能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于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黃芪具有很好的托毒生肌的功能,即久不愈合的膿腫化膿生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內含而多種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還能用于預防某些傳染病的發生。《本草逢原》載“黃芪能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是增進抵抗力和防御疾病的良藥。柴胡清虛熱中藥,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柴胡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促進免疫功能,有效成分柴胡多糖。作用吞噬功能增強、自然殺傷細胞功能增強,提高病毒特異性抗體滴度,提高淋巴細胞轉核率,提高皮膚遲發性過敏反應。抗肝損傷,柴胡注射液(濃度1 1)1 ml/只皮下注射連續5天可顯著降低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血清GPT升高,肝細胞變性及壞死也明顯減輕,肝細胞內糖原及核糖核酸含量也接近正常。白芍入肝、脾經,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婦人血閉不通,消瘀血,能蝕膿,益女子血。《日華子本草》治風、補勞,主女人一切病,并產前后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瘺。發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補氣, 白者治血。炙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炙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 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 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神農本草經》將炙甘草列為上品,說炙甘草有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及解毒之功,能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與金瘡腫。《名醫別錄》說炙甘草能溫中、下氣、止咳止渴、解百藥毒。三七性甘味微苦,性溫,歸肝、胃經以根、根狀莖入藥。是名貴中藥材,生用可止血化瘀、消腫止痛,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顯著的造血功能;能加強和改善冠脈微循環,三七入藥歷史悠久,作用奇特被歷代醫家視為藥中之寶,故有“金不換”之說法。三七“味微甘而苦, 頗似人參之味。”“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若受杖時, 先服一、二錢,則血不沖心,杖后尤宜服之,產后服亦良。大抵此藥氣溫,味甘微苦,及陽明、 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病”。《本草求真》記載“三七,世人僅知功能止血止痛。殊不
9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氣味苦溫,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丹參苦,微寒。歸心、肝經。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用于胸肋脅痛,風濕痹痛,癥瘕結塊, 瘡瘍腫痛,跌仆傷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痛等。治療胸肋疼痛、癥瘕結塊,以及月經不調、經閉經痛具有良效。.《綱目》載丹參,按《婦人明理論》云,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產前產后,經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蓋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滯下,調經脈。丹參主要成分丹參酮有擴張血管、改善循環、解除血管內凝血等作用,具有活血化痕之功效,并能促進肝臟血液循環,利于肝細胞再生。桃仁苦,甘,平為血瘀血閉之專藥。苦以泄滯血,甘以生新血。《藥品化義》桃仁, 味苦能瀉血熱,體潤能滋腸燥。若連皮研碎多用,走肝經,主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左半身不遂,左足痛甚者,以其舒經活血行血,有去瘀生新之功,若去皮搗爛少用, 入大腸,治血枯便閉,血燥便難,以其濡潤涼血和血,有開結通滯之力。余甘子,系藏族習用藥材。為大戟科油柑屬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 的干燥成熟果實。冬季至次春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果清熱涼血,消食健胃, 生津止咳。用于血熱血瘀,消化不良,腹脹,咳嗽,喉痛,口干。《全國中草藥匯編》根用于高血壓,胃痛,腸炎,淋巴結結核。葉祛濕利尿。用于水腫,皮膚濕疹。本發明所使用的就是余甘子的果實。余甘子為大戟科葉下珠屬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果實,余甘子果實味酸微澀,清熱涼血,消食健脾,生津止渴。主治血熱血瘀,消化不良,腹脹,咳嗽, 喉痛,口干及維生素C缺乏癥。在藏藥中,余甘子主治培根病、赤巴病、血病、高血壓病等。 近年研究結果表明,余甘子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衰老,保肝等作用
香附理氣解郁,調經止痛。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寒疝腹痛,乳房脹痛。理氣解郁用于肝氣郁結之胸脅及胃腹脹痛。《綱目》載其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跗腫,腹脹,腳氣,止心腹、肢體、頭、目、齒、 耳諸痛,癰疽瘡瘍,吐血,下血,尿血,婦人崩漏帶下,月候不調,胎前產后百病。五倍子性味歸經味酸,澀,性寒。歸肺、大腸、腎經。功效斂肺;止汗;澀腸;固精;止血;解毒。主治肺虛久咳;自汗盜汗;久痢久瀉;脫肛;遺精;白濁;各種出血;癰腫瘡癤。收斂作用由于其中所含的鞣酸對蛋白質有沉淀作用,皮膚、粘膜、潰瘍接觸鞣酸后, 其組織蛋白質即被凝固,造成一層被膜而呈收斂作用,同時小血管也被壓迫收縮,血液凝結而奏止血功效;腺細胞的蛋白質被凝固引起分泌抑制,產生粘膜干燥,神經末梢蛋白質的沉淀,可呈微弱的局部麻醉現象。鞣酸可與若干金屬、生物堿或甙類形成不溶解化合物,因而用作解毒劑。鞣酸對正常小腸運動無甚影響,由于其收斂作用而減輕腸道炎癥,故可制止腹瀉。如胃腸道中有細菌、毒物等刺激因素存在,不應使用鞣酸制劑。鞣酸多少可干擾食物之吸收(沉淀蛋白質),但在小腸之堿性環境中,蛋白質可重新被釋出,因此食物或飲料中含少量鞣酸是無害的,但大量時如過度飲茶,可延緩食物之吸收。更大量甚至可引起刺激、腐蝕, 特別在空腹時可導致疼痛、嘔吐、下瀉或便秘。烏藥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功效行氣止痛,溫腎散寒。寒凝氣滯之胸腹諸痛證。本品味辛行散,性溫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寬中,故能行氣散寒止痛。治胸腹脅肋悶痛,常配香附、炙甘草等同用,如小烏沉湯(《和劑局方》),也可與薤白、瓜蔞皮、延胡索等同用;若治脘腹脹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術等,如烏藥散(《圣惠方》),也可與香附、木香、陳皮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與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臺烏藥散(《醫學發明》); 若寒凝氣滯痛經,可與當歸、香附、木香等同用,如烏藥湯(《濟陰綱目》)。《藥品化義》“烏藥,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內寬中而順氣。以之散寒氣,則客寒冷氣自除;驅邪氣則天行疫瘴即卻;開郁氣,中惡腹痛,胸膈脹痛,頓然可減;疏經氣,中風四肢不遂,初產血氣凝滯,漸次能通,皆藉其氣雄之功也。地榆功效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斂瘡。功效分類止血藥;涼血止血藥。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帶下,瘡癰腫痛,濕疹,陰癢,水火燙傷, 蛇蟲咬傷。《綱目》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 不可不知。楊士瀛云諸瘡痛者加地榆,癢者加黃芩。降香本品為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樹干和根的干燥心材。全年均可采收,除去邊材,陰干。辛,溫。歸肝、脾經。功能與主治行氣活血,止痛,止血。用于脘腹疼痛,肝郁脅痛,胸痹刺痛,跌撲損傷,外傷出血。.《本經逢原》降真香色赤, 入血分而下降,故內服能行血破滯,外涂可止血定痛。又虛損吐紅,色瘀味不鮮者宜加用之, 其功與花蕊石散不殊。烏賊骨,為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kpielIamaindronideRochebrune或金烏賊 SepiaesculentaHoyle的干燥內殼。收斂止血,固精止帶,制酸止痛,收濕斂瘡。主治吐血,嘔血,崩漏,便血,衄血,創傷出血;腎氣不固之遺精滑精,赤白帶下;胃痛嘈雜,噯氣泛酸;濕疹潰瘍。制酸止痛作用烏賊骨中所含碳酸鈣,可中和胃酸,緩解嘔酸及燒心癥狀,又可促進潰瘍面炎癥吸收,阻止出血,減輕局部疼痛.故可作制酸劑.實驗表明其復方制劑烏貝散有明顯吸附胃蛋白酶及中和胃酸的作用,可減少胃酸對胃潰瘍面的刺激,亦減少蛋白酶對潰瘍面的消化作用,能加速小鼠胃潰瘍愈合.烏貝散除有對抗胃酸的局部作用外,似還有抑制胃酸分泌的類似抗膽堿能神經藥物的全身作用,與其他幾種常用抗酸劑比較,其體內作用大于其他各藥,且作用持久;體外試驗,其抗酸作用低于氧化鎂、鎂乳、鈣鎂片,而大于氫氧化鋁凝膠。雞內金甘,寒。歸脾、胃、小腸、膀胱經。消食健胃,澀精止遺。雞內金含胃激素、角蛋白、氨基酸以及微量胃蛋白酶、淀粉酶等。口服雞內金粉后,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均增高,胃運動加強、排空加快。其酸提取液或煎劑能加速從尿中排除放射性鍶。本發明蜜煉丸劑的制作過程為取黃芪lOOOg,桃仁lOOOg,白芨lOOOg,香附 IOOOg,白芍IOOOg,白術lOOOg,茯苓1000g,炙甘草1000g,余甘子lOOOg,五倍子lOOOg,烏藥lOOOg,陳皮1000g,雞內金lOOOg,三七lOOOg,柴胡lOOOg,地榆lOOOg,生姜lOOOg,降香 lOOOg,丹參lOOOg,烏賊骨lOOOg,山藥1000g;取原料藥加入5-10倍量的60-90%乙醇浸泡1-2小時,加熱提取1-2小時,去上清液,藥糊繼續加熱濃縮至浸膏狀,靜置備用,成為組分1;藥渣加水浸泡1-2小時,提取兩次,每次1-1. 5小時,合并提取液,80-120目濾過,再經截流分子量為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C時1. 36的浸膏,加熱濃縮,30分鐘 45分鐘,提取活性成份,將濃縮液靜置成浸膏狀,作為組分2;將上述兩種浸膏濃縮成糊狀,加蜂蜜搓成丸劑。本發明膠囊劑的制作過程為將三七lOOOg,烏藥IOOOg和香附IOOOg放入10倍量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1 2小時,提取活性成份,將2次提取液合并靜置;再取黃芪lOOOg,桃仁IOOOg,白芨IOOOg,白芍IOOOg,白術lOOOg,茯苓1000g,炙甘草IOOOg,余甘子lOOOg,五倍子lOOOg,陳皮lOOOg,柴胡lOOOg,地榆lOOOg,生姜lOOOg,降香IOOOg, 丹參lOOOg,雞內金lOOOg,山藥1000g;放入10倍量水中,加熱回流提取3次,每次45分鐘 1小時,將3次提取液合并靜置;將上述兩種濾液的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藥液濃度為0. 4g生藥/mL,抽濾后,濾液的相對密度約為20°C時1. 06 ;上述濾液經體積為10L的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10倍樹脂柱體積的去離子水或蒸餾水洗脫,再用5倍樹脂柱體積的 95%乙醇洗脫,收集乙醇洗脫液,去除溶劑,得到原料藥粉;再將烏賊骨IOOOg磨成細粉,與得到的原料藥粉一起裝入膠囊。本發明片劑制備方法將黃芪1500g,三七1500g和柴胡1500g放入放入10倍量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1 2小時,提取活性成份,將2次提取液合并靜置;再取上述方中的剩余原料桃仁1500g,白芨1500g,香附1500g,白芍1500g,白術1500g,茯苓 1500g,炙甘草1500g,余甘子1500g,五倍子1500g,烏藥1500g,陳皮1500g,雞內金1500g, 地榆1500g,生姜1500g,降香1500g,丹參1500g,烏賊骨1500g,山藥1500g;放入10倍量水中,加熱回流提取3次,每次30分鐘 1小時,將3次提取液合并靜置;將上述兩種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藥液濃度為0. 5g生藥/mL,抽濾后,濾液的相對密度約為 1.08(20°C );上述濾液經體積為10L的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10倍樹脂柱體積的去離子水或蒸餾水洗脫,再用5倍樹脂柱體積的95%乙醇洗脫,收集乙醇洗脫液,去除溶劑,得到原料藥;加入淀粉或糊精壓片。藥理藥效學實驗 1、急性毒性試驗
應用小鼠進行急性毒性實驗表明小鼠口服灌胃本發明的中藥制劑膠囊劑,在488. Sg 生藥/kg劑量下,給藥后小鼠出現輕微活動減少,1小時左右恢復正常,給藥后連續觀察7 天,無一動物死亡,其全身狀況、飲食、攝水、小便和體重增長均正常,實驗結果表明小鼠口服灌胃本發明的中藥制劑膠囊劑的最大給藥量為488. 8g生藥/kg/d(LD 50 > 488. 8g生藥/kg)。本發明的中藥制劑每日臨床用藥總量為0. Ig生藥/kg/d ;按體重計,小鼠灌胃本發明的中藥制劑的耐受量為臨床病人的4888倍。提示該藥急性毒性低,臨床用藥安全。2、長期毒性試驗
選用SD大鼠,給予不同濃度(18.0、6.0、2.0g生藥/kg)的本發明的中藥制劑丸劑,每天灌胃一次,連續90天,末次給藥后M小時各組活殺1/2動物(雌雄各半),其余1/2動物繼續觀察2周后活殺。試驗期間觀察動物的外觀、一般行為、攝食量、體重變化,給藥后90 天和停藥2周進行血液學(RBC、HB、網織紅細胞、PLT、CT、WBC及分類)和血液生化(AST、 ALT、ALP、Glu、BUN、Crea、TP、T.BIL、ALB、CHOL)、尿液生化、臟器系數、病理組織學等指標檢查。試驗結果表明本發明制劑在高、中、低劑量組動物一般狀態良好,外觀體征、行為活動、 進食量和體重增長均無異常變化;三個劑量組及對照組血液學檢查、血液生化學、尿液生化檢查均在正常范圍,組間無顯著差異;各組主要臟器組織病理學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上述指標停藥2周后也未見改變。本試驗用藥劑量分別為臨床用藥劑量的180、60、20倍,根據試驗結果本發明的中藥制劑在高、中、低三個劑量(18.0、6.0、2. Og生藥/kg)連續90天給藥對大鼠無明顯影響,無明確的毒性靶器官和敏感指標,恢復期觀察也未見延遲性毒性反應, 提示本發明的中藥制劑臨床應用的劑量安全性較高。3、動物局部刺激試驗本發明片劑的豚鼠皮膚過敏試驗和蜜煉丸劑大鼠直腸用藥刺激性試驗。結果表明皮膚過敏試驗,高劑量組0.8g(藥粉)/kg、低劑量組0. Ig(藥粉)/kg,分別相當于擬臨床人用量
的20倍、2. 5倍,經皮膚給藥,均未見動物產生變態反應;直腸用藥刺激性試驗高劑量組5. Og (藥粉)/kg,低劑量組3. 2g (藥粉)/kg,分別相當于擬臨床人用量的125、80倍,在規定的時間內觀察直腸粘膜均無充血、水腫等現象,病理組織學檢查與空白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未見出現明顯的刺激性反應,每組留存的部分動物其全身狀況, 體重、呼吸、循環、中樞神經系統及四肢活動等,均無明顯異常反應。藥理學實驗 1、實驗材料
購自山東實驗動物中心,清潔級。1. 2藥品與試劑本發明膠囊劑;雷尼替丁膠囊(上海延安萬象藥業股分有限公司,批號040301);冰醋酸(AR,汕頭市光華化學廠);無水乙醇(AR,江蘇常熟市揚園化工廠)。1. 3統計學處理用Excel 1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1.1動物SD大鼠,雌雄兼用,各組均與對照組進行t檢驗。2方法與結果
2.1對大鼠水浸應激性十二指腸潰瘍的作用。取健康大鼠50只,體重180士20g,雌雄各半,按性別、體重隨機分為本發明膠囊劑低、中、高劑量組(劑量分別為2. 75g / kg, 5. 5g / kg和1 Ig / kg)雷尼替丁組 (劑量為200mg / kg)和蒸餾水對照組。10只/組,均按1. 5ml / lOOmg,每天灌胃給藥1 次,連續5d。第3d灌胃后,禁食不禁水48h,末次給藥后Ih將大鼠束縛于板上,浸入23士0. 5°C恒溫水箱中,1 后斷頭處死,剖腹結扎幽門和賁門。取胃并向胃內注射生理鹽水10ml。 置于10%甲醛液中固定IOmin后,沿胃大彎切開,用生理鹽水沖去胃內殘留物,觀察并評定潰瘍指數。評定方法胃腺區出現條索狀損傷的長度大于Imm者,測量其長度,每mm計1分, 其寬度大于Imm者計分加倍,長度與寬度均小于1mm,計0. 5分,將計分相加即為該鼠的潰瘍指數。結果表明,本發明膠囊劑三個劑量組對大鼠應激性十二指腸潰瘍均有明顯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0. 01或0. 05。詳見表1。表1本發明膠囊劑對大鼠水浸應激性十二指腸潰瘍的作用(-χ士S)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為黃芪10 20份,桃仁10 20份,白芨10 20份,香附10 20份,白芍 10 20份,白術10 20份,茯苓10 20份,炙甘草10 20份,余甘子10 20份,五倍子10 20份,烏藥10 20份,陳皮10 20份,雞內金10 20份,三七10 20份,柴胡10 20份,地榆10 20份,生姜10 20份,降香10 20份,丹參10 20份,烏賊骨10 20份,山藥10 2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為黃芪10 15份,桃仁10 15份,白芨10 15份,香附10 15份,白芍10 15份,白術10 15份,茯苓10 15份,炙甘草10 15份,余甘子10 15份,五倍子10 15份,烏藥10 20份,陳皮10 20份,雞內金10 20份,三七10 20份,柴胡10 20份,地榆10 20份,生姜10 20份,降香10 20份,丹參10 20 份,烏賊骨10 20份,山藥10 20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為黃芪10 20份,桃仁10 20份,白芨10 20份,香附10 20份,白芍10 20份,白術10 20份,茯苓10 20份,炙甘草10 20份,余甘子10 20份,五倍子10 20份,烏藥10 15份,陳皮10 15份,雞內金10 15份,三七10 15份,柴胡10 15份,地榆10 15份,生姜10 15份,降香10 15份,丹參10 15 份,烏賊骨10 15份,山藥10 15份。
4.一種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的劑型為蜜煉丸劑,其制備方法包括a、取原料藥放入乙醇浸泡,熱提取1次,成浸膏狀,為組分1;b、藥渣加水提取2次,濃縮過濾為浸膏狀,為組分2;C、將上述兩種浸膏濃縮成糊狀,加蜂蜜搓成丸劑。
5.根據權利要求4中所述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中,取原料藥加入5-10倍量的60-90%乙醇浸泡1-2小時,加熱提取1-2小時,去上清液,藥糊繼續加熱濃縮至浸膏狀,靜置備用,成為組分1。
6.根據權利要求4中所述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中,藥渣加水浸泡 1-2小時,提取兩次,每次1-1. 5小時,合并提取液,80-120目濾過,再經截流分子量為 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C時1. 36的浸膏,加熱濃縮,30 分鐘 45分鐘,提取活性成份,將濃縮液靜置成浸膏狀,作為組分2。
7.—種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劑型為膠囊劑,其制備方法包括a、將三七,烏藥和香附放入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b、再取上述方中的剩余原料除烏賊骨外,加水加熱回流提取;C、將上述兩種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抽濾吸附,得到原料藥;加入磨成細粉的烏賊骨,罐裝。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中,將三七,烏藥和香附放入10倍量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1 2小時,提取活性成份,將2次提取液合并靜置;所述步驟b中,將剩余原料除烏賊骨外放入10倍量水中,加熱回流提取3次,每次45分鐘 1小時,將3次提取液合并靜置。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c中,將上述兩種濾液的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藥液濃度為0. 4g生藥/mL,抽濾后,濾液的相對密度約為20°C時 1. 06 ;上述濾液經體積為IOL的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10倍樹脂柱體積的去離子水或蒸餾水洗脫,再用5倍樹脂柱體積的95%乙醇洗脫,收集乙醇洗脫液,去除溶劑,得到原料藥粉; 再將烏賊骨磨成細粉,與得到的原料藥粉一起裝入膠囊。
10.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的劑型為片劑、糖衣片劑、薄膜衣片劑、腸溶衣片劑、膠囊劑、硬膠囊劑、軟膠囊劑、口服液、口含劑、顆粒劑、沖劑、蜜丸劑、散劑、丹劑、溶液劑、注射劑、栓劑、硬膏劑、糖漿劑、散劑、針粉劑或緩釋膠囊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制劑,所述中藥制劑中各種原料藥為黃芪10~20份,桃仁10~20份,白芨10~20份,香附10~20份,白芍10~20份,白術10~20份,茯苓10~20份,炙甘草10~20份,余甘子10~20份,五倍子10~20份,烏藥10~20份,陳皮10~20份,雞內金10~20份,三七10~20份,柴胡10~20份,地榆10~20份,生姜10~20份,降香10~20份,丹參10~20份,烏賊骨10~20份,山藥10~20份。本發明具有平肝理氣健脾、補脾肺腎、補中益氣和止血止嘔的功效,主治脾胃不調,和脾胃虛弱;達到止瀉消炎、解痙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強腸道免疫功能、促進潰瘍愈合的目的。本發明制作工藝簡便,毒副作用小,且給藥方便,藥劑易于制造,成本低廉。
文檔編號A61P1/04GK102205107SQ20111013909
公開日2011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7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7日
發明者李佃場, 梁軼聰, 王漪 申請人:李佃場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