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胃腸病的藥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胃腸病的藥物,屬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胃腸病是消化系統的常見、多發病,其種類較多,如,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炎等,其發生多由于個人生活無規律、飲食不當,情志不遂等因素導致胃腸功能失調而引起。臨床主要表現為厭食、惡心與嘔吐、胃痛、胃脹、腹痛、腹脹、腹瀉、便秘、便血、吐血等消化系統癥狀,同時可伴之以精神方面癥狀,如,失眠、煩躁等,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胃腸病以慢性疾病居多,久治不愈,長期反復發作,則有發生癌變的可能。目前,用于治療胃腸病的中、西藥物均較多,但大多適用病癥范圍較小,且西藥還普遍存在副作用大,治標不治本,愈后容易復發的缺陷,中藥則大多存在療效不明顯的不足。因此,研究開發適用范圍廣、標本兼治且療效好的治療胃腸病的藥物顯得極為必要。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疾病,提供一種適用范圍廣、標本兼治且療效較好的藥物。
本發明藥物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藥混合制成的
黨參25-35份,炒白術25-35份,茯苓25-35份,
半夏25-50份,厚樸25-35份,木香15-25份,
積殼15-25份,元胡15-25份,丹皮25-35份,
蒼術35-45份,熟地25-35份,懷牛膝25-35份,
川斷25-35份,杜仲25-35份,澤瀉25-35份,
山萸肉25-35份,桑寄生25-35份,藿香25-35份。
本藥物中各原料藥的優選重量配比為
黨參30份,炒白術30份,茯苓30份,
半夏35份,厚樸30份,木香20份,
積殼20份,元胡20份,丹皮30份,
蒼術40份,熟地30份,懷牛膝30份,
川斷30份,杜仲30份,澤瀉30份,
山萸肉30份,桑寄生30份,藿香30份。
本發明藥物制備時,按規定配比將各原料藥混合共研為細末,伴和均勻,包裝制作為散劑或裝填為膠囊,也可以蜂蜜為粘合劑,將原料藥末和蜂蜜混合制作為丸劑。服用方法每日3次,飯后服用,每次服用劑量中含原料藥3-6g,10天為一療程。病情較輕和初發患者需服用一至二個療程,病久和重癥患者需連用三至六個療程,可有較好療效。
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本發明以健脾補腎藥物為主,佐以行氣止痛藥物為輔,以求標本兼治各類功能性胃腸疾病。本發明配方中黨參、炒白術、川斷、杜仲具有補腎健脾益氣之功效,是以為君藥,配以茯苓、熟地、 桑寄生、山萸肉,以加強健脾補腎,促進機體運化為臣藥,并以木香、枳殼、厚樸、元胡行氣止痛,以半夏、蒼術燥濕健脾,以澤瀉、藿香、丹皮滲濕健脾共為佐藥,茯苓、懷牛膝以引藥歸經為使藥。諸藥合用,可共湊健脾補腎、行氣和胃止痛之功效,適宜各類功能性胃腸疾病的治療。
本發明藥物對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炎等功能性胃腸病及伴隨之失眠、煩躁等精神癥狀,均具有較好療效。經選擇對173例功能性胃腸病患者臨床觀察,具體結果如下
(一)一般資料共收治173例功能性胃腸病患者,其中男80例,女93例,年齡 6-72周歲,平均年齡43. 2周歲,病程最短數日,最長20年。
( 二 )診斷標準
胃腸疾病多為慢性病,從病理病程上講,多為生活無規律、飲食不當所致,常以粘膜發炎開始,逐漸發展至粘膜糜爛,甚至穿孔。從癥狀上講,以消化不良和疼痛為主要特征并可伴有出血,如,吐血、便血等癥狀,甚至引起貧血、消瘦和體弱多病。但是各種具體病癥的臨床表現又有不同。
胃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脹、胃痛、噯氣反酸、日苦無味、面黃肌瘦。
胃潰瘍除伴有胃炎癥狀外,還伴有胃部經常性疼痛,惡心嘔吐、大便常帶有黑色、 偶有吐血等。
十二指腸炎消化不良、胃下腹部經常性疼痛,時伴有腹瀉等。
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加劇,經常腹瀉,大便常帶有黑色。
除具有上述癥狀外,所有患者均用胃鏡或胃鋇餐進一步確診。
(三)治療方法
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使用本發明藥物的散劑、膠囊或丸劑,每日3次,飯后服用,每次服用劑量中含原料藥3-6g,10天為一療程。輕者和初發者使用一至二個療程,病久和重癥患者連用三至六療程。服藥期間所有患者均停止服用其他藥物,并囑患者忌茶、煙、酒和食用過酸食品。
(四)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
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
有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減輕,但不夠明顯;
無效連續使用六個療程,達不到有效標準者。
所有患者均需用胃鏡或胃鋇餐進一步確診。
(五)治療結果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胃腸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藥混合制成的 黨參25-35份,炒白術25-35份,茯苓25-35份,半夏25-50份,厚樸25-35份,木香15-25份,枳殼15-25份,元胡15-25份,丹皮25-35份,蒼術35-45份,熟地25-35份,懷牛膝25-35份,川斷25-35份,杜仲25-35份,澤瀉25-35份,山萸肉25-35份,桑寄生25-35份,藿香25-3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胃腸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藥的重量配比為黨參30份,炒白術30份,茯苓30份,半夏35份,厚樸30份,木香20份,積殼20份,兀胡20份,丹皮30份,蒼術40份,熟地30份,懷牛膝30份,川斷30份,杜仲30份,澤瀉30份,山萸肉30份,桑寄生30份,藿香30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胃腸病的藥物。它由黨參、炒白術、茯苓、半夏、厚樸、木香、枳殼、元胡、丹皮、蒼術、熟地、懷牛膝、川斷、杜仲、澤瀉、山萸肉、桑寄生、藿香十八種原料藥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配制而成。本發明藥物具有健脾補腎、行氣和胃止痛之功效。對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炎等功能性胃腸病及伴隨之失眠、煩躁等精神癥狀,均具有較好療效,有效率可達98%以上。該藥物對人體無毒副作用,制作方法簡單,且藥物成本低廉,為廣大患者所能承受,是一種治療功能性胃腸病的理想藥物。
文檔編號A61K36/8888GK102988648SQ20111026804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9日
發明者田啟旺 申請人:田啟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