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覆蓋材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在不粘連于傷口的情況下從外界保護傷口,在不給患者帶來痛苦的情況下能夠簡單地更換的具備治愈傷口的功能的創傷覆蓋材料。該創傷覆蓋材料的與傷口接觸的面為具有開孔的膜層,在所述膜層上面層疊包含擔載下述I式表示的金屬酞菁衍生物的纖維的纖維層,該纖維層上面層疊有液體吸收層。I式中,M為選自Fe、Co、Mn、Ti、V、Ni、Cu、Zn、Mo、W、Os的金屬,R1、R2、R3以及R4為相同或不同的-COOH基或-SO3H基,n1、n2、n3以及n4為0~4且滿足1≤n1+n2+n3+n4≤8的正數。
【專利說明】創傷覆蓋材料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覆蓋人或動物的傷口并促進恢復的創傷覆蓋材料。
【背景技術】
[0002]自古以來,人受傷時,將紗布等貼在創傷部并纏繃帶或貼上創可貼。最近,大量出現了用創可貼覆蓋經促進創傷恢復藥劑滲透的紗布的創傷覆蓋材料。另外,也開發了防止由傷口滲出液導致的創傷覆蓋材料被粘連的材料、結構的覆蓋材料。
[0003]專利文獻I公開了作為兩個外層之間具有中間吸收層的層疊體,吸收層為親水性發泡體,兩個外層為由能夠彈性伸縮的網狀形成的低粘連性創傷用保護材料。該低粘連性創傷用保護材料覆蓋好傷口的同時,中間的吸收層起到吸收來自傷口的滲出液的作用,具有不粘連于傷口的優點。
[0004]在專利文獻2公開了由用聚氨酯樹脂制膜的形成有開孔的膜和具有伸縮性的無紡布的層疊體形成,膜或無紡布上含有抗菌劑的創傷覆蓋材料。作為抗菌劑,公開了例如磺胺類藥物、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萘啶類,大環內酯類等對銅綠假單胞菌、腸桿菌屬、克雷伯菌屬、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效的抗菌劑。
[0005]專利文獻3公開了以金屬酞菁衍生物為有效成分的止癢、鎮癢、消炎劑。通過將該有效成分捏合在纖維粉末中的涂擦用藥物涂布于紗布上,壓在患部進行涂擦。
[0006]現有技術文獻
[0007]專利文獻
[0008]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昭59 - 11862號公報
[0009]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2993170號公報
[0010]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公平7-68128號公報
[0011]發明概述
[0012]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13]專利文獻I的低粘連性創傷用保護材料從外界隔離傷口進行保護,并且不粘連于傷口,但是不具有積極治愈的功能。對專利文獻2的創傷覆蓋材料,通過公開的抗菌劑能夠期待一下對細菌的抑制,但是專利文獻2沒有記載對例示列舉的菌是否具有實際的效能的臨床數據。專利文獻3的止癢、鎮癢、消炎劑雖然確認了其對創傷、炎癥的效果,但具有紗布的更換操作復雜性、給患者帶來痛苦等問題。
[0014]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備治愈傷口的功能的創傷覆蓋材料,該材料在不粘連于傷口的情況下從外界保護傷口,在不給患者帶來痛苦的情況下能夠簡單地更換。
[0015]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
[0016]本發明的發明人對專利文獻3中記載的金屬酞菁衍生物的藥效繼續認真研究,結果發現由在傷口繁殖的細菌產生的硫醇氣體刺激傷口引起壞疽,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0017]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而完成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I的創傷覆蓋材料是與傷口接觸的面為具有開孔的膜層,在所述膜層上面層疊包含擔載下述I式表示的金屬酞菁衍生物的纖維的纖維層,該纖維層上面層疊有液體吸收層。
[0018]【化I】
[0019]
【權利要求】
1.創傷覆蓋材料,其特征在于,與傷口接觸的面為具有開孔的膜層,在所述膜層上面層疊包含擔載下述I式表示的金屬酞菁衍生物的纖維的纖維層,該纖維層上面層疊有液體吸收層, 【化I】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創傷覆蓋材料,其特征在于,對硫醇氣體引起的氣性壞疽有效。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創傷覆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層至少由2層樹脂層層疊而成,2層樹脂層中接觸傷口的面為高熔點樹脂層、接觸所述纖維層的面為低熔點樹脂層,所述纖維層包含熱粘合性纖維,所述膜層和所述纖維層加熱粘合。
4.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創傷覆蓋材料,其特征在于,液體吸收層由無紡布、編織布或發泡體形成。
5.如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創傷覆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纖維層和所述液體吸收層為經噴水交織處理被一體化的噴水交織無紡布。
【文檔編號】A61L15/44GK103501827SQ201180069828
【公開日】2014年1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30日
【發明者】檜垣誠吾 申請人:大和紡控股株式會社, 大和紡銳意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