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面神經麻痹癥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面神經麻痹癥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面部神經麻痹又叫面癱,該病起病急驟,其表現為口眼歪斜、言語不清、 口角流涎等,中醫稱之為中風。現代醫學認為該病是由于腦血管阻塞、面部血液循環不暢、 患部神經傳導失調所致,面神經癱瘓分為周圍性面癱與中樞性面癱癱,前者大多原因不明, 與寒冷,風吹,病毒感染有關,可能因患部神經傳導失調所致,后者為腦血管意外引起的合并癥,治療不及時得當,則給患者帶來痛苦。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技術上的不足,提供療效好、療程短,治愈率高,成本低,無毒副作用的一種治療面神經麻痹癥的中藥制劑。為了上述目的,一種治療面神經麻痹癥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中藥的原料藥組成為內服藥黨參10 15g、黃苗8 10g、白術6 8g、雞血藤6 8g、防風6 8g、川彎6 8g、乳香4 6g、沒藥4 6g、穿山甲4 6g,蒲黃4 6g、五靈脂6 8g、玄參8 10g、陳皮6 8g、苦參6 8g、血竭6 8g、獲茶6 8g、甘草4 6g。外用藥磨香0. 2g、 薄荷腦0. 5g、乳香5g、沒藥5g均研粉后用獾油調成膏劑敷患處。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以扶正、祛風、祛痰、通絡為治則。臨床上常根據不同癥型辨證施治。該發明中藥適用于治療周圍性面癱與中樞性面癱。本發明中藥方中黨參為上品,功能主治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現代醫藥研究,黨參含多種糖類、酚類、留醇、揮發油、黃芩素葡萄糖甙、皂甙及微量生物堿,具有增強免疫力、擴張血管、降壓、改善微循環、增強造血功能。黃芪味甘,微溫。功能主治益氣固表、 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白術的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雞血藤味苦甘性溫,歸肝腎經。活血舒筋;養血調經。現代醫藥研究具有增強造血系統功能。防風,又名銅蕓、百枝。其味辛甘,性微溫而潤,為“風藥中之潤劑”,功能主治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定搐。能止血,又能通經。川芎功能主治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于安撫神經,正頭風頭痛,癥瘕腹痛。乳香,味辛、苦,性溫。入心、肝、脾經。功能主治調氣活血,定痛,追毒。治氣血凝滯、心腹疼痛,癰瘡腫毒……。《珍珠囊》乳香定諸經之痛。沒藥味苦,平,無毒。沒藥配乳香,活血散瘀、行氣舒筋,配穿山甲,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五靈脂味甘,性溫。功能主治活血散瘀,炒炭止血,其苦泄溫通,“通利氣脈”,“通則不痛。”故《本草經疏》謂之“血滯經脈,氣不得行,攻刺疼痛等證,在所必用”。蒲黃性平,味甘。歸肝、心包經。功能主治止血,化瘀,通淋。玄參味甘、苦、咸,性微寒。功能主治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陳皮功能主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或疼痛、消化不良。濕濁阻中之胸悶腹脹、納呆便溏。苦參性寒,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殺蟲的功效。血竭為棕櫚科植物麒麟竭果實及樹干中的樹脂,功能主治活血散瘀,定痛,外用可止血生肌,斂瘡。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功效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外用藥中的獾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以上諸藥相配, 治療該病,相得益彰。本發明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分內服藥和外用藥。本發明經臨床驗證本發明中藥治療本病,經統計治療周圍性麻痹患者和中樞性麻痹,共治愈64例、好轉6例,未愈2 例,治愈率88.9%,有效率97. 2%,未愈2. 7%。無毒副作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病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I :一種治療面神經麻痹癥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按下述配比稱取原料藥物內服藥黨參10 15g、黃苗8 10g、白術6 8g、雞血藤6 8g、防風6 8g、川彎6 8g、乳香4 6g、沒藥6 8g、穿山甲4 6g,蒲黃4 6g、五靈脂6 8g、玄參8 10g、陳皮6 8g、苦參6 8g、血竭6 8g、獲茶6 8g、甘草4 6g。外用藥磨香0. 2g、 薄荷腦0. 5g、乳香5g、沒藥5g均研粉后用獾油調成膏劑敷患處。實施例2 :—種治療面神經麻痹癥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按下述配比稱取原料藥物內服藥黨參10 15g、黃苗10g、白術8g、雞血藤6 8g、防風8g、川彎8g、乳香4g、 沒藥6g、穿山甲4g,蒲黃8g、五靈脂6g、玄參10g、陳皮8g、苦參6g、血竭6g、獲茶6g、甘草 4g。外用藥同實施例I。臨床療效總結一、本方多年來在臨床應用廣泛,治療周圍性麻痹患者39例、中樞性麻痹33例,其中男32例、女40例,年齡42 79歲,療效頻佳。二、診斷標準分為周圍性面癱與中樞性面癱癱,前者大多原因不明,與寒冷,風吹,病毒感染有關,可能因患部神經傳導失調所致,后者為腦血管意外引起的合并癥,表現為病側面部表情肌麻痹,額紋消失或表淺,不能皺額蹙眉,眼裂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試閉眼時,癱瘓側眼球向上方轉動,露出白色鞏膜,稱貝耳現象。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面頰部被牽向健側,閉眼、露齒、鼓頰、吹口哨等動作失靈,或完全不能完成。因頰肌癱瘓而食物易滯留于病側齒頰之間。淚點隨下瞼而外翻,使淚液不能正常吸收而致外溢。如侵及鼓束神經時,會出現舌前2/3味覺障礙。三、服藥方法內服藥,水煎服,每劑200ml,每日早、晚2次口服,每次IOOml,10天為I療程。外用藥均研粉后,每劑用20ml獾油調成膏劑敷患處,每日I次,每次2小時。四、療效評定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好轉臨床癥狀改善。未愈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五、治療效果本發明中藥治療本病,經統計治療周圍性麻痹患者和中樞性麻痹, 共治愈64例、好轉6例,未愈2例,治愈率88. 9 %,有效率97. 2 %,未愈2. 7 %。六、典型病例I、常XX,女,61歲,于2010年8月就診,因面部表情肌麻痹經用土方效果不佳。查體面部周圍性面癱,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左指鼻試驗欠準,右巴彬斯基征陰性。頭部CT 掃描未見異常。患者要求內服外用本發明中藥10劑,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未再復發。2、王XX,女,48歲。于2010年6月就診,以口角歪斜7天經在社區醫院用山莨菪堿片口服效果不佳。查體左鼻唇溝稍淺,伸舌輕偏右,頭顱CT 左側大腦腳片狀密度不均、 邊界不清的高度影,內部散在鈣化點。患者要求內服外用本發明中藥20劑,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未再復發。3、董X,男,78歲。家人發現,雙眼發呆,左右轉動不動,次日發現口角左斜并流口水10天,經服用銀杏葉片7天效果不佳。查體雙眼外展力弱,右側面肌、斜方肌無力,雙側軟腭提舉力弱,構音困難,伸舌偏右,無肌萎縮。患者要求內服外用本發明中藥30劑,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未再復發。
權利要求
1.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面神經麻痹癥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配比的藥物內服藥黨參10 15g、黃苗8 10g、白術6 8g、雞血藤6 8g、防風6 8g、川彎 6 8g、乳香4 6g、沒藥4 6g、穿山甲4 6g,蒲黃4 6g、五靈脂6 8g、玄參8 10g、陳皮6 8g、苦參6 8g、血竭6 8g、獲茶6 8g、甘草4 6g。外用藥磨香0. 2g、 薄荷腦0. 5g、乳香5g、沒藥5g均研粉后用獾油調成膏劑敷患處。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面神經麻痹癥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配比的藥物內服藥黨參10~15g、黃芪8~10g、白術6~8g、雞血藤6~8g、防風6~8g、川芎6~8g、乳香4~6g、沒藥6~8g、穿山甲4~6g,蒲黃4~6g、五靈脂6~8g、玄參8~10g、陳皮6~8g、苦參6~8g、血竭6~8g、茯苓6~8g、甘草4~6g。外用藥麝香0.2g、薄荷腦0.5g、乳香5g、沒藥5g均研粉后用獾油調成膏劑敷患處。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以扶正、祛風、祛痰、通絡為治則,臨床上常根據不同癥型辨證施治。療效好、治愈率高,成本低且無毒副作用,值得推廣使用,該藥對周圍性面癱與中樞性面癱均有效。
文檔編號A61P25/02GK102526403SQ201210029039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5日
發明者叢麗 申請人:叢麗